周的“变易”:

周公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离开羑里城,再过黄河,现在我们来到了古都河南洛阳,准备去参观周公庙。在进周公庙之前,我们要首先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在羑里城时,我们曾说过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承父亲遗志,终于灭亡了商朝。可惜的是,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不到两年,就因病而逝了。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要人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

有人会问:这个周公与周文王、周武王是什么关系?

周文王是姬昌;周武王名叫姬发,是周文王的第二个儿子,周文王的第一个儿子被商纣王杀了,所以是姬发继承了周文王的王位;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因他的封地在周地,即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故称周,又因为他的官职是太傅,是三公之一,故又尊称为周公。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视为圣人,而且是天下第一圣人,被尊称为“元圣”。同样被后世称为圣人的孔子,一生最崇拜的就是周公,周公的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历代统治者都极为推崇周公,因此,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建有周公庙,其中以洛阳周公庙、陕西岐山周公庙和山东曲阜周公庙,最富盛名,并称中国三大周公庙。

今天我们参观的周公庙是洛阳周公庙。洛阳就是周公建造的,那时称作洛邑。周公营建洛邑,并在洛邑制定礼乐,完成了周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事情。

01

周公庙

这是周公庙大门,青砖青瓦,檐角高挑,结构紧凑,宁静端庄,左右有鼓楼,前有两个石狮护卫把守,后有两棵古槐揖让相持。门洞上“周公庙”三个大字,古朴大气。

周公辅佐周武王消灭了残暴的商纣王之后,在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营建东都洛邑。后人为纪念他,在城里修建了周公庙。

有人会问:周公为什么要新建一座洛邑城?周难道没有都城吗?

说来话长,这要从周公开始平叛说起。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还很年幼,于是由周公摄政当国。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就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后来,管叔、蔡叔等人勾结殷商后人和东方的少数民族反叛。周公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周的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后来秦的咸阳,汉唐的长安,都在现在西安一带,是11朝古都。那时交通还很不发达,在那里显得有些偏僻,此时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进行东移。

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东都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新城以东的地方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来的镐京就称作“宗周”。

洛阳从此成为了古都!西安是11朝古都,洛阳则是9朝古都,也就是有九个朝代曾在这里建都。洛阳悠久的历史就是从周公开始的。

历史学家司马光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果认真研究洛阳城的兴旺变化,就能得到许多历史的启示。比如参观这周公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历史和文化的启迪。

02

元圣殿遗址:元圣之名

穿过庙门门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遗址,基地上四个柱础清晰可见,两旁立有石狮、石鼓。

这是“元圣殿”遗址。据史料记载,元圣殿为重檐三开间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为琉璃瓦覆面,殿内供奉着周公像和历代名臣牌位。

这里涉及一个名称就是“元圣殿”。因为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圣人,所以叫“元圣”。

03

定鼎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走过已成历史的遗址,来到主殿前。主殿为歇山顶,上覆青筒瓦,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整个大殿外形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

大殿中央匾额上有“定鼎堂”三个鎏金大字。这个大殿为什么叫“定鼎堂”呢?

这其实是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与我们在炎黄广场所见的那些青铜大鼎的含意有相似之处。定鼎洛邑之后,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定鼎堂匾额两侧有一幅对联,已字迹模糊漫灭,但仔细辨认,还可认出:

制大礼作大乐并勘大乱大德大名冠宇宙,

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昭日月。

这幅对联恰当地概括了周公的一生功绩。“勘大乱”是指周公平定叛乱,“制大礼作大乐”是指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我们等会再详加解读。下联则是对周公辅佐成王治国发布的两篇重要文献《多士》和《多方》作了肯定,从这两篇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周公的思想。

04

“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

《多士》是周公对待迁到洛邑的殷商遗民的政策。殷商灭亡了,但殷商的那些遗民们还是不服气的。殷商是神本主义文化,他们认为殷商的神灵是高于其他各邦国的,他们的地位始终是受到神灵的保护的。纣王在灭亡前夕还在说:“我不是有命在天乎?”而周只是一个小邦国,“小邦国”怎么能代替“天邑商”呢?他们当然就很不服气。

为了“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周公等人针对商人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创造了“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新的“天命说”。他们认为天命不是永恒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可以转变的。这个条件就是“德”,即“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就受命,丧德就失命。

论军事和经济实力,其实小邦的周根本无法与大邑的商相提并论,这也是殷商遗民极为不服气的地方。周朝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如周公等人,也常常反思自己为什么能在一个早晨就顺利地灭掉了大邑的商?

周公等人认为,是“尊德”使周和商的强弱地位发生了转化。周人由于得道多助,有了灭商的骨干,而商人失道寡助,众叛亲离;周族团结建国,经济发展,以德待人,各族乐其为首领,有了灭商的同盟军。从某种意义上讲,周能够在一个早晨灭商,不是胜于经济发达,更不是胜于兵力强大,而是胜于精神境界,胜于“尊德”。殷商亡国,不亡于经济落后,更不是亡于兵力弱小,而是亡于荒淫暴虐,亡于众叛亲离。于是,小邦的周以德而兴,尊德思想就在周人发祥的过程中产生了。

在这里,周公巧妙地利用了殷商时的尊神的神本主义思想,然后重新对天的观念进行定义,进行发展。“天命”是否转移,怎样才能保住“天命”,取决于有没有“德”,桀纣失掉天命是因为失“德”,周人得到天命是因为有”德”,当然要保住”天命”更要有”德”,因此,周公治国时就会——“以德服人”与“以德治国”。

因此,周公在教导周人时也多讲“明德”。于是,“天命”就变成可以保持和争取的了。人不再是盲目地服从“天命”,而有了主观努力的可能了,这是积极的。天子是天的代理人,一方面他具有无上的权威,但不是无条件的,他必须有“德”,不然天命就要转移,因而君主、天子不可以为所欲为的,是有条件、受约束的。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易的思想!周文王在创作《周易》时,其实就在为改朝换代作理论上的准备?

总之,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使得西周的统治者逐渐摆脱了神权思想的控制,实现了“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统治阶级理性治国的开始,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的“德治”思想对孔子的影响极大,是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05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多士》强调天革殷命,是由于殷无道无德;《多方》则反复强调“保民”,其实就是如何具体地实施“以德服人”和“以德治国”。《多士》是对殷商遗民说的,《多方》则是对殷的旧有的“多方”的属国说的。针对“多方”怀念旧殷,不爱周邦,周公一方面让他们仍然拥有土地,另一方面,如果不听周的号令,则“我乃其大罚殛之”。教育他们要内部和睦,努力种田,“克勤乃事”,那么,天会矜怜他们,周也会大大地赏赐他们。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周公的另一篇文告《康诰》里,在那篇文告中,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明德”的具体内容是”保民”,”慎罚”是依法行事,刑法不可滥用等思想。

在周公的很多文告中,周公反复强调,天子应率诸侯百官,首先是天子自己,务须像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即所谓“怀保赤子”;务须像关心自身疾病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即所谓“恫矜乃身”,并且要求王、诸侯应该“先知稼穑之艰难”,懂得体恤人民。史书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就是说,周公即使正在吃饭或者洗头,只要听见有政事要处理,也会立即吐出嘴里的东西,挽起头发接见来客。周公的礼贤下士和勤于政事,所以才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果说,《多士》体现的是“以德配天”的思想,那么,《多方》则体现了周公“敬天保民”的观念。这些观念标志着西周文化与商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西周时期的人们已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以理性的头脑思考世界。因此,才有著名学者王国维断言的“殷周间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多才多艺”也是指的周公。周公多才多艺。孔子曾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制大礼作大乐”。

06

大殿彩塑

进入大殿。大殿正中供奉着周公的彩塑雕像,两侧是周公的弟弟召公与毕公,也是当时辅佐成王的功臣,他们与周公在同一供桌上。再往两侧站立着的是周公的长子伯禽和次子君陈王的彩塑。其中伯禽的彩塑立像是年在修整定鼎堂时,于东墙壁龛内发现的,是明代时所塑,泥胎彩绘,历多年,仍基本完好,为研究明代塑像和服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殿堂四周的墙壁上,采用中国画散点的方法,用六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周公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作礼乐等六大功绩。整个画面颜色鲜亮,栩栩如生。

07

礼乐堂:封邦建国与宗法制

穿过定鼎堂,就到了二殿“礼乐堂”。大殿正中供奉着站立着的彩塑的周公,左侧站立着分封的列位诸侯的彩塑,他们的背后是万里江山的图画,象征着封疆拓土;周公右侧有一组从大到小的石磬,应该是周公所发明的乐器。整个大殿再现了当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置身此殿仿佛能聆听到典雅而悠扬的韶乐。

看到这里,不禁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分封的这些诸侯和这些乐器放在一块,并称之为“礼乐堂”,这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的?

周公建都洛邑后,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了71个封国,把周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都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周王室的屏藩。我们平常说的“封建、封建”,就是周公“封邦建国”的简称,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分封制度。

你们猜一猜,那个须发全白的老者是谁?这个老者就是那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太公。姜太公的功劳很大,封地也相当大。周公封给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看来周公知道姜太公喜欢钓鱼,特意封他到海边去钓大鱼。

山东一带,有齐国和鲁国。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则是周公之长子伯禽的封地。鲁国是周公儿子的封地,自然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周公所制定的一系列的礼乐制度,这对后来的孔子有很大的影响。

西周的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构成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为了维护这种宗法制就要强调“礼”。周公所强调的“礼法制度”的具体内容就是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

《宗法制示意图》

也就是说,儿子要服从父亲,弟弟要服从哥哥,诸侯则要服从天子。只有按照这种所谓的“礼法”,才能使得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强调“礼”,就是强调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秩序。后世的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08

礼乐堂:礼乐制度

这“礼”与“乐”又是什么关系呢?“乐”从字面来说,可以理解为“音乐”,音乐有审美的作用,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周公是多才多艺的人,我们在‘孔子学琴’的典故中,还知道孔子所弹的琴曲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和周公等人都知道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心态平和,而且音乐和舞蹈是从原始的祭祀发展过来的,有浓厚的教化作用。于是周公就把音乐的这种功能与“礼”结合起来。

《礼乐堂钟磬》

按古人的说法,“礼”强调的是“别”,上下有别,即所谓“尊尊”,指尊敬师长,强调等级;“乐”的作用是“和”,和谐共融,即所谓“亲亲”,指亲近亲属,强调宗法。如果“礼”是“别异”,“乐”就是一种“和同”的力量。通俗点说,就是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别有和,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谐和的目的。

《礼乐制度》

不过,这种“礼乐制度”有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等,也有严格的规定。谁要是违反了这些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罪名是很严重的。

总之,“礼乐制度”是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的等级,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秩序,是一种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

大家知道‘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典故吗?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这个成语典故就与‘礼乐制度’相关,如果你不了解‘礼乐制度’,你就无法真正把握这个成语的意思。

这句成语来自《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礼乐制度’,宫廷的舞乐队的人数是有规定的: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这个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他家里的舞乐队只能是四佾,即四八三十二人,但他却故意破坏‘礼乐制度’的规定,偏要设置八佾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不仅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所以,一向把‘礼乐制度’奉为圭臬的孔子非常愤怒,认为这种严重的‘非礼’‘僭越’行为如果都能容忍的话,那么社会就没有底线了,就不会再有秩序而言了,所以是决不能容忍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示意图

如果不懂这个礼乐制度,就无法理解孔子为什么对别人家里的舞乐队的人数这么计较,也无法准确理解这个成语典故的含义。

总之,“礼乐制度”是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的等级,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秩序,是一种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分封的诸侯和这些乐器共处一堂了,原来表达的是礼乐制度和分封制以及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啊!

再次环视着“礼乐堂”的盛况,仿佛聆听到周公分封诸侯、制礼作乐的洪亮声音,以及从天际传来的典雅而悠扬的韶乐。

走出周公庙大门,看见大门前人们三五成群的,几个老人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又有一群群的人围坐着几张桌子,或下棋、或打牌,一派市民生活的悠闲场景,古朴的建筑与现代生活竟有一种别样的和谐之感。

再次抬头看,夕阳下,“周公庙”三个大字焕发出金色的光彩,让人们感受到周公思想在后世几千年的大放异彩……

精彩回顾:

1.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2.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

3.传说时代的印记5:大禹治水的哲思

4.传说时代的印记4:高山仰止的炎黄二帝

5.传说时代的印记3:拜祭黄帝陵

6.《游学记》第3课传说时代的印记2:神农山之恋

7.《游学记》第3课传说时代的印记1:神秘的八卦(2)

8.《游学记》第3课传说时代的印记1:神秘的八卦

9.《游学记》第2课壶口遐思:我是谁?

10.《游学记》第1课山巅之思:宇宙从何而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