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学“洛神”,她笔下的世界和自身的哀痛合而为一,化为一面镜子,来照应这人世间的苦浊。

极饿、至贫、放弃孩子、众叛亲离,这人间悲苦,她体尝殆尽。

而老天就像故意让她尝尽人间疾苦一般,这样才能为她的妙笔积累素材,让她的文字得以长存,不惧火炼。

她的生命短暂如烟火,她的作品却得以永生。

她就是萧红。

李晓木

来源

十点读书ID

duhaoshu

在她很小的时候,看到隔壁的男人娶亲,发现男人处处欺负那个新娘。

她就气哄哄地对家里人说:“假如换做是我,我才不会那样被欺负呢!”

这话被她大伯听到了。

大伯眼睛一瞪,反讥她说:“你倒是说说看,是你,你能怎样?我看你比人家还不如。”

她当时被大伯气得直哆嗦,却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大伯的话,一语成谶。

命运于她而言,仿佛一直都围绕“苦难”这个命题,一再摩挲她的生活,令她应接不暇。

做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学“洛神”,她笔下的世界和自身的哀痛合而为一,化为一面镜子,来照应这人世间的苦浊。

我就是看着“恶”长大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姑娘、姥爷家的女用人五娘、被火烧死的逃兵刘大个子……后来,他们都走进了我的作品,是很自然的。我们活着,就是“生”和“死”。生,是锁。死,是锁里面的簧。——《萧红:人鸟低飞》

她的生命短暂如烟火,她的作品却得以永生。

她就是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年6月1日农历端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富庶的家庭。

旧时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是萧红童年阴影的根基所在。

萧红出生虽然是件喜事,但对于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而言,这欢喜实在有限。

唯独祖父张维祯不同,他珍视萧红为明珠。

幼年萧红

8岁时,母亲病故。不久,父亲娶了后母。萧红与后母的关系,用她的话说是“生人”,父亲更似忘记了有这个女儿一般。

大多时候,她和祖父一起生活,幸好,还有祖父疼爱。

在她人生最重要的那几年,祖父给了她温暖而真善的影响。

他是第一个教萧红识字读书的人,想来,萧红与文字的缘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萧红故居

8岁那年,萧红被送入小学,那时的萧红,最热爱的就是古诗词。

父亲希望女儿能够遵循俗世传统,为嫁人做准备,放弃读书。

萧红断然不能同意,读书给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她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最后萧红心一横,威胁父亲,如果不让她读书,她就当修女,父亲只好同意。

萧红离开了呼兰,考入了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在这座学校里,萧红方有机会接触到包括鲁迅在内的新时期文学大师,阅读成了她最重要的事情。

电影《黄金时代》汤唯饰演萧红

她开始慢慢给报纸杂志投稿。“悄吟”这个笔名,便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

然而,静好的岁月没过多久,她接到了祖父病危的消息。他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他走了,也把这个家里唯一的爱和温暖带走了。

纵然父母对她万般漠然和刻薄,在那一刻,也抵不过萧红心中疼痛的万分之一。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最爱自己的那个人不在了,永永远远地,再也看不到了。

祖父去世的那一年,萧红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出现了,汪恩甲。

这是父亲早前,瞒着萧红为她保媒,张罗的一门亲事。汪家家境殷实,世代富商,是父亲眼中的良媒贤婿。

但他毕竟是富家公子,纨绔气很重,而且还有抽大烟的恶习。

电影《黄金时代》汪恩甲

萧红是那样心高气傲的女孩子,便萌生了退婚的念头。

之后为了逃避婚约,她和表哥去了北平。他们在北平生活了一段时间,决定一起回到呼兰。

这时汪家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忤逆不孝、放荡不羁、和别人私奔”的准儿媳,萧红也被父母软禁半年之久。

直到后来时局动荡,她才有逃跑的机会,回到了哈尔滨,而汪恩甲一路追随。

不久萧红怀孕,可汪恩甲终是负了萧红,以回家要钱为由,只身离开了旅店,留下了几百块的债务,一去不返。

旅店老板威胁她,要将她卖去妓院抵债。绝望之际,她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

这时,作家萧军出现了。

那一日,他们聊了很多,谁也不愿意停下来,谁也不愿意浪费片刻。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在一场暴雨之中,旅店杂役怜悯萧红,让她趁乱逃出去,就这样,她离开了囚禁她数月的旅店。

她去找了萧军,认识不久的两个人,却已经开始共患难了。

那一天萧红很满足,她重获了自由,也拥有了萧军。

年秋,萧红和萧军在道里公园

8月,萧红临产,两个人没有钱住院,军人出身的萧军为了不让萧红再次受到折磨,在医院里犯横,扬言如果医生不收,马上杀人。

萧军给了她满满的存在感和被珍惜感。

也是在那时,她正式冠以萧姓,只想贴他更近。即使为他付出生命,萧红也是愿意的。

孩子出生后,由于实在无力抚养,萧红把孩子送了人。

他们找了一处住所,喝几口稀饭过一天,吃几口列巴蘸盐过一天,喝点水,饿一天。

才20岁,极饿、至贫、放弃孩子、众叛亲离,这人间悲苦,萧红体尝殆尽。

而老天就像故意让她尝尽人间疾苦一般,这样才能为她的妙笔积累素材,让她的文字得以长存,不惧火炼。

很快萧军发现了萧红的写作才华,并带领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23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就得到了出版主编的大力赞赏,萧红知道,她这一生,注定离不开写作了。对于她一生支离破碎的版图,写作是最有效的粘合剂,让生命终于葆有完整。萧红和萧军都给《国际协报》投稿,主编和报馆商议后,每月给他们每人二十块钱,他们的日子,总算好过起来了。萧红与萧军在战乱时期,她和萧军合作写出了抗日小说《跋涉》。这本书出版以后,轰动了整个东北文坛。

但是,萧红和萧军很快引起了特务机关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