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影青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明代张应文《清秘藏》中形容柴窑的特点,但柴窑至今没有传世品,这句话的正确性就不得而知了,但根据五代时期制瓷工艺来说,基本达不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水平,可见这句话并不准确。虽然柴窑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但历史上有种瓷器正好符合这些特点,那就是影青瓷器。 印花凤纹斗笠碗影青是宋代景德镇烧制的主要瓷器,景德镇的这种青白瓷胎釉色莹润雅致,器型挺拔秀丽,装饰方法丰富,制瓷工艺极高。艺上有刻划花、印花、贴塑等各种手法,器物上的纹饰也是包罗万象:花卉纹、鸟兽纹、人物纹都它都应用自如。其瓷器胎体极薄,青白中带有一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更显淡雅。暗雕花纹,内外皆可见。被人们称为“假玉”。 景德镇刻花婴戏纹碗从这件故宫馆藏的影青瓷器看,撇口、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质莹润,内壁刻有婴戏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迎光可以在外壁看到里面的纹饰,投影性非常强,欧洲国家一直到了清代中期还不能生产出这种投影性非常高的瓷器。透影性既反映了瓷质的优劣也反映了制瓷技术的高超。完全符合“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正是因为中国在瓷器工艺上的高速发展,烧制成功这样完美的瓷器,导致玻璃制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失传,玻璃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在宋以前属于比较成熟的工艺,到了宋代,由于景德镇影青瓷器成功烧制,能够完全媲美并代替玻璃器,而且制作成本较玻璃器来说低得多,所以玻璃工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明末清初,随着贸易的发展,玻璃工艺随贸易道路传入中国,清代的玻璃工艺基本上都是学自西方。 葵口碗景德镇的这种影青瓷器到了元代被枢府釉瓷器和青花瓷器所取代,后期也有仿制,仿制最好的当属明代,陈浏的《陶雅》说:永乐时期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其所影之花,两面萤彻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又有记载:明窑影青压手杯,其薄如纸,即万历吴十九之卵幕杯也。 可见明代仿制的影青瓷器技艺之高超,永乐时期的影青瓷器胎质细腻,釉面莹润,纹饰清晰,能够清楚看到壁内纹饰,胎体轻薄如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jz/10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青未了辛云霞小男孩的孝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