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长乐壶井rdquo东南
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pf/mipso_5059033.html 老一辈人都这么说,壶井人有两个特点很明显,一是好水性,一是敢作敢为。这方面故事,几本书都说不完。 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清末,地点在福州大桥(万寿桥)上。时当春夏之交的一天夜里,上溪发洪水,闽江暴涨。说起福州城人,真是“见大”(凡事都想看),得知洪讯,翌日一大早,便陆陆续续来到大桥上观看。约莫半个时辰,那桥上已经站满了人。可是怪得很,许多地方都是你拥我挤,惟独一个地方只站着一个番囝哥(洋人)。 这位番囝哥是个壮年男子,人高马大,口方鼻勾,金发碧眼。他就是当年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领事的胞弟史密斯·哈尼,在仓山经营一家大洋行。由于那时朝廷腐败,番囝哥横行霸道,这家伙又是当时福州番囝哥中最坏的一个,人们认得他,只怕惹事,不愿挨近。这样,那一段大桥,简直就是他“私家”的了。 大概也是哈尼过于引人注目,此时却有一个年轻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偏要站在他的身边。恰好上游漂来一只淹死的水牛,那番囝哥看得高兴,手舞足蹈,右手一摊,却把身边这位年轻人,戴在头上的斗笠碰落了,飘下桥去。那番囝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年轻人却已经火了,先是大骂:“瞎了眼,也不看看爷爷站在这里!”接着便抓住他的领带,狠狠摔他一巴掌,怒目吼道:“你把斗笠给我捡回来!” 大家想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有谁敢在番囝哥面前称“爷爷”,有谁敢动他一根毫毛?再说一顶草帽能值几多钱,这个年轻人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却要逼他捡回已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的斗笠,这对于一个欺负惯了中国人的番囝哥来说,如何受得了?因此哈尼也是火冒三丈,推开年轻人,挥拳就打。 可是哈尼万万没有料到,那年轻人往后一退,他拳没打着,年轻人往后颠了几步,竟碰倒了好几个桥上人,自己背一弹,却弹出桥栏,摔下大桥去了。 不用说,这下要闹人命了,这番囝哥可傻了眼。那桥上人见有人落水,也认定是哈尼把人推下桥去,便纷纷指责:“这家伙太狠心了,把他拿下,送到衙门,叫他偿命!”而在此时,又有一个年轻人已经跳到他的跟前,一边呼喊:“你赔我哥哥!”一边挥拳就往他右眼打去,接着再来一拳,朝他鼻梁横打,就这两拳,已把哈尼打得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哇哇乱叫。痛苦且不说,最要命的是分不清南北东西了。 年轻人见哈尼已经失去自卫能力,便又瞄准他裆部猛踢一脚,把哈尼打得趴在地下,呼爹叫娘。年轻人还不解恨,又往他背上一踹,叫他“狗扑屎”。再朝他后小腿一踩,另听“喳”地一声,哈尼的小腿骨己断了。那桥上人见这位年轻人身手不凡,打得番囝哥毫无招架之功,真是感到痛快,便呼:“打得好!打得好!番囝哥也有这日子,也该治他一治了。”遂又窃窃私语:“这两个年轻人是谁?” 原来二人就是当年文武砂镇壶井村里一对兄弟,兄名林际虎,弟叫林志平,哥哥二十二岁,弟弟二十岁。两年前,兄弟为了谋生,经人介绍,就到福州南星大旅社当伙计,先在厨房打杂,老板见其诚实勤奋,不久就让他们当采买。 只因哈尼是个残暴又风流的家伙,他凭借番囝哥在中国的特权,全不把我中国人放在眼中。据说就是这家伙,当年在仓山别墅里,率先挂出“中国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牌子,侮辱我中国人。而且这家伙还借洋行占我土地,掠我财富,却又常常用这些掠来的钱到处寻花问柳,一不顺心还要打人。兄弟俩早就想教训他,却苦于没有好的机会。 想不到这日上午俩兄弟到仓山结算,路过大桥。林际虎眼疾,见哈尼一个人站在桥上,孤单无援,心想有了,就对弟弟林志平“如此这般”耳语一番,随即站到他的身边。也是番囝哥活该倒霉,林际虎见他手舞足蹈,便故意头一歪,让他把手碰落斗笠,飘下桥去。借此又骂又打惹火他,再逼他捡回斗笠,引他挥拳来打,而生出“命案”,接着便是林志平表演,原来兄弟俩演的是“双簧”。 由于兄弟俩从小生活在海边,练就了一副好水性,简直就能与鱼虾为伍。加上二人都“吃过暝粥”(上过武馆),功夫好不了得,所以林际虎弹下大桥,看似要闹人命,实则早已潜游到第六码头上岸了。这边林志平借为哥哥报仇的机会,耍起番图哥的“猴”,打就白打了。哈尼哪会知道兄弟这一招?也就哑巴吃黄连了。 却说此时林志平,见哈尼已经奄奄一息,本来就没有打算要他的狗命,只是吓唬吓唬他。此时收了拳,却又故意朝着大家说:“你们说要把他送到衙门,我看不必了。那些当官的,全是洋奴才,他们哪敢办番囝哥的案?我看还是把他抛下大桥喂鱼去!”那番囝哥听了,可是吓坏了,赶紧爬起来跪下呼喊:“好汉饶命!好汉饶命!只要你不把我抛下大桥,今后我一定不敢再欺负中国人了。”说着就从身上抓出许多英镑、美元、法郎及银票,又拉下手上金表,兜里派克笔,全塞给林忐平。这是什么意思,恐怕不说也知道了,那叫“人命钱”。当然林志平知道这些钱本都是从中国人身上榨取的,不拿白不拿,逐就不客气地收下,喝声“滚”!便扬长而去。 于是福州的街头巷尾,便有了“壶井哥巧治番囝哥”的传闻。因为长乐人戴的斗笠,人称“顶戴斗笠”,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据说自此之后,在福州的番囝哥见到戴这种斗笠的人都怕,横行霸道的习气也就大大收敛了。 壶井山古时处于海外,山多奇景。 第一景当属于壶井山与壶江相结合的景致,壶江泛月,清县令贺世骏将之引为吴航十二景之一。 明万历朝林司训安公标十景,清乾隆林进士光可亦标十景,景曰:沙堤横玉,壶井流琼,鳌峰驾海,笏石当潮,悬岩耸壑,洽水环襟,草堂浥露,莲阜凝烟,仙搓泛月,石鼓惊天。各诗而赞之,今失。 明万历朝长乐县令卢龙云亦诗十首赞之。卢龙云者,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 其诗曰《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诗前有序曰:余曩在吴航,雅慕壶山之胜,而未能亲至其地也。别后数年,林孝廉君勉缄寄十景,属之题咏并州故乡,愈戚然心动矣。 沙堤横玉(其一) 长堤如带玉为堆 不减昆丘石洞开 似为明时徵海晏 川原随处效珍来 壶井流琼(其二) 澄潭山下一壶悬 须信壶中别有天 潮退真源清自见 堪将仙液拟流泉 鳌峰驾海(其三) 奇峰巀嶪驾洪涛 何必三山并戴鳌 海若固应怜负重 化来此地转孤高 笏石当潮(其四) 岧峣异石出岩头 一派潮声向此收 疑是山灵因望海 独能端笏礼阳侯 悬岩耸壑(其五) 崇岩百丈俯芳洲 壁立当霄据上游 一任浮云自来往 巍巍巨镇古今留 洽水环襟(其六) 百道山泉出峡来 汪洋赴壑尚萦回 已知学海终能至 须识灵源向此开 草堂浥露(其七) 草色苍苍海雾盈 污邪何日始堪耕 沧桑莫说功难就 已藉居人力渐成 莲阜凝烟(其八) 群峰叠叠起青莲 朝暮溟濛泛瑞烟 岂是孤根沾广润 芳标时映海中天 仙搓泛月(其九) 何处浮来海上槎 寻源此地若为家 常邀夜月沧波外 大有辉光照荻花 石鼓惊天(其十) 广乐何年到海隈 犹馀鼓迹蚀苍苔 波恬已幸梯航远 不遣扬桴此日来 随着岁月流逝大部分景致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尽余下壶井流琼、莲阜凝烟、石鼓惊天三处景致。后人又复加一景曰双狮戏水。 双狮戏水者,乃明时所植古榕,树高三丈,径围八尺,其千姿百态的根须在岩缝之中,须鬓飘拂、华盖如云,历经五百多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水含月华,波浮碧宇,古榕虬干翠叶倒影在壶江之中,随风生水起,酷似两只雄狮凌波嬉戏,因此而被誉为“双狮戏水”。其景衬以月影星踪,随着波起浪伏,倒影幻生,扑朔迷离,使人感到无限。然此景亦消失于历史之中。 壶井古称壶西,明洪武二十八年,龙门才子高棅与一众友人游于壶西,登壶山之顶,见港河湖塘外狭内广形状如壶。涨潮时,白波四侵,如壶在白玉盘中,又如海中仙岛有方壶。山麓旁,有一壶公井,其形亦如壶,咸潮往来,潮退其水复淡。山以壶著,井以壶名,遂取壶井二字,冠名之,并著一文一诗以记之,因此壶井之名远传。然本村林氏,丧葬嫁娶,祭祀礼仪,皆用壶西之名,盖因以壶西为堂号郡望矣。《长乐县志》载:“十八都者壶井山,俯临沧海,仰接董奉山陲,一井状若壶,咸潮往来,潮退其水复淡。” 壶井,山以壶著,井以壶名,界长乐南北乡之中,是东南沿海一大村落。[1] 建制沿革 长乐县禹贡扬州之域,周时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此。武帝灭闽越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立冶县,属会稽郡。东汉末分冶县地为东南二部,此为南部。三国吴属建安郡,晋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至隋开皇中改原丰为闽县。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闽县地置新宁县(即今之十二都敦素里,曰“古县”者是也)。寻改为长乐县。上元元年,防御使董介以其地卑隘迁置今所。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五代时闽(闽,系闽县之误。)改为昌安(昌安,可能是安昌之误。),后复为长乐,宋元仍旧。而我朝因之初编户三十二里,今一百一十三里。为乡者四,统二隅,二十有四都。[2] 旧属昌化乡海滨、崇化二里十八都。统二图,今因之。在县东南离城二十五里。东至海,西至七都新桥,南至十九都流水,北至十四都东平仓。 一图,汉坂 二图,岐头、东山、壶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乐设1镇5区,辖个乡。壶井属于一区鹤上区(驻沙京),全县个乡。 年春,改鹤上区为第二区(驻地移到鹤上)。壶井属于鹤上区。 年8月23日,将9个区合并为6个区:营前、东渡、鹤上、江田、金峰、潭头。壶井属于鹤上区。 年4月,6个区缩为1个镇、4个区,辖52个乡。壶井属于鹤上区。[2] 年6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区划为15个乡(镇)。同年9月,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把15个乡(镇)合并成8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以村为单位划为88个生产大队、个生产小队。壶井属于鹤上公社。[2] 年文武砂扩大政社区域,原鹤上公社壶井大队划属文武砂公社管辖。年10月农场复办,但仍为场社合一建制。性质属综合性国有农垦企业,实行场镇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年9月文武砂撤公社设乡。年乡改镇。[2] 行政区划 年壶井分治:设置壶东村、壶井村、歧西村、山顶村和下吴村。[3] 康熙年间,部分后裔壶井迁出,定居万沙。繁衍,至今多年。 乾隆年间,部分后裔迁出壶井,定居于沙尾,至今多年。 道光年间,又有部分壶井林氏后裔迁入万沙定居,至今多年。 近代万沙与沙尾、新宅三村被划分成万沙村,年改称万沙大队,年单独成立万沙大队。[4] 年,32户农民从壶井搬迁定居新村,开荒造田,建设家园。[3] 移民村:万沙村、沙尾村、新宅村和新村村。 隶属村:洽屿村。[3] 地理环境 中部浅山,四周平原。[3] 壶山诗——闽才子高棅壶井游记 乘醉涉芳洲,探幽入灵境。 上攀鳌顶石,一憩壶公井。 碧海有奇观,壶山天际浮。 我心如飞鸿,飘飘凌素空。 客游造穷发,秋兴生远流。 回头呼数子,长啸不能从。 况以同心人,俱怀谢公趣。 十载悬赏情,一夕情尘梦。 扬帆入天色,携酒坐花屿。 道意双白鸥,幽期永相共。 长风吹愁开,弄景见蓬莱。 长风吹愁开,弄景见蓬莱。 尘波泉深浅,安可不顷杯? 壶井山——闽才子高棅壶井游记 在崇化里(有误,应为海滨里,崇化里在东山)。井在山陲,状如壶,潮至则咸,潮退复淡。上有岩石耸峻,俯临沧海,名百丈岩。又有笏石、鲤鱼石、鼓石、王母台、莲花峰、浴鸦池诸胜。又有一石,击之如磬,曰响石。明高棅《游壶井记》:“壶山,乐邑之极处也。当邑之东为大海,山倚海滨,涌出空波,远视若青螺。予生四十有六年,每闻兹山多奇产,海物错出,居民鲜少,皆逐逐于舟车鱼盐之末,未尝有显者闻。窃意其幽闲寂寞之滨,间必有精神聚处,独无能发其秘者,岂天设而地藏,未见遭其人乎?洪武乙亥,余叔氏张伯清读书山中,屡要余以剡棹之期。莫秋十日,余访旧屿,南去壶山,只隔一水。越五日既望,宗人翼宇中行者,好文士也,资舟载酒,领余来游。时樵川朱以义亦与焉,东鲁生冯王与??扶病偕行。有友十人,自塘头发舟,值风潮不便,泊棹于洽屿,携酒登岸,展酌于天妃祠。下临大江,望壶山若在几席,天风飘荡,浪花飞舞,舟子吹洞箫,歌水调,余亦倚歌而和之,诸客从而赓歌互答,举觞劝酬,剧饮无筭,不知身在人间乐也。斯须风恬汐退,沙洲斥望若千里,舟人渔榜出没于其间。余情益肆,遂扶醉跣行泥淖中,可一里,以抵壶山。东鲁生病不能从,寄留于野人家,余客亦稍稍引归,从余者五人焉。于是履巉岩,披蓁莽,造张叔读书处,诸生出与成礼。中行复洗盏樽,饮于鳌峰石上,以观大海。时日已夕,轻云翳空,月影微霁。由鳌峰左行,周山之一遭,下临江岸,观所谓壶公井者。井有二泉,出石罅间,味皆清冽,居人咸饮之,俗呼为壶井山。是夜,张叔复置酒于主人馆,余亦不胜杯矣!相与枕藉而卧。及觉,鸡已咿喔。余赋近体诗以寓兴,迟明返于洽屿之野人家。东鲁生亦赋诗二篇见赠,因留共饭。然后,由洽屿步归于屿南。东鲁生曰:‘今日之游,无让古昔,龙门子既首倡,诸人不可无继。’余惭向之辞不逮兴。未足以张斯游之大,乃作而曰:‘游哉,游哉,无徒游者哉?彼昔人之穷搜远览,赋景兴怀,如郎官、氵美陂、洞庭、赤壁之雄者,曾几何人?况吾侪衣冠文翰,遭际清朝,而得寄兴江山,忘情轩冕,如斯乐者,又几何时?不有合作,劖岩而记之,岂直贻笑于山灵,亦何以庆兹山之有遭矣。遂以孟浩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之句分韵,余探得‘共’字诗成,再撰次以为记。” 地名由来 壶井始称壶西,元末明初壶西始祖成德公由洞湖迁至此,后来壶西成为堂号郡望。 壶井澳,它是漳港澳南边的一个最大的海澳。其界线沿五峰山的南麓,东起壶井的壶山过洽屿、沙京的莲花山下屿头,西南至铁马山下的恩头,北与鹤上洋隔开,长跨30多里的半弧形的海澳。这块平原北接金峰镇的马洋(华阳),过渡桥沿凤岭支脉的结珠山下的屏洋、后洋、洋边、仙岐、漳港、演屿、横港、壶井、洽屿、屿头,给古海岸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壶井原是四周皆海的岛山,唯独一山形如壶,人民饮水,靠山下的井水(井形亦如壶),故村名曰“壶井”。壶井几十年前还是临海边,俗云:“灶里烧火,锅里煮水,海里讨汛,赶得及煮。”可见海澳就在家门前了。 洽屿(海中的小岛)与壶井间有一小村叫“洽壶”,过去这一片是海澳,由洽屿与壶井合作把海澳围塘造田,这个塘叫“洽壶塘”,村名叫“洽壶村”,后来因“洽壶”与“下吴”音相似,就演变成了“下吴村”。从洽屿至莲花山南坡屿头(是海上岛屿),向西南至董奉山下的古槐(唐武德六年时,就是临海滨之地,它的村前有一个娘宫村是海神之庙),继续向西南伸入竹田洋(古时深入内陆的竹田湾)的恩头(原名“汶头”,是涂地海滩,又是交通港道)。 旅游资源 “碧海有奇观,壶山天际浮。”壶井自然与人文景观熔于一炉,风光独一。宋代沙京、屿头濒海,常“田患卤斥”。壶井是“俯临沧海,仰接董奉山陲”的一方岛。这一带港河湖塘外狭内广形状如壶。岛山上一井亦如壶,咸潮往来,潮退其水复淡。故岛山称壶井山,地亦以壶井称之。山不高不大,却荟萃百丈岩、笏石、鲤鱼石、鼓石、王母石、莲花峰、浴鸦池等众多景观。千米长堤外,黄沙洲、铁锤、铁垱等天然神雕,日夜飘浮于风涛天际。人到此弄景探幽,襟壶山神构,览碧海奇观,悠然而顿生“我心如飞鸿,飘飘凌素空”之感。骚人墨客有详尽的记载,标为壶江十景,曰:沙堤横玉,壶井流琼,鳌峰驾海,笏石当潮,悬岩耸壑,洽水环襟,草堂泡露,莲阜凝烟,仙搓泛月,石鼓惊天。当金风送爽,鲈蟹竞肥的时候,你架一叶方舟,泛月壶江,此际远水长天,冰轮耀彩,壶山倒影,仿佛见的是琉璃世界。故前人标“壶江泛月”为吴航十二景之一。[5] 壶井山十景(一)、壶井山十景(二) 姓氏族系——壶西林氏源流考、长乐忠义林祖——伸蒙虔中公 壶西忠义林(屿南派) 林氏始祖为殷太师比干公[6],得姓之祖为比干公之子坚公,东晋招远大将军林禄为比干公四十八(一说八十三)世孙,禄公入闽为闽林始祖。慎思公为禄公十七世孙,慎思公不降并怒骂黄巢而就义,唐天子旌“儒英忠义”,唐昭宗褒其门曰“忠义名家”,御书:“忠贞贯日月,义节凛冰霜。”慎思公后裔皆称忠义林,元振公为慎思公五世孙,迁居屿南,为屿南派始祖,称忠义林屿南派,元明之际元振公十二世孙均骥公(成德公)由屿南迁洞湖,后迁壶井为壶井林氏始祖。故老相传壶西字辈取自慎思公所著《文昌六文》,其字辈如下:谋戈成至,惟孟仲叔世有公行斯可久,谦尚则益光,道以仁为本,学宗礼允良,守之时克敬。至今已传至宗字辈。 至三世时,始分四房:长房惟贤公派系,次房惟智公(无后),东房惟继公派系,西房惟善公派系[7]。 壶西忠义林(凤井派) 居壶井山澳面,现有50余户,其字辈与屿南派合流。 九牧林 于清道光年间迁万沙,现有50余户。 金桂林(新宅林氏) 原居壶井新宅下,现今已迁往漳港街道新宅村。 其他姓氏 盖因年久不知道有几个其他姓氏,但据先辈诉说却有存在过,翻查县志从中发现壶井郑氏分别于明清各中举一人。然何时搬离壶井,其原因不可得知。 (长房祖厅) 题海桥长林图 积水浮仙桥,长林隐故家。 天连沧海近,树绕白云斜。 客与随秋波,乡心带曙霞。 楼头时看画,吟望意何赊。[1] 壶井世系——壶西林氏源流考 林氏从坚公至禄公,有不同版本,且坚公至禄公之间的先祖名字毫无相同,孰是孰非,有待考证,谨供参考。 上古先祖至壶西成德公(版本一) 燧人氏(华胥氏)—伏羲(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名玄嚣,号青阳)—蟜极—帝喾(名俊)—契(商的始祖)—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天乙(成汤)—太丁—太甲(太宗)—太庚—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庚丁)—武乙—太丁(文丁)—比干(林姓始祖)—坚—钟—波—标—燮—坦—宙—经—腾—添—珊—云—放(孔子弟子,问礼之本)—鸿—皋(九龙之父,十德家门)—昶—炜—奎—铨—江—植—瓒—岗—修—毓俊—廷麟—潮—榅—遐—蘖—梧—钦—奢—美—铺—湍—森—丙—墟—甸—泮—本—暖—逋—礼—颖—禄[8](开闽林氏始祖)—景—缓—格—靖之—遂之—遁民—玉器—声—哲—智通—仲济—善—凝—萼—升—慎思(忠义林始祖)—徵—休业—仁嗣—元振(屿南派始祖)—乃孙—谊—深—凤—粹中—仰—丙—英—谋—戈翁—均骥(成德公壶井始祖)。 上古先祖至壶西成德公(版本二) 燧人氏(华胥氏)—伏羲(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名玄嚣,号青阳)—蟜极—帝喾(名俊)—契(商的始祖)—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天乙(成汤)—太丁—太甲(太宗)—太庚—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庚丁)—武乙—太丁(文丁)—比干(林姓始祖)—坚—载—磋(差)—虎—光—相—玄(元)—凤—翊(诩)—苌(辰)—材—考(方)—回—贞(员)—英—乾—保—隽(炯)—宏—类—繇(剽)—既(继)—雍—敏(闵)—楚—放—通—不狃—欣—仪—抚—鸾—世元—佰—皋—宣—微(徵)—泰芳(芳)—玮—亮(豪)—宪—挚—纂(篡)—别—吉—述—良—公—车—凭(冯)—尊—高—苗—鉴—宁—金—重—秉(秉仁)—袭(承、龚)—时(若)—丞(承)—熹(吉成)—谟(皓)—恂—就—横—道—永(永成)—肇(赵通)—封—农—祗—川—豫—舆(儒英)—冠—玉(皋)—逢—勋(勋遥)—显—业—礼—颕—禄[9](开闽林氏始祖)—景—缓—格—靖之—遂之—遁民—玉器—声—哲—智通—仲济—善—凝—萼—升—慎思(忠义林始祖)—徵—休业—仁嗣—元振(屿南派始祖)—乃孙—谊—深—凤—粹中—仰—丙—英—谋—戈翁—均骥(成德公壶井始祖)。 县志记载 壶江泛月图说——緕布道受遣试真神,李王壶山宴世骏 咸池之气,下往清流,壶江其支派乎?江外狭内广,若壶然。溪涧之所演汇,沧溟之所吐纳。当夫远水涵碧,长天作秋,千顷流光,冰轮耀彩,壶山倒影,侵入琉璃。驾一叶之扁舟,微闻风水声合沓作响,恍在十洲三岛间也。昔白傅以“五宿澄波皓月”夸示元使君。使其过此,不知迟留爱慕当复何如耳。[10] 形胜疆域——壶井堪舆 出县东门里许即岭口,过石岊岭至北山三里,北山东行,三里至桃坑,三里至沙京,三里至屿头,五里至壶井,与东山洽屿各澳相连,界南北两乡之中,是为中路,至县东门岳二三十里不等。[10] 壶井星野纬候 闽省咸隶会稽牛一度,据《经纬图》长乐与福州皆属牛分,故壶井乡亦属牛分。[10] 壶井大事志 嘉靖三十九年,倭夷寇北乡,巡抚刘焘亲兵驰马挟弓赶之,追贼与壶井山下,应弦毙二酋,贼骇溃,我师旋归。[10] 清顺治十八年,命沿海居民内迁,北从雁山抵金峰,南至大屿转壶井,直至三溪为界,络绎设八寨。康熙二十年重复。[10] 山川志 山:壶井山在十八都,俯临沧海,仰接董奉山陲。一井状如壶,咸潮往来,潮退其水复淡。上有百丈岩、笏石、鲤鱼石、鼓石、王母台、莲花峰、浴鸦池,昔人记之详矣。明邑人高棅有诗:碧海有奇观,壶山天际浮。客游造穷发,秋兴生远流。况以同心人,俱杯谢公趣。扬帆入天色,携酒坐花屿。长风吹愁开,弄景见蓬莱。尘波泉浅深,安可不倾杯?乘醉涉芳洲,探幽入灵境。上攀鳌顶石,一憩壶公井。我心如飞鸿,飘飘凌素空。回头呼数子,长啸不能从。十载悬赏情,一夕清尘梦。道意双白鸥,幽期永相共。”明万历林司训安公,标十景,曰:沙堤横玉,壶井流琼,鳌峰驾海,笏石当潮,悬岩耸壑,洽水环襟,草堂浥露,莲阜凝烟,仙搓泛月,石鼓惊天,诗俱别见。清乾隆进士林琼蕤亦标十景,诗赋俱别见。而秋江泛月,别有壶天,放佛见琉璃世界焉。[10] 水:马江自罗星塔下分流,至四境支川,东侧有潭港江,在十五都,自仙岐江牛路起,至溜口止,与十八都之壶井相连,澳有溜口,隔断两乡,疆界以分。雍正八年十二月,有石立碑,在于鼓楼内,西畔与壶井澳有溜,港界自分明,溜以东属漳港澳,溜以西属壶井澳,尊大府判断,各管各地,永杜争端。[10] 澳:壶井澳。[10] 井:壶公井。[10] 水利 塘:北塘。[10] 山兜塘于康熙壬午年砌,长二百八十丈,阔三丈五尺。里人林琼蕤有记:远而环壶者,山也。近而环壶者,田也。田废为海,浅深而环壶者,水也。自国初调迁,以八寨为界,壶岛划于界外,弃膏腴为斥卤,而田废矣。田废则无堤,而无路。展复后,新鸠残喘,渐归故乡,见颓垣芜址,满目凄然。先畴旧庙,无一幸存。乃披草莱,盖茅屋。回忆昔时,不胜风景河山之感,如伤弓之鸟,即养翮犹觉惊心,再植之树,稍缺培斯成槁梗。情耶?亦势耳。壶岛昔日,海物滋丰值稔人稀,故虽鸿雁嗷嗷,犹无星翳之叹。康熙丙子后,岁歉谷昂,人不胜病。始知以海为田之?本务也。辛巳年,爰集众鸠工,议砌山兜塘。一则近山西迹,易筑而成田。一则往来要道,急塞而成路。故以此为经始也。其时父(斯献)与叔斯海、侄申甫(久征)共襄其事,至八月告成。盖塘,乡之命脉也,有塘则有田,有田则有路。障内捍外,可耕者千余亩,虽有水旱,亦鲜外籴,水物?而平?蕃。近蔚野绿,远延村翠,高映于环壶之山川,斯固海变为田之,一大快也。是为记。”[10] 壶洽塘:十八都与十一都交界,旧隔一大港。雍正十三年府、县详请拨帑修砌。上至沙京屿南斗门,计长二百三十丈,阔五丈。塘岸斗门,壶井,洽屿各应半修理。[10] 斗门:山兜塘斗门。[10] 北塘斗门:阔一丈,深一丈一尺。上同陈塘港,凡渡桥、旒峰、沟东、白眉之水皆由此泄。因止一座,不足泄水,续奉宪拨帑设二座。[10] 壶洽塘斗门:乾隆元年,奉宪拨帑建造,壶井造于狮子岩下,洽屿造于砥柱石旁。因年久渗漏,海潮冲陷,乾隆十九年,知县黄瑞鹤通详重修。壶井改造于鼎山寺旁,洽屿改造于山后,外抵海潮,内泄雨张,为诸邻保障。[10] 桥:短透桥,接连壶井与白眉。 城市志 长乐原分七乡:曰善政,芳桂,二难,昌化,永泰,依福,崇厚。宋庆历间,县令董渊并乡为四:曰善政、芳桂、二难、昌化,以统宾贤等三十二里。元至正间,改里为隅,寻又改二十四都,又增为三十六里。明以四乡统二隅、二里、二十二都,为图百有九。清乡都仍旧,增图八,共百十七图,民国仍之。 壶井属十八都,昌化乡,海滨里,东方为漳港新宅,南方临海,西方为洽屿,北方为鹤上白眉。[10] 名胜 古迹:黄沙礁铁锤铁铛,二礁对峙在海中。宋季杨妃偕弟亮节,负益王、广王航海经此,后人思之,因呼为王母礁。旁有二石耸立如帆樯,人呼为双帆石。[10] 宅第:林琼蕤父子进士宅(尚周厝)。[10] 林环谦八扇七进大厝(今毁)。 庵堂寺庙宫观:鼎山寺,康熙年间建。 李王宫(狮岩庙)——狮岩庙(李王宫),建炎年间建名相公庙。景炎年间奉旨重修。嘉靖年间扩建。雍正年间重修,乾隆年间修扩建与祠山庙合并,咸丰年间重修。[10] 学校志 乡饮正宾:顺治朝:林仁,壶井人。[10] 乡饮众宾:光绪元年:林尚炉,壶井人。林延享,壶井人。[10] 光绪三十年:林道辅,壶井人。[10] 各区国民学校:长乐县第四区第二国民学校,在壶井林宗祠。民国三年,知事王恕、教育会长董子良创办前中区镇公立单位小学,现改今名字。[10] 武备志 塘汛:壶井塘,洽屿塘。[10] 烟墩:壶井山烟墩[10] 祠祀 李王宫(狮岩庙)祀:显佑灵应威仁济慈护国庇贤明至圣忠正王——显佑灵应威仁济慈护国庇民贤明至圣忠正王——李王爷、忠正王李王爷官职与历代敕封(一)身前官职忠正王李王爷官职与历代敕封(二)历代敕封 泰山宫祀: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东岳大帝——东岳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大帝考(三) 天后宫:妈祖娘娘 祠山庙(壶井百丈岩之左):祠山大帝——祠山圣帝考(徐山圣帝) 选举志 明 林德——壶西林氏——林德,字有本,壶井人。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黄星耀榜中举,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诸大绶榜中进士。先授高安知县,升真定府同知,后任广东市舶提举,任荆州府长史。 郑朝侃,字济合,壶井人。嘉靖四十四年甲子科王大道榜中举,任澄海知县。 林安,壶井人。万历三十四年贡生,任漳州教授,题壶井十景。 林懋才,壶井人。崇祯二年贡生,任易门知县,后升临安同知。刘沂春有赞云:名邑学博,超卓宫墙,秉铎表式,制锦循良。参五马之别驾,芾四境之甘棠,兆民允殖,杜召声彰,急流勇退,归田倘佯。 清 林峦,字公丹,号笏石,壶井人。顺治八年拔贡。 林时来,字斯南,号复轩,壶井人。康熙三十六年恩贡,品行端方,为闾里所钦式。邑令脆振琳以“汝南遗范”旌之。 郑演,字允什,壶井人。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张远榜,亚魁,任施秉知县。 林琼蕤——壶西忠义林氏——林琼蕤,字光可,郎号山,壶井人。雍正元年癸卯科寥学信榜中举,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榜进士。以亲老不赴选。后授直隶高阳县知县。其著作有:《兰瑞堂文稿》、《长乐纪盛文》、《丁丑祭忠正王祝文》——《丁丑年壶西林氏祭忠正王李王爷祝文》——林琼蕤、《四书解说》、《唐诗直解》、《左传评注》等。县志有传。 林振品,字久位,号梅庄,壶井人,林琼蕤子。乾隆三年戊午科出科联榜中举,乾隆七年壬戌通明进士。宁德、安溪教谕。 林振采,字久苞,号仪廷,壶井人,林琼蕤子。乾隆十八年副贡,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孟超然榜中举,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秦大成榜,会魁。县志有传。 林朗,字廉可,壶井人。乾隆五年出任海坛镇把总。 林其华,字尚清,壶井人。嘉庆三年戊午科郑兼才榜中举,宁德训导,宁化教谕,漳州教授。 林春波,壶井人。道光二十年附贡 林为仪,字则陆,号羽亭,壶井人。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曾照帮中举。 林庆璋,字则丰,壶井人。咸丰附贡,候选训导。 林德藩,字建候,壶井人。宣统附贡。 艺文录 书:《兰瑞堂文稿》、《四书解说》、《唐诗直解》、《左传评注》清林琼蕤。 诗[10]:《刘巡抚焘追寇至壶井山下凯旋》明邑人、《贺相皋夫子》清林振采。 赋[10]:《长乐纪盛文》清林琼蕤。 县志列传 林长佶,字?行,壶井人。孝友孚于乡闾。时困海氛迁界,族多流散,长佶为之葺室庐,鸠子姓,恤困济乏啊,毫无所吝[10]。 林嗣荣,字斯献,壶井人。性豪旷,所见者大,不屑为自己谋,尝谓族人曰“吾族以海为田,不如以土为田。”捐斥地四百余亩,与族弟斯海,侄孙久征,砌塘。计成田三千余亩。 林琼蕤,字光可,号朗山,十八都壶井人。雍正癸卯元年中举,雍正庚戌八年中进士,以亲老不赴选。丁内外艰,哀毁尽礼。服阕,授直隶高阳知县。莅任值水灾,淹百二十村庄,穷蕤恐官赈有稽时日,先捐粥接济,修旧堤,浚淤塞,水不为害。县中旗民杂处,抚之帖然,在任四年,宽严互济。允以课士为己任。以老疾乞休,归装帷图书数箧而已。年七十,犹手不释卷,卒于家。[10] 林申甫,字久征,壶井人,年十五,海寇劫其父,申甫哀号,愿以身代,贼怜而释之。耿精忠之变,逼授官职,却不就。匿身桔园洲。母殁,负土营葬。考授经历,未久,乞养归。修祠墓,置义渡,筑壶井塘(山兜塘)。知县陈谐旌“功垂梓里”。[10] 林振采,字久苞,号仪廷,壶井人。乾隆癸未会魁。父琼蕤,宦归无长物,唯积书十数万卷。振采与兄振品尽读家所藏书,淹通贯串,探其源流,穷其奥蕴,下笔沛然,如决江河。一时名宿如郑天锦、张甄陶皆折节与交。邑令贺世骏聘修县志。身后所有著述,散佚无存。嗜古者慕其学博才高,而慨其后不传也。[10] 林观曾,字述谦,号省吾,壶井人,久苞侄,性豪饮,书学怀素,得其神妙。年七十八,以诸生老。后无传。[10] 烈女 节孝 卓氏,壶井林久亨妻。 郑氏,壶井林久辉妻。 陈氏,壶井林焕可妻。 陈氏,壶井林苞可妻。 周氏,壶井林居可妻。 郑氏,壶井林世佑妻。 李氏,壶井林以谦妻,嘉庆十二年旌。 黄氏,壶井林缅谦妻,道光十七年旌。 陈氏,壶井林尚位妻,道光十七年旌。 叶氏,壶井林则纲妻,道光十七年旌。 陈氏,壶井林尚旅妻,道光十七年旌。 李氏,壶井林尚梨妻,道光十七年旌。 李氏,壶井林尚琚妻,道光十七年旌。 陈氏,壶井林尚步妻。 陈氏,壶井林阜光妻。 陈氏,壶井林益霓妻。 陈氏,壶井林道凎妻。 李氏,壶井林益献妻。 陈氏,壶井儒士林益仪妻,光绪十六年旌,建坊。 陈氏,壶井儒士林益暄妻。 陈氏,壶井儒士林驹光妻。 郑氏,壶井林益吉妻。 刘氏,壶井林益多妻。 陈氏,壶井林则密妻。 李氏,壶井生员林光经妻。 黄氏,壶井林益调妻。 郑氏,壶井林乾光妻。 乌氏,林??妻。 陈氏,壶井林尚况妻。 陈氏,壶井林尚兰妻。 蔡氏,壶井林尚舒妻。 石氏,壶井林尚界妻。 陈氏,壶井林益烺妻。 杨氏,壶井林则昂妻。 周氏,壶井林则谋妻。 郑氏,壶井林益滔妻。 孝妇孝女附 郑氏,壶井林光宇妻。 李氏,壶井林昌光妻。 王氏,壶井林光泳妻,获旌如例。 贞烈 王长姐,壶井林勃行妻。 郑氏,壶井监生林广妻。 李氏,壶井林春谦妻。 黄氏,壶井林用道妻。 黄氏,壶井林尚绉妻。 林富姐,壶井林用美女。 贤媛 陈氏,壶井林光可妻,十四都陈汉章女。 进士 林德字有本,号壶江,壶井人。嘉靖三十五年(年)三甲四十八名进士,授高安县知县,升真定府同知。 林琼蕤字光可,号郎山,壶井人。雍正八年(年)三甲二十名进士,以亲老不赴选。 林振品字久位,壶井人,琼蕤长子。乾隆三年()举人,七年赐明通进士。 林振采字久苞,号仪廷,壶井人,振品弟。乾隆二十八年()三甲四十五名进士。[1] 祭祀 狮岩庙位于壶井山莲花峰,百丈岩之侧,庙祀:显佑灵应威仁济慈护国庇贤明至圣忠正王、吉使二将、猛虎大将、孝灵大圣、殿前司五位都指挥使、左赞画赵不试赵将军——李王爷帐下左赞画——赵不试赵将军、右赞画邓肃邓将军——李王爷帐下右赞画——邓肃邓将军、扬威侯暨天曹猛将之神刘锜刘猛将军——扬威侯暨天曹猛将之神——刘锜刘猛将军、靖武侯暨辅疆弼国之神康炯康都总管——靖武侯暨辅疆弼国之神——康炯康都总管、龙爷虎爷枷锁二将军、广德灵佑崇德祠山大帝、山河、社稷、三十三天盘古帝王二王三王、文昌帝君、狮岩庙都察院“四老”考等合部列圣。 狮岩寺位于壶井百丈岩之侧、天王殿:观世音菩萨、西天教主如来佛祖等合部。 宗岳泰山宫位于壶井山: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东、忠靖王温琼温都统、英烈王康席康都统、杨灵公、枷锁二将、四位太子、东宫娘娘等合部列圣。 天后宫位于壶井山,庙祀:妈祖娘娘等合部列圣。 毓麟宫位于壶井山,天后宫旁,庙祀:顺天圣母临水陈太后、西河虎奶江夫人、琉球护国蔡红亨蔡夫人等合部列圣。 文可环谦下九天风火院位于壶西东房礼堂正门前,庙祀:三田都元帅田一田二田三、龙口将军、乌哥白弟等合部列圣。 龙岩下九天府位于壶井乡老田,庙祀:三田都元帅三田都元帅考(一)等合部列圣。 盘古殿位于下吴,庙祀:三十三天盘古帝王二王三王、六丁神六甲将等合部列圣。 忍心堂、临水宫(下)位于岐西榕树头,庙祀:护国勇南王张雷蔡三位太保、临水陈夫人等合部列圣。 忍心堂、临水宫(上)位于壶西东房礼堂左下:护国勇南王张雷蔡三位太保、临水陈夫人、九皇大帝等合部列圣。 岐兜街:齐天大圣、盘古大王等合部列圣。 珠山前健龄园位于壶井乡斗门头:五大显侯五灵公——五灵公考(五)等合部列圣。 珠山后巡山府位于壶井乡斗门头:巡山大帝等合部列圣。 铁锤铁铛七星岩:汉二爷、金口大王、妈祖娘娘、巡海大帝等合部列圣。 新村:雷锋宫白马大王——白马尊王考等合部列圣。 土谷神祀位于壶井壶东文化中心旁,庙祀:白马大王等合部列圣。 沙尾:李王宫、临水宫、文武太平王等列圣 Church:极西教主(Yehovah)、???(Jesus)、(maria)。 等。 历史文化 狮岩庙 李王宫——狮岩庙(李王宫)、显佑灵应威仁济慈护国庇民贤明至圣忠正王——李王爷、忠正王爷出巡仪仗仪礼 壶井乡每当正月十八李王生日这天抬着李王的轿子出巡,正月廿四回巡,村人感谢李王爷的千年庇护保佑村人,所以李王爷出巡和回宫都非常热闹,社戏不停,烟火璀璨。每逢初一十五香火鼎盛,威灵显应,有求必应。 壶井之乡,共二十八宴(今二十七宴)。李王爷正月十八生日这天(今改为正月初四日)出巡,各宴皆焚香接引,水果寿包迎接。所过之处庙宇也要设堂迎接以示尊敬之意。正月廿四成神之日(今改为正月初十日)回宫,各宴百姓皆自发的摆上供品来祭祀。那时候香烛不灭,烟火璀璨,从天亮一直闹到天黑,直到忠正王爷回宫。 后来的宋朝皇帝特下旨修建李王祀来纪念忠正王爷,盖因王爷出水路,不知道其身在何处,便在王爷降临之地修嗣祭拜。只因其养父李邦彦乃是奸臣,故不曾修建在河南李邦彦故乡,虽然有养育之恩,但李王投水恩情以报。此嗣至今仍有保留,就在北宋故时称谓的两浙路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霞城村童庄殿自然村)。 狮岩庙坐落于文武砂镇壶井乡壶井山南麓壶井农贸街以北。原本为正月十八出巡,正月廿四回宫,现在为正月初四出巡,初十回宫,凡二十八宴,热闹非凡。 出宫:李王宫前门-观音堂西边-泰山宫前-壶西山腰路-东房礼堂-岐兜街-农贸街-壶西马路-斗门头-下吴马路-短透马路-短透东小道-澳面山脚-垃圾场-壶东马路-畅楼山主干小道-五站北-青年路-三连老人馆。 进宫:三连老人馆-青年路-五站北-畅楼山主干小道-壶东马路-垃圾场-澳面山脚-短透东小道-短透马路-下吴马路-斗门头-壶西马路-农贸街-岐兜街-东房礼堂-壶西山腰-泰山宫后-沙堤横玉长廊-李王宫后门。 天后宫 妈祖据长乐县志记载:壶井有天后宫。壶井族谱“丙林社记”云:“举社典也始于上元之夕初旬,社天妃海神也。余族党繁海上,舟楫击浪风涛怒潮无不系神是赖,社而祝之冀厥福厂海诬之隅也”。说明当地村民历代依海为生,故有信仰妈伹、祈求平安的习俗。[11] 壶井山原有一座妈祖庙,后来为了渔民出海方便,又在海边“王母礁”上建一宫庙。年,村民从湄洲岛引来香火,在岩礁上建造一尊石雕的妈祖神像,高九米,屹立于海拔18.4米高的岩礁之巅。[11] 长乐壶西林氏为出于长乐忠义林氏,伸蒙公三子存义公为父守孝迁居渡桥,存义公曾孙世亨公迁屿南即今屿头乡。明洪武年间,伸蒙公第十三世孙成德公先迁洞湖,后迁壶西,即今壶井乡。 壶西本长乐东南一岛山,三山环绕,三水汇聚于此入海。沧海桑田海陆沉浮,海澳化作大地,沧海化作良田,大衍林氏。 近期,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壶西林氏宗祠的石额匾与清道光年间重修碑文的出土,带我们重温壶西林氏先人们历经千辛才凝聚而成的宗祠。 原壶西林氏宗祠于壶井山,土木结构,仿宫殿式建筑群,占地千余平方米,气势恢宏壮阔。而这宗祠历经壶西林氏壶至、惟、孟、仲、叔、世、有,七世族人共同努力,凝聚阖族团结而成。嘉靖年间有本公收乡人资助,读书于相公庙,于嘉靖三十一年中举,三十五年中进士。嘉靖四十二年,有本公任广东市舶提举,转道归乡省亲,过过赣州,请堪舆者选址修宗祠。 有本公归乡,祭祀相公庙李相公,并奉李王爷敕封圣旨,乡人俱喜,林氏众人皆献资,新修狮岩庙额,待成日,献戏于神前。有本公欲修祠以报族人助学之恩,以光大壶西林氏。 他姓者闻立林氏宗祠,恐林氏独大,遂合谋而害林氏,独有郑姓者不从,为诸姓囚,定期于献戏之日,海外之民皆悍勇,不知王化,乃敢谋害命官。 榜铭新成之日,搭戏棚于狮岩庙右侧数百步平缓处,是夜,天晴无云,星月璀璨,壶山上灯火通明,酉时,请相公于戏棚观戏。戌时,戏散,恭送李相公回庙,大风骤起,海浪翻滚,乌云遮星避月,灯火俱灭,不见五指,贼人为风扰,数人坠海,嘈杂之声传来,乃觉有异。 见事发,伏于道左诸姓贼人乃强攻,急而无序,风疾道窄,前后推搡,坠海者有之。林氏者聚妇孺老幼于后,或扁担,或椅凳,或长杆,抗之。是夜,诸姓事败,死者数十,林氏者亦有十余伤,然族存,乃谢李相公相恩。 明日,报于官,羁押犯人,郑姓者为证,治害官罪,青壮戴罪,惟余妇孺,官判田地俱归林氏,诸姓迁离其地,然林氏者怜其妇孺,故以实价购之。怜逝者已矣,收其骸而葬之,引以为戒,恶行必自报,为善神明佑。 壶山诸他姓忘恩而渎神,今又行匪径,此乃恶果。而善者郑氏,后有子名朝侃,于嘉靖四十四年中举,出任澄海县令,李相公威灵显应,善举而赐善果。 历经劫难后,在林氏众人期盼下,宗祠终于落成。占地数亩,大堂正中建有神龛,神龛内悬挂相公画像,此像由凤公传承而来,堂上设有一台,宋明二朝圣旨、景炎石碑皆于上。宗祠朝向滋澳,若横琴,又若境台。当金乌乍涌,或夕阳西下,沸天水波尽赤天际,玉兔初腾,或月满中天,银波荡漾水天一色,艳艳绮霞相映成锦,莹莹瑞影射入神龛,异彩焕发,极为壮观,登泰山观日,泛轻舟赏月,所见不过如此也。堪舆者谓之曰:美女照镜。乃属吉地,意寓千秋万代,长发其祥。 清顺治十八朝迁界禁海,林氏为清军所迫而内迁,仅余老弱。有林长佶者,自留恤困济乏。夜梦,似有李王爷语,明日清军焚村,聚众老弱于宗祠勿出。次日,果有清军出没,长佶招众人于祠内,顷刻火起,浓烟滚滚,燥热难耐,人欲出逃,乃为长佶所止。从日至夜,只见火光漫天,然宗祠不曾见火,火灭乃出,阖乡焚尽,尽余宗祠与狮岩庙大体完整。 此次出土壬辰年重修碑,可见在清道光十二年,乡人曾出资重修壶西林氏宗祠,碑文所记载名录以谦、尚未主,亦有久、则,少部分为益。从中亦可以考证壶西林氏各辈份所在的年代与发展的脉络。 清光绪年间,福清人偷盗御赐的李王爷印玺,点燃壶西林氏宗祠引发混乱,随后逃走。故明朝的古建筑随之而毁,遂宗祠烧毁的还有从宋代其流传的李王爷画册,林氏宗族原始本谱牒,宋明敕封忠正王的圣旨,景炎石碑亦遗失在混乱中,思之哀叹。 后经清末民国战乱、国初建设浪潮,后来的各种原因,偌大的壶西林氏就再也没有重修壶西林氏宗祠,此处出土的碑文石额或许是一次契机,然世事难料,且行且看。 来源:壶西井边闲谈、网络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wh/5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FlowerART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