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寨村,位于桓台县东北部,马踏湖核心区东南之畔,古会城遗址南侧,属起凤镇东片区的行政村之一,距桓台县城区约12.5公里。传统中,俗称南寨洼漏和北寨洼漏的两条乌河支流,滋养了村庄,浇灌着田园。村庄南北两侧为视野开阔的大面积农田耕作区,西濒乌河东分洪河,隔河与起南村、起北村相望,东邻为东巩村和西巩村,东距张东铁路线仅1公里。

穆寨村,传统中俗称“穆家寨”。或许因为谐音的缘故,时而被邻庄人戏称为“穆柯寨”,从而能够让人从中意会出几分幽然神秘的人文气息,且悠然生发出几多联想。又因为当地方言中将木齿、短细木楔之类称为“木寨(音)儿”,由是,曾有本镇的鱼龙湾人编排调侃:话说当年,猪八戒随从唐僧去西天取经,肩扛的大耙头上缺了一个齿,一直寻不到合适的材料加以配补,而由此经过时,却于长在庄头的一棵老枣树上砍来了一根硬挺的枝杈,竟然就可榫可卯地给配补上了。这天蓬元帅大喜过望,咧开长嘴巴子就点了一个赞:“真真是好一个‘木寨儿’!”于是后人就将此庄称为木寨。再后来,穆氏祖先在迁徙途中,觉得此庄名有兴族旺脉之祥和吉瑞,便称心遂愿地定居于此。之后,人们因其宗族姓氏改称为穆家寨。

村庄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约29万平方米。

村内东西道路两条:其中一条为起马路的东向延伸路段,贯通全村东西两端,可谓穆寨村的中心路,出庄后蜿蜒通往国道。村内规划南北向街道五条,纵横成棋盘网络状,全部为柏油、混凝土路面,并分别延伸向村外农田耕作区。

全村耕地面积亩,人均土地0.6亩,全部分布在庄南庄北,即寨洼的南北洼。

南洼有一条从乌河引来的支流,俗称寨洼漏,东西贯通村域后,蜿蜒入预备河入海;北洼亦有分洪河支流,亦蜿蜒注入预备河。村落及农田形貌,呈中高而南北低洼之势,泄流贯庄南庄北穿过,折东复转北流泻。历史上,穆寨村的河流原有南北走向环河口,东西走向的乌河支流南寨洼漏和北寨洼漏,村落南沿有从起凤粮站通寨洼的围子沟,村南农田为沟渠台田,村北农田为沟渠台田兼苇田。年秋洪暴涨,暴雨连绵,田园皆淹,仅村中高处岌岌可危。年乌河东分洪河开挖,河道沿村西贯通南北,同时建穆寨分洪河大桥。年村东环河口大桥得以重建。

穆寨村有户人家,人口计0人,由穆、徐、高、田、张、巩、崔、刘等姓氏构成,均为汉族,其中穆姓所占比例最大。

穆寨村·历史沿革

穆寨村,建村立庄较为久远。村内地势中部高四围低,状似扁平状馍馍顶。据传,起始为几户看护坡洼的田姓居民,造园屋子在此居住。据《穆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二年间(),自枣强迁居博兴之南门庄。二世祖移居此地,兄弟二人一居东寨,一居西寨。后二寨合并为穆寨,庄名由此而立。

其后相继有徐姓、高姓等迁此,渐成一个多姓氏同居的自然村落。当初,徐姓迁此曾有一趣谈:“徐姓一家,原居南山深处,干旱缺水。那年除夕,远出挑水,竟耽误了下年夜饺子。未及天明,家主就急着搬家,对孩子们说:“我领你们边寻边走,无论远近早晚,只要到了一处一伸手就能舀到好水喝的地方,咱就住下建新家。”这天,一家人推车打担,远路奔波,来到穆寨庄头,与这一片水土相遇时,又见一条河流流淌而过,就下到码头上顺手舀了瓢水,仰头一喝,甘甜爽口,方遂心愿,就毫不犹豫地驻足而居,一代代繁衍生息至今,已成大宗旺族。

清光绪二十年(),新城县北九约辖穆家寨;民国十九年()属桓台第三区(驻索镇)起凤镇所辖;解放初期属桓台县滨湖区七区;年9月,滨湖区改为起凤区,属起凤区所辖,村内初建互助组1个,后又建有初高级社5个,分别命名为建设社、建国社、建胜社、新华社、建丰社;年,桓台县并入博兴县,属博兴县湖滨人民公社所辖;年9月,恢复桓台县建制,属起凤区起凤人民公社所辖;年3月,撤区并社,属起凤人民公社所辖,分8个生产队;年,起凤人民公社改制为起凤镇,属起凤镇所辖至今。

穆寨村委曾四度搬迁,年建成现村委大院。

穆寨村·村庄经济

穆寨村传统的农业产出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地瓜、大蒜、青白萝卜、胡萝卜、南瓜、白菜等,主要经济作物为黄烟、苇草等。

新中国成立前,穆寨村的土地几乎被几户大富户占有,全村将近一半的农户靠打短工扛觅汉谋生糊口,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约占五分之一,其他手工业者及拿鱼摸虾的占三分之一。

穆寨村传统农业中最有名气的几大特产是:寨洼大米,熬粥浓锅,米香四溢,鱼龙、夏庄、华沟市口卖粥者专用此大米;寨洼藕,个头小,出藕粉多;寨洼大蒜,红皮,四瓣,辣中带香味,腌制更具特色;寨洼鱼,刺软,尤以小鱼闻名。

穆寨村民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谋生之道远近闻名,做小买卖不拒蝇头微利,讲究的是“见菜就往筐子里剜”“有利无利常在行”“先赚日常零花销,再图恒攒钱与财”,但凡撑不起别人家眼皮的零星活计,如纺经子、搓草腰子、穿制高粱杆盖垫和苘杆篦子、打蒲席、编苇帘、拧帽囤子、做篦梁子、窝锅笼圈等,一家老小都能稳住心神去做。特别是蒲席,俗称合席(因多层合成),全村家庭妇女几乎都会编制。合席铺在床上,冬天保暖,夏天防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区人出民伕必备之物,曾远销南临沂以至苏北等地。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非常时期,村民们依然偷偷在家干,以此增加收入。在曾经的一段时期内,穆寨村的油坊,在四村八庄也算小有名气。

改革开放后,穆寨村的经济突飞猛进,曾设立大型木器加工厂4家,建筑施工队10余个,还有纸箱厂、各类日用器具制作、草编柳编等如雨后春笋,其中年创亿元大户三家。此外有大型养鸭、牛猪场近10家。年,人均收入元。在县城市周边地区购房者户,全村有轿车辆,大型配货车7辆,大中型农用车20辆。

穆寨村·社会文化

教育新中国成立前,穆寨村有私塾两处。新中国成立后,于村内古庙中建小学一处,设复式班两个,教师两名;年后新增小学班两个;年新建完全小学一处,学生来源包括东巩村和西巩村;年公办教师下放回原籍,完全小学撤销;年由小学扩至初中戴帽班两个;年增设农办高中班一个,形成小学至高中一贯制学校;年正式设穆寨联中,2年小学并入起北小学,初中并入起凤中学至今。据年统计,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名,清华、同济、哈工大学毕业生各一名,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名。

卫生穆寨村的民间医术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当时最有名的是穆氏中医世家,其第一代是穆文学,后传至第二代穆曰嵘,第三代穆丕伦。他们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医术独到,其“三副药保胎秘方”远近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穆魏氏(穆守华之母)是用针灸治疗小儿月间抽风(俗称“撮口风”)、小儿脐风、急慢惊风的乡间女医生,远到济南、东营、张店的患者都慕名而来。老太太于年去世时,乡亲们送来挽联:“母慈子孝睦乡邻,妙手回春除沉疴。”横批为“女中尧舜”。其技艺现已传至三代。

人民公社时期,穆寨村实行合作医疗,建立了卫生室。年前后,穆寨村有卫生室2处;0年后合并成1处,医护人员2名。年,新农合参保人数人。

文娱“文革”时期,穆寨村有庄户剧团一个,主要为吕剧表演。现有京剧、吕剧票社2处,民间歌舞队一个,均定期定点组织活动。村内的秧歌队,健身、娱乐两不误,连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参与其中。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引领了优秀的文化和健康的时尚,并先后几年参加全县的元宵节扮玩活动。

有线电视用户为户,网络宽带用户户。

穆寨村·村庄古迹

穆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曾有过大量文化古迹和历史传说。

延乡故城据《山东通志·古迹》载:“延乡故城在县(新城)东北,穆家寨东北。”汉置县属千乘郡,汉元帝封李谭为延乡侯。据传,该村为汉朝中散大夫牟长故里。据此,汉代即为延乡县故城近地。

泰安老母行宫庙原坐落于村西南部,占地约平方米。相传初建于唐末,明朝曾进行过维修。民间传说中的“泰安老母”或“泰安奶奶”,神位全称应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传说她具有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的权威。她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庙内塑像中有一抱有婴儿的侍女,这意味着“泰安老母”还能够庇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因此,民间也把“泰安老母”视为送子娘娘。现今看来,尽管这些说法或许仅是民众的心仪与愿景,但却也表达了一种高度的精神认同。

此泰安老母行宫庙为高台兀起的大殿三间。大殿墙体为框架结构,前出厦,木柱支撑,水磨石砖,飞檐画廊,小瓦盖顶,脊兽千姿。“泰安老母”塑像被供奉在大殿正中上位,只见峨冠高耸,霞帔绰约,颜颐慈慧,神情威仪。东西廊房各三间,塑像栩栩如生,壁画琳琅满目。大山门朝南,内有双重小门,左右门神矗立护法,显凶神恶煞模样。院中有古槐一株,两个成人合抱不及。门前有古槐四株,中间一株主干已枯,小儿捉迷藏2人可藏身于内。庙内曾立有石碑两块,乾隆五十年()年重修庙宇时所立。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入庙进香奉祀、许愿还愿者络绎不绝,香火颇盛。延至末代,庙宇曾常年住有道士一个,人称田老道。殿内时常摆放有孩童模样的泥胎,俗称为“替子”,本是家中有体弱多病八字软的孩子的户主家,为求其长命,便以此泥胎为替身,祈求泰安老母照料看护。后来,此庙宇处逐渐发展成“五庄庙会”。

可惜,年,庙内槐树被伐掉,做了学校桌椅。年,此庙大殿大门全被拆除,另建学校。20世纪50年代,此泰安老母行宫庙被全部拆毁。

关帝圣召庙原坐落于村西南部,占地约平方米坐落于“泰安奶奶行宫庙”东50米处,坐北朝南,面对寨洼大田。因寨洼十年九涝,雨季时东南洪水直泻于此,民众常受其害,故建此武圣庙,以驱水镇邪。庙身高3.5米,上下两层,下层只供香火专用,上层小屋面积约六七平方米,内有塑像三人,即关老爷、周仓、关平,一坐两立,威严壮观。

古碑老祖坟曾有碑楼一座,建立年代不详。高2.5米左右,墙体用青砖砌成,上有砖瓦盖顶,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

村东有石结构“节孝流芳碑”一座,高3.5米,宽2米,建于清道光年间,名曰“巩乾碑”,碑侧有石狮2个,间隔空间可容两人坐聊。

村西(现分洪河大桥东边)有全石结构烈女碑一座,高3.5米,宽2.2米,飞檐斗拱,四角挑出各挂一铸铁钟,座上有四面石鼓,鼓下有石狮。此乃夏庄田氏祖坟中碑,可惜两座钟鼓楼牌,均被毁于20世纪50年代。

“降马元帅御葬”遗址御葬墓位于泰安奶奶行宫庙以东约米,五庄庙会场地的南侧。

据传,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曾跑失一烈马,无人敢近,后被一力士王皋所擒。此人是长山人,于是国君便封他为“降马元帅”,后在此赐以墓地。据说此墓护坟地60亩,墓旁有石人两具,高近3米,宽0.8米,一具已毁于年大炼钢铁时,另一具现尚埋地下;华表柱一根高3米,后被砸毁,现有一半埋在地下;赑屃一座,龟首尾长3.5米,昂头向南,龇一口整齐的牙齿,显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背上驮一石碑,高约2米,上刻碑文,大炼钢铁时石碑被毁。其他还有石猪、石羊、石狼等,20世纪50年代时尚存,现在已被深埋于地下。

传说,石碑上有“一顷放猪地,一顷放羊地”等有关于墓地边界的记载。然而,穆寨村人为争取地权,组织起来将王皋墓夷为平地,并把所有石雕艺术品及墓碑推倒、砸毁,以防王皋后人来此争夺土地。

王皋的后人果真在年来此地“爬过鞍”(据说背着鞍马在地上爬,探到墓址就会显灵)。

民众还传言,其中有一头石猪深具灵性,顺着乌河潜水游走至乌河头庄,现坐踞于乌东村委门前,只是头颅已断失。

古环河口据史料记载,穆寨村东原建有圩子墙,圩子墙外有河,古称“环河”。为方便村民出入,圩子墙及“环河”上建有大门一座,旁边建有护庄房三间(20世纪60年代尚存),此即为“古环河口”(即现在穆寨大桥所在地)。穆寨村当时处在起凤乡的最东端,此大门即为起凤乡的东大门,包括起凤桥、夏庄的村民每晚轮流在此巡逻护庄。

清咸丰十一年()八月,捻军进犯时,曹、兖二州的难民借机组成的红矛队四处抢掠。一天,红矛队从青州一路北来,到达环河口。当时环河桥被拆,环河挡路,无法前进。红矛兵用矛枪试水,企图涉水过河。当时护庄的是穆寨村民穆光英、穆光灿,他俩用自制土炮向红矛兵开火,红矛兵惊恐不已,四散逃窜。后来便有了“穆光英、穆光灿,一炮打退矛兵一两万”的传说。

这些村庄古迹,足以说明穆寨村当年曾是马踏湖区人气最旺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还有散落于村落内的黑陶碎片,也记录着昔日的生意火爆。回视穆寨村当年的经济文化格局,体验着数百年村落的文化底蕴,会使人情不自禁地喟叹其历史的久远,文化的丰厚。

穆寨村·史海钩沉

四合成穆寨村最早创立的较有名气的商号为“四合成”。初始,本村四条咸鱼扁担进桓台县田庄大街做买卖,因4人合股联营,故称“四合成”。该商号由销售水产、副食,到经营绸缎、金银首饰,业务逐渐发展壮大至周村、潍县、桓城、羊角沟等地。鼎盛时期,曾垄断小清河入海口的羊角沟水产市场,货物经漕运直达辕文码头,批发零售异常火爆。因享有了定价权,所以在街市上,“四合成”不喊价开秤,其他商贩绝不敢叫卖。

在马踏湖区范围内,穆寨村地势较高,坦平阔旷,曾一度是附近四庄八村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五庄庙会穆寨村曾建有一座泰安老母庙,据说是为“泰安奶奶”建立的行宫,庙内塑像包括“泰安奶奶”“夏庄田姑”等(年庙宇拆除时,田姑塑像被夏庄民众搬请移走)。庙内曾有石碑两块,为乾隆五十年()重修庙宇时的记事碑。多年间,庙宇香火旺盛,但逢大小民俗节日和四时节气,祈福进香者络绎不绝,熙熙攘攘,规模气势越来越大,后来又发展成五庄庙会。

所谓五庄庙会,即是夏庄、起凤、辛泉、穆寨、巩王庄五个村庄的富户人家联合出资兴办的,称得上是方圆几十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庙会,可谓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每年自三月三这日开始,连续一个月内,庙堂内灯烛通明,香烟缭绕,钟馨盈耳;庙台前举香膜拜的、烧纸锭物品祈告还愿的,烟雾弥漫,挤搡不堪。

当时,村西南角的开阔场地,为交易或娱乐场所,本地外域的商贩和各类手艺人分水陆两路,或肩挑驴驮,或推车乘船,从四面八方涌来,各种货物如粮油、糕点、水果、农副土产、布匹、裙衫、农具家什、炊具器物、牲口畜具等应有尽有,真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武定府酱菜、东昌府熏鸡、狗不理包子摆卖。

四围还有说大鼓书的、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玩把戏的……最招惹人眼球的是连续上演一个月的对台戏,为吸引观众,当红名角儿纷纷登台,卖力演出,气氛火爆。逢头牌名角出演时,五庄的出资富户的轿车子在台前摆一长溜如包厢。整个庙会上,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喧嚣混杂,直传出好几里地外。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国破人亡,到处人心惶惶,庙会从此停办。

穆寨黑陶曾有俗语说,“南村的扁担北村的刀,天下的乌盆乌罐穆寨烧”。其中说的乌盆乌罐,是指穆寨村的黑陶制品曾享誉远近乡村。此黑陶制作历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生产队为了提高社员收入,以副养农,就利用当地特有的土矿资源——黑黏土,烧制各类陶器。营销兴旺时期,此手工业作坊窑场达十几处,产出各类陶品很多,如陶瓮、陶罐、陶盆、花筒、笔筒、坛子等。

说起来,优质的黑陶原土是上苍赐给穆寨村的原生态物质,而正是穆寨村能工巧匠对其的开发、加工、利用,才彰显出黑陶原土的质地美,才制作出了质地上乘、风格古朴的黑陶产品。黑陶的诞生过程,特别是手工拉坯的技艺展示,其实是一门水、土、火加人的双手形成的综合艺术。穆寨生产的黑陶制品,均色泽乌黑发亮,吸水性强,透气性好,上有雕花装饰,既可实用,也可作为家中装饰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陶瓮生豆芽不腐不烂生长快,陶罐养鱼寿命长。陶盆通常分大(俗称大斗盆)中小号,三个一套,盛放汤面稀粥不易馊。

此黑陶原材料好,质量优,产品畅销于临近几个县市。据说,曾有一个穆寨人到外地集市销售自产的黑陶,为招揽买卖,将盆罐排成一溜,用一根专用木棒儿挨个敲击如奏钟磬,并扯喉咙吆喝:“老少爷们儿,您听听这个声。”没成想敲击用力过大,竟把其中一个给敲破了,于是随机应变,又改口说:“您再看看这个碴。”传扬开来,成为谈资笑料。

随着高档陶瓷、琉璃产品的大量生产并进入民众家庭,穆寨黑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蕴藏其中的悦目之美、赏心之快却日渐增值,近年来,常有外地人前来高价搜寻收购穆寨黑陶,作为稀罕玩意儿收藏。

现今,如果沿着黑陶制作的历史轨迹经脉,细细探源从工具生产到器皿成型的过程,久久体味昔日工匠的智慧创造,或许会生发出一份感慨。对于这一独具马踏湖地域特色的黑陶制作工艺,是否应引起重视得到保护,是否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一部分穆寨人的心结。

穆寨村·村庄人物

穆曰嵘,清光绪二十六年()顺天府恩贡,候补直隶州判。

穆丕真,男,年2月出生,曾任沈阳军区高峰马场党委书记。

穆振池,男,年11月出生,曾任济南市第一建筑公司人事科科长。

张新儒(.1—.7),男,曾任滨州行署军人安置办公室主任。

穆丕朋,男,年9月出生,曾任东营市民政局正科级干部。

穆冠岐,男,年12月出生,曾任淄博市邮电分局局长。

穆守儒,男,年6月出生,曾任山东铝厂行政处处长,氧化铝厂党委书记。

穆冠元,男,年5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

穆冠芳,男,年8月出生,高级药剂师。

穆守元,男,年4月出生,曾任福建省建阳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穆冠武,男,年8月出生,高级会计师,曾任山东起凤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穆守先,男,年入伍,济南军区高炮团营级,参加过抗美援越,转业于滨州体委。

穆冠河,男,年9月出生,桓台一中高级教师。

王方镇,男,年8月出生,桓台二中高级教师。

田家才,男,年3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

田家庆,男,年7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

穆冠峥,男,年7月出生,现任淄博市公安局驻北京办事处办公室主任。

徐兴岭,男,年4月出生,现任中国农业银行淄博分行行长。

穆守锋,男,年11月出生,现任淄博市环保工程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穆冠泉,男,年2月出生,高级预算造价师。

徐兴锋,男,年6月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就职于国家经贸部。

穆守镇,男,年7月出生,国家一级造价师。

巩树凤,男,年8月出生,东北大学毕业,博士在读。

责编:张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