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淹死在床上,妈妈泣不成声,原因
10岁男孩竟然淹死在床上! 在美国卡罗来纳州,发生了这样一起特殊溺亡事件。 起因是一个10岁男孩被妈妈带去游泳。 在游完回家的路上,男孩一直喊困。 妈妈也只是以为男孩游泳游累了,并没有引起警觉。 于是放任孩子在床上睡一觉。 但当一个小时过后,妈妈惊恐的发现男孩脸上覆盖上了一层白色泡沫。 这时,无论妈妈怎么叫男孩,男孩都没有了任何反应。 医院,等来的,只有一份冰冷的溺亡报告。 好好躺在床上睡觉,怎么会溺亡呢? 仔细一看,报告显示的是“干性溺水”—也就是男孩在床上溺亡的真正原因。 与人们大多所认知的湿性溺水不同,干性溺水一般是发生在游泳几个小时后才出现的溺水状况。 干性溺水一般是游泳时,吸入液体刺激导致的喉部痉挛,导致声门关闭。 也就是说,为了不让肺部进水,嗓子眼自动关闭,导致出现窒息的情况。 虽然生活中干性溺水现象并不常见,但是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给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在全球,每天就大约有10人死于“干性溺水”。 干性溺水的事发率正在明显升高。 所以当孩子游泳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嗜睡、呕吐等现象时,就要引起注意了。 除了干性溺水,还有一些溺水因素让家长防不胜防。 而不管是何种溺水方式,都会对孩子生命产生极大威胁。 所以在儿童溺水相关知识的学习上,一定不能马虎。 家长的警觉,才是孩子最好的保命利器。 1除了干性溺水,还有一种溺水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前段时间,刷到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中,一个男孩径直跳进了一个露天泳池。 监控显示,两分钟时间不到,男孩渐渐停滞在原地,不断扑水。 整个过程很安静,也没有呼救声。 直到一个人走过来,察觉不对劲,及时把他救上岸,才顺利脱险。 如果男孩没有被发现异常,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大多数人对溺水的印象,好像还停留在电视剧的夸张情节上。 以为落水都会大声呼救,其实现实要残酷得多。 一旦溺水,求救成了奢望。 就像网友对这件事的评论一样,大多只会认为孩子在玩,在憋气,很少人会想到到溺水。 有人分享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现在想起都感到后怕: “前段时间,我们小区也差点出现溺水事件。只看见一个小孩扑通一下跳进水里,沉水了,心里还在想这孩子怎么比我能憋气,观望了一会儿,孩子头还没冒出来,才感觉不对劲,赶紧把孩子抓了起来。 美国安全专家也指出,溺水者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样,会猛烈拍打水面求救。 相反,溺水总是悄无声息的。 与此相同的,还有芬兰儿童溺水事件。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儿童溺水时,离他不足一米距离的位置,围了一圈前来游泳的人。 溺水情况还在持续,身边这场“忽视”也在持续。 最终儿童因体力不支失去意识时,才被察觉。 庆幸的是最后成功抢救过来,但大多数溺水的孩子没有这份运气加身。 夏季,这个儿童溺水事件频发的季节。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上演,家长和孩子做好安全教育这一课,已经刻不容缓。 2溺水事件频发的背后,更多是父母和孩子安全意识的缺失。 父母通常有这3个误区: 误区一:以为孩子发生溺水就会呼救。 在辽宁一游泳馆内,一男孩被家长带来游泳。 男孩在往泳池试探摸索的时候,不小心踩空,踏入了身高所不及的深水区。 随即,立马出现了溺水情况,脑袋在水里时浮时沉。 而男孩家长就岸边,看着男孩,无动于衷。 还是岸边一个有着多年教练经验的男子发现了男孩的问题。 当他把男孩救上岸时,这位家长还处于蒙圈状态。 在她看来,孩子没喊没叫,在水里玩得好好的呢,怎么就溺水了? 殊不知,当孩子在水中,一声不吭时,才最是反常,值得注意。 误区二:陪孩子一起去游泳,自己在他身边就安全了。 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之前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在广东惠州,一对夫妻带着6岁孩子来到江边游泳。 父子二人都戴上了泳圈,为了安全起见,爸爸还特意在儿子的泳圈上系上了安全绳。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原来孩子身体与泳圈发生了脱离,等岸上的妈妈和位于江中的爸爸反应过来时,泳圈已不见孩子身影。 想要下去找孩子,但看着茫茫江面,心中只余无尽的绝望。 爸爸趴在江边痛哭,悔恨交加。 他和妈妈也没想到,原以为安全的防护,最后却成为最致命的漏洞。 等救援队搜寻到孩子时,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这个事件中,爸妈防护措施没做到位吗? 也不是,游泳圈加安全绳好像看起来特别靠谱。 去游泳的时候爸妈不在身边吗?也是在的。 爸爸在水里看着,妈妈在岸上盯着。 最终一眨眼,孩子连呼救的机会也没有,就消失在了茫茫江面。 误区三:自己给孩子套上游泳圈就安全了。 在一个大型室内泳池内,一个男孩带着泳圈发生了溺水事件。 在整个泳池内可以看到,有个男孩举止比较怪异,带在泳圈,独自一人“趴在水上玩”。 直到两分钟过后,察觉到不对劲的人才决定过去看看情况。 捞起水中男孩,才发现他的脸色和眼睛都已经泛白。 这时才意识到,男孩不是在玩水,而是被腰上的泳圈卡住翻不了身! 正好同行朋友是个医生,男孩才脱离了危险。 泳圈,成了孩子身边的隐形杀手。 孩子游泳,没有绝对安全,只有父母近距离贴身的看护,才能最大程度去规避危险。 不仅是家长要提高警觉,对于孩子来说也一样。 夏季高温,带孩子玩水一定要多加看护。 安全教育于父母,于孩子,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别让一时疏忽,成为一生不堪回首的噩梦。 3溺水事件发生时,该怎么办? 孩子一溺水,家长也心惊。 思绪一乱,很有可能逮着哪个急救法就开始施救。 殊不知,错误的方法不仅对孩子没有丝毫帮助,更会耽误孩子最佳救援时间。 以下这个错误溺水救治方法,一定不要用。 “控水法”,一个多次出现于新闻事件中的方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就是把溺水者身体肚脐的位置,放到膝盖上,通过挤压的方式,把水弄出来。 但事实是,溺水导致的窒息并不是由水造成的。 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导师说: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对于溺水时间短的人来说,肺部根本没有吸入多少水。强制控水不仅容易拖延心肺复苏的时间,更容易导致胃里的水流出,造成误吸的风险。” 而正确的救援方法是什么呢? 家长只需要牢记以下两点即可: 第一,不论什么情况,一定要先呼叫,让专业的医生诊断一下。 如若孩子已经恢复意识,也得让医生看看,防止后续出现干性溺水造成的溺水事件。 第二,救护车没到的时候,观察孩子的状态。 如果清醒状态,等待即可。 如若是陷入昏迷状态,可以采用A-B-C急救法,对孩子实施紧急救援。 A-B-C急救法也被称为心肺复苏三部曲,分为三个环节: A—开放气道,清理口鼻处异物,保证呼吸道通畅; B—进行有效人工呼吸。施救者可捏住溺水者的嘴巴或鼻子任意一个地方,然后向未捏住部位开始吹气,每隔5秒重复一次; C—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进行心脏按压。每次下压程度为3到4厘米,压下后迅速放松,如此反复,每次按压频率为每分钟80到次。 正确的施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挽救孩子的生命。 但相比于施救而言,我更希望家长和孩子重视的,是预防! 4防止儿童溺水,我们应该怎么做? 近些年来,虽然关于防溺水的安全教育一直在加大宣传,但溺水事件每一年都未曾减少,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引起家长和孩子真正的重视。 仅7月上旬发生的溺水事件就已经超过了18起,23个孩子溺亡。 关于儿童溺水这一课,我们一定得学好、记牢,守好这条生命红线。 据调查,儿童溺水场所主要分三类:分别是公共场所、家中、农场农田。 其中,公共场所和家中占比最高,分别为26.7%和17.06% 这个两个溺水事故高发地,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家里,我们要警惕这三个地方: 浴缸、马桶、接满水的脸盆。 不要认为小题大做,就在今年7月,才发生了一起相似案例。 一位奶奶为节约用水,在桶里接满了水。 没想到最后却导致家里1岁半男孩跌入桶中,溺水窒息。 抢救了快1个小时,男孩才慢慢恢复了心跳,但脑损伤严重,何时醒来还是个未知数。 甚至马桶这个地方,也有孩子头朝下被卡进去过。 这些地方的安全隐患,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在家中,如有幼龄孩子,水多的地方,记得把门带上,防止孩子靠近。 或者及时处理掉接满的水,杜绝隐患。 那室外又该怎么防止儿童溺水呢? 第一,提供“接触式看管”。 和孩子外出游泳时,要保证孩子在一手臂范围之内,这样孩子出事,能第一时间进行救援。 孩子从溺水到死亡,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距离孩子太远,错失最佳救援时间,到时候懊悔也已晚。 第二,孩子在海边或是游泳池游泳时,泳衣尽量颜色鲜明一些。 特别是人流量大时,这样不仅能及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8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登龙头尖欸乃浮沉同逆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