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麒,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黄正良,研究馆员

原载于《大理大学学报》年第3期。

大理感通茶生长于苍山圣应峰(又称荡山)、马龙峰一带,因产于大理感通禅寺和附近区域而闻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僧为瀹茗设斋。”[1]此记详细记录了感通茶的采摘加工情况。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产略》载:“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2]对感通茶、泰华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较,并详细描写了这三种茶叶的品质特征,可见当时大理感通茶在云南茶中的历史地位。

一、大理感通禅寺概况

大理感通禅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著名古寺之一。感通禅寺位于海拔.82米处,旧称荡山寺,据清黄元治撰《荡山志略》载:“荡山,在圣应峰之麓,世传东方阿閦佛来山说法,先期洱海龙王吐水涤荡,因名。”[3]5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云南总兵府隶天威径镇抚使李浩撰《三迤随笔·荡山寺》载:“南中第一伽蓝为荡山寺,始建于汉……竺法兰又于白崖建法王寺、大法藏寺。荡山寺为南中第一古寺……太祖平滇,义兄西平侯荐大主持无极入京都,朝拜高帝,演经三月,赐护国法师。至此,感通寺奉为南中第一禅寺。”[4]万历元年(公元年)白族学者李元阳撰《重建感通寺记》载:“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以灵异特殊,故名。”[3]6黄元治撰《荡山志略·寺院》载:“感通寺,荡山主寺,世传汉时摩腾、竺法兰由西天竺入中国时建,唐李成眉重建,蒙氏僧波罗更葺之,迨元修于段苴实,至明修于黔国公,嘉靖间又修于侍御李中溪。今则寺僧心一更为募葺,金碧重辉、楼阁鳞迭、峰峦回合、林木葱菁。加以御制龙章,光昭日月,非独冠兹山也,抑亦合郡招提之领袖云。”[3]7从以上史料可知,大理感通禅寺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元时扩建,明清走向繁盛。明代感通禅寺的盛况在以下历史事件中可见一斑,即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感通寺无极大师,进京朝见,马嘶花放,朱元璋大喜,大加赉予并敕令在荡山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无极大师回大理,按照朝廷要求拓地建寺,增至三十六院。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明太祖又命云南布政使张紞,监山慰劳,寺前立十八块御制诗碑(今碑已毁,诗存《荡山志略》)和御制龙章,至此感通禅寺独冠诸山。

明代四川状元杨慎为感通禅寺写有“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感通禅寺的地理位置、风水情状和佛教的繁荣盛况。感通禅寺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加之历代社会动荡,庙宇损毁较为严重,如今感通山仅有感通禅寺、大云堂、万佛寺、波罗寺、寂照庵尚存。自古“名寺名山出好茶”,大理感通茶是云南发展比较早的历史名茶,因产于大理感通禅寺而得名。感通禅寺是大理感通茶的发源地,但是文章中所指的“感通茶”指产于感通寺内和寺周围的茶。

二、大理感通茶文化研究现状

21世纪以来,省内外有关专家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