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清宣宗(旻宁)公元年--公元年。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年号:道光,庙号:宣宗。

道光皇帝

一、道光的历史背景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理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黄爵滋奏请“将内地吸食鸦片者俱罪死”。十一月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门销烟开始。

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道光二十年(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英军占领香港。道光帝不承认《穿鼻草约》,二月琦善被革职,押京审理。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军兵临南京,清廷同意议和,《南京条约》立。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立。道光二十六年正月,正式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终年69岁,葬于慕陵。二、道光瓷器总论道光瓷器是清代瓷器生产最特别的一个时期,早期和嘉庆相似,晚期和咸丰相提并论,因为在道光二十年(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随着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解体和门户和对外开放,清王朝国势衰颓,民力耗竭。景德镇的瓷业和过去相比,生产规模缩小,官、民窑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前一代人才辈出的优秀工匠及制瓷艺术家们先后故去,御窑厂处于人才匮乏和青黄不接的境况中。因而,除沿袭嘉庆时时的一些品种的制作遗风外,其他各类品种工艺水平低下,一朝不如一朝。其社会状况和制瓷水平都是每况愈下,瓷器制造也由盛世的高峰滑向衰败的低谷。所以在道光款识的瓷器中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艺术品,犹如早期和乾隆、嘉庆一样做工精细的瓷器,也可看到后期一些粗制滥造的普品,国家的稳定和瓷器制造紧密相关,道光的瓷器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道光珊瑚红描金宝相花寿字瓶

早期的红釉描金、五彩缤纷代表了清王朝的喜庆,如可是随后的鸦片战争,又让皇家的自豪变成了自谦和自我反省,从道光后期瓷器中的素雅,可以看到我们的心态。瓷器的图案纹饰,从以封建统治者为代表的享乐风气到更接地气的民间生活,斗鸡、戏狗及鸽子、鹦鹉、猫、狗、蝈蝈、蟋蟀等图案,在官民窑的器物上较多的出现,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绘画,特别是“无双谱””的流行,就说明了人民的心态,皇家不再是高高在上,龙纹也变得温柔。“无双谱”图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中较为常见的纹样。瓷器上绘“无双谱”纹样,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同样也很好地将诗、书、画融合一体。清道光粉彩无双谱碗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以视道光之画‘无双谱’,必书人名、小传者,殆有仙凡之别。”又说:“道光画‘无双谱’,题识最夥。如画数人物,则每人系以一小传,分占其器之半。”至晚清民国时期,“无双谱”纹样继续流行。“无双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为士大夫阶层和民间人士所喜爱,更代表着当时中国人的心态!道骨仙风也代表着道光皇帝的超脱,道光一朝瓷器的变化风格也从富丽堂皇到简朴可爱,与这段特殊的历史有关!如这件拍卖了万的此方尊形制珍罕而富具时代特色,为道光、咸丰二朝独有的造型。瓶身前后左右彩绘出“华封三祝”图,画中所绘仙山福海处,五色祥云迤逦于山峦叠嶂之际,古松错落,虬枝横斜,松针如轮,画法之精美,意境之高代表了道光的心结。二老立于松下,一老执杖,杖挂葫芦,身着团寿纹彩衣,正倾听身前一童子祝贺,该童右手持如意,吊衔彩带,寓意万寿如意,左手作述事状,表情投入,身旁另见一老双手欢拍,似赞赏童子的祝语,气氛融洽祥和。另一面则绘二童子,手捧蟠桃,对语而来,寓意献寿。其画风写实细致,须眉毫发毕露,诸人彩衣华美。神情生动自然,宛然若真,其面部和双手皆以极为浅淡之矾红晕染,分出阴阳,一如肤色。道光瓷器的时代风格最为明显,从高到低的转变总会看到社会的影子,鸦片战争以后,更多的出口需求,又推动了民间瓷器的繁荣,原来官窑的独树一帜,到广彩的振兴。最终中国的瓷器走向了世界!娇贵如牡丹的官窑越发娇贵,高成本的陈设瓷都被节俭的皇帝取消,生活用瓷还要保持尊严,瓷器越来越使用,使用中留下皇家的印记,道光的官窑做的还不错!如:此拍品气息清雅,彩绘妍美,为道光朝清宫最尊贵的御用陈设瓷。双耳巧饰点蓝彩夔龙,简约而玲珑,口沿彩绘松石绿彩如意云头纹一周,颈部以粉红彩为色地,前后对称绘画宝相花上承蝠纹,肩部与胫部均饰一道如意云头纹,为腹部主题纹饰的出现界定上下范围,一如手卷之绢边。腹部白地彩绘九子嬉乐图,庭院之中诸童嬉戏于洞石、花树之间,红衣童子双手伸入鱼缸里摸鱼,神情愉悦,鱼缸极为写实,为青花缠枝莲纹缸,缸里三鱼游动。整幅画面以童子捉鱼为构图之中心,其余情景向两边展开:左侧一童坐地上,手把二柿,紧随一童持如意舞动,二者寓意事事如意。右侧一童执莲花,一童扛戟,戟上挂着玉磬,二者寓意吉庆连连。其余四童,或是双手持笙,或是怀捧蟠桃,或是握金元宝,或是点放鞭炮,场面热闹非凡,童趣荡漾。另见庭院之中苍松遒劲,叠石秀润,极得佳韵,妆点得当,为画面之空间转换增色不少。诸童头梳发髻,脸庞圆润,体形丰腴,绘画精细入微,神形俱佳,兼取成化、嘉靖二朝笔意,脸颊设以淡薄的浅红彩渲染,使之接近皮肤原色,细润如真。各人衣饰华丽,丰富多变,令人叹绝。九童之衣饰皆无重复,而且一衣之中色彩转换自如,竭尽画匠之能事。所见衣褶线条细劲流畅,与色彩配搭相得益彰。所敷设彩料精妍,于莹润嫩白的胎釉映衬下,绚丽而不失含蓄,风格淡雅清逸。其底施松石绿釉,极为匀净厚润,中心署“慎德堂制”四字楷款,笔道清劲,锋芒外现。此品绘画风格清雅怡人,所施粉红色地为道光皇帝最喜欢的颜色。道光皇帝一生崇尚俭朴,力戒奢华之色,在瓷器的制作方面的体现就是追求素雅清新,反感俗艳炫丽。自嘉庆后期始,官窑胎质日益粗松,同品种的胎体与前时相比,由于密度小而重量显轻,道光时更甚,琢器的胎体多数较厚笨。但民窑中,也不乏大量的胎质细白,制作规整,口沿稍薄的薄胎圆器。此时,画面人物,多着清装,绘画的风格,深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标、费丹旭等人的影响。如这件拍了万的拍品此拍品造型为道光御瓷特有设计,敦实而别致,颈部与足墙外侧分别以青花绘画缠枝莲纹和对称夔龙纹,青花色泽妍丽明快,两侧耳饰精巧华美,设色绚丽,为模印贴塑祥蝠衔双桃纹,寓意福寿双全。造型颇为特点,所垂之黄锦穗延至瓶身两边,益增其华贵之姿。瓶身前后左右铺陈出主题纹饰十八罗汉图,画中所绘胜景处,云涌峰迤,苍松参天,虬枝横斜,诸尊者布置错落,姿态各殊,形骨古野,胡貌梵相,怪戾骇俗,各执法器,以明身份。画风写实工细,须眉毫发刻画入微,衣纹细劲流畅,恍若行云流水。诸相造妙笔下,宛然如真,尤其尊者面部和裸露处皆以极为浅淡之矾红晕染,分出阴阳,一如肤色。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情势俱佳,形象诡怪,得妙趣于天然,当出名家之手。远处寿山福海之间见有海屋凌空于五色祥云之上,与另一侧所绘的石芝献瑞纹相呼应,寓意延年益寿。全器设色绚丽华美,与莹润白皙之胎釉相得益彰,视之毫无俗艳之感,艺术品味之高不在乾隆御瓷隽品之下,当属道光官窑之翘楚。乾隆、嘉庆以来士大夫阶层中所崛起的金石文物考据风气,对制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秦砖汉瓦、金石文字、博古、印谱、故纸残卷等图案,随炎盛行起来,此时饮茶也成一种嗜好而风行于世,从精致和各式盖碗、茶壶、茶盘、茶托等大量传世茶具上,便可窥见一斑。

如:

道光皇帝节俭成性,却痴迷茗茶。此一嗜好可于清宫烧造瓷器档案中得见,道光三十年间茶具烧造数量颇为可观,在一年三次的御贡瓷器单中,随处可见各式茶具之名目,如“洋彩天中丽景茶盖碗三十副”、“粉地暗水红龙茶盖碗二十副”、“青花白地牡丹花茶盅二十件”、“娇黄暗龙茶盅二十件”等,每年数量不下二三百件(副)。

此壶器型为清宫经典式样,圆口,短颈,圆腹,凹足,曲流,弓形手柄,描金圆钮拱形壶盖。茶壶通体以绿彩为地,粉彩描绘纹饰。壶盖面四朵缠枝花卉,四侧各绘金彩“卍”字纹,壶身肩饰一圈如意云头纹,中心绘以洋彩缠枝洋花,分别以鹅黄、浅紫、矾红三色填绘花瓣,花蕊高凸,别致瞩目,上承金彩“卍”字纹,下衔玉磬,寓意“吉祥喜庆,万福万寿”。周围点缀四朵莲花、郁金香。枝蔓婉转翻卷,设色随之变换,展现丰富多彩的华丽,流露出典型的巴洛克式装饰风格。底边绕莲瓣纹一周。壶底蓝地,中央金彩“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极其特殊,彰显此物地位非凡。道光官窑瓷器在造型、品种和款式上,继承乾隆官窑的表现手法,其虽有不及处,然亦有直追前朝之势。清道光胭脂紫地粉彩缠枝莲纹“吉祥如意”双耳瓶传世较多的一类薄胎粉彩花口什锦盘、碗,绘有“西湖十景”、“江西十景”与花卉的图案是道光朝典型的品种。前朝多见有贯耳瓶、赏瓶、花盆、鱼缸、盖罐、帽筒、花果形食盒等器型,道光亦流传甚广。民窑中还常见一种冬瓜罐,有青花、豆青釉青花、粉彩、一色釉等品种。

清道光粉彩江西十景腾阁高风碗

清道光粉彩人物纹盖碗

盖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壁素白。碗盖及碗身皆以粉彩绘通景式绘饰庭院仕女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堂屋之中女子纺织染绣,其特殊之处在于除主体人物以外对于庭院的详尽描绘,以堂屋为中心点向两端徐徐展开嶙峋的山石、院墙、园中的陈设,生动精美。盖顶与碗底各以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款。清道光矾红“洪福齐天”盘此式盘纹饰为官窑传统品种,盘内外均以矾红彩绘蝙蝠为饰,寓意“洪福齐天”。盘心五蝠紧凑,内壁、外壁分绘蝙蝠十二只、八只,形态各异。矾红彩在白釉的衬托之下,鲜艳爽目。盘心所绘五只蝙蝠,象征“五福”,语出《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寓意吉祥,为典型的清代宫廷吉祥图案。道光还有很多专仿雍正的粉彩、斗彩、墨彩、白地油红彩描金器和仿乾隆的青花器等瓷器,但较之雍正、乾隆器,釉质粗松,色泽浅淡,喜用紫色(雪青色)为道光和咸丰时粉彩器共同的时代风尚。窑变釉尚觉鲜亮,边角处仍呈现蓝、绿、月白等色彩,釉表常有明显的棕眼,釉汁垂流现象严重。民窑器底足常与窑具粘边,留有粘痕,并不加修饰,而多涂施以酱黄釉;有的则涂白釉。道光(公元-年)朝历时30年,传世的器物数量较多,质量已经无法和康、雍、乾三朝相比了。道光瓷器多水浪釉,也有带橘皮坑的。道光瓷器除一小部分精品官窑外,不论官窑、民窑大多数胎体粗松,釉面呈波浪纹明显的疙瘩釉,底足处理随意粗糙。器身绘制的龙纹尖头细身,不如康、雍、乾隆时威猛。清道光青花云龙纹瓶,龙纹温柔的许多

三、道光也有灵光一现的瓷器艺术品

大家常常看好“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他们大胆奢华的艺术表现,后人无法比肩,但是嘉庆和道光时期也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皇家的节约,遏制不了画家的灵动和绘画技法。这件道光的蓝地粉彩花鸟诗文梅瓶,器形规整、色彩妩媚,施釉均匀,画工绝伦,诗文书画俱佳,把农田乡野的牵牛花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对雀鸟展翅低飞,活灵活现的表现在寸尺之间。是道光时期特殊韵味的艺术佳品。从官窑的器物来看,绘画水平决定了他们之间艺术的差别,瓷胎加工的水准也很重要,但是最终能够成为艺术品,其绘画风格和水准决定了一件艺术品的品质。

道光的蓝地粉彩花鸟诗文梅瓶

从器型上看,嘉庆的品种越来越少,做工也从规整趋向笨拙,因而嘉庆、道光两朝的瓷器有其相同的特征,如器物的外形线条折角处多显得板滞生硬,远不及雍正和乾隆时的秀美圆润。小文玩类仍在制作,但工艺己远不及前时考究,造型板滞,胎体厚实,轻薄的极少。清道光粉彩花卉五蝠纹盘道光时烧制的青花名为“宣窑”、“宣青”,在《清档》中有所记载。从传世品来看,道光官窑仿宣德青花的制作,大多相去甚远,但是比较有自己特色的青花,如:这件发色鲜丽,绘画精细,实为道光一代青花精品。洗呈椭圆形,撇口,弧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足墙饰一圈回纹,外底署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器所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松树长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风,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骚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风亮节自喻。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洗为文房用具,是文人们在书房盛水洗笔之器,所以又被称为笔洗。此洗以一只荷叶作为造型主体,以舒卷的荷叶边缘为洗口,内外均暗刻清晰叶脉,写实生动,极富韵律感,造型别致。通体施祭蓝釉,釉面光润莹泽,醇厚肥腴,浓淡有致,宝光内敛,宛若幽蓝宝石,展现了道光官窑颜色釉极高的掌控能力及制作水平。两只小蟹附于洗内,蟹壳青灰,蟹爪错落,似缓缓横行于荷叶之上,鲜活别致,趣味盎然。若注一泓清水于洗内,两只小蟹宛如轻划水波,愈显澄澈,令人赏心悦目。设于文房,犹如荷塘清趣尽显案头,雅玩清韵,妙不可言。此洗造型生动别致,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完美,深具人文内涵,底部釉下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道光官窑难得之精品,珍而藏之,时时赏玩,实乃不可多得之佳作。此具有典型的嘉庆遗风,通体以娇黄色为地,鲜亮匀净,极见尊贵之感。双耳为金彩夔龙式,简约小巧。装饰风格采取中国传统寓意和西洋纹饰相结合的手法,颈部上下各绘以蝙蝠,中间加以蟠桃佛手和金彩篆寿,借助西洋技法绘就的番莲纹共同构成“福寿双全”的吉祥寓意。而腹部装饰四朵大西番莲纹,莲芯顶部托一蟠桃,寓意“献寿”。番莲纹之间再由俯立衔吊彩穗的红蝠串联,形成独立而相连的四个画面。纹饰中的吉祥元素皆以中国传统彩绘手法绘就,突出写实性,而其余各式洋花洋草则以西洋光暗技法表现,强调色彩过渡的处理,从而达到浓淡自然、立体感突出之效果。其枝蔓婉转翻卷,设色随之变换,展现丰富多彩的华丽,流露出典型的巴洛克式装饰风格。整体布局均衡,填色精准,红彩纯正匀净,绿彩娇嫩青翠,黄彩明快润泽,诸彩交映出淡雅柔和、臻于至美的内廷恭造风格。底饰以厚润的松石绿釉,中央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文款。洋彩瓷器自雍正晚期创烧以来深得乾隆、嘉庆二帝的钟爱,风格以施彩富丽浓艳、纹饰繁缛而闻名,尽显御用器之奢靡。道光皇帝以俭德著称,力戒奢华之色,曾对洋彩瓷器有排斥之举,曾于道光二年指示御窑厂今后不需要烧造洋彩瓷器,这些具有洋彩风格的瓷器,制作水准并不亚于洋彩的精工细作。设色没有像前朝那样浓艳,因此将此品与乾隆洋彩作比较,色泽方面道光者更强调色彩的淡雅柔和,以致获得妍而不俗的视觉效果。

四、道光的粉彩在困境中一枝独秀

道光一朝经历30年,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如:

清道光粉彩仿剔红雕漆锦地「万福」图盖罐

如:观赏性、工艺性极强的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从传世品种看,道光品种多于嘉庆朝品种。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窑瓷器的主流。慎德堂款瓷器为道光一朝之名品,自晚清以来备受藏家推崇,时人陈浏《陶雅》称道:“慎德堂为道光窑中无上上品,足以媲美雍正。质地之白,彩画之精正在伯仲间”、“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慎德堂制楷书款识,以侧锋书写,字体秀丽,笔法工稳,以抹红为最多,亦有泥金者。”清宫旧藏《喜溢秋庭》画轴上,曾详细描绘过道光皇帝在慎德堂内的生活场景,画卷左上角钤“慎德堂宝”印一枚。慎德堂,为圆明园九州岛清晏内的一组建筑。道光十年,道光皇帝择九洲清晏西部之清晖阁旁边原鱼池之地添建了五间三卷大寝宫,曰慎德堂,次年落成之后,道光皇帝常年在此园居。道光皇帝对慎德堂营建不遗余力,自道光十二年始,每年三度御贡瓷器当中就有两批被送往慎德堂安放使用,对照档案记载与传世实物可知,慎德堂款器皿主要出自这些御贡瓷器当中。而书写慎德堂款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道光十三年下半年,据内务府造办处清档记载:“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九日主事那隆阿太监张得兴来说,太监沈魁交金鱼苲草瓷渣斗样一件、外黄里白暗龙黄瓷盅样一件、青花白地瓷碗样一件。传旨:瓷渣斗一件着照此样,要黄瓷白里烧造六十件,内慎德堂制款三十件,俱要楷书字。钦此!”这是清档关于烧造慎德堂款瓷器的第一例记载,由此可推知,传世所见,慎德堂款者皆为道光十三年下半年以后烧制的,专门安放在圆明园的慎德堂内,具体名称、数量在十三年以后的御贡瓷器表当中应皆有记载。清道光粉彩三羊开泰象耳瓶《慎德堂》款的三阳开泰象耳瓶,造型恢宏挺拔,气息华丽尊贵,

器撇口,长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象耳,颈部绿地粉彩绘蝙蝠、双鱼、戟罄、番莲纹样,肩部为如意云纹,象耳饰以金彩,腹部通景粉彩绘三羊开泰图,胫部绿地粉彩绘如意云和花卉纹,足墙珊瑚红地描金彩绘如意云纹,外底松石绿地刻“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

所绘庭院之中,苍树虬枝,翠绿茂盛,妍花怒发,圃簇繁丽,三羊姿态各异,体壮毛润,憨厚可爱,漫步于春光之中,悠然自得。笔意绚美绝伦,花树山石,色色奇妙,气质高雅。远观之,方尺之内春意盎然,醉人心扉,若以檀架盛之列于厅事,则满堂春色,似是春在眼前之感,可谓赏心悦目。因此本品的出现应在道光十一年之后,检视道光一朝造办处烧造瓷器档案,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九江关监督德顺上贡“年节”御贡瓷器清单中有“三阳开泰罗汉尊成对”之记载,德顺是道光朝任职最长的督陶官(道光十二年至十九年),前后八年之久,最熟知窑务,慎德堂款瓷器便创烧于其任内。

清道光粉彩三羊开泰碗

三羊则寓三阳开泰之意,“羊”与“阳”谐音相通,《易经》中称∶“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在下。下月为泰卦,三阳大下。”其含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作为岁首颂辞,喻吉兆,非常符合“年节”御贡瓷器的寓意要求。在瓷器的制作方面,道光的体现就是追求素雅清新,反感俗艳炫丽。道光二年五月十五日内务府向九江关下发道光皇帝的谕旨:“九江关所进瓷器颜色、花样均属不佳,着寄信九江关监督,嗣后呈进磁器素色着仿古用粉窑、哥窑,及青花白地者、其彩色着用霁红色并五彩花样者不得过艳,其洋彩及鼓出花样之件着无庸呈进。”该谕旨传达道光皇帝强调瓷器的装饰需要素雅,不许过于浓艳的审美标准,其实就是对干嘉以来繁缛奢华之俗艳风尚的矫正,而且从往后烧造品类的档案记载和传世实物皆可证道光皇帝此谕旨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指导着道光御瓷的装饰格调。五、道光的供器数量虽少,但保留了官窑的威仪清代帝王多崇信藏传佛教,故此,宫中历代都会制作法器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纹样的器皿。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器,有佛像、藏草瓶、贲巴壶、甘露瓶、法轮、五供、七珍、八宝等,作为宫廷供器或专赐于藏教喇嘛的礼品。装饰纹样多为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有番莲纹和八宝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见以各种色釉为地的粉彩器,色彩娇艳夺目。

清道光松石绿地粉彩八吉祥花觚

觚原为商周时期的酒器,明清之际,发展成为佛前五供之一种。五供乃是一组佛龛供案上供奉祭祀之用品,由一香炉、二烛台和二花觚(瓶)组成。此器撇口,长颈,球形腹,覆杯状高足。内外施松石绿釉为地,上绘八宝、缠枝莲、蕉叶纹等,束腰处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单行红彩篆书款。其形制古朴,绘制精湛,釉彩浓淡相宜,纹饰寓意吉祥,构图疏密有致,富有立体感,富丽堂皇。由此可想见当年御窑厂为之竭尽华丽之功,故此器诚为道光御瓷之难得佳品。清道光浅绿地粉彩八宝纹五供本五供为佛前供器,由一炉、二觚、二烛台组成。形制沿袭乾隆朝之式样,炉呈鼎式,盘口,朝冠耳,三柱足,鼓腹用于焚香;觚敞口束颈,喇叭形高足;烛台由蜡杆和承盘组成,形制敦厚凝重。五件器物釉色和纹饰基本一致,皆以浅绿釉为地,主体装饰粉彩缠枝西番莲八宝纹,构图繁密,色彩绚烂。五供的足墙外侧皆描绘粉色回纹一周,以示规整统一。香炉口沿、花觚颈部及烛台二层台外壁皆书“大清道光年制”篆书红款。本品与道光其它高级彩瓷一样,选取一种淡雅明快的色地为装饰基调,纹饰绘画精细,效果与乾隆者无异,整体彩釉搭配协调,妍丽而不炫目,柔和清雅,与道光皇帝追求彩瓷不得过艳的标准相符合。道光一朝未曾见烧造五供的记载,只是在道光二年闰三月初八日赏赐达赖喇嘛的赐物单中有“洋磁五供一分”之记载,肯定道光朝对此式五供烧造甚罕。

清道光白地粉彩八吉祥贲巴壶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与祖父辈相比,道光皇帝对密宗的信仰表现不甚明显,清前期君主与蒙藏地区的密切关系在道光朝日生间隙,特别在道光皇帝以俭治国的思想影响下,朝廷一反以往对藏传佛教高层笼络施恩的做法,缩减支持经费。此即为当中寥寥可数的藏传瓷质供器之一,器造型别致,以乾隆器物为宗,通体白地粉彩,绘诸式吉祥图案。流底与壶身相接处以红彩绘成龙头形,点饰金彩。纹饰繁复,以八吉祥图案为主,绘多种辅助纹饰。工致殊常,镂金错彩,鲜妍夺目,其釉极莹润,其色极妍丽,绝非后来所能及,观之尚存浓厚的乾隆粉彩华丽雍容之气息,尽展道光彩瓷追求清新淡雅的一面,是为道光朝不可多得的宗教供器。传世所见乾嘉时期贲巴壶多见各种色地之作,白地者至为稀罕,因白地与诸彩配搭清雅含蓄,符合道光皇帝追求彩瓷不得过艳的要求,故得到道光皇帝的认同而获准生产。道光一朝对蒙藏地区宗教领袖赏赐瓷质贲巴壶的记载仅见一例,为道光二十八年。该年二月初七日,理藩院传赏班禅额尔德尼的礼品当中就有“珐琅靶壶一件,珐琅提壶一件”的记载。清道光黄地粉彩缠枝莲八吉祥纹贲巴瓶贲巴瓶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其中金质者更是确定达赖与班禅转世灵童程序的“金瓶掣签”制度的圣物。此品是以瓷摹仿金属贲巴瓶,其尊贵静穆,式样沿袭乾隆朝之规制,口部绘缠枝花卉纹,颈部以红、黄、紫、蓝四种色彩交错装饰,腹部绘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器里及器底均施松石绿釉,绘工细致,彩釉厚润华美,制作异常考究。色泽虽华丽而不俗艳,柔和自然,符合道光皇帝对彩瓷不得过艳的要求,展现清新淡雅的一面。与嘉庆同类之作比较,无论彩釉与画工皆在其上。道光时期,国库空虚,朝廷已无力供养青藏地区的密宗上层,一改以往尊崇、优遇的宗教政策,转而采取冷淡和疏远的态度,特别道光皇帝奉行俭德为上的治国策略,赏赐物品仅见区区十余项,与乾隆嘉庆时期赏赐叠稠,动辄上百件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明天继续《细说清代瓷器》(二十五)-道光出口瓷器获得发展年06月13日于山东省济南市大观园!okallmight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yy/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