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古琴的故事
起源 伏羲坐像轴(南宋)马麟 古琴起源于何时?其创制者又是谁?没有人知道。按文献记载,好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远古圣贤人人都有一份功劳。 《琴操》: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新论·琴道》:昔神农氏继宓義(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古琴疏》:祝融取榣山之榇作琴,弹之有异声,能致五色鸟舞于庭中。琴之至宝者,一曰“皇来”,二曰“鸾来”,三曰“凤来”,故生长子即名曰“琴”。 《山海经》:帝俊(qūn)生晏龙,晏龙是(始)为琴瑟。 《太平御览》引《通礼纂(义)》:尧使无勾作琴五弦。 《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 诗三百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鹿鸣之什图(南宋)马和之 最迟不晚于春秋时期,古琴已经是十分流行的乐器。孔子在整理《诗经》的同时,将所有篇目都用古琴弹唱出来。 《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小雅·谷风之什·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小雅·甫田之什·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文王操 翼翼翱翔,彼凤凰兮。 衔书来游,以会昌兮。 孔子像(南宋)马远 作为士大夫必须掌握的技艺,孔子也不敢怠慢。据说孔子从师襄子学琴,一曲学了几十天,直到从旋律中听出作者的样貌。 《礼记·曲礼下》:士无故不徹(撤)琴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高山流水 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鼓琴图(元)王振鹏 一曲有一曲之命意,是古琴曲固有的特点。善弹者能使声韵有所主,善听者能辨宫商之哀乐,如此便是知音。这方面的故事,没有比“高山流水”更为有名的了。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知音是弹者和听者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己都弹不好琴是不能指望觅得知音的。伯牙的老师成连先生曾把伯牙一个人丢在蓬莱山上,为了让他做到“精神寂寞,情之专一”。 《太平御览》引《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宿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滑崩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怆然而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刺船迎之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矣。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直接领会曲意,否则“孔子学琴”和“高山流水”也不会成为千古佳话。此时,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战国时的琴家雍门周的方法,先以言辞引导对方,再援琴鼓之,往往事半功倍。 《说苑·善说》: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孟尝君曰:“否,否,文固以为不然。”雍门子周曰:“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而南面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尝无事,不纵则横。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仇于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仇于弱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高台既以坏,曲池既以渐,坟墓既以下而青廷矣。婴儿竖子樵采薪荛者,踯躅其足而歌其上。众人见之,无不愀焉为足下悲之曰:‘夫以孟尝君尊贵,乃可使若此乎?’”于是孟尝君泫然,泣涕承睫而未殒。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凤求凰 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千秋艳绝图(明)佚名 古琴的故事,怎能只有友情没有爱情。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家做客时弄琴,卓文君心生爱慕,不顾门当户对的约束与其私奔。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琴曲歌辞《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pèi)。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四大名琴 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斫琴图(东晋)顾恺之 要想成为优秀的琴家,除了技巧纯熟,还要有一张好琴。据说伯牙有“号钟”琴,后为齐桓公所得(按:伯牙的琴不是摔了吗-_- );司马相如有“绿绮”;东汉文学家蔡邕从别人家的炉灶里抢救出一块有点烧焦的木头,制了一张“焦尾”。 刘向《九叹》: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 《古琴疏》:齐桓公使宁戚叩牛角而歌,哀,公鼓号钟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命后车以归。 《古琴疏》:宋华元献楚庄王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袅袅,绕于梁间,循环不已。 《古琴疏》:司马相如作《玉如意赋》,梁王悦之,赐以绿绮之琴,文木之几,夫余之珠。琴铭曰“桐梓合精”。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胡笳十八拍 对萱草兮忧不忘, 弹鸣琴兮情何伤。 摹宋本胡笳十八拍图卷(明)佚名 蔡邕的女儿蔡琰,幼年时便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分,有“蔡文姬,能辨琴”传为美谈。汉末大乱,蔡琰为南匈奴左贤王所掳,流亡胡地十二年。曹操念与蔡邕有旧,以金璧将其赎回。今有琴曲《胡笳十八拍》传为蔡琰拟胡笳声所制,并有同名歌辞存世。 《艺文类聚》引《蔡琰别传》: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年六岁,夜鼓琴,弦断,琰曰:“第二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邕曰:“偶得之矣。”琰曰:“吴札观化,知兴亡之国;师旷吹律,识南风之不竞。由此观之,何足不知?”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广陵散 十八拍中无限恨, 转弦又奏广陵音。 竹林七贤图傅抱石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是那个时代唯一会弹《广陵散》的人。临刑前他感叹到:“《广陵散》于今绝矣。” 《琴史》按《晋书》: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尴尬的是,《广陵散》并没有就此失传,甚至至今尚存。后人绞尽脑汁,总算想到一种解释: 《神奇秘谱》引《琴书》: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 梅花三弄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 吹彻梅花。 梅花绣眼图(北宋)赵佶 东晋将领,曾参与淝水之战的桓伊同时也是音乐家。桓伊善笛(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箫),名曲《梅花三弄》据说为他所作,后入琴操。 《神奇秘谱》: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幽兰 琴中古曲是幽兰 幽兰图(宋)郑思肖 《碣石调·幽兰》,一名“猗兰”,南朝丘明传谱。丘明九十七岁去世,九十六岁才找到传人陈宜都。但隋唐之际,胡乐新声大盛,六朝旧曲式微。《幽兰》终究还是为世人所遗忘,曲谱几经辗转,为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所得。清末黎庶昌、杨守敬发现并将其编入《古逸丛书》,这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才逐渐为人所知。所谓“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说的便是这《幽兰》的命运吧。 《琴操》:《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碣石调·幽兰》序: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疑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桢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 胡笳十八拍(续)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摹宋本胡笳十八拍图卷(明)佚名 唐诗中所说的“董大”,就是以善弹《胡笳十八拍》著称的琴师董庭兰。董庭兰生活清苦,宰相房琯(次律)欣赏他的才华,收他做门客,最终他凭借高超的琴技而闻名天下。 《乐府诗集》引刘商《胡笳曲序》:……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崔珏《席间咏琴客》: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阳关三叠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友人图(明)钱毂 王维有诗《送元二使安西》,时人为之谱曲,名曰“阳关曲”或“渭城曲”,因歌有三叠(不计因未能尽意而补唱的第四叠),亦名“阳关三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对酒五首》: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潇湘水云 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以寓惓惓之意也。 潇湘卧游图(南宋)李氏 南宋末年,山河破碎,时势飘零。元军南侵入浙,郭楚望客居九嶷,“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九嶷山是舜帝陵所在,如今为云雾笼罩,望而不得,犹如道之不行,志之不伸也。 《神奇秘谱》: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yy/5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昆仑文化与中华源头文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