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海南京路上的陈年旧事作者周利勤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中华商业第一街——记那些上海南京路上的陈年旧事 周利勤 1五条东西方向主要马路在上海市中心有五条东西方向的主要马路,从北往南依次是北京路、南京路、延安路、淮海路和复兴路,这些马路横跨上海黄埔区、静安区和长宁区。北京路上有许多五金店,需要修理一些东西包括粉刷房屋、油漆家具都可以到那里去购买,十分方便,也很齐全。不过离苏州河比较近,那时候苏州河又臭又脏,因此对北京路也没有什么好感,是这几条主要马路中最看不上眼的一条马路。 延安路是这几条马路中最长的一条,有14.22公里。上海唯一一条公交快车道线就在它的高架桥下面,设施和服务都是非常周全和到位。不仅如此,我家也曾经搬到那里去居住过,我儿子就出生在医院。后来为了建高架桥和周围的绿化地带,我家又搬走了,医院还保留在那里,医院。 淮海路和复兴路是我一生中最熟悉的马路,念中小学时,我家住在复兴中路附近,经常背着书包去重庆南路第一小学上学,还经常去复兴中路靠近陕西南路的少年宫参加活动。记得当时我参加过航模小组活动,在一次弹射模型飞机比赛中,我得了奖,并且在朝鲜代表团参观我们活动时,还奖励过我一枚纪念章,可惜这枚纪念章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向明中学上的初中,从家里到学校来回都要路过淮海中路。那时候在淮海中路逛得最多的商店是三联书店和旁边的旧书店,我在那里买了不少数学书,尤其是几何学,书上的题我几乎都做了。因此,我和另一位同学一起考上了市少年科技馆的数学小组,去学习比初中更难的数学,准备考高中读大学,当时的志向是能去北京航空学院学习,将来从事航空业务。可是,文化大革命将这一切的想法都成为泡影。 对淮海中路进一步地了解是从我母亲家由延安路搬到南昌路开始的,那时候回家看望我母亲都会去淮海中路逛一逛,所以对这条马路很了解。淮海中路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从陕西南路到西藏南路这段将近2.2公里的马路上,大小商店有几百家。比较出名的商店有: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国营旧货商店(已拆除)、全国土特产商店、老大昌面包店、哈尔滨食品店、长春食品店、沧浪亭面馆(已搬走)、红房子西菜馆(是从陕西南路和长乐路那里迁过来的)、光明邨大酒家、老人和饭店,还有新华书店(已搬走)、三联书店、淮海电影院(已停业)、国泰电影院,当然后来也建了不少大型商场,如:百盛、太平洋、巴黎春天、香港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中环广场、华亭伊势丹,等等。 淮海中路上的一些商店变迁还是蛮有意思的,原先比较受大众喜欢的商店如沧浪亭面馆、新华书店等,都曾经是门庭如市的店铺,特别是沧浪亭面馆,吃碗面都需要排队等候。后来,大量高档品和奢侈品涌入中国市场,许多商店都成为名牌商店,譬如名牌手表、名牌服装、名牌提包、还有名牌首饰,比比皆是。很少有人再逛这些商店,我也不经常去淮海中路了。即使去路过它们,也只是看一眼橱窗罢了。现在又有不少名牌商店改为熟食和大众化商店,然而无论怎样改,全国土特产商店和光明邨大酒家依旧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尤其是光明邨大酒家,不管是买熟食还是鲜肉月饼都要排很长的队,等上好几个小时,才能买到你所需想要的食品。对于吃,上海人是不惜成本的,哪怕费钱费时间也在所不计。如今,你再去逛淮海中路,比以前要热闹多了,看来大家还是以食为天。 淮海中路商业区原先是属于卢湾区的,后来并给了黄埔区,但仍不失其优雅高贵的风情。不仅商品档次比较高适合上海人的口味,而且那里的顾客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每当夏季来临、华灯高照时,行走在马路上的游客很多都是上海的“老克勒”。他们穿戴时髦性感,有的女士袒胸露臂,涂脂抹粉,香气扑鼻,就像一个时装模特大舞台,让你看得目不暇接,回头率很高。不仅如此,每到金秋季节,上海每年一次的旅游节游行都在淮海中路上举行。由于我母亲家离淮海中路很近,有一次我回家去看望她,正好赶上晚上会有游行,我就和她以及我两个妹妹拿了小凳子早早地在路边占好位子坐下,等待游行队伍的路过。游行队伍很长,除了全国各个省市旅游彩车外,还有不少国家的旅游方队,有乐队演奏的,也有翩翩起舞的,相当热闹和精彩,两边行人道上都站满了观众。另外,每年一次的“法国周”也在和淮海中路相连的雁荡路上举办。各式各样的法国特色食品和服饰以及各种表演吸引不少附近和过路的游客来这里采购和欣赏,很有异国的风味和情调。这就是淮海中路,和“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相比,虽然比不上南京路那样气派和繁华,可是它的格调也是南京路望尘莫及的。 南京路是世界闻名的商业街区,既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也是年以前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在当时堪称万商云集,引领举国乃至远东之商业潮流。它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横跨静安、黄浦两区,全长5.5公里,曾经号称“十里洋场”,也曾经是一条具有革命传统的马路,著名的“五卅惨案”就发生在南京路上。年,国民政府从列强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后把西藏中路以东的南京路改名南京东路,把西藏中路以西的静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马路两边商厦林立,鳞次栉比,聚集着约多家店铺。 多年以前,南京路还是一条小路,后来殖民者为了扩大租界范围修建跑马场,强占了80多亩地皮,建成了内是花园,外是跑马场的娱乐场所。南京路起源于年的派克弄(ParkLane),扩建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年再次向西延伸至西藏中路。年后,殖民者在扩建该路的同时正式命名为南京路,以后南京路由东向西不断延伸和拓展,马路两旁的商业街也随之不断兴建,商业就此开始繁荣起来。年3月,通行有轨电车。年南京东路拆除原有轨电车而铺设的路面,改成混凝土路面,并保留部分无轨电车作为观光车使用。 年起,南京路东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建造了南京路步行街。如今步行街又延长到中山东一路外滩,我趁回上海的机会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几乎走遍了整条南京路,回忆起很多往事,也萌发我想写这样一篇纪实文章。2南京西路这次回上海我住在一家在网上预订的在武宁路上的快捷酒店,旁边有一个13号地铁出入口。从虹桥机场下了飞机,有两条线路可以到达酒店,一条是乘2号线在江苏路换11号线到隆德路后再换13号线,另一条是坐2号线到南京西路后再换13号线。为了图方便,我就选择了第二条线路,谁知到了南京西路后,要走出站才能换乘13号线。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可是在这个站不仅有2号线13号线还有12号线,总共有14个出入口,是一个地铁交通的枢纽中心,犹如人民广场站那样,四通八达,想到哪里去都很方便。不仅如此,当你走出站还发现这里的商店琳琅满目,人头攒动,十分繁荣。所以,我在周末的一天时间里,乘坐13号线到南京西路去游玩,同时到“王家沙”买一些糕点带回青岛。 当我走出南京西路站时,首先看到的是吴江路步行街,这是一条在上海很知名的美食街。以前这条街以烧烤和小吃为主,也许是弄得有些乌烟瘴气,现在都改为比较讲究的餐饮店和饮料咖啡店。当我路过这些店时,看到一位老外独自一个人坐在一家咖啡店门前的座位上,一边喝着饮料吃着比萨饼,一边浏览过路的行人,十分自得其乐,充分享受周末带来的清闲和愉悦。我无心过度地观赏这条街上煦煦嚷嚷的场面,正要转身去南京西路时,看到吴江路和茂名北路交叉口处有一大片正在建设改造中的“丰盛里”,进去一看,才明白又是一个继“新天地”和“思南公馆”之后,上海市静安区准备打造一个商住两用的高档建筑群。“丰盛里”是新式石库门房子,而“新天地”是老式石库门房子,“思南公馆”则是老别墅和旧公寓改造建设的,它们的布置和格调基本上大同小异,体现的是上海十足的海派文化和人文风情。与“新天地”和“思南公馆”不同之处是:在“丰盛里”有两个12号线地铁出入口,出来后没走多少就有2号线和13号线多个地铁口,出行相当方便。据说“丰盛里”两边的“张园”和“静安别墅”小区也打算一起建设改造成南京西路上的商业中心和高档住宅区,我们将拭目以待。 吴江路 丰盛里 到了南京西路,我先去看了一下静安寺。以前常去那里烧香,尤其有一年我儿子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ofManchester)上医学院,第一学年就没考出临床医学的面试,如果第二次还考不出来的话,就要取消他继续学临床医学将来当医生的资格。这是他自己要上的学,我们也花了不少钱先让他在牛津私立学校(OxfordPrivateSchool)读两年大学预科,考上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ofStAndrews)后学了三年理论医学,最后又考进曼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ofManchester)医学院再学三年临床医学,才能毕业后出来当医生。因此,我们很重视这次考试,鼓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争取,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期间,我经常去静安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他考出来,实现他的愿望,我和我儿子为此还去过一次杭州的灵隐寺和舟山的普陀山烧香拜佛。果然那一年不仅第二次面试考上了,而且从头开始再学三年临床医学也取得了毕业证书,从此他走上了当外科医生的生涯。 静安寺位于华山路和南京西路的交汇处,是静安区最繁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因而以此命名区的名字,南京西路也曾以它命名为路名。在它周围有上海最著名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百乐门大都会,曾经是旧上海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和达官贵人、名流富豪经常出入的地方。另外,旁边的久百城市广场和对面的越洋国际广场以及静安公园,都是游乐、餐饮和购物的好去处。每到周末,那里人山人海,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南京东路和西藏中路交界处的市百一店、新世界商场和人民公园的商业中心。我有时候在延安路快车道上乘坐71路公交电车路过华山路时,都能清楚地看到静安寺里面那高高耸起的贴金多层尖塔和四面狮吼像,要是在阳光充沛的天气里,这些构筑物和其他房子顶上的屋面都会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鲜艳夺目,充分展现了佛主圣地的神灵。 静安寺 静安寺再往东走就到了我们曾经给孩子办理去英国留学签证的地方--上海商城,这是一座集办公,剧院,酒店和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内有间豪华服务公寓,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一个城市超市,三层高档商场,上海商城剧院,贸易展览中心,和一个五星级波特曼丽嘉酒店。它是由美国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和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施工,并于年4月开业的大型综合商城。整个建筑由三幢塔楼和一组群楼组成,外形很是壮观。楼内设有多个外国领事馆或其下属部门的办公地点,其中包括美国,爱尔兰,巴西,菲律宾,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在它旁边还有一家咖啡馆,叫什么名字记不得了,肯定不是“星巴克(Starbucks)”,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星巴克(Starbucks)”。我们进去一看价格表,一杯普通咖啡就要三、四十元。当时觉得不是小数目了,舍不得喝就走开了。 我们进入商城大厅时,第一感觉就像到了一个花花世界的迷宫,里面构造很复杂,设施也很豪华和气派。虽然我那时候已在壳牌工作,也到过许多五星级酒店和高档商城,譬如北京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大酒店,广州的花园酒店和天河城广场以及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和扬子江大酒店,可是都不如它给我的印象深刻。上海商城对面就是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后门,去过上海商城后,就可以顺便看一下中苏友好大厦,现在已改为上海展览中心。当时周围还没有这么多高层建筑,总感到它格外的气势磅礴和金碧辉煌。北京也有一座中苏友好大厦,和它一模一样,这恐怕是五、六十年代中苏友好的象征。中苏友谊就像度蜜月一般,什么都向苏联学习,包括唱歌和看电影。歌曲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三套车》、《伏尔加河船夫曲》、《山楂树》,电影有《斯大林格勒战役》、《静静的顿河》、《列宁在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这一代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人,不仅经历了红色思想的熏陶,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上山下乡的磨难,养家糊口的艰辛,还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一切向钱看的年代里,为生存操劳和揪心。 上海展览中心 沿着南京西路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和陕西北路交接的路口,曾经在拐弯处有一家比较大的商店。我记得门面是上下两层,都是大型落地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情景,上下玻璃中间有一行很大的商店名字,上面写着:上海“六一”儿童用品商店,好像是谁提的字。这次我再去看时,已经面貌全非了,搂也拆掉重盖了。那时,商店门口还摆放了不少儿童玩具,有滑梯、骑马、小车等等,只要我们一回上海就带儿子去那里玩和买东西。进出商店的人很多,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门口玩。商店楼下有卖吃的,还有卖各式各样的玩具,楼上就卖些儿童服装和各种用品。生意很好,我们给孩子买得最多的玩具是塑料插板和纸板拼图。他也玩不够,每次回来都要带他去,即使他不回上海,也要我给他买了带回去。不过这些玩具据他说对他后来学医也有帮助,特别是叫他在一大堆人骨面前把人的骨架全拼出来的时候,他说他一点都不慌张,也不很费劲。 陕西北路旁边有条马路叫江宁路,美琪大戏院就在这条马路上,它不在南京西路上,可是离得很近。这是一个在上海很出名的老戏院,曾经一度更名为北京影剧院。我在那里看过一场片名叫《夜半歌声》的电影,故事情节尤为恐怖,回来后整个晚上都没睡着。还在那里看过一次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里面的舞曲和歌曲如《军民联欢》、《万泉河水清又清》等,给人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演出结束后,我和观众一样都跑到舞台前面,热烈鼓掌,久久不想离去。现在还时常想念着,能否有朝一日再去看一遍《红色娘子军》芭蕾舞。除了美琪大戏院,我还去过在茂名路和长乐路交汇的地方即锦江饭店旁边的兰心大剧院以及原址在延安东路上的上海音乐厅看过话剧和交响乐的演出,也曾和我母亲一起去福州路上的逸夫舞台看过一场越剧《红楼梦》,这些都是上海老一代的著名大戏院和大剧院,沉淀了上海近百年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上海这个海纳百川大都市所有过的辉煌和美好,也带给了上海老一代人的牵挂和思念。 美琪大戏院 当从江宁路出来拐到南京西路时,你就能看到对面的梅龙镇酒家,是一家创始于年的老字号酒店。昔日,曾是社会名流贤达的聚会佳地,一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使这家酒店的传奇家喻户晓。如今,以川菜闻名于世的上海梅龙镇酒家早已享誉海内外,就连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华访问期间,都要慕名专程去品尝那里的美味佳肴。不过我倒没进去吃过,每次路过弄堂口的大门,只知道这是一家在上海滩上久负盛名的饭店。这次路过它时,我就特意进去看了一下,果然与众不同。这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很有气势,据说里面的装修更加富丽堂皇,就像宫廷御膳一样,普通老百姓进去会感到惊恐万状,好似《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知如何是好?好歹我没进去过,当我在弄堂里用手机拍照时,看到一位打扮得很是时髦的女子搀扶着一位上了年纪穿着也很讲究还驻着拐杖的老伯从一辆相当高档的红色跑车上下来,向酒店门口走去,这或许是他们那样的人才可以经常出入的酒店。后来我打听下来,里面的价格并非想象得那样贵。 弄堂口的梅龙镇酒家 弄堂内的梅龙镇酒家 顺着梅龙镇酒家,再往前走走就到了上海凯司令,是一家百年老店,那里的蛋糕很出名。有一年,我和我孩子回上海去南京西路经过它时,就带他进去买了一块奶油蛋糕吃。确实好吃,香甜而不浓郁,奶油入口即化,吃了一口,便再也忘不掉,同上海哈尔滨食品店和其他甜品店的奶油蛋糕相比,它是更高一筹。 凯司令 在凯司令最有名的是白脱(butter)蛋糕(也就是大家说的奶油蛋糕),不少食客就是奔着白脱蛋糕来的。白脱蛋糕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那是因为凯司令的奶油采用的是含有八成以上乳脂含量的新西兰纯天然奶油,其醇正的奶香最合上海人的口味。据说从年至今,供应商一直都没有变换过。也许正是这份严格的传承,成全了食客对凯司令的执着。同样严格传承的还有裱花技艺,现在很多大饭店的蛋糕师傅都不会裱花了,而凯司令仍在坚持这项传统。凯司令的蛋糕很少用插片和水果来做装饰,一般都是用裱花来呈现蛋糕的赏心悦目。裱花全靠手上功夫,一朵雕出来的玫瑰花,或一朵捏出来的康乃馨,都展现了凯司令在裱花技艺上的工艺传承。如今凱司令的栗子蛋糕、紅宝石的奶油小方、国际飯店的蝴蝶酥,這三样都成为上海人依然津津乐道的老字型大小西點,在都市琳琅滿目的咖啡館和甜品店里,也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过了凯司令就到了我要采购东西的地方--王家沙,这是一家在上海专卖点心的商店,上海人喜欢吃的各种面食在这里应有尽有。如糖年糕、八宝饭、黑洋酥、松糕、青团、汤圆、生煎、蟹黄汤包和葱油拌面等等,如同淮海路上的光明村大酒店那样,每次去都可以看到有不少上海人在那里排队买点心。其实上海人一般是不喜欢吃面食的,可是这里的面食与众不同,十分吸引各方来客。我家人和青岛的一些亲戚朋友都很喜欢吃这家店的面食,尤其是八宝饭,香甜又不腻人,蒸出来后,糯米和豆沙馅吃起来又软又粘,吃一次就想再吃。因此,每次回去都要我带,这次也不例外,买了不少八宝饭和其他糕点。由于这些点心份量都很重,我无法带着它们继续逛南京路,就在王家沙附近的13号地铁口打道回府,把东西放在酒店后,吃过中午饭又出来了。 王家沙还有一种点心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就是水晶包子。我以前只要一有钱就会去那里买一个吃,很过瘾。包子馅里面全是切成小块透明的肥肉、白糖和各种果仁,相当好吃,既香甜又很有油水,而且个头也不小,吃一个就足够了。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总觉得过去的生活有意思的多,很少有人利欲熏心,只想赚钱,不讲究传统的份额和质量,甚至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也许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都有,讲究的倒是身材和健康,所以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王家沙 我从南京西路地铁口出来后,直接往南京东路方向拐,路过石门一路时,又使我想起许多难忘的过去。由于我母亲家搬到延安路上来住以后,我们一家回上海就经常去逛附近的商店,那时候瑞金一路从淮海中路开始到和南京西路交叉口的石门一路,沿途基本上都是卖服装和鞋帽的商店,并且价格适中,样式也好。有一次,我们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去瑞金一路和淮海中路拐弯处的一家服装店看服装。店堂的大厅用落地衣架挂满了许多衣服,我陪夫人顺着衣架一件一件地看。起先孩子还在我们身边,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在衣架中消失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他。急得我俩跑到大街上去满街找他,我们把商店附近的几条马路都找遍了,还是不见他的踪影。这时候我叫我妻子先回家看看,我自己再到其他马路去找找,我生怕他乱闯马路会出交通事故,倒不担心他会被人拐走,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拐骗儿童这一说。等我找累了,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子垂头丧气地往家走,想到家再说。可是我一进门,看到他正和他奶奶在一起玩,气得我一把将他拽过来,操起一把在缝纫机上放着做衣服的尺子,扒开裤子就朝他的屁股上打。没打几下,我母亲看不下去,一把将尺子夺走后,还训斥了我一番。这是我第一次打孩子,也是最后一次。我们知道他不喜欢逛商店,尤其是卖衣服的商店,有几次他都不愿意进去,我们就不得不放弃逛商店了。这次他跟我们进去,可是没多少久就发现他不见了,原来他自己跑回家。我们都想象不到他自己能回家,虽然他和我们一起去过几次淮海中路买东西,可是从延安路到淮海中路需要过两条马路,而且那两条路上自行车还特别多,他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怎么过得了这几条马路,还独自一个人找到家回去。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好在他安然无恙,我们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还有一次,更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那时候他刚从青岛转到上海来上初中,我休假就和他们一起去黄山玩。我们在黄山顶上登记了旅馆准备过一晚上后第二天一早去看日出,随后就在山顶上任意转转。四周全是奇峰异岭,山崖上不时冒出苍劲挺拔的松树,有的被云雾所缭绕,景色很好。在不远处的山峰上,我们看到有不少游客在一条崎岖而又狭窄的小道上缓慢地向上攀登。山峰很陡,这条小道一直通向山顶。正当我们在观赏时,突然发现儿子不在身边了。正如他小时候出现的情况那样又不辞而别,我们只得漫山遍野地去找他,这次是害怕他掉入深山峡谷,因为附近的山势都非常险峻,而且天色已开始慢慢变黑了,对面的山峰看上去也越来越模糊。我就拼命地找,我夫人叫我不要太着急,我没听她的,继续到处找。最后连急带累,把我的脚后跟跑坏了,踩在地上很疼,走起路来还一拐一拐的,好长时间才逐渐恢复过来。谁知当我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他却从远处慢条斯理地走过来。原来他去爬那座山峰了,他怕我们不答应,不说一声就走了。他说他没想到这座山会这么陡,一路上只有一条铁链子可以抓着它往上爬。当他爬到半山腰时,觉得实在爬不动了,想回头又不行,因为这是一条只能容纳一个人行走的小道。好在后面有个年轻人帮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才使他到了山顶,下山时就好多了,他能自己回来。我们听了都哭笑不得,人大了也不好意思再去揍他,说他几句就算了。 这也许是一种遗传,独立性和冒险精神比较强。虽然会给家人带来不少担忧和着急,可是这使他还不到17岁的时候,就自己要求去英国上学和闯荡天下。那时候他连一句像模像样的英语都说不好,为了节省半年学英语的费用,直接在课堂上听老师讲A-Level的课程。至于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听他姥姥说起过,曾经难到他很想回来。他自己没有跟我们说,只是叫我给他寄去过几本很厚的中英文字典,其中有一本是医学字典。 石门一路和南京西路拐弯处,曾经有过一家专门卖“开开”牌子的羊毛衫店,虽然价格比较贵一些,但是买的人比较多。我们每次去,都会给自己买一件或给朋友捎一件,生意很好,往往店里挤满了人。这是一个在上海很有名的羊毛衫牌子,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样式好,色质鲜艳,穿着还挺舒服。据说这是上海一家生产羊毛衫的百年老厂,可惜这次路过那里时,这家专卖店也已面貌全非了,不再卖羊毛衫,变成专卖“林内”家用电器,以往的记忆在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南京西路和陕西北路拐弯处的“六一”儿童用品商店不见踪影那样,只能用文字记录一些曾经有过的往事。 正当我继续朝南京东路方向走的时候,不经意地发现右手边有一个“德大西餐社”的牌子。这是我以前经常去吃西餐的地方,那时候还在南京东路和四川中路的交界口。每当我去南京东路和外滩逛累了,都会到那里要一碗罗宋汤和一碟炸猪排以及一杯手磨咖啡,坐在临窗的桌子旁,边休息边吃西点还可以欣赏外面南京路上的景色,有时候外面下起大雨,看到马路上匆匆而过的行人,觉得很有生活情趣和意境。价格不贵,味道又不错,特别是罗宋汤做得很地道,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发现没有了,也不知道它搬到什么地方去。现在又在这里碰到它,真是不期而遇,好像见了老朋友那样,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里面要比过去宽敞的多,装修也比以前高档不少,或许是生意好了,需要改头换面,找一个大一点的地方经营。 德大西餐社 德大西餐社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始创于年。上海人的西餐礼仪,对西餐的了解,基本都是通过“德大”认识的,像大家耳闻其详的罗宋汤、德大色拉、菲力牛排,陪伴了多少老上海人的生活。它比上海红房子西餐馆的历史要悠久,可是名声一直没有“红房子”的大。“红房子”由陕西南路和长乐路交汇处迁移到淮海中路后,也增加了店面和里面的座位,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过去一身殷红色的两层楼的老房子,就像法国巴黎红磨坊一带的建筑,看上去才像是真正的“红房子”。那里的乡下浓汤、法式焗蜗牛、蛋煎鲑鱼和黑椒牛排等都是典型的法式西餐。我在法国吃过一次真正的法式大餐,是当地一家公司邀请我和我的领导因业务需要去法国考察时盛情款待的,菜肴十分丰盛和美味,仪式也相当讲究和到位,法国大餐在国际上也是赫赫有名。因此,上海人还是比较喜欢去“红房子”吃西餐,那里有更多的上海海派文化和值得怀念的地方。 说到吃西餐,最不讲究的是英国人。我记得还在壳牌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老外一起吃午餐,大家只要了一些三明治和菜汤。有一位在壳牌工作年限很长,职务又比较高的英国人吃完菜汤后,还用剩下的三明治把盘子刮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觉得丢人现眼。后来我们去英国看望儿子的时候,经常吃的菜肴是“炸鱼薯条”(FishandChips),一个“8吋”大的盘子上,有一条炸得略微发黄的海鱼和一大堆薯条,还有不少青豆。如果再来一杯饮料,不仅可以吃得很饱,而且还很可口,一点都不浪费。当然要是天天这么吃的话,恐怕也会吃腻的。在英国快餐店和酒吧比较多,在那里随时都可以吃到饭,尤其是赛百味(Subway)到处都是,买一段用纸包起来的三明治和一杯饮料,边走边吃,既方便又快当,这或许是英国人的作风,讲究的是简单和高效。 过了成都北路后就到了我以前经常给孩子买模型的商店,里面全是各式各样的塑料模型,有卖军舰的,有卖飞机的,也有卖坦克的。我以前参加过少年宫的航模组,也是经常去那里买模型,后来轮到给孩子买了。给他买得最多的是军舰和坦克,每次买了带回去,他都很认真和仔细地把它们用胶水粘起来,粘得最好的是一艘大型战列舰。模型很复杂,也很好看。他姥爷就把它用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装起来,摆放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一直陪伴他离开人世。然而这个店也没有了,替换它的是一家高档服装店,周围的商店也是今非昔比了。 再往前走就到了专卖素食的“功德林”,上海功德林素菜館创建于年,是沪上最负盛名、深受海内外中外宾客青睐的素菜馆。其中黄油蟹粉、樟茶卤鸭被评为中国名菜,罗汉素面被评为中国名点,糖醋黄鱼、三丝鱼卷、西兰花素鲍鱼被认定为上海名菜,黄油蟹粉、香油鳝丝、翡翠鱼片、十八罗汉被评为素食名菜。另外,在南京西路和江宁路口还有一家上海滩上很出名的老字号酒家“绿杨村”,主要经营淮扬菜,还有各式点心,像素菜包,是大众比较追捧的对象之一,窗口处总是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我虽然都没有进去吃过,也没有在零售店买过这些素食品,不过对它们还是有所了解和熟悉,不少老上海人口中也会经常说起它们,包括“鲜得来”的排骨年糕,都是上海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功德林素菜館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到了黄陂北路,在和南京西路拐弯的地方有一处过去叫上海美术馆,现在叫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我对这栋年建成曾经是上海跑马总会的大楼很在意,每次路过它时都会朝它观望一下。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塔楼顶上西北转角处有两个罗马数字的大圆钟,就如上海外滩海关大楼上的大鸣钟一样,屹立在那里,相当引人注目。当还是美术馆的时候我进去看过,里面很宽敞,塔楼后边是一溜长条形的4层楼房子,美术作品都在那里展出。这曾经是沿着跑马的跑道一侧展开的建筑,内侧还有看台,是英国殖民地时期娱乐的场所。这次路过,还想进去看看,尤其是想再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按照门警的提示,我先到挡在大门口放在地上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yy/6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10个中国未解之谜,个个都很不可思议
- 下一篇文章: 题库青创纪第十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