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许习文先生携张伯驹晚年重要文献

拜访周笃文先生。

吾生也晚,很羡慕前辈学人周笃文先生能够近距离受教于张伯驹、夏承焘诸先生,那是一种珍贵的聆听和洞悉。

所幸的是,今天的我们仍有缘聆听周笃文先生话往昔。

在张伯驹致张牧石信中说“胡(蘋秋)来信皆存周笃文世讲处”,可知张伯驹与周笃文关系之亲近。前月,崇正许习文先生等同仁携崇正秋拍“同气并香·张伯驹潘素的朋友圈”专场的珍贵文献前往贵阳,专程拜会周笃文先生。

周先生阅之大喜,直言“字字手泽,暖入心窝,令我惊喜不已。”

下文即是周先生之读札感言,文中谈诗论词、说先师之为人处世,可谓金玉满眼。

诗家高唱 名士情怀

文/周笃文

周笃文先生阅先师张伯驹词稿,

部分词作有收入《当代名家诗词集》,

老人一一对照。

  诗友许君习文,一别廿载,近忽携先师张伯驹先生手札一卷相示。余览而大喜。书凡二十七通,字字手泽,暖入心窝,令我惊喜不已。皆致天津张牧石先生者。牧石为著名词人、篆刻名家。五十年代即从伯老研习诗词。三十年来交往亲密。这批书札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自吉林返京以来十二年生活情状。共三十四页。计收诗词、联词、题画、诗钟等五十七首,半数以上皆未发表。其中还收录了当代大家夏承焘、吴则虞、黄君坦、周采泉近二十首佳作,可谓金玉满眼之富矿。内容丰富多彩、从容淡定、充满智慧、深沃道心,是老人晚年的生动记录和宝贵的剪影。

晚年张伯驹、潘素与张牧石(右一)合影。

崇正秋拍张伯驹手札

皆为致天津词家、印人张牧石者。

张牧石五十年代即从张伯驹研习诗词,

三十年来交往亲密,

每过天津,常下榻张牧石家。

张伯驹致张牧石札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

如七二年正月初六书云:

昨归京值大雪,惜无吟侣联句。自饮酒一杯,今晨接吴则虞书云:

“昨谒高斋,触我往事,赋《一萼红》一阕,呈博诲正:

  罥蟏蛸、缀游尘飞絮,犹挂户簷高。绕屋螀声,通帘草色,年年曾此魂销。甚判教、今邻昨主、怕吟夜、误了把门敲。三宿桑悲,半规桂缺,两戒迢迢。   

我是华堂昔燕,蹴青泥残垒,权当新巢。重理琴尊,量移图史,芳灯初记元宵。回天地,一壶同缩,更何人、尽化鹪鹩。分咐玲珑旧月,莫过墙腰。”

先师评曰:“此词甚佳。都中得一新友,可喜。”作韵和之云:

一萼红 和则虞韵:

问蟏蛸,当喜传何事,犹结网丝高。不惯开颜,那堪触目,愁怀借酒难消。劫灰冷,一枰棋乱,祘只馀残子付亲敲。游倦山穷,临歧日暮,前路迢迢。   

旧巷乌衣门第,看空梁泥落,燕也无巢。月始团圆,人偏僝僽,烧灯忘了元宵。更休道、诗吟广厦:但绕枝、还羡鹪鹩。回梦扬州芍药,金带围腰。

步韵而不为韵束。一派身世之叹,无巢之嗟,宛转写出。怨而不怒,自然而然,真妙手也。

张伯驹致张牧石札(2开选1)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

另如有诗霸之称的杭州周采泉先生,自杭大寄来《题石溪上人墨牡丹》两绝句。一首结句云:“梦骑胡蝶访南山”,另首结句云“月光独照旧山河。”先师云:

“此人诗是较工夫之家。则虞专论宋诗法门,其诗不及此人。余和韵于次:

  一

  飘零身世等浮瓢,留枕凌波愿可超。

  又遣生来风雨妒,最堪怜日是花朝。

  二

  春华一晤太匆匆,碧尽成朱梦未空。

  敢怨东风狂似虎,白头不许对胡红。

  三

  苍茫天地竟何之,槐国兴亡事巳移。

  欲向冬青同一哭,梅花犹自放南枝。

原作固佳,而伯老和作更借题发挥,可谓神来之妙笔。

张伯驹致张牧石札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

  承焘师病困杭州,处境艰困,伯老嘱我为安排来京治病,以摆脱困境。遂于年秋来京,入医院。直至夏老辞世,未离北京。张夏二位词坛泰斗,因得诗简往来,过从甚密。这批信札中就留下了精彩的记录。年慧素夫人以四香图相赠。承焘师敬题二绝答谢。诗云:

  惭无好句答苏杨,镜阁书床月子黄。

  知欠西湖诗几首,携家来傍水仙王。

  注云:予住西湖平湖秋月,邻近水仙王祠古址。东坡、诚斋皆有水仙王诗。

  又

  落了梅花才放晴,楼头柳色己纵横。

  春归南陌无多日,我住西湖过半生。

伯驹师云:

瞿禅诗无七律。又瞿禅有赠笃文临江仙词。只记其韵,和以赠之。

  自有藏书笥腹,独留阅岁松身。

湖山卧看不关门。

笔飞惊落鹜,词唱遏行云。   

家在莺啼柳外,人如鹤立鸡群。

梅花长对喜为神。

一生清地望,半世住天恩。

气象高远,词彩飞扬,真杰作也。

夏师赠我二词。其一为临江仙:

  七十六年弹指,三千里地吟身。高秋携杖叩京门。山河朝绚日,灯火夜连云。   

到处天风海雨,相逢鹤侣鸥群。药烟能说意殷勤。五车身后事,百辈眼前恩。

  另一首为《玉楼春》赠周晓川君

  楚兰满握殷勤授,犹记楼灯红似酒。临觞一笑勿沉吟,插帽双花期耐久。   

东风百尺江潭柳,岁岁华予词几首。雕虫千古易才难,莫袖屠龙横海手。

  伯师所和者为第一首。伯师又云:

“瞿禅自以为草率,实清空自然。七绝诗必不能生硬费解。必使人一看即懂。应使绍箕看悟之。”

这就是先师因才施教,现身说法,启迪后学之佳例!

胡蘋秋剧照(来源见图片)

  先师信札中有一部分是谈胡蘋秋的。在这个假凤虚凰的闹剧中,最能见出伯驹师之定力和智慧。在六七十年代,一位叫胡仲丞之男子,用胡蘋秋之化名,自称为京剧名旦。分头向山西、四川、浙江诸大学老先生投送诗词、信札,以表倾慕,而乞爱怜。使不明真相之老人,产生了怜香乞玉之错觉。杭大老诗人周采泉以及伯驹先师也不免为之动情。后经多方了解,得明真相。此人本来面目为东北部何柱国部少将秘书长。曾串演荀派青衣。北洋画报上登有剧照。他千方百计亲近伯老,口口声声云:“来世愿为夫子妾。”百计撩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伯老向中央说情。此谜戳穿,伯老十分镇定。

张伯驹致张牧石信札

广东崇正年秋拍拍品

与牧石书中云:

“九月我曾致其一函。谓前事已过去,佛法不粘不脱。此后偶通信亦可,不通信亦可。他日去秦,或过并作半日勾留相晤,亦须视机缘如何。”彼复信云:“彼实弁而钗者,现尚未解放。托我致极峰,为其求情。”我复函无此力。不宜向上反映,亦必无效。”后又致彼信,示以佛法谓,忏悔为大功德,觉悟为大智慧。须于忏悔中求觉悟。”“彼仍不悟,反述及三十岁膺少将职与名演员。各地会演,男作女装。乘火车以红中掩口。则知此人实係小有才而大无品者。但此一揭破,大解我之痴结。我原以既不能负潘素,又不能负彼。纠缠于心。今则与潘素患难白首,以终余年。易箦之时心安神定矣。年来我诵佛颇精进。有无感应在不可思议与自然之间。”

  又云“胡来信皆存周笃文世讲处”,云云。伯驹师谙于佛理,面对苦厄,善用转义,化烦恼为菩提,令人钦佩之至。

张伯驹致张牧石札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

  伯驹师读诗悟性极高。信中提到晚唐韩偓(冬郎)之咏柳二首: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折腰。   无奈灵和风格在,去来依旧褭长条。

伯师云:

“初看不知其佳。再看则大佳。第一首不可以男女之事视之。内写朋友之情,君臣之义。次首儿童指朱温,灵和标格自喻。终句喻不改臣节,忠李大事,以咏物出之。且辞句典雅,风致楚楚。义山、冬郎皆得工部神髓,而又入于深隐。若草草看之,便失其真。小杜、玉溪、冬郎之身世,皆可为之痛哭。然可为之痛哭,其共境界始臻上乘,吾又为之一忭。”

晚唐昭宗年间,朱温专权,意在篡夺大位,逼走韩偓。此诗以柳喻义,以表其忠于李唐之志。一经点拨,大义凛然,真可谓独具慧眼了。

张伯驹致张牧石词稿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

  书札中之《丹凤吟》作于辛酉春日。时年八十有四,为老人最晚之作。发端云:“旖旎阳和天气。旨酒歌酣,香盈芸阁,银钩低处斜挂”词语何其欢快。歇拍则以“对影江郎花外立,更彤毫时握。点妆墨素,佳日须画着”挽住。气象融和可喜。这同其辞世之《鹧鸪天》词所云:“长希一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和乐洋洋,格调完全一致。纵观伯师书札,格调高远、鉴裁精辟,英风正气,光照古今。此书之问世,必能为诗坛放一异彩。

戊戌年秋

年,张伯驹、潘素先生将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国宝捐献给国家,图为“化私为公”的褒奖状。

晚年张伯驹与潘素。

END

谈诗论词满腹才情

巡展预告

广东崇正秋拍精品上海巡展

年11月16-17日

上海徐汇区衡山路号富豪环球东亚酒店

“同气并香·张伯驹潘素的朋友圈”专场

部分珍贵文献及书画参与精品巡展,

上海藏家敬请垂注!

更多精品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yy/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