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笔记毛诗序魏晋典论mid
北京的最好扁平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4/8744646.html (本部分共字) 第四章毛诗序 汉代——经学时代 儒学——经学:先秦儒家从民间话语上升为官方话语。 在野知阶层转变为君权与士人合作共谋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代诗学:作为儒学意识形态建构工程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愉悦性获得了发展,辞赋特征“丽”已被捕捉到。 汉代文论: 诗乐理论《毛诗序》、司马迁、王充 对楚辞的评价、对赋的评价 一、《毛诗大序》的名称及含义 《毛诗大序》——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并非系统化)。 ——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和诗、乐、舞的相互联系。 ——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毛诗大序》创作背景 1.背景问题: 汉代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①汉代独尊儒术是《毛诗序》话语权的基础。 《毛诗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儒家文艺理论的整合。 儒家话语与封建专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稳定的核心权威体系。 ②教化大义是《毛诗序》话语权的核心。 2.结构问题: 《毛诗序》有《大序》和《小序》之分。 《小序》逐篇解释每一首诗的题旨和用意。 《大序》是在诠释《关雎》之时,借题发挥,敷衍出的一篇长文,它简明扼要地阐释了诗歌的本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表现手法等基本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根本认识,可以看作是《毛诗序》的总论。 3.流传问题: 魏晋至隋唐:虽有毛、郑之争,但都共尚《毛诗》。 唐:孔颖达奉敕作《毛诗正义》,更是奠定了《毛诗》的经典地位。 宋:从欧阳修的《诗本义》开始,就不以诗序为然,到郑樵的《诗辩妄》、王质的《诗总闻》,渐渐形成了“疑序”一派。 (二)《毛诗大序》作者 汉人毛苌 1.子夏、毛公、卫安 2.诗人 3.门人 4.村野妄人 二、《毛诗大序》解读 首篇自觉文论的殊荣一直由曹丕的《典论·论文》所拥有。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 “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后的作品。 1.对《关雎》的解读 2.艺术本体论 ①情志关系论 ②艺术社会功用论 ③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 3.对《诗经》篇目的解读 三、《毛诗大序》的价值和意义 (一)艺术本质问题 1.情志统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二而行于言。”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歌本质:抒情言志,情志统一,集于中而发于外。 情:是感情情绪,个人性——感性认识——人喜怒哀乐之情。 志:是意志怀抱,社会性——理性思考——人伦政教礼义得失。 价值:“情”“志”并提,先秦所未见。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 ①问题:“言志”和“缘情”是否是不同观念体系的理论话语? ——朱自清《诗言志辨》:“言志”“缘情”不能混为一谈 ——“言志”“缘情”并无分野: ——《毛诗序》情志是二合一的东西,只是表现上有所侧重 ——字源角度:先秦时期文献中,“情”字绝大多数含义是“实情”“情理”,强调“真实” ——“诗缘情”也并非脱离儒家思想观念,仍旧以政教伦理为旨归。 ②问题:“情”在《毛诗序》中的定位是什么? ——欧阳祯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 A.《诗》三百产生的诱因和出发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二而行于言。” a情——言——嗟叹之——永歌之(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b情——声(乐)——音(《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B.变风、变雅产生的触发点: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志泽也。”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1.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 提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①反映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发挥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②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说,有限制的抒情也很合乎创作的辩证规律。 ③影响: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的风格和重视抒情性与“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 A.杜甫B.白居易(暴露现实,写诗的目的是当作谏书写的) C.西游记(紧箍咒:始于放纵,但止乎礼) 2.诗与政教关联的文学价值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诗歌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 ——突出了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 3.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化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明确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讽谏”说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序》的功利诗学观的成因 ①历史根源 ②现实原因 ③文化基础 (三)艺术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1.“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①——“六义”说是《毛诗大序》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风雅颂是《诗经》三百余篇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归纳。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几种分类的说法: ②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六义次第如此者,以诗之四始,以风为首,故曰风。风之所用以赋比兴为之辞。故于风之下即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亦以赋比兴为主,即见赋比兴于风之下,明雅颂亦同之。” 风——赋比兴——雅、颂 ③——很有可能赋比兴不是表现手法,而是诗歌类型。 ④——风赋;比兴;雅颂 2.“变风变雅”说 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①变风变雅为论刺之作、政治兴衰。 ②为商音、变调之作。 ③通过具体的诗篇加以界定。 3.“四始”说 四始指的是《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四、《毛诗大序》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 1.遮蔽了文学性 《毛诗序》本已经注意到文学“吟咏情性”的特征,在提出情性的同时,限之于“止乎礼义”,责之以“厚人伦,美教化”,又把它给降伏了。 2.影响了文学发展——雅俗分明 3.中国情诗的缺失 “非性”“性禁忌”的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魏晋风度与文学自觉 问题1:为何魏晋时期文艺理论以评点为主要方式? 问题2:如何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几种观点: 魏晋风度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意识与观照(李泽厚、刘成纪) 魏晋风度是一种超越(冯友兰) 魏晋风度是一种建构在行为风范、生存范式上的人格美(余英时) 魏晋风度意味着觉醒、解放与自由(宗白华、张岱年) 魏晋风度是一种诗化的、审美的人生(陈洪、宁稼雨) 魏晋风度是一种在中国文化意识史上有着悠久而广泛影响的精神境界 一、魏晋风度的时空问题 问题:魏晋风度及玄学是全国性还是地域性的?——地域性(曹魏和西晋时期) (一)空间地域上 1.唐长孺引用《世说新语》南人之学与北人之学的说法: 褚季野(褚襄)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2.东晋僧人支道林:“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一种广一种深) 南人——清通简要——强调思想性——魏晋经学:新经学(强调经典本旨,王弼) 北人——渊综广博——强调知识性——汉代经学:旧经学(强调名物度数、训诂)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二)时间年代上 第一种观点认为,魏晋风度,即以魏晋为界。(鲁迅、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第二种观点时限上稍长,魏晋+刘宋。(李泽厚《魏晋风度》) 第三种观点是把汉末魏晋南北朝都概括起来。(刘师培、冯友兰、宗白华) ——一般说魏晋风度指的是曹魏和西晋 二、魏晋士大夫的特征 门阀士族:财富和地位上有极其尊贵的地位;时代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1.魏晋士大夫:集所有现世优势 ①社会财富的拥有者——石崇和王恺 ②政治权利的拥有者——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③文化资本的拥有者 ④社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yy/8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仅599元抢康乃馨花束19枝,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