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611/9051890.html

本文转自:潍坊日报

◎韩钟亮

  “话说一个名叫王裒的古人,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母亲在世的时候,害怕雨天打雷。等到母亲过世了,殡葬在山林里。每逢刮风下雨,有霹雷闪电,王裒就跑到母亲的墓地,一面跪拜一面哭着祷告:‘母亲啊,莫要害怕,孩儿王裒在此,为你挡雷避电!’”

  这就是元人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中《闻雷泣墓》的故事。笔者小时候多次听长辈讲这故事。但说实话,表面上我是点头佩服,内心里却并不怎么理解:他不过是在坟头上哭一哭,说几句宽慰墓中人的话,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怎么能跟“扼虎救父”的杨香和“卧冰求鲤”的王祥相提并论,也成为天下孝子的典范呢?

  待我长大成人,找到了《二十四孝》原文,发现王裒的孝行还有闻雷泣墓之外的一个故事。那就是:他设坛课徒教授《诗经》,对《蓼莪》篇特别动情。“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咏至此处,他总会联想到父母的某些情景,就会痛哭流涕,不能自持。门人为他的情绪感染,也都抽泣嘘唏,以至略过《蓼莪》而不学,以免再触发师父的哀亲之痛。

  这件事让我有些感动,但仍然困惑:想念父母而痛哭流涕,一般人都能做得到,何以单单树立王裒作为孝子的典范呢?直到我退休后有时间读书了,才知道王裒其人并不是《二十四孝》上说的那样简单。

  王裒生活于魏末晋初,其家世曾相当显赫,祖父是曹操的股肱之臣王叔治。读《晋书》卷五十八(友孝)得知: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人(时属安丘县),家乡就在今潍坊市昌乐县的营丘镇。其父王仪,字朱表,节操高亮雅直,曾在司马文王(司马昭)帐下担任司马(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某次战役之后,文王问部下:“近日之败,谁任其咎?”王仪回答:“责在元帅!”文王勃然大怒,喝道:“司马欲委罪于孤耶?”遂命推出帐外斩首……

  关于王裒史料,笔者见到的有东晋著作郎王隐私纂的《晋书》,和唐房玄龄等官修的《晋书》两种,内容基本一致。“官版”《晋书》告诉我们:“(王)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常人),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据此可以推知,出身名门的王裒,不仅是美男子,且品德高尚,学识丰富,在当时应是知名的雅士,而非凡俗之辈。两汉以至魏晋社会是很重视“门阀”和“名士”的,那么刚刚建立了晋王朝的司马氏,一定会邀请王裒出来做官。但王裒“痛父非命(以父亲的被杀为痛),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于朝廷(以不朝西而坐,表示不向晋朝皇帝称臣)”。于是隐居家乡,以教书课徒为业,“三征七辟”(两汉魏晋官制,“三公”和州郡长官可以任命属官,此为征辟),他一概拒绝。他在父母的墓侧筑一草庐,长期居住,每天晨昏总要到墓前跪拜,悼念,而且悲恸号哭,竟至气息断绝。墓前有一株柏树,王裒常常攀援,随手往树上涂抹涕泪,天长日久,那沾染涕泪的树皮剥落了,颜色与其他地方有了明显的区别。他知道母亲生性畏雷,故每到雷电大作之时,就对着墓内安慰:“裒在此,母勿惧!”

  从王隐《晋书》的记载来看,王裒家计贫困,却并不指靠教书来养家糊口,为此躬耕垅亩,挥汗稼穑,仅仅“计口而食,度身而蚕”而已。他不期望富足,且拒绝别人帮助。有一回,学生们不忍心老师亲自劳作,便悄悄地为他收割小麦。王裒知道了,居然将那些小麦全部丢弃。这看起来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怪异行为,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鄙弃他,反而对他愈加敬重。还有这样一件轶事:他的一个学生被县里征作劳役,那学生颇不情愿,请他给县官写信,要求免除此役。王裒默然良久,对学生说:“你学浅不足以庇身,我德薄不足以荫你,写信有何益处?况且我不执笔写信已有四十多年了……”虽然拒绝了“写信”的请求,却亲自担上干粮,令自己的儿子背着咸菜,率领门徒千余人,浩浩荡荡送那个学生到了安丘县衙。县令久闻王裒大名,亦知其一向清高,从不巴结官吏,今见上门拜访,喜出望外,慌忙整衣出迎。王裒则严格按照《礼记·曲礼》所定的礼仪,“磬折而立”(弯腰如磬,以示尊敬),说道:“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说罢,拉过门生的手,紧握着,尔后涕泣而别。县令大愣,良久才缓过神来,解嘲一笑,把那儒生放回家去了。这件事遂成为全县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此外《晋书》还有王裒“识人”的轶事:同乡管彦少而有才,却不知名,王裒认为他必将宦达,常友爱之,共许为婚,管彦日后果然做到了西夷校尉;邴春乃声名显赫的根矩先生(即“龙腹”邴原)之后,其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勤奋不怠,乡人皆认为必成大器,独王裒以为其心胸狭窄,沽名钓誉,前途并不看好,后来邴春果然学业无成,流离远乡。

  关于王裒的结局,《晋书》的记载是:晋都洛阳被刘曜攻陷的那年(永嘉五年),齐地寇贼蜂起,烧杀抢掠。王裒的亲友纷纷南迁,到江东避祸。但他留恋祖茔,不忍离去,竟被乱贼杀害。读史至此,笔者早先的那点困惑便销蚀了。原来,王裒之孝,并不仅仅是“闻雷泣墓”,最重要的,是他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坚守(居住)在父母身边,用哭声,用眼泪,最后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孝”的涵义。笔者发现,“二十四孝”中的二十四位典型,绝大多数是在长辈生前尽孝,而只有“闻雷泣墓”的王裒,和“刻木事亲”的丁兰,一男一女,把他们的孝行延续到了父母死后。

  我们知道,“孝”字源于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内涵可以说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孝文化”。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无不重视孝道,以孝治国。即便晋朝政治黑暗,司马氏暴戾恣睢,可以随便杀掉对朝廷不满的如嵇康那样的名士,但对于公开表示“不西向坐”的王裒,怀帝司马炽却是那么宽容,非但没要他的脑袋,且还允许他安然教书,享受着一定的礼遇。这也真是让人困惑然而颇可玩味的啊!

  王裒去世(公元年)已有十七个世纪。这个著名的“守墓人”的坟墓,应该就在他的故里,即今昌乐县的马宋镇一带。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说: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以东八里,即今昌乐县营丘镇的王裒院村。此村原名“桃花村”,想来阳春之季,桃花遮房蔽巷,看上去粉红一片,倒也饶有诗意;但乡人更重视村名的内涵,于是几经斟酌,遂改为“王裒院”,以表达敬贤倡孝之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zp/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