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近来自觉“尘生其中、面目可憎”了,所以又翻出《论语》,用两天时间,抄了一遍。 过程中看到自己之前的笔记,不禁怀疑,这是我做的吗?然而那笔迹确是自己所留。人类最大的天敌莫过于遗忘。 读论语,有时想,自己或许连个“小人”都算不上,至少论语里小人的有些方面是自己达不到的。譬如“君子不器”,言下之意,小人是“器”,而自己甚至还算不上“器”。回想往日种种所作所为,实在与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不沾边,这就是每次读论语都要脸红的原因。《红楼梦》里贾瑞手持的风月宝鉴,分明地照出人性中的天使和魔鬼。当然,风月宝鉴是假的,乃曹公虚构。然整部《论语》却是真的,堪比风月宝鉴,照出人性之种种。 三字经言:“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通读《论语》二十篇,其所说甚多,我取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 整部论语,孔子不谈鬼神,不谈灵魂,因此可见务实精神,也与唯物论正相契合。其中有好些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可供我们参考。大概随性的现代人,也未必会把它当作天经地义的教条。 《论语》里有好些话都说得很好,因为实在太喜欢,抄几则在下面。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人生在世,自尊自爱很重要,你都不爱自己,谁会尊重你呢?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很向往这里的“民德归厚”。如果“民德归厚”,还要那么多的法律法规干什么?还要那么多的摄像头干什么?我们再也看不到地铁霸座;再休想吃到“瘦肉精”;再也喝不到劣质奶制品;出门不怕受骗了;孩子不怕被拐了……一切不文明将消声灭迹,岂不是到了“大同社会”、“理想国”、“桃花源”、“乌托邦”?想想都激动。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国藩说,宋代对小人往往很宽容,不加责备,对君子却总是很严格。其实,并非只有宋代如此,这种毛病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社会之中,时至今日发展得更加严重。我们经常听到网络上“炮轰”某某某,有的道德绑架,认为你该像“圣人”似的这样,而不能像“吃瓜群众”似的那样。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告诉我们,如何真正了解一个人。这一点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你要知道谁是真心,谁是假意?谁是真小人,谁是伪君子?正所谓“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就是要防备小人裹挟民意乘势而起。 另外,《阳货》第十七的一章: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说什么了吗?但四季自行更迭,万物皆自然生长,天说什么了吗? 又:《公冶长》第五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再如:“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质朴又唯美,很喜欢这些文字,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大实话。师徒几个人闲来无事,谈谈愿景,并不像我们,动辄是俗之又俗的“先赚一个亿”样的小目标;也不会说什么“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他们却只是老老实实地说说自己的愿望,各自境界虽有不同,但都说得那么质朴,且都自有分寸,言如其人,由此可见孔门的真气象,实在难得!与今天社会上的浮躁之语相比,正是妙文。 孔门弟子自有他们的快乐: 孔子学生众多,得英才而教育之,他们觉得快乐; 学而时习之,他们觉得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他们觉得快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他们觉得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依然觉得快乐! 现代人也自有现代人的快乐: wi-Fi信号满格,觉得快乐; 快递正在派送,觉得快乐; 耳听酒杯碰撞的声音,觉得快乐; 朋友圈点赞爆满,觉得快乐! 当我们酒足饭饱,肠肥脑满,挺胸叠肚、血管堵塞、血压升高之后,是否有人懂得那“箪食瓢饮,曲肱而枕之”的快乐呢? 统计发现,整部论语没有一个“苦”字。所谓的“孔颜之乐”,并不代表孔子就没有生气过。不妨看看论语里的有些经典镜头--孔子生气的样子。 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季氏,只能发发牢骚,唯一能做的似乎是骂骂咧咧。 但是对同辈或者后生小子,则不客气的损之甚而打。 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样的问题只是令老人家感到不舒服而已。 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是相当的生气了,骂的也相当重。 四,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这是已经动上手了。 当然,对于时光易逝,圣人也有慨叹的时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光飞逝,一去不复返。这种文字出现在老庄的书里,并不算希奇,但是在务实为主的《论语》中却不可多得。而且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之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如果说上面的话只是感叹,下面的话,分明就是抱怨,甚而至于牢骚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似乎已经对入世绝望,“知其不可”就随他去罢。 论语里的“丧家狗”。当有人相子贡描述了孔子的相貌并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就是孔子吧?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听后欣然笑曰:“对我外貌描述不是很对,但说我是丧家之狗,说的太对啦!”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神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再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并将她俩安置在伊甸乐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因禁不住魔鬼撒旦的引诱,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都是“丧家狗”,被从伊甸园里赶出来的。孔子慨然承认丧家狗,看来东西方文化在某些地方上还是共通的。 《微子》第十八:“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当孔子看到鲁国公务员流落他乡,树倒猢狲散时,应该有悲凉之气梗塞胸腔吧?就像我们读《红楼》到大观园末期,贾母死后,红楼裙钗风流云散、飘零殆尽了的样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学问的态度。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这是对“老好人”、“八卦者”的评价。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对对,是是是,好好好……”,有时居然连对方说了什么都没搞清楚。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满脸堆笑,屈膝以为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怨恨某人,却装着和他亲热,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借用张懿德的那句:“俺也一样”表我心志。 圣人善于变通,但有时也有“艮”。“当仁,不让于师”就是孔门的艮,也是为学者可贵之处。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艮”,难道他们是“性相近?” 大师兄子路的“艮”。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发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的话如有不可信的地方,老天厌弃我!老天厌弃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文字的尽头是音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看来音乐的魅力,懂的人是真的懂,不懂之人是实在不懂。难怪有“对牛弹琴”一说。 孟子称孔子是“时之圣者”!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坚强个性,总是叫人折服。东奔西走,周游列国数十年,最终无功而返,老人家心底多少有些落寞。终于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易》云:“土地闭,贤人隐。”春秋战国,社会动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最终“卷而怀之”,退而著书立说,何尝不是后世之幸。今天能够读《论语》,谈仁义,都要拜老人家所赐。 论语里数次提到隐者,孔子对隐者(论语称为“逸民”)的态度是值得玩味的。 如《微子》第十八云:“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正是凭了上面这些印象,觉得在今天《论语》依然值得一读而再读,其中的许多对话值得用心体味。成圣固然难,做个君子也是不易,至少,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个小人。 论语虽被列为“经”,也未必“白璧无瑕”,一点刺都挑不出。 比如,“毋友不如己者”,鲁迅称之为“势利眼”; 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又被反问,可曾想过自己的母亲也是女人?所以我们不必以《论语》为圣书,正如前人所说“太阳底下本无圣书”。我们大可取自己喜欢的来阅读。 司马迁非常崇拜孔子,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满含深情地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在此,我欲借用张翼德桃园三结义时说的那句:“俺也一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zp/11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谁说G5精英大学都是老古董其实它们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