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诗经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主讲人:畅钟 提要:本文在历代研究《诗经》之基础上,结合文献史料与考古成果,首先从历史文化源头之角度解读《诗经》,再以《诗经》本义与旁义的角度解读中国人精神的变迁,最后,通过对《诗经》中超越时空的情感价值论述中国文化中的超越之一面以及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特征,并提出此种精神特征中所代表的从神道向人道转变的信仰系统以及价值判断的恒定价值。此文植根于传统,但提出一些列可能有冲击性之观念,若仔细研读,可能会有愉悦或者不适之感。故此文仅供有缘人参考,阅读时间根据个体差异,从15分钟到2小时不等。 一、引言:《诗经》的来源、组成以及价值 《虞书》言:诗言志。《毛诗》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马一浮言“自感为体,感人为用”。其实这几句话就说明了诗歌的来源以及价值。我们再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看诗的含义。诗中有寺,《说文》言“寺者,廷也,有法度也”,“寺”在古代为先王议政之所,说明诗的出现与古圣先王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家可不要一提到《诗经》,就认为是一部民歌总集,实质上《诗经》的作者多为贵族,包括国君以及后妃等。 讲座开始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历史中与《诗经》相关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岳飞的孙子岳柯的笔记《桯史》中,说的是辽国的使者到了宋朝,在朝堂上出了一句诗,曰“三星日月光”,并请朝堂内的大臣们对句,但是,满座文武百官默不作声,场面是相当的尴尬,就在这时,大才子苏东坡出场了,对了一句“四诗风雅颂”。现在一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雅分“大雅与小雅”,所以,可以成为“四诗”。史上还有另外的一种解读,是指《诗经》有四部分组成,即“南、风、雅、颂”。“南”指的是《周南》、《召南》。《诗经》可谓中国文章之祖,在六经座次中历来排在第一位,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诗经》呢? 要真正理解《诗经》,我们还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即是陆游当年临去世前给自己的孙子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即是“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许多学《诗》以及写诗之人,往往认为一定要多多背诵,其实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自己的体会是,背诵不应该成为目的,甚至于写诗也未必通过背诵来达成,关键是对《诗》一定要理解以及深刻地体悟。借用陆游的意思,即是“汝国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谈谈《诗经》,讲的不对的地方,各位尽管指出来,谢谢大家! 但是,要《诗》外谈诗,我们首先要对《诗经》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这一点,古人早有总结,也就是《诗经》六义之说,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风雅颂为体,赋比兴为用。这可以说是对《诗经》的第一层理解。 其次,我们要知道学习《诗经》的价值以及作用,这一点孔子说的很到位,子曰“小子何莫乎学诗,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诗经,我们连话都不会说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现在不会说话的人实在太多了。其实,这句话应当作广义的理解,所谓“无以言”更指的是写文章,焕焕乎文章,无诗何以得之?现在人们写文章,可能和《诗经》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如果你认真阅读诸子百家,比如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甚至于经史子集,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量的历代文人笔记,几乎没有不引用《诗经》者。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诗经》里面渗透者中国文化的真精神,隐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人间的真性情,宣泄着中国人爱恨情仇的真感受。 所以,要学习《诗经》,首先要知道从汉朝以来对历代大家对《诗经》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这里提一下,大家有兴趣者可以课后自行参考,关于历朝历代对《诗经》的研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诗经》文字学 2、《诗经》音韵学 3、《诗经》文章学 4、《诗经》地理学 5、《诗经》社会学 6、《诗经》博物学 7、《诗经》政治学 8、《诗经》音乐学 9、《诗经》爱情学 我们现在在座的估计都是《诗经》专家了,都是《诗经》爱情学专家了,每个读《诗经》的人,都会从中发现《诗经》里面美妙的情愫与率真的表白以及念之不息、欲罢不能的思念之情。当然,也会有许多令人嗟叹不已的悲情!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卫风》里面有好几首诗歌,是当时卫莊公的夫人庄姜所作,庄姜可谓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绝色女子,但是其遭遇却令人唏嘘不已,我们先看看庄姜在《硕人》中的描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段形容,可以认为是千古绝唱,但是,大家要知道这可是庄姜对自己的形容(注:《毛诗》认为乃卫人所作,悲悯庄姜之诗也!一说乃庄姜自作)。是庄姜的自拍照,我们现在美女们都忙着自拍,可以从这首诗中找到源头。庄姜本为齐侯(齐庄公)之女,嫁给了卫莊公,卫莊公对庄姜爱理不理,爱来不来,冷落异常。更为悲凉的是庄姜一生无子,最后只好认另一位妃子所生的公子完为养子,即位后不久又被公子州吁杀害。我们可以想象,《硕人》中的庄姜又是何等的凄凉与悲痛,这位齐侯之女,表面上风光无两,其兄弟姐妹或为东宫太子,或为诸侯之妻,自己当年也是怀着无比的兴奋来到卫国,却遇人不淑,再兼无子,好不容易收了养子,并坐上国君之位,不多时又被杀害。所以庄姜即是绝色难比,但心中的痛楚恐无人能知。我们从这些诗歌中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当然,对《诗经》的了解,即是对人性的了解,也是对中国文化源头的了解。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举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大家郑樵的一段话,郑樵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朱熹大家都比较熟悉,实质上朱熹的许多思想即来自于郑樵,比如朱熹的《诗经集注》与郑樵有很深的渊源。郑樵有过一段话,告诉我们理解《诗经》的途径: 善观《诗》者,当推诗外之义 善论《诗》者,当达诗中之理 善学《诗》者,当取一二言为立身之本 这几句话道出了理解《诗经》的三条途径。要真正做到这几条,可以说并非易事,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明白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旨。兴观群怨可以以《诗》为准,明乎社会、人性以及文章高下的法门。当年钱钟书在日本专门做过一个讲座,题目就叫《诗可以怨》,我们明白钱老当时的处境以及现实,既可以知道钱老此文之价值与目的。 但是,要真正了解与学习《诗经》,并从中得到利益(注:此处借用佛经说法,非指物质利益),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源头,也就是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诗经》,这也是清代大儒叶德辉所言的“经史互证”,并被陈氏寅恪反复用来研究魏晋以及隋唐的最为重要的法门。下面我们接着谈谈第二部分,如何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源头理解《诗经》。 二、从中国历史与文化源头的角度理解《诗经》的价值 1、《诗经》中的中国名称的出现 关于中国一词的出现,陕西出土的何尊被认为是最早的又关于中国一词的文物,上面有“宅兹中国”的铭文,但是这句话的理解尚存歧义,个人的理解是这句话里的“中国”二字并非一个词组,而是文言倒装用法,也就是说本来含义是“宅兹国中”,也就是在国内为老百姓修房子。那个时候房价可不高哦。在《诗经》中实质上已经出现中国二字了,见于《民劳》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诗经。大雅。民劳》 这首诗作于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时期发生过著名的国人暴动,起因当然与周厉王对言论的封锁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到了人人自危,路人侧目的地步,也可以认为周厉王是第一位在历史中对民间言论进行严厉打压的君主,我们这里主要是了解中国一词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以前专门讲过,这里就不多谈了。但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显然不是起于周朝,而是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下面我们还是以《诗经》中的记载为例。 2、《诗经》中最早的历史人物 《诗经》中最早的历史人物是大禹,见之于以下篇章: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小雅。信南山》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大雅。文王有声》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大雅》 到今天为止,我们许多人还在争论大禹存在不存在,如果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根据章学诚《文史通议》的说法,六经皆史,也就是说《诗经》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真实。从这个角度而言,周朝人们对大禹的歌颂我们确实应该抱一种相信的态度。现在的人们专注于考古结果,当然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考古物证。这一点要强调一下,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在记载方面有巨大的不同,西方包括印度等许多地方,在远古时期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大量的历史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比如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荷马史诗》、《四吠陀》、《奥义书》等更多是一种文学性质,所以,西方尤其重视考古,需要通过考古物证来取得证明。中国历史的记载不同,比如除《诗经》有许多历史的记载而外,中国自古既有相当完备的史书记载,比如《尚书》、《左传春秋》、《国语》、《史记》等,《诗经》中的内容完全可以与史书进行比较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证明。所以,中国的历史应以文献为主,考古只能作为旁证或者反证,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考古的价值,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历史文献要有一起码的尊重与理解。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很大的一个不同,即是中国大量的详实的历史真实可以文献典籍的记载得以确证。进一步而言,大禹在中国历史中的考据资料已经出现很多了,前几个月的讲座中我专门谈到此一问题,今天就不再多做介绍了。而关于大禹的记载,《史记》中有明确的说法: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史记。夏本纪》 大禹在中国历史中作用无论怎么赞美都不过分,可以说,“民到如今受其赐”,大禹联合各个部落,“在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可以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正是大禹的牺牲精神以及丰功伟绩,成为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中华民族多次分裂又最后走向统一的精神源头。 2、中国一词的出现: 中国一词的出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诗经。大雅。民劳》 《毛诗》注穆公刺周厉王诗 中国,京师也!-------《毛诗正义》郑玄笺、孔颖达疏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尚书。梓才》 这个是《尚书。梓才》篇里面的出现的中国一词,梓才这篇是告诉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康叔用该向木工取材的方法管理国家。这里中国一词,指的是周朝之疆土。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 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的中国一词,显然指的是中原之地。因为大梁即是魏国迁都到了开封,也就会中原之地。所以,这里的意思即是中原之地,或者称之为中央之地。 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 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 铭文的意思是周成王营造洛阳,此处的中国指的是洛阳一带,也就是中原之国。 3、《诗经》中的上帝崇拜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小雅。正月》 上帝甚蹈、无自昵焉 上帝甚蹈,無自瘵焉 -------《小雅。菀(yu)柳》 这首诗的意思是上帝喜怒无常,胡作非为,甚至于不认为自己有病。显然是一种对时局的不满,借助谩骂上帝的方式来表达。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于牧野、維予侯興。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诗经。大明》 这首诗是讲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上帝站在武王这边,也就是天命所在。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这首诗还是指天命所在,需要不断改革自新。 有皇上帝.伊誰云憎 --------《小雅。正月》 这首诗是以上帝之名,批判周幽王。 注:《毛诗》言刺幽王也 所以,因为《诗经》中出现许多上帝,在我们的考古中也发现夏朝时期的王钺中有十字架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的基督教应当传自于中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中国的丁山与意大利的汉学家安东尼奥。其实,这种观点未必正确。我们首先看看在中国典籍中上帝的含义: 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 肆類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 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 帝者,諦也。 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又星名。 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德合天者稱帝。 关于上帝或者帝的含义,许多学者做了详细的研究,我这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总结一下: 1、帝---蒂---花蕊王国维 2、帝----柴----燎白川静的看法 3、帝---帝乙专指某位帝王傅斯年的看法 4、帝----上帝----传到西方丁山的看法。 5、帝----八风以及四方之神----与西方关系 -----------安东尼奥。阿马萨利 从以上的介绍可知。中国人心中的上帝或者帝不同于西方的上帝。西方的上帝源自犹太教,后来被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所继承,指的是唯一真神与绝对真理。而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中的上帝虽然也是崇拜对象,但是,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既可以指自然现象,也可以指上天神灵,还可以指合于天道者之帝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当然,如果严格按照史料的记载(如《史记》等),三皇五帝时期的帝王可以认为是一种半人半神的存在。 从这里我们知道,中国人有着深厚的信仰系统,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是就《诗经》中的上帝崇拜而言。这一深厚的信仰系统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以商朝时期的宗教祭祀崇拜为高峰。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言“夏人尚忠,商人尚敬”,其实说明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转变,也就是夏朝因为大禹治水等等的关系,需要对天子的服从,此一特点后来成为夏朝的特点。而到了商朝,祭祀崇拜大行其道,甚至于商纣王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仅仅是因为自信自己乃“天命所授”,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最终却被武王推翻,中国历史解开新的而一页。到了周朝,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即是从神道向人道的转变的努力,此种人道的推崇与信仰系统的建立,当然来自于中国古代先贤之不懈努力。 4、《诗经》中的商朝与周朝时期的社会形态 前边我们讲到《诗经》中的宗教崇拜,主要是以商朝为代表。说道商朝,《诗经》中也有部分诗作,有着对其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介绍。我们略举几例,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首先看看商朝的起源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诗经。商颂。玄鸟》 这首诗个,道出了商朝祖先的来源,同样可以证之于史料: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商本纪》 商朝祖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商人,这也是后来人们将从事商业活动的活动称之为商人的原因,我们可以看看史料的记载: 王亥----商汤第六代子孙,善养牛马,从事贸易 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 -------《管子。轻重》 这里,我们看到,商人善于经营商业,最初尤其擅长畜牧业的贸易,商人的第六代王亥即是一个典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从事商业领域的叫做商人,来源即是这里,也就是说建立商朝的这一支族群,帝契的后人特别善于从事商业,所以,后来才有了商人的名称。也即是说,本来商人只是专指帝契与简狄所生之一支,因为善于经营商业,从事贸易,因此,从此以后,历史上善于营商的人士都叫做商人了。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今天许多人谈到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大家读读《诗经》,就知道这种说法是多么荒谬了。当然,商朝不只是善于经营商业,同时,也是古代工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当然,根据史料之记载,商汤之所以最后推翻夏朝,主要来源于其仁心与德政,可见之于以下材料: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殷本纪》 我们再看一首关于商朝的诗歌: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赫赫厥聲.濯濯厥靈. 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 ------《殷武》《毛诗》注:祀高宗也 这首诗是用来赞美高宗武丁王时期的城市建设,也可以认为是房地产建设,当然,那时候可能是免费入住。考古挖掘之安阳殷墟可以作为见证: 安阳殷墟 下面我们说说上周时期高度发达的工商业体系,孔子说“乘殷之骆”,说明了商朝时期车辆制作的精美一面。下面我们简单予以说明: 安阳殷墟出土车辆复原图 附图:借用秦始皇陵铜车马图标注各部分零件 我们大概可以参考《考工记》中对车辆制造的说明,从这种记载中,可以看到车辆制造有着详细的规定与流程。也可以看到,当时已经存在者大量的专业分工之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讲,商朝时期已经有了完备的古代工业体系。绝非今人所认为的简单手工作坊。 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谓之参称。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参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栈车欲弇,饰车欲侈。----《考工记》 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幌。刮摩之工:玉、栉、雕、矢、磬。搏埴之工:陶、旊。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于戟四尺,谓之六等。车谓之六等之数。 ----《周礼.冬官.考工记》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于戟四尺,谓之六等。车谓之六等之数。 ----《周礼.冬官.考工记》 颜渊问为邦,行夏之时,乘殷之骆(lu),服周之冕 ------《论语》 再我们再看看商朝时期的工业制成品,完全可以称为精美绝伦,不亚今日。 国家博物馆,作者摄 前边我们讲到商朝时期对上天以及上帝的祭祀活动,实质上,《商颂》里面的五首诗全是,《小雅》《大雅》《周颂》里也有大量祭祀诗,这些祭祀诗主要用来祭祀的乐歌,或者描写祭祀的场面。但是,祭祀一定需要礼器,这就牵扯到青铜器的制造以铜的开采与冶炼。这里仅仅举一例: 于穆清庙.肃雝(yong,一声)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大雅。清庙》 下面我们看看清朝的青铜器制造以及采矿及运输体系: 后母戊鼎,作者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阴虚出土三联甗,国家博物馆藏,作者拍摄 可以这样说,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制造、工艺、造型可以说达到整个世界的最高峰,与希腊的雕塑、罗马的建筑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在时间上要远远领先。因为要制造青铜器,当然需要铜矿的开采。 内蒙赤峰铜矿遗址(商周) 湖北铜绿山遗址(商周) 从以上引用之考古证据及史料文献的说明,商朝时期有着庞大的古代工业体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绝非今人常言之农业文明之产物,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诗经》,既要从历史与文化的源头处来了解,也要从诗经本身来理解中国古人在当时环境下的精神世界。 下面我们再谈谈商周时期的货币,这一点《诗经》也有记载: 《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郑玄笺:“(朋)古者货贝,五贝为朋。” 甲骨文朋字,王国维考证曰:两串为朋,一串五贝。 所以,“朋”字本为钱的一种,朋友吗,就是要勇于花钱,哈哈。这可能是朋友最早的含义之一。当时要谈恋爱,也是要花大价钱的哦。 其实,中国的货币来源很早,在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壳,即是当时的货币: 殷墟出土的贝壳(来自于印度洋) 后来,要增发货币,因为这些贝壳来自于印度洋,数量有限,所以,开始了制作铜贝,以代替天然贝壳之价值。这也是考古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货币。 用于货币的铜贝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商朝开始,中国古代已经有了庞大的工业体系、交通网络以及商品交易,此种交易的网络有赖于货币的使用以及制造。安阳殷墟出土了来自于印度洋领域的贝壳,以及后期用铜器制造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早于西方吕底亚国王所发行的金币一千年左右。从此可知,中国文化绝不能认为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当然,上周时期,畜牧业已经非常发达,有诗为证: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一声rui)。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四声ji)。 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小雅。无羊》 以上我们对商周时期工商业文明背景的分析,结合《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可以知道华夏文明有着极其多元性的要素,尤其是上周时期的祭祀崇拜,既有者对上帝以及神灵的崇拜,也有着对祖先的高度崇拜。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即可以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从神道体系走向人道文明的重大贡献。也充分明白中国古人对于历代圣王之道德赞美与歌颂。通过对商周时期古代工商业体系的考察,可以知道中国文化其实有着极其多元的来源,并非今人常常所言之“农业文明的产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成康之治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对《诗经》的理解也逐步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通过对《诗经》本义以及旁义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产生更为深刻地认识。下面我们就谈谈此一问题。 三、《诗经》的本义与旁义 我们要学习《诗经》,首先应该知道《诗经》有作诗之义、采诗之义、删诗之义与赋诗之义。这一点是古代读书人读《诗经》的常识,但是所谓作诗之义与采诗之义已经很难考证,而孔子删诗之义则历代有传,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本义即是孔子删诗之义。孔子删诗之义,有今文学派如齐鲁韩三家诗,古文学派毛诗之注。三家诗除尚有少量《韩诗外传》流传下来外,基本上亡佚了。而《毛诗》则因为传自子夏,子夏乃孔子的大弟子,《论语》即是子夏组织孔子弟子合编的。子夏可以说在儒家学术史上有着重大贡献,除《诗经》外,《尚书》《礼经》都可以认为是最早的传播者,当然含有《子夏易传》之说。因为今天人们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六、总结 《尚书。虞书》:诗言志《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 《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盖受教者七十有馀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总而言之,《诗经》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原始密码,可以洞见人性之深处,可以明了中国从神道走向人道之信仰系统之变迁,可以展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价值判断。而通过对历代《诗经》引用以及含义的变迁,则可以明白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变迁,这其中所表达出来的对善的歌颂,对美的留恋,对友情的赞美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感情世界中,此种所表达出来的超越于时空的情感价值成为人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资源,成为中国文化永恒价值的历史写照! 当然,也包括游牧文化以及畜牧业的发达。比如《诗经》 注:本文为畅钟先生受邀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11月10日的讲座内容梗概,有增删。 附:主讲人简介: 畅钟,字博远,号不空、不空山人、畅意斎主人、八面来风堂、半隱居士等。 中西文化资深学者,固本书院创始人,诗人,词人。 长期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诸多领域均有开创性研究。 曾为《新经济》杂志特约学术撰稿人、《香港商报》国学英华版特约撰稿人,《星岛环球网》国学专栏特约撰稿人,大学特聘教授等。 曾接受央视二台《国企备忘录》专题片关于中国历史以及经济史方面的专访,并在新闻联播中播出。 代表作品:专著:《民国十家》、《历史与文化》、《诸子贯通》、《儒家经济学思想之辨析与重建之原则》等。讲义稿:《儒门精要》、《诸子通讲》、《国学讲要》、《神话解码》、《全球极简经济史》、《国史举要》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zp/5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易经论middot哲学与历史之文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