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金沙江岩壁上的纤道,是让人崇敬的。头顶是直插云霄的绝壁,脚下是一路狂奔的惊涛骇浪,在提心吊胆的眩晕和恐惧中,用手掌去触摸那些钢钎和铁锤一寸一锤凿出的纤夫之路,把手指轻轻地伸进那些残留在岩石上的桩孔,从一个个光润的小孔或一条条细腻的凿痕中,就能触摸到历史的体温,人的身体和心灵,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震颤。遥想两百多年前,开浚金沙江航运的人们,赤膊露肩,在猎猎江风和怒吼狂涛中,在悬崖峭壁上挥舞着斧凿的场景,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金沙江穿越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岭,历经千万年形成深切的峡谷,一直在两侧“金属的槽道”里穿行。流域内山高谷深,落差大,水流湍急,十八险滩自古就被视为畏途。历史上,人们把金沙江称为“千古闭塞之江”,只能任江水肆意流淌。千百年前,众多有识之士提出开千古闭塞之江,使之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片帆可达吴楚,舟楫直下东溟。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太过艰险,始终难以实现这一宏伟的愿望。

从明代开始,人们对金沙江的地理认识逐渐清晰,意识到开通金沙江航运,将是由川入滇的一大捷径,利用水运将会带来极大的便利。明朝正统年间,靖远伯王骥、巡抚黄衷、汪文盛,就曾有开通河道的动议,但因历代蛮夷割据,中央王朝对金沙江流域的控制力还不强,最终未果。万历三十六年(年),工部右给事中王元瀚曾正式上书开发金沙江航道。到了清朝雍正及乾隆年间,京师及各省钱局铸币用铜多依赖云南各厂供给,每年外运铜总量达六七百万斤。随着中原对滇铜等物资需求的日益增长,单靠陆路的人背马驮难以满足运输需要,解决水运成为封建王朝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舒缓铜运艰难,确保京师及各省铸钱需要,经鄂尔泰首倡、庆复力主、张允随坚持,三任云贵总督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开浚金沙江下游航道工程终于得以在乾隆五年(年)的冬天开始实施。

金沙江开浚工程,起自东川府小江口,迄至四川宜宾新开滩,全长多公里,分两段施工。上段从小江口至永善黄坪,共计公里,于乾隆五年十一月动工。下段永善境内大兴金沙厂至新开滩公里,于乾隆六年十月动工。浩大的疏浚工程,共征调云、贵、川三省民工80多万人,耗银数十万余两,抽调府、厅、州、县官员任督察之责。当时开修航道的工具和办法极为原始:先伐木积薪,堆放在出露于水面的礁石上纵火焚烧,再灌水骤激,待礁石酥脆,再用斧凿捶打。而修建金沙江两岸的纤道,工匠要悬空在崖壁上凿孔、楔桩,连成栈桥,再用斧凿锤钻修整。

至年下段开通,年上段开通,历时八年之久的建设,千古闭塞的金沙江终于看到了舟楫,实现了“舻舳相接,欤乃之声应山而响,而自蜀至滇商贾贸易者,亦络绎往来矣。”金沙江航运最盛时期,大小木船一天达余只,下运贡铜,上运盐米,年运铜余万斤。实际上,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金沙江航道上段一直没有真正开通,滇铜自小江口上船,直航川江,枯水期辅之于盘驳、吊滩等措施,可勉强通行。汛期一来,水势、滩险等情况复杂,船毁铜沉事故时有发生。于是,只能把铜银从陆路转运到永善境内的黄草坪,再上船沿金沙江航运出滇入川。

黄草坪,又名黄坪,是永善县金沙江边溪洛渡水电站库区的一个小镇。清代有诗云:“古坪黄草盛,蜀道一江通”。这里历来就是边疆和内地物资商贸往来的一个江边小镇,也是清代铜运线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和码头。清代的铜运路线比较复杂,滇铜京运主要包括分运、递运、长运三种运输路线。分运,即各铜矿将铜料运到云南、四川、贵州的官铜店;递运,各官铜店将铜料运至泸州官铜总店;长运,是泸州总店沿长江、运河将铜料运至京城。黄草坪正好处于分运和递运之间一个重要的中转码头,年运铜量占整个“滇铜京运”年运量的四分之一。清代在铜运线路的各水陆要冲设有铜店,黄草坪便是当时铜运线路上九个铜店之一,称为“黄草坪店”,俗称坪店,由永善县经管。据《云南铜志》(卷四)“各店店费”中载:“永善县经管黄草坪店接运京铜,因金江夏、秋两季,水势溜急,未能装运。俟江水归漕之时,定例于十月开运,次年四月撤站。”

金沙江航运开通以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黄草坪迎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正如张允随呈乾隆皇帝的奏折所说:“不独一省一时之利,实西南万里疆隅久安长治之计也。”而且,航运带动了沿途商业的发展,尤其是航运码头,各省客商蜂拥而至,“较陆运之费,可省十之二、三,并将来川省商民闻风贩运,盐、米流通,民食亦可交接济”。黄草坪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发展繁荣起来。据实地走访,当时黄草坪庙宇众多,如万寿宫、南华宫、川主庙、黑神庙等,黄草坪民居多为“前铺后碉”布局,前面临街是铺面,后面建有碉楼用于贮存货物和防御。考古发现的十八行省义冢碑,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黄坪各省客商云集,商业发达的情况。

年5月,随着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下闸蓄水,昔日繁盛的黄草坪,如今已没入江底,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忆。

(本组图片摄于年2月21日)

陈永明,云南昭通永善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散文选刊》《边疆文学》《词刊》《诗歌月刊》《散文诗》等发表过作品。出版个人作品集《倾诉者的留言》《心灵的守望》《故乡那头是乡愁》等7部。多次获省市文学创作奖及县政府文艺奖。永善县首届“名家”,《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文化昭通-永善》执行主编。系永善县作家协会主席,《永善文学》(双月刊)执行主编。

?影像丨宋大明: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的另类“移民”

?影像丨赵智钦:十年光影向家坝

?影像丨丁世新:图解鲁甸“十三五”

?影像丨刘波:依恋花间相思鸟

?影像丨杨德明:百年风雨龙氏家祠

?影像丨宋大明:镜头中的昭通印记

来源丨

昭通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zp/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