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自述年谱14集,煮芋头入定半月,鸡足
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中的故事,上集讲到虚云师父去终南山隐修。时间来到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辛丑年,虚云师父62岁了。 这年春天到夏天,虚云仍然居住在茅蓬修行。赤山的法忍老和尚北上来到了陕西,在翠微山结庵居住。他们一共来了六十多人,一部分住在皇裕寺,一部分住在翠微山的新庵,还有一部分住在兴善寺。当时有一个姓苏的军门,在那边开发水田,他将鸭伯滩的土地,大约有一百顷,送给翠微山作为了僧粮。而本地土人却认为:他们世代在此居住,要拿别的旱地来交换水田才行。 僧人们认为这些水田是苏军门赠送的,平时都是荒地,就不同意对方的无理要求,于是双方就开始打官司,最后是僧人这一方败诉了。法忍老和尚因为这件事情,颇感挫折,第二年他就回南方去了,临走的时候,把带来的一些器物留给体安和月霞法师等人,其他人都四散离去了。 法忍老和尚每次和虚云说到此事的艰难,就很感叹,他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可以恃强,虽然荒地是苏军门赠送的,但是没有和当地人协调好,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次南方僧人来到北方,受到了不少的影响,和当地的山川形气,也不无关系。而虚云曾经和月霞禅师等人说过,那个地方的北面是白虎形,背后无靠,风水气脉不太吉利,白虎的寓意是官非口舌,终究还是应验了。 法忍老和尚虽然走了,月霞、戒尘和复成法师三人却没有走,最后他们搬到了虚云老和尚住的嘉五台茅棚附近,也搭了茅棚修行。眼看着又来到寒冬腊月,终南山的积雪,严寒彻骨,虚云师父一个人,独自居住在茅蓬中,身心感觉十分清净。有一天,他拿了几个山芋洗干净,准备煮来做饭吃,放到锅中之后,点燃了柴火。他就一边等待一边打坐,不知不觉中,老和尚就进入了禅定的状态。因为是年末腊月,没有多久就过年了。 年谱写道:“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 他的邻居复成、月霞、戒尘禅师等人,最近有些奇怪,怎么过了个新年,也没有看见虚云老和尚。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看到他了,干脆我们大家都去老和尚那里吧,顺便祝贺一下新年。于是众人就来到老和尚的茅蓬外,放眼四周雪地,到处都是老虎、野猪、野鸡之类的痕迹,却唯独看不到人的脚印。大家顿时有一种不祥预感,莫非老和尚被什么野兽吃了不成? 复成禅师心中一紧,他和众人赶紧三步并做二步,跑进老和尚屋子里面。众人一看,这才松了一口气,只见老和尚正坐在石床上闭眼禅坐,一动也不动。有人喊了几声老和尚的名字,仍然不动,就想过去推拉一下。复成禅师连忙阻止,只见他一人走到虚云身旁,用引罄在老和尚耳边轻敲几下,随着清脆悠扬的罄音,虚云慢慢睁开了眼睛。 大家这里注意,入定的人最好用引擎来叫醒,如果用手推动入定者,对他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明朝的憨山大师曾经在雁门关入定五日,当时被胡顺庵大人用引擎叫醒。还有广钦老和尚有一次入定,也是被弘一大师用三弹指在耳边叫醒的。所以闭关之人,还是需要有人护关的,复成禅师是老修行,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拿引磬在虚云老和尚的耳边,轻轻敲了几下,老和尚终于出定了。虚云师父睁开眼睛一看,大家也都惊奇地看着他,虚云问道:“你们大家这是?”,众人回答:“我们是来恭贺新年的!”老和尚说道:“哦,你们来得正好,我锅里的山芋应该煮熟了,大家一起吃吧!”有人过去打开锅盖一看,那几个山芋已经发霉坏掉了。复成禅师就奇怪地问老和尚道:“你这山芋是哪天煮的?怎么都发霉了?” 老和尚说:“就是刚刚煮的,怎么会发霉呢?”于是他正要下地查看,可是腿却动不了。他就用手按揉了一会儿,才恢复正常。大家通过聊天才知道,从去年腊月煮山芋到现在正月,已经过去至少半个多月时间了,而虚云老和尚却感觉过了没有多久,真是不可思议。 于是人们纷纷动手洗锅刷碗,融化雪水,又重新煮了一锅山芋,众人高兴地饱餐而去。可是从这天以后,虚云老和尚入定半个月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老百姓都说终南山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师父。没过多久,远近城乡的僧俗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拜访老和尚,有的想请教佛法,有的想灌顶加持增福增寿,一天到晚的客人络绎不绝。这些应酬让虚云十分烦恼,于是在一天夜里,他一个人拿着行李,悄悄离开了终南山。 年谱写道:“去岁暮,入定不知时日,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复成讶曰:你一定已半月矣,相与烹雪煮芋饱餐而去。复师去后,不数日,远近僧俗,咸来视予。厌于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通过以上记载来看,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修行的这段时间里,还是获受益匪浅的,尤其他的禅定功夫更加高深莫测。老和尚曾经赋诗一首,是这样写的:“秦山雪里梦惊回,拔尽寒炉不见灰。者片冰心谁领略,阳回春信自开梅。” 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壬寅年,虚云师父63岁了。虚云先来到太白山的一个岩洞中居住,待了没有几天,戒尘法师也赶来了,原来他们二人是相约好的,要一起出去云游。他们第一站目的地是四川峨嵋山,于是出了宝鸭口,来到紫柏山,过了妙台子,游览了张良庙。再过招化县,观看了张飞柏,接着来到了成都,住在寺庙中小憩一下,登上峨嵋山的锡瓦殿,参礼了70多岁的真应老和尚。真应老和尚也是宗门的一位大善知识,高兴地留下二人,攀谈数日佛法才离去。 虚云和戒尘二人下山后,顺着峨嵋县一路来到了流沙河,从早上一直等到中午,渡船终于来了。一直等候在河边焦急的乘客,都抢着上船,虚云师父自然不会这样做。眼看众人都陆续登船了,他就让戒尘法师先上去,并且把行李给他递过去。正当虚云也要上船时,突然那条拴在岸边的绳索,竟然因为水流太急而断裂了。 63岁的虚云师父手疾眼快,他用右手快速地抓住船舷,因为船小人多,他也不敢往船上攀爬,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害怕淹死,就有可能尽力往船上爬,那样不但救不了自己,整条船都有可能翻掉,大家都会跟着遭殃。虚云老和尚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冷静的,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用手用力抓住船舷,身体却不敢乱动。 戒尘法师也在上面拉着他,就这样浸在水中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时分,小船终于停泊靠岸,众人七手八脚把老和尚拉上岸来。虚云师父的衣服裤子包括双脚,都被水中的小石子划破了,这时天空下着小雨,空气有些寒冷,虚云和戒尘二人走到了晒经关,这个地方在今天四川省汉源县的西南。 年谱写道:“过流沙河,适水涨,从早至午候船到,众皆上船,予让戒尘先登,以行李递上。余正欲过船,索忽断,流复急,余以右手攀船弦,船小人多,稍侧即覆,予不动,从流而下,浸在水中,至暮,船泊岸,众牵予上。衣裤及两足皆被小石割破矣,天寒下雨,行抵晒经关,旅店不宿僧人。街外有一庙,一僧住守,求宿再三,不许,令宿门外戏台底,地湿衣湿,以钱向僧买禾草,伊拖来两把湿秆,亦烧不著......” 接着二个人来到旅店,也不知那里是什么风俗,旅店竟然不留宿出家人。于是二人又继续往前走,出了大街,发现一个小寺庙。里面只有一名僧人住守,二人过去再三请求住宿,那名僧人竟然也不同意,或者也是一个子孙庙。不过允许他们睡在寺庙门外的戏台底下,因为地上比较潮湿,衣服也是湿的,他们二人就向那名僧人去购买一些柴草。那人收钱后,拖来两把湿秸秆,点火也不燃烧,根本无法取暖。没有办法,虚云和戒尘二个人,就这样一直打坐到天明。早上他们买了几个本地的苦荞粑粑,吃过以后继续前进,过了火燃山,到了会理州,进入云南境内。 过永北县的时候,朝礼了观音菩萨圣迹,最后渡过金沙江,又来到了鸡足山,二个人上了山顶,各处进香完毕。那些子孙庙的和尚仍然不准挂单,他们二人只好在树下坐了一宿。虚云老和尚告诉戒尘法师:当年他在华首门叩拜迦叶尊者的时候,听到大钟三响,就发愿要重振鸡足山。而迦叶尊者的这个道场,僧规堕落,佛法衰败,现在就算在山上搭一个小茅庵,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山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已经被子孙庙的人霸占了。老和尚面对这种情况,心中悲痛不觉泪下,戒尘法师也叹息地说道:“想不到堂堂鸡足山,佛祖衣钵所在之地,竟然衰败到如此地步,他们公开在寺里饮酒吃肉,娶妻生子,还要坐收供养,这哪里还像僧人?哪里还像寺院?” 年谱写道:“翌日,上金顶各处进香毕,又复起念,佛祖道场,衰败至此,全滇僧规,堕落至此。发愿在山结一庵,以接待朝山者,又为地方子孙寺庙所禁,思之雪涕,乃下山抵昆明府。得护法居士岑宽慈留住福兴寺,予闭关,戒尘为护,是年在关中度岁。”于是二人先下山来到了昆明府,在护法居士岑宽慈的帮助下,住到了福兴寺。虚云师父开始闭关,戒尘法师为他护关,这个年末是在闭关中度过的。 从以上记载来看,老和尚振兴鸡足山道场的心愿很迫切,但是因为各种机缘还不成熟,需要待机而动,只有慢慢去转化本地僧众的习惯,才能树立佛法的正气。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11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游记中厉害的三大法宝碾压孙悟空,哪个才
- 下一篇文章: 表白利器野兽派玫瑰花盒看这里Yes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