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百行孝为先,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
“百行孝为先”,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而这人道最鲜明的体现是孝悌之心。所以要想培养仁爱之心,必先从孝悌始。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有爱有敬才是孝 有一个财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愚笨,不讨人喜欢,小儿子聪明伶俐,于是财主就尽心抚养小儿子。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大儿子一直在家里陪着父母,小儿子因为颇有才华,被父亲送到县城读书。 小儿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一家人欢天喜地,两位老人也准备收拾行李,和小儿子一起到新地方开始生活。本来小儿子不想带着父母,但是想到兄长愚钝,就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两个老人家。 到了就职的地方之后,小儿子给父母选了一间房子,安排了一个奴婢,从此就消失了。两位老人看不见他的人影,生病了也只能使唤下人去找大夫。虽然在这里不愁吃穿,但是两个老人心里很难过。 一年以后,大儿子带着家乡的特产过来看弟弟,一见到老人,就难过地哭了——一年不见,父母老了许多,以前胖胖的父亲也瘦成一把骨头了。虽然大儿子很笨拙,但是很心疼父母,他决定带着父母回家生活。父母想到自己以前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他当回事,端茶倒水像下人一样使唤,但是他从来没有生气,反倒是乐呵呵地照顾自己,不禁也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笨哥哥又带着老人回到乡下去了。小儿子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不跟着我这样有头有脸的儿子,却要和那笨人一起生活? 其实,感动老财主的正是一颗孝心。只有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他们才会觉得幸福。现代社会,很多人可能会逢年过节给家里寄一些钱回去,但是父母最缺的并不是钱,而是关爱之心。 孝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论语》中有很多处关于孝的探讨。比如,《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做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养老和养牛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子夏也来问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要做到孝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并不是完整的孝。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乃是心难。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所以孝子伺候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有的儿女在为父母盛饭倒水时总把碗或杯子“砰”的一声放在父母面前,把父母吓得哆嗦一下。这样的态度,会让父母有何感想?这样的行为能算做是孝敬吗?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讲求“礼”的时代,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坐的朝向、与人说话的态度、看望生病的朋友时应该站的方位都有明确的礼制规定,而孝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更是被强调得细致入微。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反而误解了“孝”的本意。对父母只是养老,却并没有尽孝。 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因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真情关心,有敬有爱才是真正的孝。 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父母尽孝可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每当这时,人们便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厌恶的神色,这种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考虑父母心中的感受。恐怕此时父母心中隐隐的内疚和失望远远比老迈和病痛的折磨更甚。 孝,是原心不原迹的行为,儒家告诉我们孝敬要表现在行动上,但更要在心中,这才是真孝。所以儒家说,仅有孝的举动,却没有孝心,是远远达不到真正的孝的。孝,需要有行动,更需要用爱去浸润。在中国,对父母及老年人的孝养一直是个大问题,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圣贤格外重视孝道的原因。要知道: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2.对父母的爱随时可以表达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出自《孔子·集语》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曾经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却已经双双故去。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这好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人生在世,必然经历过种种痛苦的情感折磨,也在痛苦中锻炼得愈发坚强,面临悲痛愈发能强忍声色,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却让人们备觉“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当你挚爱的亲人离你而去,你在脑海中回想他们以往对你如何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你却一味顾及打拼自我天地,忽略了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守望你的寂寞中落寞而去。你的悔,你的痛,成为你一生最深刻的烙印,任岁月恁般无情也抹杀不去。 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但你可以等待,父母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变老。其实对父母的爱随时可以表达,尽孝要趁早。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多让你陪陪,所以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不要让父母失望。不要等到父母已经亡故却来不及孝敬,而让自己空留遗憾。亲情很多时候不能等待,孝敬应该从现在就开始。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父母的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精心守候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汶上人,是孔子著名弟子之一。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他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闵子骞受到后母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闵子骞的孝行备受后人推崇,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闵子骞不仅孝,而且宽容友爱,正是这些品德,使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重归于好。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后母,使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生活没有遗憾,这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三国时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于是上了著名的《陈情表》,以孝为由,不得不让朝廷作出了妥协: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虽是李密推辞不就之作,但是由于写得情挚意切,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看成是对孝悯之人心声的表达。而此一文也足以堵住说他“不思新恩”的悠悠众口了。 商业家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 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我们也应当爱之、惜之、怜之。儒家为孝道规定了各种条框,然而孝敬父母需要用条框来规定吗?爱父母、敬父母本是发乎情的内心诉求,它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如果为自己曾经没有好好孝敬父母、爱惜父母而感到后悔,那么就抛却昨日之事,行今日之事,以最实际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承诺,掏出自己的情感去关爱他们。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要及早,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顺,那就为时已晚,只能空留遗憾。 3.记住父母的生日 年,西安一所高校作了一个调查,看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父母的生日。结果,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和年龄,也从来没有给父母过过生日。当遇到需要填父母的出生年月的表格的时候,他们总是拿出手机,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询问。 这个调查颇让人感慨。父母通常都记得孩子的生日,而相比之下,作为子女就做得差多了。孔子曾经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来呢,父母岁数越来越高,子女要感到很开心;其次呢,父母岁数越大,身体就越不好了,所以子女要感到很担忧。为什么要担忧呢?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几十个春秋,多了一个春秋也就等于向垂暮的晚年迈进了一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衰老是自然界的规律,谁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父母在竭尽所能地照顾我们的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天天老去了。所以子女要尽可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给父母关心和照料,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等到自己为人父母,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没有能力去享受儿女的孝心了,也就为时已晚。 孔子要弟子们尽孝,那他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母亲颜徵在年轻守寡,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抚养和教导孔子上。为了养育孔子,颜徵在吃了很多苦,身体也病倒了,在孔子十六七岁时,她也去世了,当时的年纪还不到40岁。孔子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地对父母尽孝,因而一提到孝的话题就非常痛心。于是他便告诫弟子,一定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年龄。 凯文是一位事业有成的投资经理,在他为工作埋头苦干一年之后,终于获得了半个月的休假。他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随心所欲地畅游一番。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 母亲说:“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他急忙向母亲解释:“妈妈,我也很想去看你,可是我和朋友已经约好见面时间了,恐怕没有时间过去。”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订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母亲喜欢鲜花。这时店里来了个愁容满面的小男孩,挑好了一束康乃馨后,却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凯文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凯文听后,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买花的钱,小男孩很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谢你的慷慨。” 凯文笑了笑:“很愿意帮助你,其实,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看着小男孩满心欢喜地抱着花束离开,凯文若有所思。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子,继续上路。 车子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遇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鲜花摆放在墓碑前面。小男孩也看见了他,挥手说:“先生,我妈妈喜欢我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11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景心动课堂话题数学心动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