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于昆明晋宁“山咔咔”的90后“花二代”

以前,我们这也是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

比如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烟草、豌豆……

*过去的日常,是现在的风景线

过着并不富裕但也算幸福的日子

富余的粮食会拿去换些钱,改善伙食

所以那时候特别期待过年过节

那样就能有一口好吃的

后来村里开始有人种植豌豆,加工厂来收购

家里的收入来源有了一点改善

*密不透风的豌豆墙,是牵绊也是回忆

遥记得那会儿我刚上初中

瘦瘦小小的一只

在抬头不见天的豌豆地里

豆苗形成一道道“绿墙”

没有微风的抚摸,只有豌豆苗的各种“牵绊”

那时候就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年,我上高中了

村里开始有人种起了鲜花

破布捆绑的竹子,弯成两米高的拱形大棚

插到土里,再到大棚上面铺上厚薄膜

鲜花大棚就算建好了

再将花苗小心栽种下去

初代鲜花种植成功

*初代鲜花大棚

那时候的鲜花种植品种比较单一

主要以卡罗拉、艳粉(影星)

非洲菊、康乃馨为主

由于种植技术不成熟,加上种植设备偏简陋

基本上是看天吃饭

*年,云南鲜花惨遭霜冻,鲜花减产

所以鲜花产量比较低,品质不稳定

淡季价格很不理想

到旺季,玫瑰最高价格也只能卖到50元左右

非洲菊价格更是低,2~3元/扎

这时候的种植规模还是以家庭为单位

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不懂鲜花种植技术

就自己摸索,向街坊邻居打探

或是找农资产品老板来给鲜花“诊疗”

到后来,如何防灰霉、霜霉

如何治理蓟马、红蜘蛛

都了然于心

鲜花产量终于上来了

*QQ相册找到的卡罗拉,二代花卉种植大棚

竹子大棚的年限大概在3年左右

春季防风,夏季防雨,冬季防雪

这种种植设备似乎已经不太适应当下种植环境

最开始竹子大棚是种植蔬菜用的

到现在很多蔬菜种植还延用的竹子大棚

跟大部分花农一样,我家选择了钢管大棚

对种植基地进行了升级

大棚变得更加牢固,棚高也得到了增加

鲜花产量有所增加,品质相较之前得到了改善

*与二代钢管大棚同期的钢架和水泥架大棚,现在依旧被延用

年左右,大企业开始投资全自动钢架大棚

引入国外无土栽培技术

产量更高,损耗小,品质更加稳定

如果说传统种植方式一年可以产3~4批花

那么现代化种植方式年产至少5~7个批次

鲜花品种也更加丰富

以前需要进口的品种

现在大多也被引进自己育种种植了

在资本的驱使下,鲜花种植开始规模化

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包花场、花卉企业开始涌现

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变迁

从半夜驱车到斗南花卉市场卖花

半夜拖着一筐花去找买家的门店

父亲回忆起来还满脸的辛酸

现如今,人们在地里就可以把花卖到全国各地

鲜花价格也越来越透明

还可以通过花卉电商平台自己定价

鲜花只要送到村里熟悉且固定的地方

实在幸福太多了

从年开始,云南鲜切花产销量保持全国第一

成为彩云之南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小小花农

参与这张名片的建设,感到无比自豪

年,我们村的地被相关部门征租

统一规划,实行现代化、标准化种植

形成花卉产业园区

发展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的示范地之一

伴随我十年的鲜花种植生活,深深影响着我

我也从园林专业毕业,开始从事鲜花行业

想继续加入家乡名片的建设

为家乡的花卉事业贡献力量

让云花飘香全球

——花农投稿——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1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