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花,俗称黄花菜,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别名众多,有“金针花”、“忘忧花”、“宜男花”、“鹿箭”等。其性甘味凉,归心、肝、脾经,具有清热利湿、宽胸解郁、凉血解毒的功效。仲夏清晨,在公园散步,一丛丛萱草花,犹如女子细长优雅的脖颈,矜持地望着天空。加上娇嫩纷披的绿叶陪衬,显得清秀俊美,十分可爱。 萱草众多名字的由来谖草:有关萱草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古代母亲一般居于北堂,北堂即代表母亲。古时候游子要远行,要去国辞家三千里,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宜男草:最早称萱草为“宜男草”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曹植的《宜男花颂》这样记载:“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厥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华。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可惜这首《宜男花颂》只是一味颂扬萱草,并没有解释萱草为何会“宜男”。到了晋代,周处在《风土记》解释说:“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妊人带佩,必生男。”后人认为,周处所说的宜男草就是萱草。鹿葱:传说萱草嫩苗食用气味如葱,山野中的鹿常食用治疗疾病,故萱草又名鹿葱。诗人笔下的萱草萱草不仅是名花佳卉,也是佳肴良蔬,自古以来就为历代诗人所吟咏。汉代名将李陵与名臣苏武常有书信往来,互有赠答诗,李陵有诗曰:“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南朝谢惠连有诗曰:“积愤成疚痗,无萱将如何”,王融有诗曰:“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白居易赞美萱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这些诗歌意象,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子诗唐 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墨萱图 元·王冕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萱草 宋 苏轼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亦食亦药的萱草萱草不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药用价值广泛,它的花、根、嫩苗均可入药。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萱草花即黄花菜,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黄花菜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改善大脑功能,对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有特殊疗效。它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成分,能促进大便的排泄,可作为防治肠道肿瘤的食品。另外,萱草嫩苗捣烂外敷,还可用于跌打瘀痛的治疗。萱草花入药,也有令人忘忧之效,《食鉴本草》认为其有“利心气,好欢乐,令人忘忧,轻身明目,利胸膈”之效。清人张潮《幽梦影》云:“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缘于杜鹃恰与萱草相反,萱草使人忘忧,杜鹃则增人哀感,更加证明了萱草忘忧的特性。而萱草花又具有朝开夜合的特性,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入夜则瞑,入昼则寤,古人取其同气相求,同类相应,用其治疗不安寐和忧愁。只是宝剑有双刃,萱草药食同源,食用不当亦有毒性。新鲜萱草花、根都含有少量秋水仙碱,可导致人体中毒都。应该先制成干品,经过高温烹煮或炒制后才能食用。萱草在现代化学染料出现之前,还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另外,萱草对氟十分敏感,当空气受到氟污染时,萱草叶子的尖端就变成红褐色,所以常被用来监测环境是否受到氟污染的指针植物。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在很早之前,萱草花在我国象征着母爱,寓意母爱的伟大。节日里,人们会把它送给母亲,来表达自己对于母爱的情感。萱草的花语1、遗忘的爱,萱草又名忘忧草,代表“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2、放下忧愁。3、隐藏起来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1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