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汉清末平江一位鲜为人知的主战派爱国诗
近日,一位专门收藏平江本地名人书画信札的朋友发给我一幅书法作品照片,这是一幅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清代书法横披,书体为行书,书法师宗宋四家,字体开张,笔法肉丰,飘逸潇洒,气势磅礴,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内容为一首七律及和诗三首,落款:钞和句为宝峰尊仁大人正之憩柯弟李光汉。其第一首为:关塞频看柳起眠,葭苍露白感流年。班超未老长城外,属国曾驱大漠前。诗酒豪怀推杜甫,画书绝顶许坡仙。筹边争借留侯箸,底事平羌软玉鞭。 据卖货给他的人说,这位李光汉可能是平江人,但不知道具体是哪里。朋友自己上网查了一下,相关信息虽不少,但却无法确定是否是平江人。他知道我收藏平江族谱比较多,所以请我帮忙找找,看能否找到李光汉的确切信息。 接受任务后,先上网查了一下,名字叫李光汉的很多,如华容县开国大校李光汉、山西著名革命烈士李光汉等,但这些年代明显对不上。 在“中华诗词赏析网”和“古诗文网”上,倒是查到一位李光汉,并选录有李光汉诗数首。两个网站对李光汉的个人简介均为:李光汉,字契可,岳阳人。著有《燕台杂咏》。 (李光汉书法作品局部) 刚好手头有一册收录湖南人著作较全的工具书《湘人著述表》,我决定从书中找找,也许能找到。 打开该书,很快按名索骥找到李光汉,条目下记录的内容为:李光汉,字契可,清巴陵(今岳阳县)人。以戎幕起家。著有《澹远香斋杂存》一卷,清同治间刻本;《澹远香斋诗存》四卷,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光绪元年()刻本;《燕台杂咏》八卷,清光绪十九年()福州刻本;《平倭一助》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京都刻本;《晚成堂诗稿》,抄本,今藏湖南图书馆。 网络和工具书都注明李光汉是岳阳人,而且《湘人著述表》由省图书馆专家编纂,应该说是比较权威的。莫非卖画人搞错了?或者故意说李光汉是平江人,骗朋友花高价买他的字画?我一时也云里雾里有点糊涂了。 (参考文献资料图) 谱海觅踪 看来要找到确切的资料信息,还是只能从族谱入手。 虽然收藏有几册平江《李氏族谱》,但大多残缺不齐。且李姓为平江第一大姓,现有人口上十万,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且各支来源不一。如果不知道大概地址,要从中寻找某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我再次回到网上,在问答刚好看到一位自称李光汉玄孙的,询问他太爷爷的生平事迹和资料,上面提供了一点简单的信息:李光汉系岳阳市平江县三墩乡人,曾经担任即选用道。 有了大概方位就比较好找了。我翻出早几年在三墩乡收到的一套部分内容缺失的民国丁丑(公元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修《李氏族谱》,先从首卷开始找起。因为族谱首卷中的艺文部分一般会记载家族一些有名望族人的传、赞、行述、墓志等内容。根据清代官制,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为正四品,官职算不低了。虽然选用道只是一种虚衔而非实职,但果如李光汉玄孙说的那样他太爷爷有此职衔,那么族谱中必然会有李光汉墓志铭一类的记载。 (李氏族谱) 遗憾的是,此册《李氏族谱》首卷分为上、中、下三卷,原应有三本,但单单缺失了文史资料最丰富的第二本艺文卷。 此路不通,只能另想办法。蛮办法是直接查世系谱,只要李光汉确是三墩人,总能找得到。但一册谱有好几十本世系谱,一时简直无从查起。 回头又仔细翻阅首卷,发现此谱下卷编纂有一章“神主昭穆谱”。所谓“神主昭穆谱”,就是某代祖先的牌位,一般由后人捐赠一定数额的金钱,祠堂负责统一刻制,陈列于祠堂神龛供后人顶礼膜拜。有些家族还会在修谱时也将这些牌位录入族谱中,但大多数族谱没有这项内容。 逐次查看“神主昭穆谱”,果然在其中找到了“三十五世光汉,字契可,妣黄氏”的记载,属双溪房。尽管此李光汉的字号跟书法横披有点对不上号,但我预感八九不离十了。赶紧到世系谱中找双溪房,谢天谢地,双溪房三本世系谱都在。于是逐页查找,终于在其中找到了李光汉的名字。 (在族谱中发现李光汉的名字) 谱中记载:李光汉,派名裔安,字康寿,号炳云,一号契可,清邑庠生。钦赐蓝翎国子监典簿,同知衔湖北候补知县;赏换花翎、按察使衔遇缺即选道。著有《防俄十则》、《平倭一助》、《澹远香斋》、《晚成堂诗稿》、《燕台杂咏》等,诗钞选入鲁阳戈《普天忠愤集》。道光十四年生,光绪二十七年卒,寿六十八。终于鄂之黄鹤楼畔斗级营旅次,归葬于三墩马坳。妻妾三人,黄氏、王氏、丁氏,育有五子一女。 对照《湘人著述表》所记,两者除籍贯不一致外,几乎完全能对上号。而且其著述相较族谱更为详尽,略有出入者,唯漏记《防俄十则》而已。 至于横披署名中“憩柯”与族谱资料中的“契可”不符,则很好解释。因古代文人取字时,经常有取谐音字的习惯。因此,基本可以肯定这位字“契可”的岳阳诗人李光汉跟字“憩柯”的书法作者李光汉是同一人。 找到了李光汉的确切资料,我马上拍照片发给朋友。朋友看了非常高兴,终于又收藏到了一位平江先贤的书法作品,估计他心里跟喝了蜜似的。 著述考证 现在,书法作者李光汉确定是平江乡贤没有问题了。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网上和族谱记载的李光汉资料比较有限,一时又找不到谱首中的艺文卷,我决定从他的著述着手进行考证,看能否找到李光汉的更多信息。 先看书法横披,是比较典型的军旅诗,具有雄浑、豪放的特点,作者应该有军旅生活的经历,这与著述表和族谱的记载都相吻合。 “中华诗词赏析网”上,录有李光汉诗作五首。 其一:《曾主政丙戌九月还湘丁亥三月复抵京诗约上巳同游》 黄华丛里饯行旃,独系燕台思悄然。 秋月衡云归梦绕,春风沂水故人旋。 他乡共著游山屐,上巳同乘载酒船。 身世百年几闲日,莫辞沈醉杏花天。 其二:《夜过李咏南村居》 柴门深掩静无哗,路入丛阴村径斜。 架拥图书高士业,香分蔬酒故人家。 檐前蜡炬三更月,水底笙歌两部蛙。 坐久不知行路倦,挑镫还与话桑麻。 其三:《登惠山作》 双阙暮云间,登临意自闲。 孤舟晋陵水,落日太湖山。 泉响磬声答,天空飞鸟还。 梅花已开遍,煮茗对禅关。 九曲亭边水,游鳞荇藻齐。 品题传陆羽,呜咽出梁溪。 钟梵云中合,神仙洞府迷。 游人乐忘返,塔影下山西。 其四:《拟李昌谷天上谣》 九扃星冷摇空青,仙溪玉女浣白云。 桂露疏疏湿银兔,吴质枕霓叩烟语。 湘娥袺芷呼秦凤,红桃辍花息春梦。 帝垣烟暖三千里,绿牒金章传帝子。 裁霞策日璇阶舞,风应鹅笙答灵鼓。 鸿龙抒鳞争驱逐,衍溢天河散银雨。 其五:《战交趾》 十二金牌事,于今复见之。 黄龙将痛饮,花国忽生期。 战骨累累在,秋风飒飒悲。 莫论交趾役,故垒有余悲。 而在“古诗文网”上,除录有上面第一首诗外,另录有李光汉《后海疆》诗两首: 其一,《战基隆》: 基隆一粟耳,浮在海之角。 貔貅二十万,大帅开帷幄。 暮夜曳兵行,铁城突确荦。 可怜小吏愚,哭民双目瞀。 其二,《战澎湖》: 澎湖不毛地,民渔鱼以生。 番戎岂好利,要为城下盟。 倒海难湔恨,将军竟立名。 庞涓何足恤,祇是恤编氓。 诗词索引网上,徐世昌编纂的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一亦录有其中2首。 族谱中记载的《普天忠愤集》为中国第一部民间抗日诗文总集,孔广德辑,里面也收录有李光汉的《圆明园始末》一文。 (参考文献《中法战争文学集》) 中华书局年版《中法战争文学集》则收录李光汉组诗《后海疆六首》,除前述《战基隆》、《战澎湖》、《战交趾》三首外,余下三首为: 《战福州》 闽峤古严疆,滨海诚天险。 夫何铁甲浮,草木皆血染? 无乃持节臣,重寄殊叨忝。 至今马江头,黄口知国玷。 《战镇海》 镇海浙雄键,峡山势宠嵸。 磊石可封关,何况兵倥偬。 夷虏等猱升,铅弹落堪唪。 特诏励元戎,元戎昨百总! 《战凉山》 谅山居海峤,时时瞰鬼戎。 和议八条密,电诏百蛮通。 壮士北仍战,将军死亦雄。 原上离离草,犹余腥血风。 这六首组诗,前面均有一段引文,交代写作背景。如《战交趾》前面引文:是役苏元春、冯子材诱于前,王德榜抄于后,法逆所偕各国花目,尽为我军所囚俘。忽奉电诏罢战,释所囚花目。 (清末影像,图源网络) 以上搜集到的仅仅是李光汉大量诗作中的极小一部分,从这十余首诗分析,既有朋友间的酬唱,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局势的忧愤、对大臣颟顸误国的痛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忠贞爱国情怀。如《战交趾(越南)》写到的“十二金牌事,于今复见之”即指镇南关大捷后,李鸿章下令乘胜即收,类似于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形势下,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强制班师的故事,充满了对国事日蹙的感慨和悲愤。 指斥权臣 原本以为写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这时,朋友忽然给我转发过来一个文档,打开一看,是一篇名为《湖南选用道李光汉呈文》的文章,文略下: 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三品衔选用道李光汉,谨顿首稽首,呈恳都察院台前: 彭、左既死,谁与言战!一和了事,国有常例;其和权常操爵阁督臣一人之手,而天子、大臣不得主持,何暗无天日至此!和此开彼、和彼开此,覆辙在前,人人共见共闻。该爵阁督臣操此和术,故敢欺蒙圣上,敷衍海防,婪帑肥私;与倭奴结亲通赀,甘心以国家海军兵轮、军械及各利器尽输倭奴,作倭奴之心腹,为国家之盗贼……吁!何太阿倒持、江河日下至此!以一穷蹙小岛国尚敢如此,倘各大国援例收利,接踵效尤:俄则欲割新疆、甘、陕、蒙古、东三省以东;英、美、法等国欲割粵、闽、苏、杭、云、贵、川等处。此则问赔款几万万,彼则欲驻兵各要害;此则欲改造中国制度,彼则欲征收中国钱粮。其亦将照例允之耶? 职道身越草莽,何知军国!然弱冠时尝从胡文忠、左文襄、蒋果勇、李忠武诸公游,颇晓戎机;自乙酉秋为备倭防俄六条作未雨绸缪计……与其偷一时之苟安、开不了之祸端,以二万万填倭欲,何如以三千万捣倭巢,保全疆土、民命为得计…… (李光汉书法作品局部) 本文开篇即点明作者“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三品衔选用道李光汉”。如此,完全确证了族谱中任职“按察使衔遇缺即选道”的记载(按察使为正三品)。 《呈文》原文较长,大约有一千七八百字,但读来很有趣。我问朋友是从哪里找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回答说是从台湾某历史研究网站上看到的,因原文采用繁体字,故而在搜索时被忽略。 此呈文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奉命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前后所写。李光汉目睹前方军事溃败,和议将成,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愤郁镇胸,不能自已”,深感痛心和失望!遂决心上书清廷,要求“斥还条约,告庙誓师”,坚决抗战。特别是要求惩办主张和议的投降派,矛头直指当时的第一权臣李鸿章。并指出只要筹划得当,人材、粮饷、兵员、备御、兵轮、军械等均不足为患,又提出整军、练兵、筹饷、选将诸策,防备俄军趁火打劫。 (李鸿章,图源网络) 李光汉以区区三品衔道员身份,凭着对国家的忠诚,毅然上折,叱责首辅重臣,拒绝投降,不惜一战,其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他一再提出防俄、防倭建议策略,历史也证明他对俄日虎视眈眈、觊觎中华的狼子野心看得相当透彻,而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光汉的呈文未免有其天真之处。如提出的筹饷办法,居然是找有钱的大臣先借个几千万应付;对付敌军兵轮,则是招募善水者多备炸药、绳索夺毁,等等。但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苛求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免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 通过这段时间对李光汉作品的解读,一位血肉丰满的爱国诗人形象在我心目中渐渐高大、鲜活起来:这位道光十四年()出生于平江三墩石龟村江堧屋的乡贤,少时聪敏,苦读诗书,咸丰初考取县学生员(秀才)。目睹太平军为祸江南,20岁时奋起投笔从戎,先后跟随胡林翼、左宗棠、蒋凝学、李舜臣等湘军大佬转战南北,为之出谋划策,以功逐级升知县、同知、知府、道员、按察使衔遇缺即选道。据说李光汉也曾经跟过他本家李元度,后来不知何故产生了意见,以致两个人在公共场合互相都不提对方名字。 光绪十一年(),因屡次向上官提出备倭防俄策略不获采用,李光汉愤而归隐田园。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所虑不幸言中。光绪皇帝从其上书的《呈文》了解到李光汉的才华和见识,诏命赴京督教内府子弟读书。不数年,外放湖北,直至光绪二十七年()病逝于武汉军营。 (三墩李氏祠堂) 纵观李光汉的一生,除年轻时求学和中年短暂乡居外,几乎都在大吏营幕中度过。他关心时事,参幕戎机,提出了很多富有远见卓识的建议,写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处处体现了他心忧天下、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他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上书反对权臣议和,是一位不应该被家乡人遗忘的有血性的主战派爱国诗人!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李光汉不但善诗文,对联也是一把好手。网上找到他挽曾国藩长子曾纪泽联: 外海几遍星轺,九载殊方,同瞻富弼; 中朝正资霖雨,五年枢府,遽谢阿衡。 在我收藏的对联抄本中,也找到一幅李光汉挽陈出庐联: 良友足明时,渭水州中成大梦; 好儿能干事,玉门关外请长缨。 这两首挽联跟他的诗文风格一致,大开大合,气势磅礴,行云流水,不显滞塞,有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之感。 如前所述,李光汉至少刻印出版了《澹远香斋杂存》、《澹远香斋诗存》、《燕台杂咏》、《平倭一助》等四种5个版别的图书,但在我近二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却从来没有收藏到其中的任何一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不然,我们一定能从中品位出李光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怀。 *********************************** 作者简介:余万根,县史志学会会员、县收藏协会副秘书长,长期购藏和研究平江文史资料。欢迎提供相关历史文化、家族名人史料信息和实物,也欢迎文史爱好者、家族文化研究者联系交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7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14岁女儿遇害,父亲追凶30年这个男人的
- 下一篇文章: 山海经到底掩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