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皮治疗白癜 http://m.39.net/pf/a_4885604.html

中国绘画的发展自远古到近世尽管有多样存在,溢彩流芳,然至六朝开始重文的特色已经显露,到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的特质亦成格局,及至苏轼、文同诗书画三位一体而有了文人艺术的发展方向,元以后则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当这样一种文人艺术自立于世界东方而与西方艺术形成鲜明对照之后,它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到了晚清帝国的颓势彰显之后,社会的变革则带来了艺术的革命。经过20世纪引入西方艺术来改造传统中国画,一个世纪的发展使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其中不乏论争,然而,江河日下,文人艺术至今已然是小众艺术。和者寡的根本是缺少接受的普遍性的基础。可是,基于文化的亲情和传统的接续,文人艺术依然有着其特别的生存空间。

显然,在现代学院教育的背景下,造型艺术合于科学而弱化性情的态势,使得从始初开始奠立的基础就表现出了“应物象形”的基本格局,而后影响到审美中的诸多关联都与文人艺术背道而驰。所谓的中西融合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调和其中的文化冲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能够挽回传统艺术在发展中的颓势,相反,这种权宜之计表现出了对文人艺术更深的伤害。学院教育的基础是背离文人艺术的精神,“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陈师曾早在年就指出了其中的问题。绘画中技术性对于文化的背叛与疏离,使得文人画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艺术的现代化而走向完全脱离文人趣味的新的时空。现今所存,除了叶公好龙的文化怀想之外,只可在像饶宗颐先生这样少数学者的书画之中。他们并不是恪守在这片高原之上,而是像传统文人那样侍弄笔墨,玩赏趣味,如同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此而已,却无关乎艺术发展的大局和潮流,更无法左右艺术的发展态势。但是,社会给予的尊重和欣赏却表明“文”、“文人”、“文人画”、“文人艺术”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土壤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是陈师曾给文人画下的基本定义。他还说文人画“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所以,文人画“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故其于艺术也,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当把这一切的语文的意义对照饶宗颐先生的艺术,其相似性的吻合几乎可以作为对饶宗颐先生画艺的总结。而具体到他的个人特质,学艺融通则是其践行文人艺术的最基本的要素。

与古代文人不同的是,饶宗颐先生没有通过科举而获得官阶;与当代文人不同的是,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没有名校的光环和学位的荣耀,因此,也就没有将自己固定在某一个专业之上。但是,他的学术领域宽广,学术成就丰硕,著作等身,有口皆碑。在当代社会,他靠自己的学术立足,依凭文人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当这一切的学术成就与他的书画发生关系时,学术成就的基础造就了他文人艺术的独特品格和异样的风格,成为当代文人艺术的代表。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饶宗颐先生在古训之上而有“著等身书,写各种画”。如果自饶先生年从金陵杨栻学习书画开始,迄今八十余载,其画历之长也是少有。饶先生从12岁开始研习山水及宋人行草并能够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与书画结下的不解之缘。他从年继承其先人饶锷先生之业编辑《潮州艺文志》而进入到文化界,开始了以治地方史志为主的早期学术生涯。之后从年赴广西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开始了为教一生的旅程,在其后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辗转于不同的教席,教学相长,学术道路越来越宽广,所画也越来越多样。纵观其各个时期的画作,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大抵都与其学术领域和学术成就相关,表现出了学艺融通的绘画特色。总结其历年所作,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饶宗颐《五岳图》,每幅*68厘米,年

写生饶宗颐先生一生为学而行走四方,基于兴趣爱好,他往往把眼前即景用画笔记录下来,或者为了画而专门写生,因此,这些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学术历程。年,他再赴日本访学,此间还在日本各地写生。其中年的《星洲写生》可为其代表。年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巴黎及伦敦所藏敦煌画稿与敦煌写卷时,还研究敦煌白描画法。后一年,在研究敦煌写卷时与戴密微教授同游瑞士,在白山及黑湖地区画了大量的写生。年又在欧洲用元代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法画了诸多山水写生。这些早期的游览不仅为饶先生留下了许多一直存留至今的深刻记忆,而其间的写生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形象素材,直到几十年后的年他还画了《黑湖览眺》,并录下了原来的诗作:“恍如一叶渡江时,山色波光潋滟奇。日月此中相出没,飞来白鸟索题诗。”年,饶先生所作的《玖磨川》,也是记录当年与冈村繁同游日本三大川之一的玖磨川印象,因为这里曾经是“野人熊袭盘踞之地”。年,饶宗颐先生应印度班达枷东方研究所之邀,赴天竺古梵文研究中心作学术研究,归途游锡兰等国,有《佛国集》记游踪。年,饶宗颐先生作《三位一体册》十开,写其往日域外所见,“真腊”(柬埔寨北部、老挝南部)、“印度康海里古窟”、“瑞士戴密微教授座上作”、“意大利海畔”、“印尼棉兰胜景”、“法南纪游”、“琵琶湖”(日本滋贺县)等,这些“忆旧游”的作品都和他的过去的学术历程有关。其中每图都配有纪游诗,诗画相合,情景相融,中外合璧,别有一番情趣。年所画的《洛矶雪意册》,其中一开题“曩年过加拿大路易士湖,有句云:残阳欲下愁何往,秋水方生私独西。”“图此以纪昔游”作为一种回想,成为饶先生惯常的取材方向,也成为饶先生绘画的一大特色。当然,与游历有关的也有一些猎奇之作,如写泰国的《呵叻巨木》(年),表现的繁柯贞石为自然之奇观,加之其独特的构图和苍劲的笔墨,能够让人联想到饶先生当年驻足于此的情景。饶先生除了画有大量的域外写生或相关题材的作品之外,还画过无数的大陆山水写生以及回忆之作,其中有五岳之壮美,三峡之雄奇,更有洞庭之混茫。年的冬天,“风雨中喜无宾客”,“手闲以畅写黄山”,《黄山图册》实际上就是往年游黄山的记忆。年至年间,饶先生以《四天下四条屏》记蜀游中的巫峡、青城山、夔门、峨眉,其中夔门之奇险“隐天蔽日,灌木萧瑟,令人有率彼幽草,经营四方之感”,此乃饶先生四过夔门之感怀。他画《五岳图》(年),以对五岳文化的理解,抓住不同的特征而表现了它们彼此不同的文化内涵。画东岳泰山,“筛云顶上群仙聚,画笔新来比巨然”;写南岳衡山,“岭似儿孙相率从,凭高喜见九州同”;图中岳嵩山,“犹喜少林能作健,群山负雪已成翁”;作西岳华山,“华岳灵峻,削成四方”;制北岳恒山,“凌宵镌出悬空寺,尽在空蒙一气中”。饶宗颐《晚明诸家笔意四时山水四条屏》,年与饶先生敦煌学研究相关的是,他曾经多次考察敦煌、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木简以及故垒残壁,不仅出版了《敦煌白画》等一批敦煌学著作,而且还画了有关的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龟兹大峡谷》(年)。所画“皴法纯以气行,为余西北宗创作之权舆”,并提出“三危山岩壑之美,国画应拓展西北宗一路”。另有《雾锁重关》(年),“戏写玉门残垒”,同样表现了他所提倡的“西北宗”的特色。“屯门曷曾高,青山缭白日。波涛汨没处,舟楫犹百十。”饶先生也画一些他所熟悉的香港山水。如屯门境内的青山,“重楼叠屋,非复昔日景象”。故所作《屯门帆影》(年),感叹“往事忽如烟,龙户空话昔。”年,适逢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饶先生写雨后太平山,寄寓国家盛世,“泽润四方”。摹古显然,从旧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饶宗颐先生的画学,从开始学画到后来的学艺融通,都不可能离开学习传统的基础,因此,他不仅临摹了诸多古人的画迹和画法,或者参合古人画法而有新的表现。因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些摹本,记录了这些过程;中期则有一些演绎之作,表明了融通的意义。早在年,饶宗颐先生就出版了《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他像自明代董其昌以来的诸多画家一样,用临摹的方式表达了对黄公望的尊崇。年作《摩唐韩滉五牛图》;年《摹宋李公麟五马图卷》,并就此作了相应的考证:“右卷为李伯时记元佑间左骐骥院所进汗马,著其名者有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皆神骏也。贡者有董毡、温溪心,俱吐蕃首领,足以证史。山谷尝语,曾空青谓伯时貌天闲满川花,放笔而马殂,盖精魄为其笔端摄去,诚咄咄怪事,记曩在五天竺,瞻美素儿王国私厩,皆天马绝足,惜无伯时笔力,不识鞭影,有负瞿昙多矣。”正因为有了这些对于历史上画马之作的临写,才有了《八骏图卷》(年作)这些的鞍马题材的创作。早在年饶宗颐先生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时就出版了《楚辞地理考》,年,又出版了《楚辞与词曲音乐》、《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奠定了他在楚辞研究方面的成就基础。年,他首次回内地在参加中国古文字学会议之后赴湖南考察马王堆出土文物。年又出版了《楚帛书》、《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曾宪通合作)。而这一时期他还作了楚国帛画《龙凤仕女》的摹本,题:“是图具见楚人画艺之高,写窈窕佚女,夔凤在侧,山魈以逐魑魅,祈禳兼施。余曩以为即写九歌山鬼之状,有文论之,说者多歧,似无庸刻舟求剑也。”他将画与楚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表现了他的学识,也表现了他以书画寄情的方式。饶宗颐先生还画有《摹宋梁楷截竹、撕经对幅》(年),分别表现六祖慧能大师手拿被其撕坏的佛经,疾步狂呼,歇斯底里的场景;而“截竹”则表现惠能劈竹的过程,而蕴含“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的思想。饶先生虽然是摹写,但不拘法度,简括削劲,很好传达出了“梁凤子”的绘画特色,而又有他自己的特点。像很多文人画家一样,饶宗颐先生较早就开始研究四僧,寄望以此而入文人画的堂奥。年,作《明遗民四僧笔意山水四扇》;年,“以晚明诸家法写四时山水”,“以湿笔参渐江法”,作《晚明诸家笔意四时山水四条屏》。这是他在研究文人画方面的集中体现,通过临写,他感叹“恨未能简耳”。年以瓷青纸、金墨作《云林笔意金绘溪岸丛树》,即用新法表现倪云林的笔简而意远的境界。而拟清代画家高凤翰的《琴材图》(年),所表现的文人趣味实际上正是他的追求。

饶宗颐《摹宋梁楷截竹、撕经对幅》,年

文人

陈师曾论文人画“有何奇哉?不过发挥其性灵与感想而已”,而这一发挥中的“性灵与感想”在文人那里有一些世代相传的内容,包括像梅兰竹菊这样的常规题材,还有像寓意坚韧和长寿的松石,表现高洁的荷花等等。因此,饶宗颐先生既画《四君子四条屏》(年作),又画松树、柏树、梧桐、椿树而成《松柏同春四条屏》(年),而更多的是画荷花。

素有“饶荷”之誉的饶宗颐先生的荷花,论幅面有巨幛,也有尺幅,但不管是水墨,还是设色,所表现的荷花精神,尤其是荷花与他学问中的敦煌学、佛学、禅学都有着重要的关联。“蒲上生绿蔤,波底荡红云”,《泼墨荷花四联屏》(年)显现的也是不尽的文思。在文人绘画中,题跋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有很多讲究,往往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作为文人思想在画面上的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饶宗颐先生不止于此,他还常常配以对联,《荷花八条屏》(年)以对联“竹雨松风荷月,茶烟琴韵书声”,传达了文人的意趣,超越了物的对象。荷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饶宗颐先生的绘画世界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他经常不满足于传统文人的方式,不断变换语言和形式而求得自我风格的展现。同时,他还以传统文人的习性,通过文人所钟情的内容来构想新的画作。如《五湖秋色》(年)在荷花荷叶间画五把不同造型且不同颜色的茶壶,而这之中不同的颜色与不同的造型正是“五湖”所内涵的多样的特色。他还像清代以来的诸多文人那样,把文人把玩的钟鼎制成拓片,由此画出“清供图”。《多乐长年》(年)就是在鼎的拓片上画荷花荷叶,古色古香,文气勃发。与之相关的是,饶先生对远东学院所藏拓片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年出版的《远东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都可以表现他与器物拓本之间的学术关联。

在文人画的各种题材中,作品所表现的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内容,文人的怀古,寻古、鉴古,发思古之幽情,常常出现在画面中而表现出特别的文化内涵。饶宗颐先生作《泰山绝顶》(年),题“昔七十二君遗迹无有存者”,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唐玄宗到泰山封禅时的遗迹,“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奕奕,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而由玄宗亲自撰写的《纪泰山铭》碑文,用隋唐风行的八分书体凿就于石崖之上,以千字而蔚为大观,其浑厚苍劲的书风也对饶先生书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由此可以联想到饶先生年出版的《星马华文碑刻系年》以及此前对敦煌写经书法的研究。而与其早年研究成果《楚辞与词曲音乐》相关的是,饶宗颐先生所作《潇湘水云》,自题:“琴曲潇湘水云余喜弹之,郭沔造此调,借二水奇兀于九疑惓惓之情,沔字楚望,未亲临其地,空中传恨,极苍茫恍惚之致,艺术从虚造景,正当如是。”从著名的琴曲到潇湘云水的景致,彼此的关联通过笔墨而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想象——“剩伴我、有飞鸢点点,芦边雁影,天上星痕。”此情此景所表现的怀古之思之想联系了文人的胸襟,而笔墨的意趣也通过怀古而生发出特别的味道。另所画《琴材图》(年),“不可以弦,而具琴则,不可以鼓,而蓄琴德。不雕不琢,心以阔而益空。不丹不漆,文以朴而胜色。”也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广东人,饶先生的《羊城八景》(年)作为怀古之作,更有着特别的意义。“越秀松涛”、“珠江秋泛”、“萝岗香雪”、“东湖春晓”、“鹅潭夜月”、“白云旭日”、“荔湾烟雨”、“西樵飞瀑”,是诸多岭南画家笔下的题材,也是饶公谙熟于胸的家园文化,故寥寥数笔画出典型特征和意境。这些不仅表现出饶先生的怀古之想,显现了他的文人幽思,还与他早年在家乡地方志的整理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有关。

饶宗颐《四君子四条屏》,年

敦煌

在饶宗颐先生一生多样的学问中,敦煌学的成果最为耀眼。年,出版了《敦煌白画》,之后相继又有一批敦煌学著作面世。他在年到年间还主编了《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年创办《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出版了《敦煌琵琶谱》,同时还发表了《围陀与敦煌壁画》、《敦煌石窟的尼沙》、《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敦煌白画导论》、《跋敦煌本白泽精恠图两残卷》等论文。在敦煌和西域地区的考察中,饶宗颐先生不仅画了一些关于“西北宗”的画,表现了他对西北山水的特别感觉,还在研究敦煌书法和壁画的基础上,挖掘敦煌白画资源,寻找壁画中感兴趣的内容,创作了一批属于他自己的敦煌题材的作品。

年,饶宗颐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办书画展览,第一次展出了他所创作的敦煌白画的作品。此后,他不断深入,综合其它画法,开始展现了独具其学艺融通的艺术面貌。饶先生以敦煌壁画为原始素材,选取其中的形象作为独立单元,用白描法画出形象,往往使用金墨勾线。或成为线描,如取莫高三百一十四号隋窟藻井上的菩萨造型而成的《莲座菩萨》(年);或配景,以表现佛、菩萨与现实人间景象的关系,如《无量寿佛》(年),以及参照“敦煌盛唐思维菩萨画像”而成的《思维菩萨》(年)。这些来自敦煌的佛与菩萨,如果失去了饶先生的学术支撑,就不可能有它特别的意义。

在其他方面,饶先生画敦煌二百五十窟之《神牛》(年),题“北魏壁画有此兽,大千所谓非牛非麟者也”。年写敦煌盛唐散花飞天而成《散花飞天》,用白画笔法,身体用黄色,衣服用红色,飘带用绿色,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以“莫高窟一七二盛唐水上荷画样”而作《水上荷》(年);以“莫高窟金荷双鲤画样”而成《金荷双鲤》(年)。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他在学术上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