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707905.html

她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华人女作家,中国新女性文学代表之一;

她创作了《饥饿的女儿》《罗马》《K-英国情人》《好儿女花》《上海王》等多部震撼一代人的文学经典,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出版,从太平洋到大西洋,读者遍布全球;

她是首位获得罗马文学奖的华人作家,英国《独立报》、美国伊利诺大学等权威机构都曾将她的作品评为BooksoftheYear年度好书,《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哥伦布邮报》对她的书推崇备至,台湾更是将她的作品选为青少年自选教材。

她的“上海三部曲”备受影视行业青睐,小说改编的电影由巩俐主演,并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她就是第五届金瓦奖首席评委

——虹影

虹影HongYing

著名华人女作家、诗人

中国新女性文学代表人物

首位获得罗马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代表作品

《罗马》《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阿难》《K-英国情人》《一个流浪女的未来》《上海之死》《上海王》《上海魔术师》

主要荣誉

意大利罗马文学奖

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

《亚洲周刊》全球中文十大小说奖

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饥饿的女儿》名震世界文坛

“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俩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子里。”

——虹影

很难想象,重庆南岸那条壮阔却又浑浊的长江水,是如何滋养出了一位世界级作家。

年,虹影出生于重庆南岸贫民窟,后曾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年开始写诗,年开始发表小说。年移居英国。年,当虹影的首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在台湾问世时,立刻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

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毫不避讳地大胆披露了自己非比寻常的身世,以及18岁之前贫穷、艰辛、低贱、被边缘化的童年悲痛,深度刻画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的风云变幻。个人和家庭的痛苦悄然转化成历史的痛苦,为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里的中国。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她内心的妖魔,她将童年所有的苦难化作泣血的文字尽情书写出来。“写完了过去,可以重新上路了”。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曾这样评价:“虹影在涉笔与中国一部当代史密不可分的家族经历时,不回避,不躲藏,从家庭成员复杂的关系入手,坦率而直接地写出了时代,写出了一个城市被长期遮掩的一个残酷的角落。”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他认为“这本书固然说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与她的家庭的事,但也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这民族与我们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很不一样,与我们了解的那一点‘文化大革命’苦难相比,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英国书评家卡门·卡莉尔更是认为“对那些有现代中国的动荡中幸存下来的一代,虹影写出了有力的证词:他们之所以幸存,只靠着坚韧。这是一本让人心都掀起来的书。”

美国《纽约时报》认为“这是一部强劲有力的作品,读虹影的故事,你会发现你进入到一个苦恼灵魂深藏的真相”。瑞典《松德斯瓦尔斯日报》称赞它是“一本了不起的杰作:它把私人的与公众的结合起来,又把公众的与精神的结合起来。”《泰晤士报》《洛杉矶时报》和《哥伦布邮报》等报纸均就此书发表了评论文章。该书曾被列为英国最大的书籍连锁店WATFRSTONS和美国著名的书籍连锁店BOOKSETONS的畅销书排行榜,并荣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年度书、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奖,虹影还因此成为获得意大利罗马文学奖的首位华人。

《上海之死》登陆威尼斯电影节

如果说重庆代表的童年苦难是虹影创作的第一阶段,那上海的婆娑世界,则是虹影全新的创作征程,开始从自传体小说向历史类虚构小说的转变。

虹影之所以想创作“上海三部曲”,是因为自己的养父,那是一个抗战时被抓壮丁来到重庆,多年来仍操着一口酷似上海话的天台宁波口音的男人,在苦难深重的童年记忆里,正因为父亲的善良、同情心,自己才始终不对世界彻底绝望。父亲一直思念家乡,连去世后的遗愿也是希望骨灰回家乡。于是,成名后的虹影创造了一个个上海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来替她还父亲的愿:在上海长大——冒险上海,征服上海,败绩上海。

“上海三部曲”里的女性,更多拥有自我意识,而且是可以主宰命运的狠角色:她在《上海王》里塑造了从浦东乡下的女仆成为20世纪初上海滩的女黑帮筱月桂;《上海之死》里的于堇凭一己之力几乎改变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战局。

“上海,是中国现代性的象征,我对中国现代性的认识,具体化为上海整个城市的女人成长的故事,我想,这是我的优势,我走出庐山,看庐山真面目。”

——虹影

年,当导演胡雪桦见到虹影的时候,虹影告诉他“我写上海黑帮,黑帮的老大是个女人”,这立刻就引起了胡雪桦的兴趣,在创作之初就买走了《上海王》的版权。经过了14年的拍摄,同名电影《上海王》最终上映,并斩获澳门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五项大奖。

年,由娄烨执导,巩俐主演,改编自《上海之死》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在北美首映,不仅入围多伦多电影节,登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巩俐对女主人公于堇这样评价:“当中国处在灾难时期,这个时代会有很多像于堇这样的女性站出来反击战争。”

从饥饿的女儿到生活家

写作之外,虹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母亲。女儿西比尔的出生就像是一盏明灯,给她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虹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带有晚清或者民国遗风的老式家具,喜欢亲自为家人烹饪美食,喜欢低碳生活。对于室内设计,她有自己的想法,“房子买来的时候是精装修,一开始墙上贴的是泥巴色壁纸,被我撕了,换成白墙。北京冬天天暗,白色会让人感觉亮堂,有空间感。”

之所以对老家具着迷,是因为觉得新家具太过闪耀,会让家住起来像一个酒店。而老家具与我们记忆相连,更有灵魂。无论是年刚从英国搬回北京以后买的藤椅、丈夫亚当·威廉斯家搬来的深蓝色的丝绸质地沙发,还是碎过三次的玻璃茶几,虹影挑中的家居用品,一用就是很多年,很少再换。“家是你所有的经历和所有家人的总和。”

虹影还会将淘米水和过期牛奶留着浇植物,泡过澡的一池水留到第二天擦洗阳台,一件棉布旗袍穿20年;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短距离的路程尽量走路;教孩子唱低碳歌:“多植树少开车,净化空气多健身”。

烹饪是她写作之外最大的乐趣。她不喜欢按照食谱做饭,更喜欢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例如桃子、嫩姜、豆干和酸菜做的素菜馅儿饺子,用芒果、章鱼、橄榄做凉面,还有正宗的担担面或是中西合璧的菜。“饭菜不香,自然想不出好的小说”,她甚至还为做饭出了一本《当世界变成辣椒》,被称为“一位传奇作家尝遍人间的美食经验和情感记录“。而在她的眼中,厨房也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地方,没有厨房的家不是家,是旅馆,没有好厨娘的家是个不温暖的家。“我认为应该是温馨的,这个家里的人是相互理解的,平等的,是忠诚的。”

正如她自己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写小说,一是不幸的人,二是懂得争取的人。如同只有两种人懂得美食,一是最有钱的人——他们有条件吃到世上的美食,二是最穷的人——他们挖空心思把粗茶淡饭吃得美味一些。

虹影正是这两种人,她更懂何为美好生活,更懂何为家。

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

本书是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的续篇。母亲的小名“小桃红”,俗称指甲花,也叫好儿女花,是最易生长,生命力强,但也最卑微的花。母亲一生的际遇如同此花。此书描写母亲死亡,奔丧的整个过程,作者一层层揭露母亲身上的谜团,也一步步解开自己婚姻的谜。母亲因生下非婚生女儿,全家遭受社会歧视,几个儿女及子女为生存而扭曲的人性,各自隐藏着不堪回首、难以启齿的过去……

一个英国外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某所大学任教,他结识了大学教授的妻子闵,从而展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在他没遇到她之前,他只是一个花花公子,从不会相思成病。在她没遇到他之前,她不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诗人,虽然会房中术,但却从来没有敢在自己丈夫上试验过。“或许,房中术的秘密,需要一种修养,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房中术就是爱情!”

一个发生在罗马五天半的故事,两个出生于重庆南岸贫民窟的女孩,她们贫穷、孤独,对远方充满渴望,她们逃离原乡,走向永恒之城罗马,在其中追寻真正的爱与自我。梦幻与现实交错,超越时间、空间,勾连起两个国家、两座城市、两代人,过去、现在与未来……

小说《康乃馨俱乐部(女子有行三部曲纪念珍藏版)》描写了一个中国女子在未来的时间里,在上海、纽约、布拉格的奇特经历,其中时空倒错,历史与现实倒置,人物情节诡秘。无论是《康乃馨俱乐部》中的复仇式女性组织、《逃出纽约》的闹剧,还是《布拉格的陷落》的世纪末全景图,小说皆以两性关系贯穿始终。作家虹影把个体经历与超验体验巧妙糅合,展现令人惊讶的叙事风格,带有强烈的玄秘色彩,在欲望的虚构中将两性战争展现得淋漓尽致,毫不妥协,对男中心主义社会建构的政治、历史、道德等方面进行颠覆,被誉为一个无限开启的女性白日梦世界。

第五届金瓦奖正式启动

面向从优秀到卓越的设计腕火热征稿

第五届金瓦奖参赛方式:

作品范围:

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作品

征稿

谭谭:--

翠翠:--

投稿邮箱:

watchcc

sin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jz/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