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份和盆友去苏州,在逛苏州扇博物馆的时候,朋友看到了一幅画,以为是兰花,但是觉着又不像兰花那般气质秀雅,遂问我是什么植物,我扫了一眼,很认真的告诉她“这是萱草”。当然,虽是水墨画,但是扇面里明亮的橙黄色花朵依然鲜艳,表明它的身份正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的主题植物——萱草HemerocallisFulva。

萱草是国画常见题材之一,叶如兰、花明艳,多和寿石相出现,寓意着“福寿绵延、宜男多寿”。此扇面拍摄于苏州扇博物馆。图片:柏淼

“一日百合”

萱草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其属名由hemeros(白天)加kallis(美丽)构成,表示花期甚短只在白天开放,而种加词Fulva的意思是黄色调,加之花型酷似百合,因而得名Daylily,即“一日百合”之意。

萱草叶似兰,花似百合。图片:柏淼

萱草遍布于中国各地,是正儿八经的本土物种。我去野外登山的时候曾见过林地里大片的野萱草。虽然不开花的时候萱草确实“叶似兰“,轻盈飘摇,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差异。当然,若是扒开它的根系,你会发现它底下膨大的纺锤根更是显著,这和兰花是完全不同的。

萱草具有膨大的纺锤根用来积累养分和水分,这使得它非常耐贫瘠和干旱,因而也是国内绿化植物的首选之一。图片:柏淼

从“丈夫”到“母亲”

从《诗经》的时代到唐代,“忘忧”一直是萱草的主要意象之一。《诗经·卫风·伯兮》中的名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就是在说思念出征丈夫的女子,想在北堂种植让她忘记忧思的草。唐代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解释谖草时说:“本又作萱。《说文》作藼。云令人忘忧也。或作蕿。”“藼”、“蕿”都是“萱”的同音同义的异体字,谖草就是萱草。谖的字义中有忘记的意思,从字面看谖草就是忘记草。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苏轼的这首《萱草》非常形象的描绘了萱草的形态。图片:柏淼

西晋嵇康《养生论》曰:“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植物,却因为二者都可以治疗情志不遂,令人“欢乐无忧”,而被联系到了一起。随着“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等诗句的流传“忘忧草”也逐渐成了萱草的代名词。

“忘忧草,忘了就好”,真的吗,我不信。图片:周华健歌曲《忘忧草》

萱草最初用以表达对丈夫的思恋,自唐代弁融的《送徐浩》流传开来,萱草才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椿萱”并用,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而孟郊的《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更是直接把前人的“看萱思夫”的意思演化成了“种萱孝母”的文化,

献给母亲的花,你选康乃馨还是萱草?图片:UlfEliassonカールおじさん/wikimedi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jz/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