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华高二适与新定急就章及考
《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上海古籍版封面 高二适先生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为其积累多年的书法学术专著,也是先生为研习草书而探究源流的会心之作。初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于一九八二年,时先生已谢世五载。初版囿于当时条件,对先生在自序中的诸多颇具学术个性的文字有所删节。至二〇〇九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再版此书,得呈全貌。该书初版至今已逾三十年,在高二适研究中每被提起,但较为深入之探撷表述尚鲜。此文为首次结合高二适先生的学术经历对该书所作的全面评述,特别是对原书中列举的大量案例,分门别类,详为阐说,从中可见高二适先生的不凡知见与抗辩精神。 《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中国文联版封面 马一浮题签 一、为深研草书而探究源流 《急就章》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奉谕所编儿童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此种命名法为中国书法帖札常见,若王羲之《十七帖》实际上有二十八帖,以第一帖开首为“十七”二字命名。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为三国吴皇象书,嗣后又相传有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索靖、崔浩等大书法家书写此章。但流传最广者仍为皇象写本。至南宋,叶梦得之摹刻本,与皇象原本已有出入。明代杨政于正统四年(一四三九)时,据叶梦得本刊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流传至今最常见者即此本。由汉至唐,《急就章》作为识字与书法两用启蒙课本。唐代以后,《急就章》的蒙学教材作用为更加通俗也更为宽泛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所代替,其章草书法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诸多疏漏讹误。高二适自一九五〇年代前期开始,潜研草书,欲对草书发展源流寻根究底,遂对章草经典《急就章》费心琢磨。他将唐代颜师古之《急就篇注》与松江石刻皇象本对勘,发现“颜监不但不存章法,而释正亦且不依当日章草由隶书省变之原体,致使后人之校录《急就》者,以隶草之笔法,不能与正书之笔画相同,遂多构别体俗书,或则易假字为本字以迻译之。自是离汉隶而考章草,舍章书而考《急就》,踳驳乖违,自唐迄今,莫能厘定。驯致老师宿儒,白首穷经,而竟不辨草法之所从来”(《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自序)。唐代书法承续魏晋南北朝,得到高度发展,特别是楷书出现诸多彪炳千秋的大家,草书也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尽显风华。高二适热衷草书,但他对章草从唐代开始的式微甚有遗憾,且发为“叹恨”。由晋、唐直至现代,草书是最受学者欢迎之书体,因其最适宜性情发挥,最富于美学内涵,亦最易于自我欣赏。所谓“性大于功”,也使很多不肯在书法规范中“带着镣铐跳舞”者随意而为,致使草法荒疏,胡乱涂鸦之什遍布市野。高二适回顾草书发展历史说:“余昔尝慨然于章草之不振,而王右军与其从弟洽之今草则缘之以生。今草韵媚宛转,便以大行于世。草书遂一变再变,而为钩锁连环之状,于是而狂草作矣。狂草云者,始滥觞于张伯英变崔、杜之法,其字拔茅连茹,上下牵连,即世所谓‘一笔书’者。独王献之深得其诣,继之者为羊、薄,而成于张旭、僧怀素、高闲等之手。虽其间有梁萧子云及陈释智永、唐贺知章、孙过庭等之书,亦甞推崇草隶,仍存草法于什一,无如风气既成,効力盖寡。逮欧、虞、褚、陆、薛、魏诸家并出,遂转而作正行书。虽正亦出于草,然隶草之能存者,以唐一代书法论,则属寥寥无几。下至五代赵宋之际,有杨风子、李西台,及苏、黄、米、蔡诸家者出,而晋贤之风格,乃荡然无复存者矣。赵宋一代,惟大观间有黄长睿者,书法魏晋,能为正行草章四体书,惜遭南渡,其风莫能振。余人均不作今隶,竞趋今草。然今草实已渐成恶札,考其原因,何莫非章法之久不传!”“草书渐成恶札”,是高二适为之“叹恨”的现象。他要从书法历史的发展中追寻此现象形成的根源。高二适从“汉魏以降”的书法流脉观察,发现“王右军之笔迹,无论《兰亭序》《十七帖》《澄清堂》《淳化阁帖》诸刻,其笔法均一近于隶,而右军存篆籀古隶之于其草书者,尤未可悉数”。王羲之书法自汉隶章草演变而来,《淳化阁帖》中六、七、八三卷,纯为章草者亦不少,其余行草,遗留汉隶章草笔意者亦不难发撷。在这一点上,高二适与“非帖”之康有为,以及以后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的郭沫若,没有分歧。高二适在研习王羲之书法同时,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亦十分欣赏,他说:“又唐文皇之草书,亦犹务芟冗笔,多承隶体,故唐初隶法之仅存,亦可于文皇书中觇之。”中国书法历史,自从王羲之开始,文人士大夫的个人意趣表现成为主流,李世民虽为九五之尊,但其书法意趣在士大夫范畴之内。高二适写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之时,取兼容并包之意,对李世民草书亦加论列。此书一九五九年即完成,以后的出版经历诸多周折烦难,直至于一九八二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全书均照手写原样印刷,惟因《自序》中有某些个性独见之言语,被出版方删除,以排字印刷,使得此一著作的原始风貌难以保存。二〇〇九年,南京市文联在中国文联出版社重新刊行此书,全照原著手写印刷,高二适的完整意念才得以展现于读者。 高二适手书内文 高二适在《自序》中继续谈其草书观:“右军之书,唐人尚能得其余绪,宋人则无有也。宋之今隶既不作,而草法则多趋于流俗,旧习相承,虽有贤智,而彼众我寡,未能动俗,安能抉其藩篱者耶!”从北宋黄庭坚之后,草书更趋式微的态势是明显的,其中原因复杂。明代草书家众多,若徐渭、祝枝山、王铎、倪元璐、傅山等,虽难以与二王、张旭、怀素争雄,却也不乏光彩;至于清代,因包世臣、康有为“扬碑抑帖”,流风所被,致使“有清三百年无草书”则更显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在崇尚汉隶古法方面不遗余力,也曾慨叹草书衰微,但其一味倡扬北碑,对草书发展难中肯綮。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以怀素小草为基础,在高二适此著之前早已行世,其宗旨是“易认易学易写”的普及性。高二适则期望就颜师古以来对章草的误读误解正本清源,崇尚并规范草书的“古法”“古意”。于右任和高二适的不同取法,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文化性情和书法实践之中。高二适作为一个多年沉潜书斋的学者,以十年之功,梳理章草源流,同时探索自己的书法道路。《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既是他的学术著作,也渗透着他多年学习草书的个人心得。他说:“余不敏,幼承先人余业,笃嗜临池。然草书无法,中心疚之,盘礴奇忧。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淳化阁》及《淳熙续帖》之初本,初临锺太傅,继乃专攻右军。习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书,非由草隶隶篆入门,不能得其正轨焉”。高二适尽管早在重庆时期即以书法知名,但那时他多是以行书问世,草书尚未形成风格。他回忆:“岁次甲午,余年逾五十矣。平居无俚,乃出旧藏松江石刻《皇象急就》本暨元人宋克补本,朝夕临摹。又久之,始稍解章草偏旁法则,及由篆隶省变为草之途径。然此本《急就》,凡卅一章,都二千零廿三字,其中省变使转,有古籀之省,有篆与隶之省,又有隶与隶并合之省。删繁减复,一字万同,而省变之由,与夫篆隶同文添减为草之端绪,余仍苦未能尽得其准,是章法中边透澈,仍有待也。”家门自道,高二适的考证《急就章》是从自己学习草书的需要出发的,只是他不同于一般书法家的学习,就某体言某体,就某体学某体,互不干涉,而是在从篆到隶,从隶到草、楷的变化发展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研探其中幽微。这样竭尽心力的苦苦追索,在《新定〈急就章〉及考证》的写作期间,最为集中。此书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动笔,一九五八到一九五九年间全力以赴,得以完成。沉潜于草书源流考辨之中,使得高二适的书法艺术在以往基础上大大迈进,也使其对中国书法历史了如指掌。此书杀青之后,即得到博学鸿儒马一浮,和多年老师章士钊等人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jz/4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罗丰邦国来朝台北故宫藏职贡图题材的国家排
- 下一篇文章: 盆栽康乃馨这样养护,花开又大又艳丽,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