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蒋氏救生会馆图图文考
佳 画 获 观 羣 勉 励 , 拟 书 盛 事 挂 江 楼 。 《京口蒋氏救生会馆图》图文考 西津散人 二、镇江社会共襄善举、同扬正气的华彩乐章——长卷的创作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质上看,《京口蒋氏救生会馆图》,是蒋氏为弘扬家族传统和慈善功德特别定制的作品。这是因为,画作和全部题跋都是应蒋氏邀约而作,画作主题和题跋内容均表达了众作者对蒋氏救生善举的赞颂和传扬;而蒋氏善举深入人心,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以诗画形式汇聚长卷,使长卷成为镇江社会各界共襄善举、同扬正气的华彩乐章。主要有5个方面内容:1.赞颂蒋氏五世传承救生事业。 蒋氏救生会,创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创始人是京口蒋元鼐等15绅士。蒋豫“自雍正以迄乾隆初年”接办救生会,雍正末年为年。当时救生会“久寖废,豫集诸乐善者振兴之。”蒋豫作为蒋元鼐的直系或蒋氏旁系子孙,继承并光大了祖辈开创的救生会事业。自此之后,开始了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的救生传奇②。乾隆六年(),蒋豫之子,年仅22岁的蒋宗海(春农)执掌救生会,历54年。乾隆十七年(),33岁的蒋宗海考取皇太后60寿辰恩科进士,授内阁中书,入军机。但是他无意于官场,一心想着读书育人和水上慈善事业。37岁以丁忧归养,40岁正当年富力壮之时正式辞官。一方面他继续主持救生会工作,另一方面,也游学省内各地,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成为当时京口文化界“四君子”之一。乾隆六十年(),蒋宗海之子蒋秷接办救生会。嘉庆十年(),蒋秷之子蒋延菖接办救生会。但是,他升官了。于是,他委托其亲戚郭恒、郭琦代理。道光四年,蒋延菖让他的儿子蒋磏接任。咸丰二年,蒋磏之子蒋宝接办;同治三年(),蒋宝去世。镇江官府另行选派会董经办救生会。蒋氏救生活动,自救生会年创始至年蒋宝去世,历经七代年。②③画卷题跋中多处歌颂的救生会五世传承,不包括创始救生会的第一代蒋元鼐,也不包括蒋宝继承的最后一代,而是仅指自蒋豫开始到蒋磏的五代。对此壮举,题跋作者无一例外地不惜笔墨,用朴实而又庄重的语言咏之歌之: “一航传五世,功德济洪波”。(郭琦题) “扬子江头风浪颠,灭顶哀难性命全。 高曾至君已五世,慈航一苇横江天”。(郭汝砺题) “蒋氏救生船,五世蒜山下。 “用汝作舟楫,中流无溺者”。(窦欲峻题) “善举重救生,创自蒋侯始。 矢此忠信心,化彼功德水。 百年有成规,五世同济美。 缵述大有人,贤能征后起”。(茅元辂题) “西津渡头行客喜,蒋侯旧馆新纲纪。 一苇之航五世傅,世济其美今愈全。”(张澐题) “圣人御乾坤,一夫无不获。 特设就生船,普济彼沉溺。 蒋君好善者,推广此仁术。 造舟泊江滨,风波备不测。 作善患不久,君家傅五叶。”(赵光禄题) 2.描述江上救生的危险艰难。 江上救生,比火中取栗艰险十倍。红船救生的场景,前有陈荣杰集句诗《扬子江救生船歌》可证,后有周镐《京江二十四景》之《江上救生》描绘。画卷题诗中更有描述: “风雨迅急雷霆翻,大江倒卷千尺澜, 孽龙老蛟攫人食,扁舟夺取如轻翰。”(张崟) “西津薄暮孤舟入,江豚吹雨长鲸立。 风波平地无时无,中流歌啸心胆粗。 近闻哀鸿遍江北,什伯红船渡泽国。 乃知红船救众生,长江千里无波臣。”(金学莲) “天堑由来险绝殊,鼋鲎队裹客心孤。 岂知宝筏中流在,不用千金贵一壶。”(陈均) “慎尓引手劳,援彼灭顶凶。 救溺直至此,岂曰非阴功。”(吴浚题) “气势澎湃已骇人,一遇风飙发怒吼。 波涛掀翻水底天,两岸摇撼不见阜。 危樯涉波无地收,往往失事时常有。 自从蒋氏发善因,五世于今不肯负。”(戴小莱子题) “流尸朱棺蔽江下,载沈载浮芦荻丛。 若教坐视不援手,忽焉葬入鱼腹中。 幸哉就生还救死,泽及枯骨赖此翁。 君之厚惠超亘古,君之奇才夺化工。”(包汝霖题) “惊涛百尺拍遥天,谁泛慈航古渡前。 ....... 至险况如杨梓津,金鳌横啮银涛断。 越船蜀艇经此间,往往多遭覆溺患。 脱非济难有慈航,顷刻焉能死生判。 ...... 急驾双桡剪江去,顿使自在中流行。 不能夺取残躯出,亦免骨骼吞蛟鲸。 借问伊谁创兹举,路人争颂蒋元卿。”(华濬) 3.殷殷期望蒋氏后人传承善业、光大善举, “济川舟楫赖君贤,祖德愔愔继百年。 圣世皋夔如荐剡,定能奏续大河边。”(张镜) “近仁比部予年家子也。近仁仲安迺捧救生会图,欲予一言留赠。披阅全幅,皆名公题賛,予复何言?复邀近仁仲安,至询其巅末,......予乃肃然加敬。知蒋氏之功德非浅鲜矣。士君子为善最乐,体天之好生生险厄,遂至寿康本仁,以广生生一二、以至千百。尝见乡曲之间,小有拯援莫不感颂,况其大且久者乎?观春农公、峒原公之及身通显天之报施善人固不爽也。行见近仁、仲安之相继食报,正未有艾。予成五言二十字,取尚书一语以相期。予行矣,二子勉乎哉!”(窦欲峻) “君家先世勇为善,苦海拯人登彼岸。 扩充重赖后嗣贤,添得慈航更无算。”(俞鸿渐) “客路谁无险,回澜縂赖君。...... 指点元卿宅,江楼倚夕曛。”(赵霖) 4.评述蒋氏救生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普世价值。 “五世承先志,千秋绍耿光。 元卿真巨手,高馆郁苍苍。”顾复祖题 “我闻人生不为良相为良医,用心活人仁且慈。 又闻涉川之才未用世,一副蒲帆万人济。”(金学莲) “生为天地之大德。”(顾鹤庆) “缵戎祖考,既溥既长。经之营之,率由旧章。 世德作求,载锡之光。是则是傚,四方之纲。 他郡多仿行斯会,惠此中国,实靖夷我邦。”(赵念祖) “君不见三川两湖估舶多,万帆西下如穿梭。 中流击鼓发浩歌,京江蒋侯神所呵。 仁风善善,气盈沧波。”(张澐) 有的针砭时弊、讴歌正气,如张澈,就以亲身经历写道: “我年未三十,跋涉疲津梁。往往歧途间,绩潦愁汪洋。 飞渡既乏术,没踝难褰裳。岂无刳?舟,待渡流水旁。 无奈善居奇,需索如贪狼。有时卓午至,留滞到斜阳...... 舟子有奸宄,多索兼多装。每遇风浪生,取值言尤昂...... 蒋侯悯覆溺,筑馆蒜山罔。一闻覆舟呼,迅速便飞艎。 顿使垄断辈,敛迹皆潜藏。遂令利涉者,履险同康庄。” 再如赵光禄⑾,湖州人氏,嘉庆进士,官至户部郎(其家族盛于清代嘉道年间)。其时他在镇江为官,其题诗表明了官府对民间善举的支持和嘉勉: “我来守是邦,民瘼在当切。披图嘉义举,婆心希前哲”。 这些题跋提升了对救生活动社会意义的认识境界。赵念祖甚至认为,红船救生的传播,是惠及全国,靖夷我邦。后来道光十九年,曾在长卷题诗的张灏当了御史,上奏“各省创立善举,请饬实力奉行”一折,皇帝准奏他要求各直省设立救生会等慈善组织的主张④。 5.表扬以诗画形式述事颂扬的艺术形式 “张君图出蒜山,纸上满烟云并纪。 以诗述事,真堪两不朽”(戴小莱子) “一幅图将彼岸摩,江风澹澹水澄波。 披寻莫忘帆无恙,须识烟云变幻多。 ...... 传人胜境两兼之,双管难齐下笔时。 妙手维摩三昧得,诗中有画画中诗。 张君绘图后又录前赠诗句其表彰 为善之心益见真切”(伍光瑜) 三、京江画派领军之作,镇江名士荟萃之展——长卷画诗文的艺术价值欣赏 长卷的艺术价值,当是京江画派的领军之作、会展之作,也是镇江官绅贤达、名士善士荟萃之作。 京江画派领袖之作。“京江画派”发育于18世纪末。当时王文治、潘恭寿等人在艺术实践中开启崇明仿吴之风,张崟、顾鹤庆等艺术家拓展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精神和风貌的绘画艺术,并通过家传子侄姻亲、收授弟子同门等路径传扬宗旨、画格和技法,在19世纪初叶进入全盛时期。 张崟(—),字宝岩,号夕庵、且翁,晚年号城东蛰翁等。工书善画,尤以山水见长。风格技法吸收“米氏云山”以“本邑山水”为主题的意趣,从仿吴入手、到“改宗石田翁”,既得清明娟秀之风、更显“苍秀浑噩之气”,而以“实景入画”、“落笔浓重”为特色,“展卷了然,望而知京口人”⑦。从而成为在“米氏云山”之后,鹤立江南画坛的一代宗师和“京江画派”的领袖人物。《京口三山图》()则是张崟作为画派领袖的巅峰之作,不仅尽显“落笔浓重”技法之神奇;更重要的是题材创新,一改过去三山独自入画或金焦二山入画的常规格局,首次将常见于诗词歌赋的京口金焦北固三山融于一图之中。画家视角立于金山西北高远上空,俯瞰东南三山形胜,金焦分矗东西、北固高耸中央这一独特的景象,跃然眼前:画家在狭长的画面上奇巧地布局三山、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三山建筑及山林特色,浑然犹如天成。这件作品,开“三山”主题画风气之先,影响京江画人几近年,至今未艾。《救生会馆图》,亦是按他已经成熟的画风,以救生会馆实景入画,一景一物皆有所据:画家的视角高临会馆北面长江上空,近距离俯瞰会馆形胜,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会馆建筑和山水形胜,一如他在题识所记。画面浓淡相宜,清隽之气直贯云台,亦是京江画派极具地域特色的代表作品。画作成于道光六年,即张夕庵晚年,亦属其创作高峰期。比较起来,虽然没有次年《京口三山图》著名或影响巨大,甚至专家详细研究的《京江画派年表》中也未记载⑧,但虽为命题作画,蒋氏本为传扬家族善业而作,即使以今日眼光看,此亦古今社会之重大题材;而张崟儿时居蒜山“自坤园”⑨,与蒋氏又属世交紧邻,其画清清、其跋殷殷,可见张崟作画题跋时其心拳拳;又正处于作为画派领袖的创作巅峰期,亦当为京江画派传世精品。惜过去今日均藏于私家,不为画界熟知,故而未见诸大家之法眼。 长卷集聚了京江画派的诸多杰出人物的诗词书法作品,因此也可以称其为京江诗书汇展之作。 就诗词而言,长卷50首诗,围绕同一主题创作,作者多为当时京江诗坛之翘楚。总体看,题诗语言质朴无华,直言其事、直抒胸臆,其中诸多精品佳作。张崟本人就是当时京江诗坛的佼佼者,曾与茅元辂等5人结为诗社,时有“松溪五友”之称。他在跋中录写了两首旧诗(见前引录),原是题在蒋近仁“小照”上的。诗中形容救生红船在蒋氏指挥下像军队打仗气势宏大:将军登坛号令,船工意气风发。驾扁舟如轻鸿,救人命于狂澜;红船救生充满浪漫色彩,慈善领袖心怀英雄情结(见前引文)。这在所有吟诵西津渡救生活动的诗词中独具匠心。再如茅元辂五言诗,长达48句,唱古颂今、洋洋洒洒,足见功底。赵念祖的集葩径句诗,清奇脱俗、古风汤汤,于云淡处着墨、于风轻中传扬。 题跋者中,有许多「京江画派」的名士或传人,如顾鹤庆,就是紧随张崟共创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张夕庵等七人称“京江七子”。顾鹤庆(-?),字子余,号弢庵,镇江人。工诗书画,有三绝之称。为人狂放,安于守贫,与张崟为莫逆之交。长于山水,尤善画柳,与张崟并称“张松顾柳”。传世画迹有镇江博物馆藏《秋柳渔溪图》轴、《烟云阁图》轴等。顾鹤庆的题诗境界高远: “生为天地之大德,长江大风生不得。 救之得生大愿船,不虑风飜与浪失。 中流一壶直千金,楚水湛湛四面侵。 溺思由己援之手,乐取于人如其心。 吚吁唏危乎险哉,大风起兮船莫开。” 张深、张灏是张崟的儿子和侄儿,屠倬是张深考秀才时的房师,郭琦是其姻表兄弟。救生善业既是家族传统,又得社会倡举,他们感同身受,有兴而发,如前引述。 客居京江或邻近周边官绅名士之作。长卷的题跋者中,有些人虽然居官,艺术造诣也很高,在长卷中自成风景。如朱沆,字达夫,号浣岳,浙江绍兴人。道光二十一年()任两淮泰州分司。朱沆善狂草,兴酣落笔。善画水墨人物,腴润有骨。纵逸雄伟,脱去时史蹊径,应推北地第一手。与其家族朱本、朱琏、朱鹤年、朱英时号邗上五朱。不仅如此,为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jz/7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欸乃声声传远近,江中摇出小舟来
- 下一篇文章: 感受语言的魅力用声音打动人心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