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与人类的生活习习相关,羊是善良吉祥的象征,羊承载艺术,羊孕育着文化,羊的知识、科学,以及羊的故事多多。今天羊小咩特给广大读者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羊文化的内涵及其方方面面。

一、中国羊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中国的羊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养羊业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加工并富有羊内容特色的文字、艺术、文学、科学技术和羊的遗迹、遗物等的总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1.羊与汉字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羊往往被人们视为吉祥瑞兆、美好兴旺的象征。在汉字中,很多有吉意的字眼都与“羊”有关。比如在我国古时候,“羊”与“祥”字是相通的。汉代许慎的《论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曰善。”“善”字也与羊的性格很相近。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就有个之多,充分说明羊对我们祖先生活影响力的巨大。

2.羊是生肖动物之一

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生肖。生,即出生年份;肖则为类似、相似的意思。所以生肖就是表示出生年份的象征物。“生肖”又称属相,一共有十二个。用来表示属相和人出生年的则有十二种动物,这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已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以此记人生年;十二年一循环,出生在哪一年就属于哪一年的动物。

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而在民间流行的生肖图、生肖卡、生肖剪纸、生肖游戏等不胜枚举。

3.人类早期的一种艺术-岩画中的羊

岩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动物图像占绝大多数,其中羊的形象又占相当大的比例,羊的岩画生动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羊的关系。

我国岩画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岩画点近千处,画面近百万幅,居世界前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岩画、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岩画中,羊是在岩石上刻画最多的一种动物。岩画的创作手法是稚拙的,却又是传神的。这里有猎羊图、牧羊图,也有表现羊在草原上嬉戏的母子同乐图、人羊共嬉图、双羊角力图等,内容非常丰富。当我们面对这些岩画中千姿百态的羊的形象,不禁会感叹远古先民与羊真是息息相关,把它刻在岩石峭壁上,历经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风雨沦桑,向后人讲述着遥远的故事。

4.陶羊及羊骨遗存

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古代社会文化中羊的遗址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余处,发掘的遗存有:羊骨、羊骨架、下颌骨、臼齿、羊牙床、陶羊、羊头及陶羊圈等,证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各流域,以至沿海各省和西北、西南等地区,在新时器时代就已有养羊业,据碳测定把我国养羊历史推进到八千年前(表1)。

采陶也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原始彩陶中有关羊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河姆渡陶羊,用夸张手法塑造羊的臀部,以显示其肥壮的体态,给人们朴实、健美的感觉。

5.羊的青铜礼器和玉器

我国的青铜器历史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则是我国青铜器大发展的时代。殷商时期有关羊的青铜器制品,大多可称为稀世珍品。在各种礼器上大多刻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纹饰,其中包括大量的羊形青铜器、玉器。这些精美的纹饰使青铜器显得非常华贵,同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四羊方尊、双羊尊、羊尊、三羊垒、四羊首垒等就是铸有突起羊头的青铜礼器,对人们了解并研究我国羊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殷墟出土大量玉器、骨器中发现有许多写实性羊头或羊头形器。

6.以诗咏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年间的诗歌,共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咏及“羊”的有十四首。如《诗经·小雅·无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人民的放牧图: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

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从维鱼矣,实难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南北朝时的北魏,政局稳定,地域广大,畜牧业发达,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极品,吟咏羊的唐诗中也有不少佳作,以诗咏羊,以羊寓情。

李峤的《羊》诗为五律,将历史上有关羊的典故串联在一起,取意积极:“

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

夜玉含星动,晨毡映雪开。

莫言鸿渐力,长牧上林隈。

陆游曾作《牧羊歌》一首:

牧羊忌太早,太早羊辄伤。

一羊病尚可,举群无完羊。

日高露螨原草绿,羊散如云满山谷。

牧童但螨竹一枝,岂必雪诗知草牧。

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写《咏羊》诗一首,以诗言志,备见节操:

长髯主薄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

牵引驾车如卫珍,叱教起石羡初平。

出都不失成君义,跪乳能知报母情。

千载匈奴多牧养,坚持苦节汉苏卿。

7.羊画及羊的工艺美术作品

南宋画家陈居中创作了一幅画羊的佳作——《四羊图》。该图描绘在秋天,4只羊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嬉戏的情景,其中2只羊追抵为戏的场面生趣盎然。

元朝画家赵孟兆画的《二羊图卷》为墨笔纸本,二羊一肥硕,一毛长,相映成趣,是一幅传世佳作。在中国的羊文化中,“三羊开泰”工艺美术作品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大多为阳光下有3只羊的形象,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安泰。

三、羊与中国的民间文化

1.羊为图腾动物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

曾活跃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其族民之羌与族姓之姜,皆源于羊图腾。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羌”为:“羌,西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古文字研究证明,羌和姜的汉字构形反映了一种首戴羊角的图腾风俗,这种首戴羊角的习俗反映了羌人对羊图腾祖先的信仰。他们相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模仿行为,可以使图腾祖先的神力交感传播到自己身上。羌人携羊图腾文化向东迁移,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羌族外,还有东乡族和塔塔尔族也将羊作图腾信仰。

2.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塔吉克、维吾尔和柯尔克孜等民族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和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叼到指定的羊为胜者所表现出来的骑手的勇敢和娴熟的马术。清朝王树枏《新疆礼俗志》中记载:“叼羊者,刲羊擿于地,群年少子弟飞骑拾之。攍诸马上,彼此驰逐相攘夺,支解血肉,赫然霍落,众人随之以攫一脔,致亲友为吉祥喜事,受者亦必厚报之。”

现在组织叼羊比赛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一只割去头、蹄、内脏的山羊置于马背上,由一名身强力壮的骑士策该马飞驰,其他人则骑马追赶,以夺得该羊并将其送到指定地点的人为比赛的胜者;第二种是赛前将骑手分为数队,聚集在草场上等候,然后将一只羊放到几百米外的地上作为目标,一声令下,参加比赛者骑马飞奔从地上拾羊,并施展各种技巧,以叼到羊并达终点者胜。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充满惊险与欢乐,旁观者高声为骑手们呐喊助威,场面热烈而壮观,并极富民族特色。

3.斗羊

绵羊斗殴的场面非常可观。两头要斗殴的公羊,先是彼此神气十足地打个照面,然后各自退约8~10米,突然彼此发足直冲,用头向对方猛烈冲击,若不分胜负,再来,直至一方退让,结果往往双方鲜血俱下,获胜者,披红挂绿,而养羊的主人则得意洋洋,十分自豪。若一方稍弱,则可能被打翻在地,有的一个滚翻,由于肠胃扭转而致死者也屡见不鲜。

公羊斗殴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互相争配偶,有的是争食,有的是互相挑弄,有的则是为了娱乐。比赛专门培养的斗羊品种或个体,我国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交界地区,从三国时代起就盛行这一特有的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该地区民间文化独有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当地古朴、强悍的民风和争强好胜、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4.民间剪纸

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品。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民间剪纸《双猴献羊》、《羊头》等看后,使人充满了吉祥、喜庆的感觉。在陕西定边《母羊与羔羊》的剪纸中,母羊的嘴衔着苜蓿,羔羊在母羊腹下吃奶,充分表现了母子的亲情。

5.与“羊”字有关的成语、春联、歇后语

与“羊”字有关的成语、春联、歇后语很多,试举如下:

⑴、成语:

亡羊补牢:意思是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设法补救,还不算晚。

羊质虎皮:意思是本來是羊,披上虎皮,本性仍怯弱。比喻外强中干或虚有其表。

羊肠小道:形容曲折狭隘的小路。

顺手牵羊:比喻顺手拿走人家的东西。

羝羊触藩:公羊角钩在籬笆上,比喻进退两难。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替罪羊:在我国殷商时期,有用奴隶献祭的恶俗即所谓“人祭”,这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中有大量发现。在当时,特别是殷人的敌人-以羊为图腾的羌人,被殷人大量捕获用于杀祭。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羌人的反抗,人祭被严格控制使用,便用羌人的图腾-羊来替代,这是“替罪羊”的真正开始。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⑵、春联:

羊毫书特色,燕翼绣春光。

马去雄风在,羊来福气生。

骏马奔千里,吉羊进万家。

马啸英雄浩气,羊鸣世纪春光。

马去羊来三春美,月圆花好五谷丰。

春满神州舒画卷,羊临华夏入诗篇。

老马奋蹄知路远,羔羊跪乳感恩深。

五羊献瑞人增寿,百鸟鸣春喜盈门。

誓做长征千里马,争当改革领头羊。

万树争荣添翠色,五羊献瑞报佳音。

⑶、歇后语:

羊肉汤里的萝卜—骚货

狼夸羊肥—不怀好意

放羊人拾柴禾—捎带

牵只羊全家动手—人浮于事

披着羊皮的狼—伪装慈善,用心险恶

绵羊的尾巴—翘不起来

山羊额上的肉—没油水

6、羊皮筏子

黄河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回、撒拉、汉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水上交通工具,是黄河最早的水运工具和黄河现代水运鼻祖,承载着黄河中上游水运史和黄河中上游流域各族人民交流、贸易往来的故事,是中国多民族团结、和谐、友谊的历史见证。兰州的羊皮筏子,相传是从清光绪年间兴起,它是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并排捆扎在细木架上制成。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大的载重量在20~30吨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羊皮筏子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羊皮筏子作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又重露头角。乘座羊皮筏子漂流,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寛阔等优点。如今,在多彩的兰州黄河风情线上、在人类治沙奇迹的宁夏中卫沙坡头,…,羊皮筏子的再現,勾起了人们对远古母亲河风貌的追忆和呼唤,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景观。

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将兰州羊皮筏子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黄河羊皮筏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今,羊皮筏子已成为兰州市的一张旅游名片,年6月正式成立了“兰州市羊皮筏子漂流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使羊皮筏子漂流成为兰州旅游的一大亮点,更好地带动兰州一日游的发展。

7.羊城

广州市别名“羊城”、“五羊城”。这与羊有关的别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周朝时有5位仙人骑着5只五色羊降临楚庭(广州古称),给当地百姓五穗仙谷,并祝该地永无饥荒。仙人言毕腾空而去,5只羊化为巨石。于是,羊在当地人心目中成了谷神的化身、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年,广州市越秀山公园建造了一座花岗石的5羊雕塑。作为广州市的标志,这座5羊石雕已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城徽雕塑,引来众多的游客参观。

8.青羊宫

青羊宫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区辖区内,位于成都西南郊。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青羊宫观是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著名道教圣地。

青羊,为信众奉为圣物,也称为“神羊”,是青羊宫的镇宫之宝,位于青羊宫三清殿阶沿之上两旁,两只羊现置三清殿左右两侧,相映成趣,给人们带来无穷的趣味和遐想。青羊宫的青羊是清代雍正年间从北京运来的两只铜羊,铜羊都是黄铜铸成。长90厘米、高60厘米,俗称青羊。其中单角铜羊是清雍正元年(年)大学士张鹏翮(别号信阳子)从北京买来送给青羊宫的,以负青羊宫之名的。其底座有记事性诗文:“京师会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下款有“信阳子题”四字。单角铜羊其实是十二属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相传这只青铜异兽是宋代河南开封经梅阁之物(羊颈部补疤处原有“红梅阁”三字)。另一双角铜羊是清道光九年(年)成都张柯氏延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铸造,献给青羊宫的。

今天青羊宫已是成都市5A级国家风景旅游景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宫传统的庙会日,又是青羊宫历史悠久的“花会”日,届时宫内香烟缭绕,磬声悠悠,人如潮涌,宫外园内各种名花异卉争奇斗妍,流香溢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四、羊与中国现代文化

1.在全国大、中等农业院校开设《羊生产学》课,培养出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养羊科技人才

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年以来,国家对发展养羊业相当重视,在全国高、中等农业院校,开设《养羊学》(年后改为《羊生产学》)课,在养羊业比较发达省、区的高等院校,设置了以养羊为主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养羊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大批高、中级人才。同时,在不同时期,在全国各地分别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培训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直接为养羊业生产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我国的低产养羊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各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养羊业生产技术基础建设,组织养羊科学研究、攻关,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地方良种的本品种选育技术,绵、山羊的人工授精技术,绵、山羊的杂交改良与新品种培育技术,优质高产饲草饲料栽培、加工调制和利用技术,天然草原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技术,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等繁殖技术,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优质羔羊育肥技术,多胎基因检测和应用技术,羊疫病防控技术等在养羊业生产中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养羊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年,我国年存栏绵羊11.7万只,年存栏山羊.5万只,产羊肉.1万吨,己成为世界第一养羊大国。

3.成立全国养羊组织

年9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成立。到年,在团结动员广大会员、广大养羊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现代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养羊科技创新为重任,通过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建言献策等富有成效的活动,较好地起到了在养羊生产者、科技工作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从年成立到年的27年间,共召开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25次,每次出席会议的一般有22~29个省、市、自治区的代~人,25次全国性《养羊生产与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有关羊的繁殖育种、饲料与营养、羊产品初加工、草原与牧草、疾病防治等内容的论文余篇,其中在大会上交流余篇,出版会议论文集14部;同时分会会员著书立说数百部,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养羊书籍主要是养羊学分会会员撰写的。在大多数会议期间,会议主办者还结合会议主题组织大型文娱晚会,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在中国,全国养羊组织还有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该分会年10月成立,由从事养羊业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组成的全国性行业联合组织,是中国畜牧业协会的分支机构、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在行业中发挥协调、咨询、服务等作用,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养羊业健康发展。

4.举办“羊节”、“赛羊会”

为了调动广大农牧民、养殖单位养好羊的积极性,促进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国许多养羊地区纷纷举办“羊节”、“赛羊会”。

五、吃在中国—羊肉美食文化

我国是具有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羊肉更不例外。说起羊肉(绵羊肉和山羊肉),人们就会提起极具地方特色和风味、誉满国内外的新疆的烤羊肉串、羊肉抓饭,兰州、宁夏、青海的手抓羊肉,西安的羊肉泡漠,内蒙古的烤全羊,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成都的羊肉汤锅,苏州的藏书羊肉,重庆大足区的烤全羊,贵州的羊肉粉,…。

羊肉好不好吃?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羊肉的品质,二是烹饪和加工技术。我国羊肉的烹饪技术,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一般都具有色、味、香、形具佳的特色。

“全羊席”在我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宫廷中招待信奉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宴席。所谓“全羊席”,是指用整个羊体的各个不同的部位,烹制出各种不同品名、不同品味的菜肴,也就是由头至脚,每一处都是一个菜。品种五花八门,名称各有千秋。而且,从头至尾,在所有的菜名中不露一个“羊”字,全都以生动、美丽、形象的别名代之。“全羊席”除了有干、鲜菜肴之外,还有冷热菜。一桌“全羊席”,至少要有四十四个菜。

李慧文等编著的《羊肉制品例》一书中,收集了国内外羊肉制品共个品种。每个品种都以介绍原料配方、工艺流程、制作方法、产品特点或质量标准为主,同时还介绍一些食用方法。另外,在我国各地、在民间、以及在现代餐馆中,还有许许多多传统的、现代创新的、并各具风格和特色的羊肉烹饪技术和加工方法,同样也深受市场、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

六、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羊文化”

传统中国人性格的羊化特征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王保国博士认为:农耕文明极易养成以下整体民族心理和行为趋向:封闭保守,勤劳务实,和平文弱,消极避世,因循守礼,纯朴简单。这些趋向是养成传统中国人性格特征的基础,它不仅是典型中国人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对于羊的性格趋向的基本印象。查阅有关羊的大量考古与文献资料,发现,“羊”已经不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在,还是作为一种观念或者说精神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甚至渗透进传统中国人的性格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jz/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