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pf.39.net/bdfyy/

文史

埔塘古驿道

孙照宇文/图

埔塘古街,实际上也是元明清时期泉州崇武古驿道的组成部分,古道沿途两侧,至今仍葳蕤散立着长达几百龄的古榕树。古街沿线,文物古迹如奇珍异宝散列点缀其间,让古街平添了几多风韵和魅力。近日笔者浮生偷得半日闲,重返“乌篮血迹”所在探访寻究这些故里风物,在以庄重的脚步和虔诚的目光礼赞了诸多先人遗珍之后,仔细查询了相关资料,通过实物和信史的比对,兹以文字辑录如下:

美女峰

埔塘宫

北宋熙宁四年(年),从白云岩沿螺岗之麓逶迤而下,经庵林墓直到埔塘宫,建有佛寺庵堂多座。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水火肆虐、战乱毁坏,特别是明季邑侯叶春及“毁淫祠”、康朗康都堂“烧八寺”等官府拆除行动后,大多塌毁废尽。至今埔塘村仍保留着“庵东井”“庵林墓”“庵东沟”等古地名,足见当年寺庙群的规模及影响之大。

埔塘宫系由白云庵原附属建筑物改建而成,奉祀埔塘境主陈博济侯及灵安尊王等神祇,也称博济侯宫。

埔塘宫的主要文物价值体现在矗立于宫前的两座宋代石构陀罗尼经幢。经幢通高6.77米,底座为八角形须弥座,每边长78厘米。经幢主体由三部分叠成,底座之上分别为两部分八角形构件,刻有陀罗尼经文,雕有佛像,上部雕饰有“释迦游四门”的佛教故事,顶部为葫芦形构件,不同构件之间承托以宝盖、鼓形及仰莲座石雕。

埔塘宫在解放后一度被废,建筑物则长期改作村卫生所;经幢更是惨遭拆除,幸而有村中胆大识深的文化耆宿冒险秘密收藏七零八落的经幢构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埔塘宫的重光,两座珍贵的经幢也于年以幸存的大部分构件在原址复原。

埔塘经幢是惠安县境内仅存的两座宋代经幢,年获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岩寺

孙氏族人聚居埔塘是由南宋礼部左侍郎恭肃公开基肇始的。类似于“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历史沿革,也是“未居侍郎,先有庵堂”,即早在侍郎公开基埔塘村之前两个世纪,就有高人结庵于此修行了。成书于明代的《八闽通志》载曰:“白云岩在县东南二十五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端,因名。”清嘉庆《惠安县志》则记载:“白云岩在美女峰西,昔山人诛茅结屋,白云常覆其上。岩前双石夹道,其左者叩之,时有磐声。”同书《隐逸》则志:“道渊,亦宋时高僧。诛茅结屋于美女峰西,戒律清苦。时有白云覆其屋上,因名其山曰‘白云岩’。”

历代墨客骚人对白云岩寺多有吟咏。明代进士孙有敷《题白云岩》诗云:

岩在云堆废迹遗,

白云又覆一梯危。

碧连溟海雨轻过,

练入青榕鸟不知。

塔外宝花闲惹袖,

石间法水暗经池。

诛茅结屋人归去,

鹤鹳巢空林影移。

民国诗人、惠安县图书馆长杜唐在《惠安古迹新咏》集中也分别以《白云岩》《磬音石》二题予以吟诵。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一千古绝句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世上的山川形胜,无不是与人文教化互为升华、合璧辉映的。难怪惠安名宦叶春及在《惠安政书》中精譬论及:“(埔塘所属二十五都镇安铺)以北乃为垣、为岌,南障海浒。中有美女峰,因王姬名,锦田冈,以刺史显;白云岩,为高人称,则以人胜也。夫非灵之攸锺舆?”著名山水画家张晓寒先生的高足,里人孙诗彪也以国画《八闽名胜白云岩》给了该景物予生动的艺术再现。

据传明代之前的白云岩寺纵进九落,规划宏伟,后因僧尼不轨,被康都堂焚毁。笔者幼时在原址周遭玩耍时,残存的断砖碎瓦尚历历可见。年,乡贤骆志松先生捐资择址美女对镜石西南侧、蚌塘西北面重建了白云岩寺。新筑面积平方米,系两层钢筋混凝土仿古石木构式,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偏东,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石木构架,歇山式屋顶,祀服三宝佛、观音菩萨,并附设有报恩堂等建筑物。

孙氏家庙

孙氏家庙位于埔塘宫西侧米处,由孙氏十一世孙莄生公首建于明英宗正统六年(年),捐地建祠者为郡志孝子孙君缉公;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年)武德将军孙夏瑚公倡捐重修;年,族人再次鸠资大修。虽历近六百年经三次修建,现家庙仍保留明代建筑规制。

孙氏宗祠

家庙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由凹斗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祀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饰有褐色龙吻。外墙以瓦片镶嵌块石砌筑,俗称“观音抱孩儿”,为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大门上方悬挂遒劲刚正的法书匾额“孙氏家庙”。大门左右襟分别立有方形青石鼓,正面浮雕鹿竹牡丹图案,中有俗称“黑白蛇”的黑白条纹,是孙氏裔孙认祖归宗的依据。刻于门柱及庙内石柱上的三副楹联是对孙氏族史的精到概括,分别是“有宋宗伯第,皇朝大夫家”“东海表大儒,诗礼名家,旧望曾推唐谱牒;南朝崇硕辅,弟昆报国,新封犹溯宋衣冠。”及“缅当年,分晋分惠分永,派衍秩宗,惟是清慎勤厚德;看此日,芹香桂香杏香,花生蕊榜,已占解会状先声。”

祠内高悬“进士”“举人”“忠臣”“名宦”“优元”“解元”“文魁”“贰尹”“乡贤”“孝子”等功名及荣誉牌匾五十多面。

祠内供奉的先贤牌位,载入《惠安县志》的就有4位,名跻《福建通志》的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孙经世公更是《清史稿》唯一入传的惠安籍人士。

家庙前原有科举旗杆50多副,现尚存20副,其数量居全县各宗祠之首。

孙氏家庙周边,还众星拱月般散落着恭肃公派下的三房、骑龙头、三落刊祖祠等十几座分支宗祠,这些古建中,同样有可圈可点的人文遗迹,如长房二三落刊五房祖厝中就有清代惠安知县吴裕仁书赠五房祖孙兰金公的匾额“耆儒”。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年,孙氏家庙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嘉安墓

埔塘孙氏开基始祖孙嘉安公,字仲吉,生于宋宁宗庆元戊午年(年),赐进士及第,累官至礼部左侍郎,诰授通奉大夫,赐谥恭肃。玉塘孙氏谱史记载:“公仕宋倜傥有大志,毅然以天下为己任,在朝日久,慎名节,端轨范,姿性凝重,有古大臣风度。端宗入海,公与兄谏议大夫真辅,参知政事张世杰,枢密副使陆秀夫扈跸至泉。薨焉,遗令子孙赤心报国,勿臣异姓。葬于惠遂家于惠。”

墓位于本都坝头乡后亭(今埔塘村东向三华里,即埔边村西南米处),穴号“眠犬缝针”,坐亥向巳兼乾巽,俗称“睏狗穴”,因此族人也昵称嘉安公为“睏狗公”。封茔坐北朝南,呈“凤”字型,墓堆前立半月形晕首墓碑,阴刻一楷书“孙”字,两旁各附凤纹与云纹石刻,周边砌石,上堆封土,墓近似圆形。墓前有双层墓坪,后之中部有尖状突出如龟尾,形制古朴,给后人研究宋代墓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照。

孙经世故居

孙嘉安墓墓首远眺的正前方獭窟岛,正是当年他护驾宋端宗过惠驻跸的地方。孙氏子孙牢记其勿臣异姓的遗命,终元一朝历九十八年,连续五世无一人应试出仕,以古代士人“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价值观念考量,无疑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气节操守。

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单独行文公布该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为墓前、后各距墓碑30米,左右各距墓碑15米,并竖立文物保护标志,严禁在保护区域内采石、伐木和违章建筑,切实保护好周围环境风貌。

其它有文物价值的埔塘先贤古墓葬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经世墓及陈博济侯墓(系嘉安公金兰兄弟,随其扈跸入惠。侯无嗣,嘉安公遗嘱后世以父执事之,故塑像世代奉祀,至今族人但逢红白喜事包括起厝挖井诞子等诸大事相关仪礼的举办,必先扛其塑像祷祝祈准),孙兰陵墓等等。

孙经世故居

孙经世公字济侯,号惕斋,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音韵学家,一生著述等身,传世的就有十九部近二百卷。其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其中《尔雅音疏》《韵学溯源》和《经学释词续篇》被誉为我国早期研究语言音韵学的成果,其学术价值时至今天仍熠熠生辉,依然是高等院校中文、汉语言文学有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孙经世公去世后奉旨崇祀泉州府乡贤祠,《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惠安县志》都为其作传,而且是唯一入选《清史稿》的惠安籍传主。

孙经世故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位于埔塘村古街东面南侧,俗称官房旗杆三落大厝。故居为官衙建筑规制,其建筑布局为双大门、双天井,称为“玉借起”,在闽南传统建筑中较为罕见,是研究闽南古建筑的典型实物借鉴。

故居坐东北向西南,三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两侧及北面外墙为块石砌体,正面墙体下半部为巨型粉堵石,上部为清水红砖墙。门前埕地左右两侧各竖大小旗杆石夹板两对。

故居下落由门廊、天井、东西犄头、角间、下房组成。下落与顶落之间由砖墙隔开,并建有二重大门和东西廊门。顶落重门平日关闭着,日常起居由东西廊门进出,只在官员来访或婚丧喜庆时才开启。顶落由厅堂、东西小厅、五间、后房和犄头构成。厅堂屏风上悬挂着孙经世中试优贡第一名的“优元”牌匾,东西墙上分别悬挂“文魁”“贰尹”牌匾。孙经世公就出生在顶落西犄头。

与顶落相隔四尺的小巷之后就是俗称“后厅”的后落,顶后落分别设一小门相通。后厅是当年孙经世公的书斋,斋名“集古堂”。后落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厅堂、后轩、东西小厅、五间、后房、犄头组成。厅堂屏上横匾“集古堂”三字法书井然、刀工古拙,案桌上供奉文昌帝君坐像。厅后及两侧沿墙立有七座书橱及“肃静”“回避”示警木牌,书橱珍藏的线装古籍及印板解放初期由其后代捐献入藏于福建省图书馆及惠安县图书馆。天井东西侧安放有花椅,前南墙为砖墙,中为石窗,石窗下有一内径五尺、高三尺的六角形鱼缸,用于养鱼玩赏兼顾防火。石窗两旁的花栏中种植着腊梅和米兰。

正是在集古堂书斋,孙经世公成年累月皓首穷经,以那七座“死”书橱里的典籍,内化造就了当年福建学政陈用光当面向道光皇帝推荐美誉的“活书橱”孙经世。孙经世公在书斋里伏案著述,写下了让他流芳百世的绝大部分著作。同样从集古堂里走出的,还有他的得意门生陈金城(系其受业婿,与林则徐同为清末著名爱国士大夫),“直声震天下”的御史陈庆镛(后来他回泉州家乡办团练,监斩了农民起义首领邱二娘)、举人孙文圻(名宦孙兰陵公子)、举人孙振声(孙经世公子)等等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

顺便交代一句,笔者先祖父母也曾居住在顶落东犄头,“文革”结束后先祖父与孙化育先生在东犄头以一己之力重修玉塘孙氏家谱及编纂《悼珍妃诗集》,诗集编后印刷出版了,不知是经费还是其它原因,重修的家谱当时没有出版,连先祖父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用小楷写就的重修稿手抄本,也在十几年前族人集全宗力量组织重修出版“玉塘孙氏家谱”时因长时间辗转借阅而不知花落谁家了。笔者当年尚是小学、初中学生,课余乐此不疲地帮着先祖父裁纸、研墨,至今犹然历历在目,也为那本蕴籍过先祖父体温的家谱手抄本的失落而剜心痛惜,当年见过手抄本的师长耆宿无不啧啧称赞于先祖父的小楷书法。

灵源寺

灵源寺

灵源寺在埔塘古街西侧即埔塘街自然村北,寺前左前方大岗山形如卧虎朝拱,右方南山状似雄鹰展翅,美景天成,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观光胜地。

灵源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初年(年),后因战乱焚毁,光绪三年重修,再毁于“文革”间,年台胞孙藩声倡捐三修,由山门、天井、两廊、主殿组成;附属建筑有藏经阁、慈恩堂、佛恩亭、国恩亭、进修亭。特别是寺前的碑林由三十几位海内外名家题刻,其规模之宏巨居惠邑之首,价值珍贵者则有:朱子真迹“天道纯精,世德荣新”、古石刻“白象托芦”、台湾高僧净心的“精进闻思修,深入律经论”等,笔者恩师、原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明镜先生也留有墨宝。碑林无疑给风光秀丽的灵源寺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年灵源寺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祠堂明代观音抱孩儿墙面

孙中山先生遗珍

埔塘村中拥有两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史迹遗珍。一是中山先生为孙成赞故居题写的楹联;二是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

中山先生的楹联墨宝得从孙成赞说起。旅菲侨商孙成赞爱国爱乡,先后捐资建设埔塘古驿道跨越埔塘溪上的埔塘桥,民国肇始之际开风气之先,主办新式重光小学(即乐安小学的前身之一),修建玉塘孙氏家庙。孙成赞早年积极参与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事业,任过中华革命党菲律宾宿务支部党务科主任,先后荣膺大元帅府奖凭、中华筹饷会二等银质奖章、中华革命党三等有功章及旌义状。可惜这些奖章和奖状在解放初期由其孙维谦上交后不知所终。孙成赞还是营造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的捐资者,至今纪念碑的献石碑刻还有他的照片,并勒文曰:“菲律宾宿务埠国民党员孙成赞献石。”为褒扬孙成赞的革命义举,中山先生欣然为孙成赞在埔塘老家所兴建的五间张大厝题撰大门楹联:“乐看文明新世界,安居容膝大中华”。辛亥首义之后,孙成赞毅然遣子孙烈伍(原名昌成)回国参训,成为中华民国首批飞行员。抗日战争期间,孙烈伍坚决支持国家航空署长张惠长“空军誓不参加内战,不再为任何人的工具”之通电号召,在张随孙科南下广州任西南空军总司令后,孙烈伍一行赴菲律宾募捐巨资购得飞机15架,不辱使命顺利归国后,继续“奉檄空界,赴疆场,驱强寇,为国奔驰,出生入死”,后来孙烈伍烈士慷慨捐躯抗倭沙场,父子二人共谱了一曲壮烈激昂的爱国悲歌。

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于年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主礼落成于乐安小学操场,是她在福建省捐赠的第二尊先生铜像。铜像造型为手捧书本、目光炯炯地站立着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年孙中山形象。乐安小学校主系菲律宾爱国侨商孙庆珍先生(著名爱国港胞、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大紫荆勋贤黄保欣先生的姑父)。孙庆珍先生在抗战期间积极捐资捐物支持国内抗日事业,引起日寇仇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家人惨遭日寇追杀于菲律宾深山里,光复后被追认为烈士。解放之前,中共地下党人以在乐安小学任教为掩护在学校建立地下党组织。因此,乐安小学有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理应深入挖掘,以激励后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家建设事业接班人。

埔塘寨

埔塘寨遗址位于白云岩西北侧不远处,营寨依山而建,左、右及后侧山势陡峭,设于南面的寨门之前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只有一条小径可通往山下的埔塘村。埔塘寨建在螺冈山的二重山上,营寨面积约多平方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却视野开阔,补给方便。至今站于寨址的大石盘上,獭窟、白奇海面尽纳视野,可能进犯埔塘村的水陆通道悉数全在营寨的眼皮底下。

《惠安县志》载曰:“元代至明代,为抵御倭寇侵扰,境内筑有不少营寨。清顺治十八年(年)年迁界,于洛阳至枫亭设置8座营寨,石寻寨、曾墓寨、埔塘寨、宣妙寨、走马埭寨、大埔寨、涂岭寨、九峰寨。”可见,埔塘寨已有相当历史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着军事要塞的作用。民国年间,为逃避封建械斗、匪患灾祸,还曾经把妇孺老弱撤于山寨里,并组织青壮丁据险持械自卫。

埔塘寨虽已荒废,但遗址上当年构筑寨墙的大石块砖头瓦砾仍历历可数,尤其是作为寨门左右柱础的两块天然方形石块,生动见证了几百年前古寨曾经的威武。

埔塘古街的安保硬件设施,还有建于古街上的三道隘门及村庄南方向的两座枪櫃。

三道隘门分别是泉益头的东隘门、塘岸头的西隘门及埔塘街自然村的水井边隘门。夜晚或遇警情时,只要关闭隘门,古街就有了相当的安全保障。解放初期,村民还曾经在泉益头猎杀了一头误入隘门的豹子。隘门形制恢伟,宽约3米,高2.5米,可满足车马及大型集会仪礼活动的方便进出。泉益头隘门附近尚存明朝奉直大夫孙泊宜人康氏古墓道遗踪。20世纪60、70年代,隘门遭拆除,构件散落村中,遗址基础尚存,与隘门有关的地名也保留至今,如欲复原,还是有相当可行性的。

古街出村外南向左右各有一座枪櫃,东南部的那座尤称宏伟坚固。为适应军事功能,枪櫃室内面积不足20平方米,高度却达30多米,共分为三层,每层又分为三格。枪櫃一楼护栏上“消夏亭”三字至今隐约可见,顶端还建有起瞭望作用的六角亭。枪櫃墙体以花岗岩巨石用从南洋进口的红毛灰(洋水泥)砌成,墙体厚度约60厘米,每楼层四周都建有挑檐阳台,阳台四周护栏均为高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枪櫃

枪櫃内部自下而上的九格营栏,都设有内大外小的射击孔,因高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射距,既自成战斗体系又可相互协作配合。东西两座枪櫃相互呼应成犄角之势,交叉形成全覆盖的火力网,对敌方极具威慑力。

西南部枪櫃解放前即已无存,东南部枪櫃抗战时为避免给日机提供引航方便而拆掉了瞭望亭及第三层,一、二层如今尚保存完好。

现当代风物

解放以后,埔塘人民积极响应党在各个时期的号召及政策,战天斗地,同样地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新“文物”。埔塘渡槽,20世纪60、70年代产物,为惠女水库山美灌区支渠,是当时玉塘大队及周边农业生产单位的水利大动脉;玉塘农校,是“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当年原计划建成一所亦学亦农的农业学校,后下马,主体建筑至今保留;玉塘七队队部及附属加工厂,七队是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不但组建有系列农副产品加工厂,而且上马了小型水力发电厂;东、西山塘,东山塘在美女峰下,已废弃,西山塘系在埔塘寨前方的峡谷上筑石坝拦水而成,建成后长期发挥较好的防洪灌溉效益,现转为自来水厂,为张坂镇数万人提供生活工业用水。

此外,建于民国初期的埔塘天主教堂,属惠安县境内较早的天主教活动场所;埔塘基督教堂,系由爱国港胞黄保欣先生家族倡建的下埔教堂分派而来。村中还有众多建于民国期间颇具南洋风情的华侨民居,如孙成赞故居、孙乌柱故居、孙马成故居、孙福泰故居等等。

丰富的民间传说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恭肃公开基埔塘村近八百年来,埔塘孙氏优秀人才络绎累世,号称“文武世进士”;埔塘古街的繁荣富庶名闻遐迩,惠邑至今流传“金埔塘银正兜”的俗语。殷实的物质财富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埔塘孙氏宗族久已蔚为文化传承渊远有序的望族。这些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相当部分就演化成数量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里贤诗明先生已有《印象故园》专著精彩记述,本文就不必狗尾续貂了。

值得一提的是,历经岁月冲刷洗礼,埔塘村仍顽强保存着很多年代久远的人文遗存,这些犹存的古风古迹无疑成为埔塘古街区别于其它很多村落的亮丽风景。这些风景中,除了上述众多物质遗存及民间传说,值得写上一笔的,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玉塘孙氏家庙冬至祭祖仪礼。

该祭祖仪式残留有宋制宫廷三献酒痕迹,规制典雅,程式繁复,内涵厚重,依然保存着周公制礼的古意风范,因此不但十乡五里纷纷效仿引进,而且得到地方政府首肯,先后被惠安县、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文革后任首次恢复祭祖仪礼组委会文史组负责人的剑华先生介绍,解放后中断了四十几年的整套祭祖仪礼程式,是由村中耆宿仲诚老先生凭其过人的记忆力,参考清代同治三年孙文圻公《大宗祭簿》等有关家谱古籍整理恢复的,遗憾的是,仲诚老先生在整理复原这套仪礼程式后不久就以近90岁的高龄无疾仙逝了,没能亲身共襄凝聚了他晚年心血的仪礼文本实况上演的盛举。

古街外延风华依然

出埔塘古街东端泉益头隘门沿古驿道继续前行过蚌塘约二华里,就是唐时献地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公后人聚居的地方,那里更有闽王赐名的美女峰、朱子手迹“锦溪”碑刻、福胜寺及臭头皇后、国朝才子黄宗旦诗题葆光池等等史迹及传说;古街西端经过宋代庄公岳古墓后不远处,就有坑外村道上的元代石塔。

走笔至此,笔者突然联想到近年的“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乡村振兴”等等,窃以为,如果地方有司、有识贤达能够多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wh/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