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
点击上面蓝色文字 墨牛舌形,两条雕龙蟠绕墨体。墨额饰朵云,云纹下阴文隶书“天府”、“御香”;墨之一面左下方阴文楷书“龙门氏”。饰纹、题识皆施金、蓝、朱彩,华贵富丽。 经考证,龙门氏系清代第一任徽州知府。传世墨中署有顺治年款或可间接确定为顺治时墨者寥寥无几,此墨因而愈显珍贵。 天府御香墨为明代旧有墨式,明《方氏墨谱》收录。此墨造型浑厚,龙纹形态及雕刻中浑圆的刀法无不展现明墨的风韵,说明清代开国之初制墨尚处于沿袭前代的状态。 2.端石瓜田砚 端石瓜田砚,清初,长18.3cm,宽13.5cm。 砚紫色端石制。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砚面受墨处颇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砚面右方刻有隶书题铭“瓜田半亩”四字,砚背刻有篆书题铭“緜绵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又“石室”下署“诵先人之清芬”一长方印。 此砚石属明端石老坑,石质较好。清初人制,题款。 3.端石猫蝶砚 端石猫蝶砚,砚长22.5cm,宽19cm。 砚端石制,随形。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又,“乌至邢耄,共耋引长,龄千秋业”,并署“高竹总铭顾密,林春屋”,篆书“士奇”小印。下有“汞邨居士”、“清吟堂珍赏”印。石质坚密,色紫带黑,石内隐青花,蕉叶白等名贵纹理。此砚因材施艺,题材、立意、构图、造型都精心推敲,刻划得当,使砚古雅、朴实、形态自然。古代喜用猫蝶合绘表现在工艺及绘画作品中,以“猫蝶”与“耄耋”同音,意在祝人长寿。 4.汪节庵古泉墨 汪节庵古泉墨,十锭为一组,盛以本色木盒,盒面阴识填蓝楷书“仿古泉式”,下注“汪节庵监制”,字体略小。盒内贴衬龟背锦,作凹槽,墨嵌其中,排列有序。 古泉墨制造精巧,分别仿战国、新莽时期的古泉形,每墨一式。其中一锭之墨面阴识填金楷书“子陶书画墨”,子陶为古泉墨的主人,汪节庵为墨的制作者。 清代中期考据之学盛行,许多学者热衷于对古钱的研究与考证,在此学风下,许多制墨家纷纷制出古泉形式的墨品,为今天的古墨文化增添了异彩。今存古泉墨中只有汪节庵的这一批保存最为完整,因此,其价值在同类墨中是无可比拟的。 5.汪节庵名花十友墨 汪节庵名花十友墨,长10.7cm,宽4.4cm,厚1cm。 墨十锭一组,嵌装黑漆描金盒中。盒面中央隶书“名花十友”,饰云龙纹。 墨面各雕名花一种并加题识,分别为桂花“仙友”、菊花“佳友”、梅花“清友”、莲花“浮友”、海棠花“名友”、酴釄“韵友”、茉莉花“雅友”、沈丁花“殊友”、薝蔔“禅友”、芍药“艳友”。墨背面均题“名花十友”,涵真、草、隶、篆四体书法。墨左侧面阳文楷书“汪节庵仿制”。 墨上花卉的表现,运用阳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花卉的俏丽,描金又增其华贵。 名花十友墨于明代已出现,见于《方氏墨谱》。《方氏墨谱》引:“昔宋曾瑞伯以十花为十公友,谓桂仙友……薝蔔禅友,各为之词。张敏叔又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各赋以诗。余囙(俗“因”字)戏辑为诸墨,一曰名花十友,一曰名花十二客。”汪节庵此墨虽袭用前人题材,制作中却体现了当时崭新的墨艺风格。 6.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 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套墨5锭,每锭均长16.3cm,宽3.6cm,厚1.2cm。 5锭彩色墨,分红、青、绿、白、藕荷五色,其形状、规格、图案完全相同。墨均长方形。正面题阳文隶书填金“大富贵亦寿考”六字,下方为“仿易水法造”填金印款。背面浮雕牡丹异石图,寓富贵寿考之意。 套墨5锭皆装于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纹漆盒内,盒盖面中央有描金隶书“大富贵亦寿考”字样。 此墨用于绘画。其墨质精良,色彩艳丽纯正,不易退色。 7.胡开文八宝奇珍墨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为八锭一套,造型各异。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顺序分别为: 碑形墨,长10.8cm,宽3cm,厚0.9cm。墨正面阴文填金篆书“湘阴左氏藏墨”六字款。背面镌刻“有虞十二章”图。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断木形墨,长11cm,宽3.4cm,厚0.9cm。墨通体卷云纹装饰,上下两端填金断木轮纹式。正面阴文填金隶书“湘阴左氏珍藏”。背面填金阳文卷云纹三轮。墨侧楷书阴文“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亚形墨,长11.8cm,宽3.8cm,厚1.1cm。墨通体卷云纹装饰。正面阴文填金行书“湘阴左氏珍藏”。背面钤篆书“香”字印,下端填金双龙戏球图样,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宝瓶形墨,长10.1cm,宽4.5cm,厚0.9cm。墨正面阴文填金隶书体“玉壶冰”三字,宝瓶颈部填金楷书“湘阴左氏”,瓶盖以描金宝莲花衬托佛光纹装饰。侧墨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古编钟形墨,长8cm,宽4.1cm,厚0.6cm。墨正面描金仿古编钟纹样,双螭纹蒲牢图,中间阴文填金篆书“左氏珍藏”四字。 碑形墨,长13cm,宽3.2cm,厚1cm。墨上一龙飞腾,正面头尾相接,通体龙缠碑图样,上下端均以如意纹装饰。正面阴文填金楷书“湘阴左式藏烟”。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舌形墨,长9.9cm,宽3.8cm,厚0.9cm。墨正面阳文描金双龙戏球图。背面描金四连宝相花边装饰,中央阴文描金隶书“湘阴左氏藏烟”字样,墨侧阳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碑形墨,长11.7cm,宽3.2cm,厚1cm。墨正面双龙戏珠纹装饰。背面周边描金线,中央阴文填金楷书“湘阴左氏珍藏”。 此套墨墨质黑黝坚润,做工颇细。8锭墨同装一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图盒内,盒面中央描金隶书“八宝奇珍图”五字。. 8.珊瑚色开化纸 珊瑚色开化纸,纵33.5cm,横26cm。 开化纸纸质柔软坚韧,均匀细薄,纸色纯白,无帘纹。珊瑚色开化纸是在开化纸上涂以珊瑚红色的药粉,其鲜艳夺目,且不变色退彩,用作书籍、册页的扉页,可防虫蠹,古时南方各省多用此法。此种纸与广东佛山产“万年纸”相似。 开化纸在清代康、雍、乾三朝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多作贡品。清代殿本图书多以此种纸印刷。今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以开化纸印刷的书籍。 9.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 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纵cm,横65cm。 纸为三层托裱而成。其中一层纸刻出龙的图案,再用两层宣纸将其夹托起来,迎光视之,夹层间的龙纹便透现出来。右下角钤“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朱文长方印一方。纸质地匀细,宜于书写。 此纸不见记载,唯内务府制作,民间不见流传。 10.斑竹管玉笋笔 斑竹管玉笋笔,通长30.7cm,径1.1cm。 笔管、帽竹制。表层有褐色斑纹,故称“斑竹”。管上端阴文填蓝、绿色楷书“玉笋”。顶及帽口均镶象牙。笔头羊毫制,长锋造型。 羊毫笔以柔软、耐久为特点。清嘉庆、道光时期,由于考据学盛行,书法风格多样,羊毫毛笔遂因适应需求而为文人广泛接受,并成为浙江湖州(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制笔中心)毛笔的主要产品。清代宫廷用笔亦与社会同步变化,清《竹叶亭杂记》载:“御用笔,向皆取紫毫之最硬者方得奏进,……以其不合用,命莫协揆(时为户部尚书)以外间习用者进,试之,取羊毫、兼毫两种,命仿此制造。”从羊毫笔的兴起及清宫用笔的变化分析,玉笋笔应是清中期之后贡进宫廷的湖州毛笔。 11.端石嘉庆御赏长方砚 端石嘉庆御赏长方砚,长16.4cm,宽11cm,厚3.3cm。 砚端石质地,呈青紫色,温润细腻,呵之即显湿气。砚为圆角长方形,流淌式砚池,落潮处雕方形螭纹图案,边框环饰缠枝莲纹。砚背阴刻篆书“嘉庆御赏”四字。 此砚石材精良,造型规整浑朴,雕刻尤显精细飘逸,其工艺特色是清代中期的作品所具有的,因此在年代的鉴定上,应将“嘉庆御赏”的题款视为此砚制作年代的下限。 12.青玉绳纹管提笔 青玉绳纹管提笔,通长28.3cm,斗径2.9cm。 笔头为褐色笋尖式。笔管青玉质,浮雕旋转状绳纹。笔斗壁上阴刻四枚荷瓣,宛如荷花盛开,管顶圆雕的荷苞与之呼应。 笔头与笔管通过金属连接,笔斗的颈部镶嵌数颗红色宝石及金属装饰。此种工艺富有浓郁的痕都斯坦风格。笔管的玉色较笔斗略显浅淡,但工艺风格与笔斗浑然一体。 此笔管乃清宫旧藏仿痕都斯坦玉雕风格的作品,是清代毛笔艺苑中吸取外来文化的典型之作。 13.端石云纹砚 端石云纹砚,清初,长14.9cm,宽18.1cm,厚3.2cm。 砚为端石质地,材质细腻、温润,随石材形状略加打磨而成,下端尚存留黄色膘皮。砚面的上方生有一颗碧莹莹的石眼,借此,制砚工匠在砚之左、右肩处雕出飘浮的云纹,创造出“流云遮月”的意境。 此砚体现了清代初期的制砚风格,纹饰布局简练,构思精妙,刀法流畅,达到了雕饰无痕的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14.澄泥石渠砚 澄泥石渠砚,清早期,长12.4cm,宽12.4cm,高6cm。 砚为澄泥烧制,砚体方形,较重,澄泥红色。砚面中央砚堂受墨处为方形,四周环水渠,故称石渠砚。砚边沿饰回纹,四侧面各雕饰一螭纹。砚背面正中双边框内篆书“子孙寿昌”四字,边框上刻铭:“石渠之名始自汉……乾隆辛丑御制”等,字迹剥蚀不清。 此砚为仿古式,清代制作较多。 15.端石流云吐华日随形砚 端石流云吐华日随形砚,清,长20cm,宽17cm,厚2.5cm。 砚端石制,随形做成云形。砚石质地细腻,石色紫而深沉。砚额上部浅雕云纹,并署名“流云吐华日”篆书五字。砚背面光素,略显出石质的自然纹理。 此砚因材施艺,石质精良,呵气即可研墨。 16.菊花石祥云龙纹砚 菊花石祥云龙纹砚,清,长23cm,宽16.5cm,厚4.5cm。 砚菊花石制,椭圆形,石质坚而厚重,色灰褐,有泥质光泽。砚面上方石质纹理明显,似大朵菊花盛开,妙趣天成。砚左侧雕饰盘龙祥云纹,云中深凹处巧作为砚池。砚背面光滑,隐现细铁线。 此砚造型新颖,虽有剥蚀,但石质优良。 17.项元汴铭端石抄手砚 项元汴铭端石抄手砚,清,长18cm,宽11cm,厚4cm。 砚端石制,长方形,石质精良细腻,色黝黑。砚面受墨处平滑,砚堂宽阔,砚首深凹作月形池。砚背内凹出直壁,仿宋代抄手砚式。砚侧镌刻“项元汴写山研”六字楷书。砚配有随形薄胎漆盒。 此砚造型简洁,砚体厚重,雕工圆润。 18.彩漆缠枝莲纹紫毫笔 彩漆缠枝莲纹紫毫笔,清,管长18.7cm,管径0.9cm,帽长9.1cm。清宫旧藏。 笔头紫毫制,呈兰蕊形,根部装饰浅黄色毫毛,是清代流行的毛笔式样。笔管、笔帽均为竹胎漆艺,黄色漆地上以朱、绿彩绘缠枝莲,莲纹漫卷,疏朗有致。笔管末端及笔帽两端描朱几何图案。笔顶、帽口镶饰象牙。 此笔为清代宫廷的御用之物,缠枝莲纹甚为精细,寓意子孙绵长。 19.黑漆描金管黄流玉瓒紫毫笔 黑漆描金管黄流玉瓒紫毫笔,清,管长16.8cm,帽长8.8cm,帽径0.9cm。 笔头紫毫制,形似兰蕊,根部饰黄色毫毛。笔管、笔帽均为竹胎髹漆,黑漆地上描朱绘云龙纹,笔管末端及笔帽两端分别描金回纹一周。管上端刻阴文隶书题“黄流玉瓒”四字,出自《诗·大雅·文王之什》中的“旱麓”诗:“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赞周文王能承祖业,修德政,恭敬祭祀而得福气 古人用黑黍酿酒,以郁金草和之,则色黄味香,故称此种酒为“黄流”,在神祭活动中用以灌地。“玉瓒”则是神祭中舀酒之器。“黄流玉瓒”之铭取自古代的礼乐文化,体现了清代宫廷御用笔题铭中所蕴含之传统文化内涵。 20.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笔 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笔,清,管长17.2cm,管径1.3cm,斗长2.3cm。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质,笔顶端镶青金石,下端镶碧玉笔斗。笔斗纳束紫毫,笔头的根部装饰红、蓝、黄多种染色毫毛。 此笔乃清代制作,笔身光素无琢饰,质莹润,色和谐,突出了玉材的自然之美。 21.嵌蚌池松花石砚 嵌蚌池松花石砚,清,长17.5cm,宽11.5cm。清宫旧藏。 砚松花石制,长方形。石呈绿色,其上隐隐显现刷丝般的纹理。砚面上部嵌蚌壳一块为砚池,周围浮雕海水祥云纹,两螭穿游其间,寓寿山福海之意。砚面中下部平坦,开出墨堂为受墨处。砚背阴刻楷书:“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豪,故其宝也。”文末阴刻“体元主人”、“万几余暇”连珠印。砚盒黄色,亦为松花石制。盒面嵌玻璃,周边雕饰夔龙纹。 松花石本名“乌拉玉”,亦称“松花玉”,产于东北的松花江畔,初为砺具,因其产地为满清始祖发祥之域,圣祖康熙擢其为砚材,并撰《制砚说》以志此事。此后制作松花石砚遂成清代宫廷定制。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有制作,嘉庆、道光两朝以后,松花石砚的制作日渐衰落。 22.歙石螭边长方砚 歙石螭边长方砚,清,长16cm,宽10.4lcm,高2.6cm。 砚歙石制,青黑色,石上隐现牛毛般的自然纹理,石质温润而细腻。砚面雕斜通式砚池,左、右及上三边饰螭纹边框,纹饰以上边框的火珠为中心,左右对称。砚背覆手深挖,中央偏下阴刻行书“墨餮”。 饕餮乃古代传说中贪食之兽,多饰于古青铜器和玉器上,此处刻“墨餮”系赞砚之嗜墨。此砚色深沉,质润泽,形制厚重而圆融。 23.歙石蕉叶砚 歙石蕉叶砚,清,长15.3cm,宽9.8cm,高1.95cm。清宫旧藏。 砚歙石制,青黑色,通体布满牛毛纹,琢为蕉叶形。砚背雕刻的蕉叶脉纹向内翻卷至砚面左边,活泼而富于天然之趣。砚盒髹朱漆,盒面填金隶书“仿古蕉叶式”。 清代《西清砚谱》卷四收录澄泥蕉叶砚一方,定为宋制,而此砚与之仿佛,大概是其以“仿古”命名的原因。 24.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笔 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笔,清,管长20.1cm,管径1.1cm,帽长9.8cm。清宫旧藏。 笔管湘妃竹制。管身雕饰留青折枝花卉,飞蝶轻舞于菊、梅之间,纹饰雅致精细。笔管装紫毫,笔头为兰花头式,此为清代中期以前紫毫笔笔头的常见造型。 25.龙眠山庄铭端石砚 龙眠山庄铭端石砚,清,长17cm,宽13.5cm,厚1.8cm。 砚端石制,随形巧作。石色紫中泛红,石质润泽。砚面平滑光洁,左上方砚池深凹呈圆形,似一轮圆月高悬。砚背题刻“石髓”二字,赞此砚为石之精髓,并铭曰: 入岩函,割地肺。润云岫,屏滓秽。 置几席,长相随。勒之铭,岁己未。左侧署“龙眠山庄”长方形印款。 此砚石质精良。砚置天地盖盒间,盖面上题刻“龙眠山庄石髓研”,并铭“李伯时,宋神宗熙宁中进士,哲宗元符三年庚辰致仕。此研铭著己未,为神宗即位十有二载,改元元丰二年,即伯时致仕前二十有二载也。”后署“民国二十一年吹万记”,并“景洲”小印。20世纪50年代,吴景洲先生将此砚捐献故宫博物院。 26.卢葵生款漆砂砚 卢葵生款漆砂砚,清晚期,长13cm,宽9.4cm,厚3.4cm。 砚为薄胎漆砂制,体轻而薄,色为浓紫,仿拟石色。此砚呈抄手式,两侧内敛,造型仿宋式。一侧隶书:“宋宣和内府制”,其下为“葵生”二字印。另一侧铭:“恒河沙,沮园漆,髹而成,研同金石,既寿其年,且轻其质,子孙宝之,传奕奕,嵇留山民”,并“寿门”印。砚背面凸起一半圆柱眼,为仿古制。此砚造型小巧,署名葵生,为清代卢葵生所制。 27.蟹青石砚 蟹青石砚,清,最长17.8cm,最宽16.8cm,厚4.3cm。 砚面随形开制,有一方出歧角,呈不规则六边形,歧角处深挖成砚池,池底倾斜成坡状,圆雕一青蛙,恰似由水洼爬出。砚面设计巧妙,颇有生趣。 砚石体表呈红褐色,边框处有斑斑剥蚀,显露出虾蟹般的青色。此砚命名为“蟹青石”正是源自砚石之本色。 28.褐色虎皮宣纸 褐色虎皮宣纸,清,长cm,宽.6cm。清宫旧藏。 宣纸为褐色,质地较薄,其中有少许束状纤维,表面通体装饰浅色斑点,类似虎皮,故名。此类宣纸属于艺术加工纸张,价格较为低廉,流传较广,传世较多,为古代书画界具有代表性的书画用纸之一。 29.端石三龙戏珠砚 端石三龙戏珠砚,清中期,长28.9cm,宽19.5cm,高2.75cm。 端砚以红木盒盛装,盒盖上嵌螺钿云龙纹。砚面浅开斜通式云形砚池,池内半圆雕游龙,地为细密的海水纹。砚池周边雕海水云龙纹,池淌处雕一石眼柱,似为初升之日,又似龙珠,构思巧妙。 此砚石色紫,质温润,雕刻工细、繁复。 30.端石砚 端石砚,清,高26cm,宽18cm,厚2.5cm。 31.松花江石砚 松花江石砚,清,长8.2cm,宽7cm,厚0.8cm。 32.水晶古琴式镇纸 水晶古琴式镇纸,清,长12.4cm,宽4cm,高1.5cm。 镇纸仿古琴式造型,琴面呈拱形,一端竖排雕琢7个圆圈代表弦孔,横排13个圆圈代表徽星,背前后各两足。 镇纸又称压尺,主要压放于书写、绘画用纸和绢帛等边缘,以保持纸帛的平整、舒展,也可用于阅读时压平书籍。 此物造型新颖别致,以古琴入题制作文房用具,似乎在书斋中飘出幽远琴声,加之水晶之晶莹剔透,更显优雅情趣。 文房用器除却笔墨纸砚四宝外,书斋所用之笔筒、笔洗、镇纸、臂搁、砚滴、砚屏、印章等各类文房用器亦丰富多彩,它们或陈设,或实用,或雅玩,亦成为文人潜心追求之物。清代是文房用具的完备鼎盛之时,无论是审美理念,还是工艺制作技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33.铜笔架 铜笔架,清,高4.8cm,宽9cm,厚5cm。清宫旧藏。 笔架呈五峰山形,红铜制,附木座。器虽朴素,山峰造型也有高下层次,置于几案上,仿佛眼底江山,颇有意趣。 笔架亦名笔床、笔格、笔山,是古代书案上一种暂时放笔或架笔的专用工具。它是随着笔的使用而创制出来的。就文献所记,笔格出现于南朝。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的诗句。宋明人亦皆称为笔格。笔架的质地计有各色玉雕、铜鎏金、仿古铜、哥窑、定窑、木等,造型则有山形、子母猫形、十二峰形、三山与五山形,还有天然木形以不加斧凿为妙者。故宫博物院所收明、清两代的笔架,无论质地及造型风格都非常丰富。溥仪在宫中时也沿用了前朝留下的大量文具。 34.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 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清康熙,管长18.8cm。 此笔以竹制管,体轻。笔管上方阴识填金楷书“天子万年”四字,下方缀注填蓝楷书“臣白潢恭进”。笔头以珍贵的紫毫制作,腰部凸隆,似含苞的玉兰,清人美其称为兰蕊式。笔头的根部有黄色的副毫,可起支撑作用。“天子万年”笔是清宫藏毛笔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毛笔之一,其题识提示了毛笔的制作时间,也说明了该笔是为恭贺皇帝万寿节而进献的礼品。 35.曹寅恭进黄纸 曹寅恭进黄纸,长cm,宽61.5cm。 纸黄色加粉,两侧砑印暗花,一侧为梅鹊纹,一侧为松竹纹。纸质地细腻,厚薄匀称,拉力不强。原封签书“康熙四十八年(年)七月十一日曹寅进”。 36.松花江石海水龙纹长方砚 松花江石海水龙纹长方砚,清康熙,砚长18.5cm,宽12.6cm,高3.2cm。砚盒长19.5cm,宽13.8cm,高5.3cm。 此砚松花江石制成,色泽碧绿光润。砚面有较规则的黄、白色石脉,呈横向纹理,此乃松花江石之特征。长方形,砚面平阔,上方浮雕海水云龙纹。砚池处嵌饰螺钿一枚,螺钿呈五色光彩,营造出寿山福海的意境,成为该砚的点缀。砚堂圆形,仅微加打磨,露出芒理,无使用痕迹。背面阴文楷书“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其下篆书“康熙”、“御铭”印款。 该砚配有紫色石盒。盒面镂雕后嵌平板玻璃,周缘雕饰古朴的蟠螭纹。 松花江石质地坚滑,宜研朱墨。松花江为清廷发祥之地,故松花石砚为清皇室所珍视。 37.兰台精英墨 兰台精英墨,长7.1cm,宽1.7cm,厚0.7cm。墨长方形。正面阴文填金楷书“兰薹精英”四字。背面阴文填金楷书“康熙乙亥”四字款,下阴文填蓝“织造臣曹寅监制”七字款。此墨质地坚实细腻,蓝彩内蕴,体现了清初墨品的质感及当时崇尚简洁而不事繁华的审美取向。 38.曹素功紫玉光墨 曹素功紫玉光墨,清康熙,长8.7cm,宽2.2cm,厚0.9cm。 墨两笏一式,均作长方形。一笏一面线刻填金“五岳真形图”,上方阴文填金行书“紫玉光”三字;背面填蓝双螭龙,上方嵌米珠,二龙戏珠,拥托中央阴文填金篆书“艺粟斋”三字;右侧面阳文楷书“康熙乙丑孟冬月曹素功顶烟”。另一笏一面阴文填金行书“紫玉光”三字;背面填金双螭龙,上方嵌米珠,二龙戏珠,拥托中央阴文填蓝篆书“艺粟斋”三字;右侧面阳文楷书“新安曹素功选顶烟”。 此墨墨质青黑、莹润,制作精细,是曹素功墨品中的第一墨。 39.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清康熙,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5cm,长14.7cm,宽11.5cm。清宫旧藏。 砚盒长方形,口部饰铜镀金錾花螭纹一周,四立面为浅蓝色珐琅地,每面中间用桃纹作装饰,两旁饰相向的掐丝螭纹一对。盒内有炭火烧过的痕迹。盒底中心镌刻篆书“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砚盒的掐丝线条较为工整,珐琅质地细腻,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鲜明特征。 松花江石夔龙纹砚,清康熙,砚石长14.3cm,宽11.2cm,高2.5cm,炭火盒长14.7cm,宽11.5cm,高5cm。清宫旧藏。 砚体为青绿色松花江石所制,通体光滑,四脚处各有一兽面纹方足。砚面上沿边缘有阴刻方框一,内雕荷叶状墨池一,池边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砚堂凹陷,上有墨痕。砚体四侧各雕凹底阳纹两两相对的夔龙纹。 清代皇室成员对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松花江砚情有独钟。松花江砚成为皇宝的御用砚。 40.莘田款端石砚 莘田款端石砚,清康熙,长26cm,宽21.5cm,厚4.3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成,色紫深黑,石质精良。砚随形巧作,砚体呈朵云状。云形砚池,池上隐起一石眼柱,砚堂受墨宽广,砚边环刻云纹。背面内凹成池,凸起一石眼,为端石独有的石品特点。周边环刻文字: 月受日光,当心而出。前掞长庚,遥联太乙。 露滴方诸,花生不律。琼瑛兆贵,兹宝无匹。 其下署名:“辛卯夏五月得于羚羊峡,莘田宝用。”并“任”字印。 此为清代黄任藏砚,后入藏宫廷。 41.松花江石瓜池砚 松花江石瓜池砚,清康熙,长15.6cm,宽10.5cm,厚1.4cm。清宫旧藏。 砚松花江石制,长方形。砚面平滑,砚池斜浅,池上琢饰瓜形图案与螭纹,琢工精细,纹饰古朴。砚面四周雕出边框,磨出圆形砚堂。砚底面中央康熙帝御题: 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后署篆书“康熙宸翰”印款。砚配随形黑漆描金砚盒,盒胎薄体轻,其上绘饰秀石花卉与猫捉飞蝶图,生动可爱。 砚石肌为横向纹理,绿色浓淡相间,清晰美观,石质易发墨。此砚制作讲究,为清康熙朝宫廷特制的御用砚。 42.五彩长方形瓷暖砚 五彩长方形瓷暖砚,清康熙,长14cm,宽9cm,厚6cm。 暖砚瓷制,长方形,砚腹中空,可置放炭火。砚通体施釉,砚面辟长方形砚堂,砚首开椭圆形砚池,池内饰以海藻纹。砚侧在花锦地上饰五彩海兽图案。砚底平滑,不施釉。 五彩瓷始烧于明宣德朝,而瓷暖砚可耐高温,在清代烧制较多。 43.莘田款端石东井砚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清康熙,长19.2cm,宽12.5cm,厚3.4cm。 砚端石制,随石形。砚堂宽阔,砚首开方井式砚池,池旁题“东井”二字,砚堂边署“鹿原”并“林”、“佶”小印。砚背面镌刻四言隶书: 汝端祖明,我研既平。天一资生,汝司其贞。 源泉盈盈,雨施云行。人文郁极,猗欤化成。署名:“莘田任”,并“黄”、“任”篆书小印,其下又刻篆书“十砚轩图章”长方印。砚一侧有“飞泉涌流”四字,其下为“东井山房”印款。 此砚石质精良,砚体厚重,所署莘田、林佶者均为清代藏砚家。 44.松花江石桃式砚 松花江石桃式砚,清康熙,长6.7cm,宽6.4cm,厚0.8cm。清宫旧藏。 砚松花江石制,桃式造型,石绿色,质细腻,丝丝纹理深浅相间。砚面圆形砚堂,雕小浅池。砚背浅刻“康熙年制”四字款。砚盒亦为石料雕成,盒面雕桃枝果实,石色紫、绿与赭石色相间。 松花江石又称松花玉,因产自东北松花江流域而得名。其石质坚密、细腻、温润,纹理色泽清晰,以绿色为多,深浅相间,细如刷丝,亦有赭石色间杂黄色者。清初康熙时开采松花江石制御用砚品。此砚小巧玲珑,造型构思巧妙,以石料雕作砚盒亦别具一格。此为康熙御用砚。 45.松花江石夔龙纹暖砚 松花江石夔龙纹暖砚,清康熙,砚石长14.3cm,宽11.2cm,高2.5cm,炭火盒长14.7cm,宽11.5cm,高5cm。清宫旧藏。 砚体为青绿色松花江石所制,通体光滑,四脚处各有一兽面纹方足。砚面上沿边缘有阴刻方框一,内雕荷叶状墨池一,池边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砚堂凹陷,上有墨痕。砚体四侧各雕凹底阳纹两两相对的夔龙纹。砚下置匣式铜胎掐丝珐琅炭火盒一,盒体上部环绕镂空夔纹一周,下部为蓝色珐琅釉地上饰“双龙捧寿”纹,两面为蓝龙金桃,两面为金龙红桃。盒内有炭火烧过的痕迹。盒外底有“康熙年制”四字篆书印款。本品砚体雕刻细致,炭火盒精致华贵,是康熙皇帝的御用暖砚。 清代皇室成员对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松花江砚情有独钟。松花江砚成为皇宝的御用砚。 46.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清康熙,直径12.5cm,厚1.7cm。 墨圆形,正面为“兰亭修禊”图。背面为楷书阳文《定武兰亭》序文:“永和九年……”。序文末尾有楷书“叶玄卿世藏真赏”七字。所谓兰亭“定武本”,是唐太宗在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由书法家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太宗耶律德光破后晋后,携此石刻北去,因中途病故,石刻被弃于途。后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至大观年间被置于宋宫宣和殿。金灭北宋时石刻散失不传。定州在北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叶玄卿,明万历时期徽州墨家,休宁人,别号如道人、玄玄子,斋号“苍苍室”。其人在明代制墨界的地位与程君房、方于鲁等人相当,但至今墨品流传较少。子孙继承其业,仍以“叶玄卿”为名,一直活跃到康熙时期,由于避讳的原因,“叶玄卿”改为“叶元卿”。 47.雍正款松花江石砚 雍正款松花江石砚,清雍正,长11.9cm,宽8.2cm,厚1.3cm。清宫旧藏。 砚松花江石制,砚体长方形,绿色石肌纹理浓淡相间,清晰雅致。砚首墨池饰灵芝如意纹,琢工精细。砚背面有雍正帝御题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下署篆书“雍正年制”印款。 此为清代雍正皇帝的御用砚。砚配黑漆描金盒,盒盖面饰描金山水亭榭图景,幽雅怡人,漆盒内点缀黑漆描金折枝花朵,为清雍正朝漆盒装饰风格。漆盒制作精美,与砚体相得益彰,为清宫廷造办处所制佳砚。 48.“雍正年制”松花江石砚 雍正款松花江石砚,清雍正,长12.5cm,宽8.4cm,厚1.2cm。清宫旧藏。 砚松花江石制,纹理清雅。砚长方形,砚堂尚留有朱墨痕迹。砚池琢饰折枝柿和如意纹,寓事事如意。砚背面刻御题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下署篆书“雍正年制”印款。此为清雍正朝御用砚。 49.叶公侣乐志图墨 叶公侣乐志图墨,清雍正,长7cm,宽1.8cm,厚0.7cm。 墨长方形,墨面填金楷书“乐志图”三字,下题阳文楷书“歙叶公侣监制”款,墨背雕饰螭纹,墨侧题阳文楷书“雍正乙巳年夏月”。 此墨制于雍正三年(乙巳,年),时值雍正皇帝继位未久,正着手肃清政敌。“乐志”典出庄子《南华经》,其中赞伯夷、叔齐“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制墨者以“乐志图”为铭或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韬晦自守的心态。 50.罗纹洒金纸 罗纹洒金纸,清雍正,长cm,宽65cm。 罗纹洒金纸为宣纸的一种,纸面有明显横纵细线相交的纹样,但与帘纹不同。纸色淡黄,并施以细密的金箔,制作精细。罗文笺最早见于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以细布先一面浆胶,令劲挺,隐初其纹者,谓之‘罗纹笺’。”清代罗纹笺纸得以改进发展,工艺繁复且洒饰金箔,较一般的宣纸厚,不易渗水,质地细密。康熙、雍正之际,又有杭州著名良工王诚之以铜丝帘造阔帘罗纹纸,世人多有仿制,以竹帘造者称“狭帘罗纹”。罗纹纸制作精致,洒饰金箔,装饰华贵,为清代较为盛行的纸品之一。 51.宜兴窑紫砂金漆云蝠砚 宜兴窑紫砂金漆云蝠砚,清雍正,高2.6cm,直径21.6cm。 砚扁饼形。砚面突起形成砚堂,外环水渠为砚池,设计巧妙,造型简洁。砂泥呈深栗色,沉稳古雅。胎体致密滑润。口沿和外壁堆塑彩绘缠枝灵芝纹,描金彩朵云、寿字、飞蝠等纹饰,十分精致。砚底部内凹,满髹黑漆,乌黑莹亮。 此砚精工细作,采用雍正时创制的砂泥堆绘技法,具有宫廷御用砚品高雅富丽的特征。故宫博物院旧藏雍正皇帝御用紫砂砚仅此一件,原藏于清宫懋勤殿。 52.澄泥乾隆御制赏砚 澄泥乾隆御制赏砚,六方一套,楠木盒长40cm,宽44cm。 六方砚分别呈圆形、椭圆形、八角形、长方形、风字形、瓦当形。每方砚之砚背或砚面上方均镌阴文乾隆御题诗一首。各砚皆装于紫檀木嵌玉珮匣内,匣盖上均刻阴文填金乾隆御制诗一首。六方砚同装于一楠木盒内。 此种赏砚均成套,其砚型在一套中各不相同,是清代流行的宫内赏赐用品,常用端石、歙石制作,而用澄泥制作的较少,澄泥砚的制作在明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53.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 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长.5cm,宽53cm。 此乃仿元代名纸“明仁殿纸”,是以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黄色粉蜡笺纸。纸两面皆用黄粉加蜡,再以泥金画以如意云纹图案,纸背洒金片,纸正面右下角钤有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字印。 该纸平滑匀细,纤维甚少。可逐层揭开3-4张,每张均可用。这种纸是乾隆时期内库藏品,造价极高昂,只供皇室专用。 54.檀香木彩画福寿笔 檀香木彩画福寿笔,管长26cm,直径1cm。 此笔管、帽均采用名贵的檀香木制作,纤直细腻,散发淡淡的幽香,上以金彩绘寿桃、灵芝、蝙蝠、万年竹等吉祥纹样,并饰以朱、绿、绛等色彩。管、帽两端嵌饰象牙。笔头紫毫制,根部较细,色浅,至腰部凸隆,色渐深,呈兰蕊式,此形是紫毫的天然特征所致。 该笔选材名贵,制作精工,是清宫中最具观赏和使用价值的毛笔之一。 55.竹管小紫颖笔 竹管小紫颖笔,管长17.1cm,直径0.9cm,帽长9.1cm。 此笔管、笔帽皆竹制,直而均匀。笔头选紫毫制成,其形根细腰隆,呈兰蕊式,笔尖部锋利透明,此乃湖笔之特征,“小紫颖”之称由此而得。笔管上端镌刻填蓝楷书“小紫颖”三字。管、帽的顶部贴锦为饰,这是承康、雍时期的装饰风格。“小紫颖”笔是浙江吴兴制作的贡笔,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每笔现装于一锦面纸盒内,每5件复共盛于一大锦面纸盒中。据清人《西清笔记》言,乾隆皇帝甚喜用小紫颖笔。《清朝宫廷文化展》一书收录此笔。 56.端石双龙砚 端石双龙砚,长22cm,宽18.2cm,厚3.6cm。 此砚端石制,椭圆形。砚面上部及砚边雕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正中一龙四旋盘绕,翻腾踊跃。右侧一游龙突现藏尾露头,昂首仰望,二龙之间,嵌金珠一颗,形成二龙戏珠图。砚下方为砚堂,金珠煌煌生辉,周围间以飞云、骇浪,有云海相接之意。艺术家以巧妙的手法,在龙身之下,激流低凹处作暗通的墨池三。云水四合于砚背,激浪和疾风形成两个急卷的漩涡,前后浑然一体,气势酣畅。 砚石色青紫,纯净无暇,石内隐含“火捺胭脂晕”等纹理。质地极为细腻,温润,制作精妙,构图新颖,造型典雅,刀法圆润流畅。为清代砚中佳品。 砚左侧隶书铭“康熙十八年(年)五月恭制小臣刘源”,并篆书“源”字方印款,砚背有乾隆御题。 砚台装一紫檀木盒内,砚盒亦颇为考究。盒嵌玉佩饰件,盒面有乾隆御制诗,并录苏轼的咏文,盒内雕一龙并显“龙光”二字,盒底外面刻二十八宿图,其图填金“天府永宝”四字。盒雕线条流畅,华贵富丽。 57.汪心农菊香膏墨 汪心农菊香膏墨,高9cm,宽1.5cm,厚0.8cm。 墨长方形,顶端弧圆。一面阴文填蓝楷书“菊香膏”三字,上方嵌米珠一粒;另一面阴文填蓝楷书“乾隆辛亥心农制”七字款。 此墨是汪心农套墨之一,共8锭,同装一黑漆长方匣内。 菊香膏墨的制作,据《窳叟墨录》中记载:“汪心农榖,得明季阿胶一大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制墨。”用上述菊花香的阿胶所制成之墨,就是菊香膏墨。到嘉庆中期,菊香膏胶料已尽,菊香膏墨也就无人制了。 58.象牙八仙狼毫笔 象牙八仙狼毫笔,管长25.2cm,直径0.8cm。 笔通体象牙管,管身线刻八仙人物图,线内戗墨彩,上端刻仙台楼阁,隐现于云雾中。笔帽通体线刻“海屋添筹”图景。管顶端及笔帽上下端均镶嵌酱红色染象口。笔锋狼毫兰花式,毫直顺挺拔,刚力强。 59.御笔题画诗墨 御笔题画诗墨,一套9笏,按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 沈周画茄菜诗墨,直径10.4cm,厚1.5cm; 吴历画山水诗墨,长15.8cm,宽8.4cm,厚1.4cm; 王蒙画林壑云泉诗墨,直径12cm,厚1.5cm; 王蒙画竹趣图画诗墨,长14.1cm,宽7.1cm,厚1.5cm; 黄荃画花鸟诗墨,长11.8cm,宽11.8cm,厚1.5cm; 文徵明画松石画诗墨,长14.6cm,宽7.6cm,厚1.4cm; 王宠画山水诗墨,长16.5cm,宽7.9cm,厚1.4cm; 王绂画山水画诗墨,长11.6cm,厚1.5cm; 方壶画叶菜图画诗墨,直径9.9cm,厚1.5cm。 每笏正面为名画,背面是御题诗。墨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花瓣形、长方形、圆形、正八边形等。其中年代最早的画是五代后蜀黄荃(-年)的《杏花文禽图》,又元末明初王蒙的两幅画《林壑云泉图》和《竹趣图》,其余的为元代方壶,明代王绂、沈周、文徵明、王宠,清代吴历的作品。乾隆帝的题诗或以诗论画,或借题发挥。题诗有五言、七言,有律诗、绝句。诗后分别钤以“乾隆”、“畿暇怡情”、“畿暇临池”、“得佳趣”、“乾隆宸翰”等印,均为乾隆帝之闲章。 乾隆皇帝对绘画兴趣浓厚,亦有一定的造诣。他收藏了大量中国历代名画,对其中的精品还赋诗以誌。这套墨的制作,是从弘历题诗的名画中精选出8位画家的9幅佳作,由雕墨家依照数尺长的画卷,微缩雕刻在几寸长的墨模上再制成墨,以纯熟的技艺表现出原画的意境。 此套墨质地优良,墨模雕刻精细,是套墨中的稀世珍品。 60.歙石双螭寿字池长方砚 歙石双螭寿字池长方砚,长16.3cm,宽10.4cm,厚3cm。 砚歙石制,长方形,色青绿。砚周边凸起,上端辟成一长方形深墨池,池外下方正中雕阳文篆体“寿”字,左右两边各雕螭虎一,螭首相对,螭身绕池翻卷。 此砚为浅浮雕,雕工刀法圆润,不露锋芒。砚背略凹,石质莹润细腻,砚面有眉子纹、粗细水波状罗纹。此歙砚堪称石美工精,装于一紫檀木盒内。 61.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套墨5锭,形状各异。 中央为一圆形十二辰墨,直径7.6cm,厚1.6cm。正面中心描金圆圈内为螭纹,纹饰中央篆书“御制”二字,圈外一周楷书十二地支名,再外环以楷书乾隆帝御制七言诗。背面雕十二生肖。 上边为一磬形墨,长15.6cm,宽4.9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渊阁诗。背面镌刻文渊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渊阁墨”。 左边一长方云头形墨,长13.8cm,宽6.2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津阁诗。背面镌刻文津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津阁墨”。 右边一牛舌形墨,长13cm,宽5.8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源阁诗。背面镌刻文源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源阁墨”。 下边一扇形墨,长15cm,宽4.9cm,厚1.9cm。正面楷书御题文溯阁诗。背面镌刻文溯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溯阁墨”。 后四锭墨正面的御题诗后均有“臣彭元瑞敬书”字样,墨左侧面均有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套墨色黝黑,墨质细腻,其正面御题诗均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台楼阁画面纹路清晰。 乾隆三十七年(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年)第一部书成,存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别存于热河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墨上所题“四阁”,即四库全书贮存之所。 62.菊花石秋潭菊形砚 菊花石秋潭菊形砚,长27.5cm,宽19.5cm,高8cm。 砚菊花石制,取材于圆状石料,依形略加斧凿。砚石茶绿色,圆形砚堂,犹如一潭秋水。砚堂内外各有白菊纹一朵,注水后,恰似菊花倒映于水中,情趣盎然。砚堂右上方有一天然孔洞,可作墨池。此砚因材施艺,造型自然,雕工刀法简练,构思奇巧,意趣天成。 63.龙戏珠御墨 龙戏珠御墨,长8.3cm,宽2cm,厚1cm。 墨长方形。两锭合装于双开锦盒中,各附明黄色绣龙绫套。墨面雕龙戏珠图,衬以云水山石纹,纹饰描金,并点染朱色。墨背阴文填金篆书“御墨”二字。从墨之龙纹特征可判定此墨的制作时间应为清乾隆年间。 此墨纹饰高凸呈浮雕状,其以深刀阴雕墨模以及云纹的如意造型皆仿明代作品。此墨既有仿古特色又具清代风格,为乾隆御墨中之珍品。 64.梅花玉版笺 梅花玉版笺,清乾隆,长50cm,宽49.5cm。 笺斗方式,以皮纸为原料,厚薄均匀,面上施粉、加蜡、砑光,再以泥金绘冰梅纹图案,故称梅花玉版笺。纸的右下角勾云纹栏内有朱文隶书“梅花玉版笺”长方印记。 此种纸笺盛产于乾隆年间,多以皮纸为料加工而成,精美小巧,光滑匀称,艺术性颇强,为宫廷专用纸张。 65.乾隆雪绵纯嘏诗笺 乾隆雪绵纯嘏诗笺,清乾隆,长53.6cm,宽38.5cm。 此笺以韧皮纤维抄造,质地平滑柔韧,本色。右下角有隶书朱文“乾隆四十九年(年)甲辰呈进雪绵纯嘏诗笺”印款。因历年久远,笺面已现黄色斑渍。 此纸印文中的“雪绵”是对纸张性能的形象描述。“纯嘏”一词是用于祝寿的词汇,有“大福”之意,说明此纸乃为恭贺乾隆73周年诞辰而进呈的礼物,故此纸制作时间确切,制作背景清晰。 66.澄泥仿古石渠砚 澄泥仿古石渠砚,清乾隆,长7.9cm,宽8cm,高4.8cm。清宫旧藏。 砚澄泥制成,近于正方形,澄泥色紫红,仿古铜色。砚面周环水渠,边沿饰勾云纹。砚四侧面浮雕环耳兽面铺首,四角小足均饰兽面。砚底部内凹,刻篆书“贻子孙”三字。底边环刻乾隆帝隶书御铭:“方盈寸有半,围以渠而周,铜乎石乎泥乎,合一相阅千秋,边幅虽小,其用无穹,如寸田赞化工。乾隆丁酉春御题。”并“太璞”御印。 澄泥砚的制作始于唐而兴于宋,本效仿汉名。宋人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曾描述澄泥砚制法,其制作工序颇繁细。此砚式古雅,色如紫玉,细润而坚,为清乾隆朝仿古砚之佳品。 67.端石书卷式小砚 端石书卷式小砚,清乾隆,长9.4cm,宽7.2cm,厚1.6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长方书卷式。石色灰中泛绿,石质坚而润,砚体表面显现出石眼与铁线纹理,天然生动。砚面光素,砚池较小,与砚堂斜通。背面雕作书页翻卷状,以阴刻线表现层层书页,书页之界格及装订线雕刻逼真。 此书卷式小砚可于掌中把玩,小巧而雅致。随形做书卷式紫檀嵌玉螭砚盒,制作规整,为宫廷造办处制品。 68.端石鼓式砚 端石鼓式砚,清乾隆,直径10.3cm,厚2.5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石质细腻润泽,石色紫而深沉。圆鼓式,腰饰凸起的鼓钉。圆形砚堂显蕉叶白石品纹理,恰似池中一轮圆月,皎洁生辉。砚面周遭深凹成圆形渠,作砚池用,可贮水,便于磨墨点砚。砚背面光素无纹。砚随形配有紫檀木盒,为清代宫廷造办处所制。 69.歙石荷叶式砚 歙石荷叶式砚,清乾隆,长14.5cm,宽13cm,厚2.5cm。清宫旧藏。 砚歙石制,石色青紫,石质坚润,纹理细密,或似眉纹,或如刷丝,称牛毛纹或古犀罗纹。砚随石形雕琢为荷叶式,砚堂宽阔。砚池边缘琢作卷叶形,自然地形成凹池。砚配有黑漆嵌螺钿龙戏珠纹盒,华美考究。 此砚为清乾隆朝宫廷造办处所制御用砚。 70.歙石井字大方砚 歙石井字大方砚,清乾隆,长32.5cm,最宽32.5cm,厚6.5cm。 砚歙石制,方形,石色黝黑,石质细腻。砚面中央围绕方形砚堂周环成渠,呈井字形,砚堂外围及砚边上分布河图纹。砚背光素,显出石质的润泽,底内深凹方形覆手。 此砚砚体宽大,古朴厚重,制作精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ibenmihou.com/knxxx/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总结几点关于做监控的注意事项
- 下一篇文章: 涨姿势世界几大主要琥珀的产地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