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也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是布卢姆茨伯里派文学(BloomsburyGroup)的女主人,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后来的写作者产生深远影响。她对语言炉火纯青的运用令人称绝,亦前所未有地以实验性的方式书写现代人错综复杂的意识和心理。伍尔夫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举足轻重,她可以凭借她的天才在写作中无限地逼近读者的眼睛和心灵,那是一种如履薄冰地体验人性的真义的过程。

维吉尼亚·伍尔夫

在年的纽约,曾有一部名为《谁会害怕维吉尼亚·伍尔夫?》(WhosAfraidofVirginiaWoolf?)的戏剧轰动一时并被改编为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出演。该戏剧的内容和伍尔夫并无关系,只因剧中人物反复地唱着一首名为“WhosAfraidoftheBigBadWolf?”的迪士尼儿歌,但因要向迪士尼购买歌曲版权价格高昂,只好将“BigBadWolf”改成其谐音的文学大咖的名字“VirginiaWoolf”。这一戏剧只是巧用了伍尔夫的鼎鼎大名,但内容和伍尔夫并无关系但这个片名恰恰柳暗花明地呼应了伍尔夫常常辛辣、刻薄、咄咄逼人地批评其他作家的一面。她曾在私人日记和书信里变着花样剖析她读过的作品和她的想法,极尽讽刺、蔑视与取笑之能事,她笔下对艾略特、弗洛伊德、福斯特等人的评价今天读来,不仅展现了伍尔夫的真性情,也不得不叫读者在奈何之间为她的尖锐评价一笑——因她不愧为文学界里数一数二的大师,连骂人也可将其发挥到最高境界。

维吉尼亚·伍尔夫

论T·S·艾略特“苍白得像大理石一样的艾略特上周也来了,就像个被欺负得很惨的办公室小哥,坐在高脚凳上,看上去像感了冒一样迷迷糊糊的,过了很久才好了一点。”

——摘自年月的日记

T·S·艾略特和伍尔夫合照论弗洛伊德

伍尔夫是女性主义觉醒的先驱,她曾在小说《远航》中表达自己所写的是“一个女人所写的女人的心理”,而她的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普遍反映了作为女性的个体在男权社会中遭遇的忽视,误解和不公,伍尔夫借小说《远航》的女主角瑞秋说出她的想法:“我们(男人和女人)好像根本不了解彼此。”而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却曾下过这样的定论:“女人嘴里说‘不’,其实是在默默地表达‘是’的意思。”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意识里的一切渴望都源自她们身上不拥有的男性性征,这就相当于将女性置于社会中被动的“第二性”框架里讨论女性的心理,因而受到大量的女权主义者的批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伍尔夫会对弗洛伊德有着如此糟糕的印象了——

“他是一个糟糕的,过度缩水的老男人:有着猴子一样的眼睛,和痉挛性的瘫痪似的身体动作,表达能力低下,但浑身上下充满了警觉性。”

——摘自年1月的日记弗洛伊德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目前我看了00页的《尤利西斯》,这都还没到三分之一,前面的两三章真让我兴味盎然,神魂颠倒,如痴如醉,但自从“墓地”一幕完结之后,我就开始觉得无聊,困惑,恼怒,恶心,为作者无边无际地写着一个猥琐的大学生挤痘痘而感到很头晕。汤姆居然说这是一本可与《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书!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矇昧又粗鲁的小说,是一本由在家自学写作的工人写成的书,我们都知道这本书有多压抑,自以为是,顽固不化,生硬,惊悚以及终极恶心。当我们可以食用精心烹饪的美食时,为什么要啃生肉呢?但我知道你患了贫血,汤姆也一样,所以可能你比较喜欢血淋淋的东西吧。但我觉得自己还算正常,所以还是继续阅读经典名作比较好。”

——摘自19年8月的日记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大量采用了意识流技巧、揶揄风格以及实验性创作技巧来刻画人物论E·M·福斯特“我猜他的母亲应该很艰难才把他拉扯大,我觉得——他又瘦弱又阴郁,还很胆小,讲起话来,气息比一只母牛的呼吸还弱。”

——摘自年5月致凡妮莎·贝尔的信

《印度之行》作者E·M·福斯特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恐怕我必须得承认,她的心智是一层很稀薄的泥沙,在寸草不生的石头上铺了一寸还是两寸那么厚。她写的《幸福》(Bliss)本来有机会让她稍微显得深刻一点,但是她却放弃了这个机会,肤浅地耍着一小聪明,这样一来,她作品的整体的观念都变得低廉,俗不可耐,而根本无法呈现一颗有趣的心灵应有的视野——即使可能非常不完美,而且她文笔也太差了。”

——摘自8年8月的日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代表作为《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论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玛格丽特·卡文迪什到底为我们的心带来了多么孤独,无助和措手无策的感受啊!就像一大堆笨重的青瓜从天而降砸到了花园里的玫瑰和康乃馨身上,让花儿们气急败坏而死。”

——摘自《自己的房间》

哲学家玛格丽特·卡文迪什论阿道斯·雷欧那德·赫胥黎“我在读赫胥黎的《点对点》,不是一本好的小说,写得真是生硬,粗糙,又激进。”阿道斯·雷欧那德·赫胥黎论伊迪丝·沃顿“伊迪丝·沃顿和她那一类的作家根本就不是美国人,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向读者呈现此前他们没有读过的东西。她对一些表面的文化差异斤斤计较,还将英国文化和传统的英式礼仪写得夸张不已,她要么用力过度,要么将重点放在不合时宜的位置,纠结着英美社会的那些不同的地方,虽然外国人刚开始看觉得有点新鲜,但那根本不是深刻的东西。”《纯真年代》作者伊迪丝·沃顿论简·奥斯丁与亨利·菲尔丁“凭借他们简易的写作技巧和原始的生活素材,或许亨利·菲尔丁已经写得不错了,奥斯丁甚至比他更好,但试想一下,他们的机会比我们好这么多!他们所谓的大师之作现在看来,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又头脑简单的气氛绕梁三尺。”简·奥斯丁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宁“作为一个作家,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命运是悲惨的。没有人真心想读她的作品,没有人讨论过她,甚至没有人愿意去评价一下她。”

——摘自《普通读者》

英国诗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宁论H·G·威尔斯、阿诺德·贝内特和约翰·高尔斯华绥“或许阿诺德·贝内特就是他们三个之中的罪魁祸首,他可能是我遇到过的最能干的工人。他可以将写书当成盖房子似的苦工,盖得严严实实,一丝不苟,以至于不通风也不透气,甚至连世上最严谨的书评人都找不到一点缝隙来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如果我们贪图方便,要给这三个作家加一个标签的话,只能叫他们唯物主义者,因为他们写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东西,他们居然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花费无边无际的精力和苦心孤诣的构思,妄想将这些无聊的内容乱假成真,而且持久不变。”

——摘自《现代小说》

阿诺德·贝内特代表作为《老妇人的故事》

伍尔夫的文学评论读起来既尖刻又滑稽,因为她不但在小说创作上开了新流,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评论家,她的日记、评论和散文也为我们“普通读者”带来她更为真实立体的一面。

每个作家自有其对于写作和文学作品的观点,在她的《现代小说》(ModernFiction)中,她指出“生活是会逃走的,而如果忽略了生活,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去写了”。伍尔夫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褒贬就是了解她的时代的文学风尚的透视镜——那是看文学创作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蜕变的过程,她崇尚的是创新的风气和视野,也带着她的学识和才华去阅读和观察。即使有的作家被伍尔夫写进日记里蹂躏一番,还是可为伍尔夫毫不吝啬的坦诚会心一笑,毕竟每个人都会有对他人品评一番的内心秘密。

参考资料:Lithub."ASelectionofWoolfsMostSavegeInsults"

编译、责任编辑:刘奕奕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

商务合作请添加

推荐阅读在那世界的中央,我们终会相遇丨伊莎·丹尼森短篇小说《蓝罐子》伍尔夫丨米兰达睡在果园里奥登的席间碎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