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以及成长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他们往往以自己固有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别人,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往往加以苛求和责难。长此以往,许多本来与他相处融洽的人,便会渐渐离他而去,最后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自己。其实,人应当养成容人的雅量,这样,我们才会结下人缘,从而与人和睦相处。

《菜根谭》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长许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往往不会有任何鱼虾的繁殖。所以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应该有接纳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于孤独状态。

世间俗语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水太清,鱼类反而无法生存,人过于看重别人的优缺点,就会交不到或者失去朋友。可见,一个人如果太孤芳自赏不但交不到朋友,就连任何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他已经陷于孤立无援状态。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也必须要有恢宏的气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行船”,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这样才能够广结人缘。所以,凡是一个能创造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容人的肚量。

为了说明人应当具有容人的雅量,《菜根谭》中又云:“用人不宜刻,刻者思效者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领导人,在用人的时候,应当对人宽厚而不刻薄。因为,如果你待人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因受不了你的苛刻而设法离开你。

我们在看待别人时,不能以自己已有的成见来要求别人,而应该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盯别人的短处,莫去苛求与责难,学会理解与宽容。当我们宽容了别人,会使别人对我们生起感恩之心,从而能够更加尊重我们,与我们结下善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好人和坏人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相互转化,好人也可能变坏人,坏人也可能变好人。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因此,好坏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绝不能因一时一事而对某个人做出盖棺定论。有一位古人这样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胃开豁,眉目清扬,正如品味橄榄,当下不无酸涩,然回味时满口清凉”,实际上容忍小人有时确实难以做到。不过,假如我们能有“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人生态度,自然就会有“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胸襟。

作为佛教信徒,我们不但要学会宽容自己看不惯的人,而且还应当学会宽容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学会宽容他人是我们必备的基本功。

当我们进入佛寺天王殿时,都会看到大肚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呵呵地欢迎我们。弥勒菩萨就是忍辱宽容的典范。他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侮辱,应该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治。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如果你对那些是非之人的中伤行为不予理睬,并且宽容他们的过错,日久天长,会使他们的良心发现,从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向你忏悔道歉,请求你的宽容。他们也会因此而宽容别人。这样,你就减少了与人结冤的时机,而多了一份与人结缘的机遇。

虽说“出污泥而不染”才是君子之所为,但是独善其身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能够办得到。其实,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事,只有具有清浊并容的雅量,才会有仁爱友好的人缘。

“人”者,“忍”也

“忍”字从刀从心,“心”字上面一把“刀”啊!心是很敏感、很柔弱、很柔软的,结果在上面有把刀,这说明这样的心是很坚定的,有能忍耐力、有决绝力的。

所以这个能忍之人是有很大力量、很大能力的,一般的人是忍不了的,用佛教六度而言,就是“忍辱”。人最难忍的是侮辱,儒家讲“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把我杀掉,但不能侮辱我。

佛教进一步讲,有智慧的人连侮辱都能欢喜地接受。寒山、拾得两位大师的对话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观点。

智者的对话

寒山云: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

这是一忍到底呀!

所以说东方文化讲“忍”,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人和人之间都是业缘关系,你不能忍的话,这个业缘的因果会加重的!你若能忍,作还债想的话,就会回归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忍,既要“忍劳”,又要“忍苦”。

第一是“忍劳”

在伦常关系里,为人子,要代父母之劳;为人弟子,要代师父之劳。

而且这个“忍劳”啊,非常辛苦,白天黑夜地干,什么都干。还不能有怨气,得要有欢喜心、感恩心去做!“忍”,就是你要有智慧的心,来宁静地接受,这是忍劳。

第二是“忍苦”

有的人能忍“劳”,但忍不了“苦”。“苦”就是苦其心志啊,比如你干得很辛苦,别人还诽谤你,这时很多人就受不了了。

要任劳任怨啊,这个“怨”就是“苦”的一种情况。当你付出了很大辛苦,冲风冒雨干得很累,如果别人称赞一下,觉得很舒服。如果别人说:“你怎么这么卖力拼命啊,一定是为名为利吧?”很多人可能就受不了了,实际上就是要“忍”!

你忍劳忍苦,最终是为什么?是要担当“柱地撑天之事”!要担当起顶天立地的大事,你就得要用含忍、隐忍、大忍的这种心量、意志力、柔韧性来担当。

这就是孟子讲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你看历来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受过很多苦的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修道开悟的人,也是历经创伤才能达到啊!就像王阳明这样天资聪颖的人,也正是因为坎坷、苦难,才使得他在龙场开悟了啊!

所以当有苦难现前的时候,别人的诽谤现前的时候,你一定要忍得住啊!

成大业的人都很能“忍”

比如韩信,遭胯下之辱,没有心量的人,是忍不下来的。一个杀猪佬,看到韩信佩把剑,说:“你虽然是个大个子,还喜欢腰佩刀剑,但其实内心胆怯。你如果不怕死,你就用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用剑刺他,要么就从他胯下爬过去。

一般的人可能就会怒发冲冠地说:“我就跟你干了,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叫血气之勇、匹夫之勇,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后来拜将封侯的韩信了。

韩信盯着这个人看了好一会,选择了从他胯下爬过去。这就是能做大事业人的心量,如果没有这一点,他一定动手,那个杀猪佬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但韩信可能就会坐牢甚至被问成死罪了。

所以这个忍劳、忍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啊!现在的教育都是竞争,都是吃不了一点亏啊!

古人说“吃亏是福”啊,你为别人劳作,为别人服务,做义工,扫地,刷盘子,就是在修福报啊!而且你要以欢喜心去做,表面上好像是吃亏,其实以后你是要得大便宜的!你动心忍性的力量就会现前了。

“忍”从同体的至诚心里发出来才有力量。

不是从仁义之心里出来的“忍”不是真忍,实际上他也忍不了,一定是血气之人!我跟你对着干,你骂我一句我要还你两句,你踢我一脚我要打你两拳,你给我两棍子我要给你一刀!就是这样,不能忍的人很可怜。

《人字发隐》的缘起

再跟大家讲讲印祖作《人字发隐》的缘起,可能更能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忍”字。

年,印祖78岁的时候,一个皈依弟子——彭孟庵,为避战乱,带着儿子来到了灵岩山。

大家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年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在上海大会战,随后日军占领上海,紧接着苏州沦陷。战乱中老百姓很受苦,苏州当时是十人当中七人逃跑,占百分之七十的人都逃跑了。

彭孟庵的儿子叫彭兆农,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也皈依了,法名开本。他住在寺院呢,跟同寮房的人闹意见,有点小事不和睦就生气。

这个事情被印光大师知道后,就把开本叫到面前,和颜悦色地教育他。告诉他做人要以“忍”为主,要做到“忍”。为此印祖说了一件他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印祖说他那时还没有开本大,按村里的习俗,一般秋收之后就会请戏班子来唱戏,以感谢神。印祖呢,就提前搬了一个椅子在戏台前面正中的地方摆好,准备看戏。

但还没等印祖坐下去,村里同姓的一个小青年就过来了,态度很粗暴,厉声说:“这把椅子是谁放的?”印祖说:“我。”“我”字话音未落,那个小青年的两道耳光就上来了。印祖顿时头痛欲昏,眼花乱灿。然后小青年又把印祖的椅子给抛到数尺外去了。

碰上这桩事情,当时还很小的印祖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忍下来了,一声不吭,忍痛吞声地坐到旁边去了。

印祖回家后没有跟父母讲,他怕父母爱子心切,也许可能会跟那一家人发生口角,产生更大的问题,所以就忍下来了。这件事情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印祖从此益知自励,不敢稍有疏忽。随着印祖渐渐长大成人,全村人对印祖都很赞叹。

有一天,那位很粗暴的人在途中遇见印祖,迎上来笑着请他到家里坐。而印祖也是笑着答应了,二人和好如初。

印祖说这件事,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在这件事中,他固然是示弱了,但弱又何妨呢?

印祖对开本说,希望你能学我的“弱”(就是做人一定要忍,忍是做人之道),而不要将新名词“竞争”二字,奉为神圣不可侵犯。

过了几天,印祖就写了意义深邃的《人字发隐》来劝诫世人。

所以做人一定要有这种“忍”,才能够担当大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大集经》

这首四句偈,意思是赞美忍的好处、忍的价值。

忍不是懦弱退缩,忍也不是没有能力计较,因此只能选择忍耐。相反地,忍是一种力量,忍是一种担当。比方说:他人只能挑二十斤、三十斤,可是我能挑一百斤、一百二十斤,这表示我能承担。古今中外伟大的人物,都必定能承担忍的考验,才能有所成就。

忍,可分为三个层次: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是指我们生活在世间,为了让生命生存下去,要有种种的忍耐。

另外还有「法忍」,即面对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种种的忧悲苦恼、荣辱得失等诸法,要能接受,要能担当,要能堪忍。如果对于世间的荣辱毁誉等一切法,都不能忍耐,不能接受,不能担当,那就只能等着被打倒了。

所谓「无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修养到一念不起,一法不生,一法不灭,都能去除所有的生灭,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因此无所谓忍或不忍,这就是「无生法忍」。

一个人的价值如何,就看他有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人,轻轻挥一拳,随便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打倒。一个有力量的人,不管是一拳或一百拳,一句话或百句话,他都不会在乎。所以,忍才有力量,忍才能勇敢,忍才能担当,忍才能进步向前。

「忍得人乐观」,能忍就可以获得大家的喜欢,觉得你有修养。「忍能得妙好」,能忍就可以得到相好圆满,因为能忍耐就不易起瞋心,相貌就不会丑陋。「忍能息诸苦」,能忍就不会比较计较,自然不被苦恼所动摇。「忍得寿命长」,能忍就可以远离灾难,获得平安长寿。

忍者多有福,能做到一个「忍」字,就会有福报,这四句偈值得细细参究。

去掉傲慢和嗔恚才能成正果

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

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

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所以,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

善文推荐·点击阅读

人生在世,为何当忍

信忍、悟忍、喜忍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莲和佛苑·您身边的善知识智慧.慈悲

免费公益的佛学平台公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