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书法——吴根水67期一本微刊

阅尽丰城文艺故事

文人笔下的丰城

27

词:戴明卿曲、演唱:张红英

江流文脉泽同田

毛新红戴明卿

从南昌温厚枢纽下高速,驶入丰厚一级公路,自北向南进入同田,柏油路面宽阔平坦。几分钟之后,就可以看到锦江大桥,眼前豁然开阔起来,视线感觉一抹清凉,潺潺而过的锦江,如一条粼粼的玉带眏入眼帘。同田的印象就从水开始吧。

同田乡地处丰城市北部,位于赣江和锦江交汇区域,丰城、新建、南昌三县市交界处,距丰地市区26公里,离省会南昌34公里,是连接丰城南昌的中间节点。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余亩,山水田可概括为“四田三水一分地,一分庄园杂地一分路”的结构;辖17个村(居)委会,4.4万人口。据乡志记载,北宋大观三年,本乡龙雾洲曾掘获青铜编钟大小九具,乃商周时期的乐器,由此推测本乡境内远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定居。南宋年间,士人林文胜从福建莆田老家求官出游,行至江西境内,或许是一路风尘而心生疲倦,遂找一山水风貌俱佳之地定居。传至第五代汉卿公其家庭兴盛,人丁兴旺,感觉在此地生活如同故土莆田,于是把居住村庄以“同田”为名。民国时期,同田地区分属新建、丰城两地管辖,年行政区划调整,同田地域全部划归丰城管辖。

赣江

有句话说得好,一切生命都是起源于水的,而在同田,与水的关系似乎更深厚一层。

同田的水极其灵秀。一个乡镇境内拥有两条大型河流,这在全国也不多见。一条是锦江,由西向东从北部流过,长达9公里的流程,密密地滋养着沿河的土地以及栖息的乡民。另一条就是赣江了,由南而北顺流而下,13公里黄金水道流经本乡的东部,在龙雾洲、老下洲、新下洲等岸线形成天然的深水港码头。赣江锦江汇合后,在同田的东北角形成一个大大的V字形,犹如一双大手,深情而有力的托捧着这片土地。河水流淌了千百年,经历着寒来暑往、风霜雨雪,这双手始终不离不弃、永恒地拥托守护着。岸边的人不断地降生,缓缓地老去;地上的草木枯荣更替,苍翠着、凋零着,河水始终默默地、毫不停息地向前奔流,从来没有停歇过脚步。

药湖

漫步在赣江岸边,微风吹拂着江面,如一幅碧绿的绸缎铺展开来,太阳照耀下,点点金光窜动闪耀着。江边滩上砂石晶莹如玉,脚踩上去,松松软软的,便陷进去了。砂石极其柔和地把你的脚包裹着,偶尔几粒砂子调皮地钻进鞋里,若有若无地硌着你的脚板心。河岸边一排排树木掩映在水中,原先的青砖房、小木屋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很是气派。沿岸村庄的乡民大多有水上作业的技能,从事着砂石采掘、水上运输等行当。两岸的村庄,二三层的楼房比比皆是,红火的日子可见一斑。船民休息时,数百艘千吨大铁船密密匝匝地停靠在岸边,如一排排列队的战舰,蔚为壮观。砂石的开采,让河床变得更深了。现代文明气息似乎冲淡了岸边千年沉醉的意境。

不止这两条河流,同田境内还有非常辽阔的水面。3.8万亩的药湖,已经挂上了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名片,一半退耕还湖休养生息,一半继续用丰腴的土地养育着世代生活在此的生灵。比邻的是数千亩的浠湖和同田湖。这两湖,夏秋为田冬春为湖,土地肥沃得插根竹筷都能发芽。密布的水网,鱼肥虾美;丰饶的土地,稻蔋飘香,同田的鱼米之乡由此而盛名。

龙洲海觉寺-宋毛霆甫创建云涧书院旧址

同田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数千年的历史时光晕染,同田的地下地上都隐藏着太多的故事。境内有多处文物古迹。从钞塘西的蛇脑山南北朝青瓷窑,到龙雾洲西岸的南朝瓷窑;从南宋时期的云涧书院,到明代创立而现在还保存完整的桂林书院;还有散落在各村各坊的如天官第、学士第、洲牧第、阁老牌坊等等,处处都诉说着先贤的风流。

就在十几或二十年前,龙洲的西岸渡口密密地堆满了青瓷碎片。如果你是个有心的人,随手掏挖几下,或许能捡拾到比较完整的陶碗。有的碗面发亮,带有一层黄绿色的釉;也有不带釉的,当地土话叫“土兜子”。可见,在数百年、数千年前,那里就是烧制瓷器的地方。或是一两口窑,兴许是一大片窑,团团地矗立着,瓷胚入窑,热腾腾地火焰,映在窑工的脸膛上泛着红光。河边龙雾洲的村民习惯呼那一带为上头窑上。据同田乡志记载,龙雾洲青瓷窑址位于龙洲西岸中渡口,面积阔达15万余平米,是南朝烧制传统青瓷器场所。青瓷器在制作时,先在坯体施以青釉,有蟹壳青、翠青、粉青等色彩,其中莲花瓣纹茶具盏和茶盏托,为南北朝墓葬出土典型器物。由此想来,河岸边那些堆积的瓷片,竟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来触碰我们的足迹,可见这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之一。据史料记载,青瓷始烧于东汉,发展于两晋、南朝,鼎盛于隋唐,烧造时间长达余年,比“瓷都”景德镇还要早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丰城市一带在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其窑址大多坐落于赣江或与赣江相通的药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岗埠地带。洪州窑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现同田赣江西岸交椅山窑址、钞塘药湖蛇脑山窑址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世一品牌坊

同田的书院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追溯着青瓷窑的千年来路,只有江水依旧永不停息。应着孔夫子“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那句话,同田的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也创立了泽庇子孙的众多书院。最早的当属南宋时期毛霆甫创办的云涧书院了,是江西最早的家庭性书院之一,宋相文天祥听闻后,贻以诗三章来贺。《题毛霆甫诗集三》曰:“白云英英,涧水泱泱。彼美人兮,硕大且昌。”状元姚勉(号雪坡)幼年就寓居于在附近的绿野居(雪坡旧寓),在云涧书院留下了状元足迹。一大批文人贤士与书院朝夕相伴。石井山房的剑台窗下,明阁老姜曰广曾治学于此,著有《石井山房窗稿》数万余言。尧峰岭上,宋有佛者建禅院,有明天官魏时应在尧峰坛书院习《春秋》上。同田案山兴隆寺曾兴办过经馆学堂。从五代时期的后塘进士江文蔚,到新中国培养的中科院士林皋,一代代人文人贤士在这里修己笃学、修诚尽责。随着岁月的更迭,书院几度兴衰流变,保存至今的,或是寸砖片瓦,或是破败亭台,极少数能够保存下来。最值得我们去观仰的,应该是桂林书院了。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桂林书院

桂林书院现位于同田乡镇坊村,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与龙光书院和龙山书院并称为丰城三大书院。桂林书院当年的藏书量为丰城各大书院之冠,是至今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

书院前倚虎岭,后依象山,左临苏溪堤,右涵锦江。门前有两株百年古樟,至今绿荫笼罩,生机盎然。楣额从右至左横刻阳文“桂林书院”。大门两侧直行楷书对联一副,自右至左为“桂蕊飘香书馨吟破山中月,林峦耸翠诗恩敲残槛外花”。院墙内四周盛植芳桂,苍翠四时,桂香满庭。院内主楼“文昌阁”保存完整,是历代当地秀才举人聚会讲学之地。《夏氏村谱·镇坊桂林曹楼序》载:“以其楼在桂林芳树之间,故名桂林书院。”桂林书院在近年的岁月洗礼中,培育了众多的文人士子。

州牧第

出生于同田夏家的夏征农,就是从桂林书院启蒙,由此走向漫长的革命生涯和文学道路。从年参加五四运动,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到经历皖南事变等,一系列的磨难,没有磨去他对党的忠诚、他的革命意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整整年写满曲折和传奇的漫长人生;“半是书生半战士,一行政治一行诗”,映证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家国情怀。年,年逾八旬的夏征农携夫人方尼回到阔别六十多年的桂林书院,未及书院门口,他就满怀激情地背诵出书院大门两侧的那副对联,居然一字不差,乡音纯正,令在场所有人惊讶感动。年,桂林书院按原貌进行修复,百岁之泰的夏老伏案亲笔给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写信:“桂林书院是明清当地秀才举人等文化名人集会讲学的地方,把它维修好,既保存了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又可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天官第

踏着前人的足迹,在同田,“门第”遗风似乎俯首可拾。在魏家场的“天官第”前,管家“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吆喝声渺茫还飘在耳际,由此我不禁暗笑,即便饱读诗书的文官,身边也不乏有张狂之人。在浠湖姜家的巷道口,“四世一品”“两番司李”的巨石牌坊,虽历经数百年,仍然散发着威严,撼动着心灵,应该是“诗书继世长”最好的例证了。还有钞塘万家的“进士第”,青山熊家的“应宿第”,岭里夏家的“州牧第”等,犹如历史的时光影片,展示前人的遗风,回落着历史的印迹。正所谓前人古训犹在耳,只是再难觅真身。现如今,雪坡旧寓已难觅,状元坊也无处寻。赣江边的龙洲八景,也再难寻觅当年真踪迹。只有历代文人士子的足迹,密密绵绵地延伸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先人们创造的文明,却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濡染着我们。千年的文明熏陶,以及一代又一代人同水浪搏击的生活,涵养了同田人内敛与骁勇兼具的个性。

夏征农_

同田的山岭敦厚而坚忍。境内山不多,也不高,多半称之为岭,如虎口岭,鳜鱼岭,南神岭,尧峰岭等;其他如象山、乌龟山、猪头山之类,虽贯以山的名称,知晓的人倒也有限。由南面的虎口岭、南神岭始,由东向西蜿蜒到北部的石井山、象山、凤凰山,并迂回至东部的鳜鱼岭、尧峰岭,形成一个袋口向东的U形屏障。这些山岭或绵延相接,或若隐若现,张开怀抱迎接赣水、锦河以及众多湖泊沟渠的吐故纳新。山与水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争斗的。水失去了山的依靠,便会变得无节无制,撒泼疯狂;山若没有水的盘恒和滋养,便会渐渐枯竭毫无生机。水无常形而山有定势。同田的众多水系,若没有这一分山岭的拦截和引导,这泱泱的水面便会肆意的冲刷流淌;若没有这水的灌溉,这些山岭、土地注定是贫瘠的。同田作为一个充满生命个体的存在,便是以山岭为骨架,以水系为血脉,不断丰盈,充满生机。

姜曰广墓

关于山岭,记忆中最深刻的,也许还算虎口岭。虎口岭在同田乡的南部,靠近矿区的萍湖。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隐隐会记得,要小升初了,便会有学兄学姐认认真真地告诉你,初中生是要上劳动课的,要去虎口岭植树。于是在三月的灿烂春光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伢,由各自班上的老师带着,挥着各种铁锹锄头,提着水桶或端着脸盆运水,青稚的脸上沁出晶莹的汗珠。打闹声、呼喊声、嘻笑声响成一片,在热热闹闹的春风里,一株株树苗就迎风招展起来,山坡上慢慢地绿起来了。劳动课结束后,胆大的男生女生便溜到附近的萍湖街市去,挑拣着急需的香皂、鞋袜之类的小东西,吃上一碗美美的清汤,也有的纯粹是去逛个新鲜。如今学校的劳动课早已不是去虎口岭植树了,当年栽下的那些树苗,大多数已长大成材,葱茏了那一片山岗地。当年栽树的那些少年郞,抑已长大成人,有的扎根在故土,有的飘散在异乡,有的还正在离家或归乡的路上;当年的留下的笑声和足迹,已经深深地生长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飘扬在阳光风雨后的山坡上。当年的那些人儿,愿你出走半生,历尽风雨仍少年。

龙雾州梅竹

山的沉稳契合水的柔韧,塑造了同田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态度。“姜家牌楼魏家塔,同田米果肖家酒,镇坊屋宇哪时有?”便是盛赞同田的五大特色。牌楼、塔、屋宇都是建筑,感兴趣的还是美酒美食吧。肖家人酿酒技艺独特,酒味甘醇绵厚,回味悠长,酿的酒素有“同田茅台”之称。同田村家家田地多,历来丰衣足食,正月宴客时做的米果有桌面大(一石米只做四个),在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年代,可见同田村是有多么的奢侈。还有脆辣微酸的西瓜皮,不知勾出了多少离乡游子的口水。除却这几种,同田的鱼虾美味自不必言。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同田人把鱼做出特别的味道,吃不起肉,就用鱼来配,河水煮河鱼、河鱼煮面,鲜鱼烧竹笋等,鲜香回味无穷。

赣江边新村

生活只够温饱的年代,在同田,人们传统的文体活动却很丰富,如唱坐堂、演采茶戏、奏花叉锣鼓、耍旱莲船、赛龙舟、打盾牌等。靠水而居的先民们,舞龙的活动是少不了的,尤其是龙雾洲的板登龙。每年正月,吃过了上七羹,其他地方都开始忙营生的时候,龙雾洲的狂欢才开始。从正月初九到十五,每一天都是洲上居民的盛大节日。家家户户宾客盈门,热闹至极。龙洲板凳龙活动俗称扬龙,与别处的梅烛和花灯不同,板凳龙更着重于展现力量的震撼和原始的神秘感。“龙骨”取材于农户家中现有的板凳,结实、厚重。板凳龙每节四个灯笼,寓意一年四季收成丰裕、出门四方平安、置业四海有财等。舞龙活动全程有着浓浓的仪式感、神秘感,带着虔诚,带着敬畏,带着感恩。从赏红、把酒、出灯、圈灯、散灯,舞龙的男丁个个使出全身解数,畅快肆意地舞动着,拼尽全力地追逐着,一年来的喜悦或心酸、委屈或烦恼,经受的收获或磨难,以及来年的期盼和愿望,统统地融进这古老的仪式里。震天的烟花礼炮,热闹激昂的十万锣鼓,伴随着男丁的吼叫呐喊,感染着追逐围观龙灯的人群,不由自主地卷进去一起呐喊奔跑,鞭炮声、呐喊声、鼓乐声响成一片,整个沙滩都沸腾起来。

幸福食堂

岁月悠悠,时光不老;滔滔江水,绵绵不息,浇铸了同田人刚毅顽强、百折不挠、激流勇进的精神气魄。曾几何时,面对洪水泛滥、土地荒漠化、血吸虫肆意妄行,同田人民满怀悲壮豪情,众志成城战洪魔,缚沙龙,驱瘟神,谱写了一页页战天斗地、感天动地的历史诗篇。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恶化,从来没有改变人们对这方家园厚土的眷恋之情,而且不断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流淌在同田土地上的两条大河——赣江和锦江,在滋润了蕴籍深厚的农业文明的同时,还有绚烂多姿的工业兴起。早在五六十年代,在同田这块温存而又粗砺的土地上,便兴起了农机厂、造纸厂、粮油加工厂、航运队、水电站、耐火材料和煤矿等一大批集体企业。改革开放后,煤矿、造纸厂、建筑公司、航运对等,一度成为丰城的明星企业,当年同田造纸厂生产的卫生纸、餐巾纸可谓“一纸难求”,多少人曾以得到同田“一纸”为荣幸。尽管这些企业大都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失,但它们给一代代同田人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怀念和荣耀,尤其是那种敢为人先、敢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早已渗透到了同田人的血脉中去,不仅成就了当下一大批同田人的创新创业梦想,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企业的兴起,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可谓功不可没。

农民运动会

浩浩文脉,熠熠生辉,涵养了同田人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行侠仗义的字国情怀。在这方土地上,自古以来贤人志士辈出,专家学者代兴,能工巧匠毕现。有明代出阁入相的姜曰广,有现当代“半是战士半是书生”的革命前辈、《辞海主编》夏征农等,都已名垂青史。他们激励着一代代人崇文尚学、修身齐家、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数以千计的青年才俊,考上大中等院校,毕业后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走进专家学者行列、有的走上三尺讲台、有的走向自主创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画卷,为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添光争彩。

泱泱赣水承载千年梦想,绵绵锦河孕育万民安康。跨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同田如一列快车,满载幸福安康的梦想和企盼,飞驰向前;同田张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双翼,奋力飞翔。

同田新集镇和丰厚一级公路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风文明,文化引领。这些年来,同田乡致力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擦亮了一张张“农”字号乡村文化名片。篮球运动悄然兴起,成为广大农民耕读之余的新时尚,全乡农民篮球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每年一届的全乡农民运动会趣味盎然,每届农民运动会都吸引了10多支队伍、多名“农把式”各显神通,成为一年一度的全乡农民盛会。全乡群众文艺汇演连续举办了10多年,节目贴近乡土,雅俗共赏,精彩纷呈,深受群众欢迎。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讲活动,传扬家庭传统美德,激发爱家、爱乡、爱国之情。方兴未艾的乡土文化活动,树立起风清气正的文明清风,营造了和乐融融的文明生活,涌现出一大批同田好人,同田好女儿、好婆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道楚楚动人的风景。

南昌理工学院开工典礼

年2月,丰城至厚田枢纽一级公路(丰厚一级公路)正式通车,同田乡“丰昌同城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日益彰显,昔日边沿变成前沿。为策应“非诚桥头堡,南昌后花园”的发展理念,同田乡精心规划和适时启动了“同田新区”建设。时至今日,“一个策应,两条黄金经济带、三个基地”的发展蓝图日渐清晰。推进承接南昌教育、体育产业配套转移,打造现代服务业承接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南昌理工学院开工建设、同田物流码头签约成功、万亩药湖流转为规模养殖区,大庄园、大码头、大基地、后花园的发展格局,已经拉开了框架。4万同田人民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幸福同田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美丽嬗变。

作者简介

毛新红,女,同田乡人,现任同田乡妇联主席。戴明卿,男,隍城镇人,现任新城中心学校副校长。两位作者为一对夫妻,共同拥有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爱好,在报刊公开发表作品多件。其中同田乡乡歌作词者为戴明卿。

更多文章#

主办:丰城市文联

策划:聂小梅

主编:游四清

责任编辑:邱良云

编辑:任秋华邹薇

投稿邮箱:wenyijianjun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