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高考专题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学
小课 大家好!?点击高中语文课 ) 选项 选项表述 分 析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理解错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答案:C 挖掘点二:表现手法 命题人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词)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直击高考2] (·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分 析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答案:BD [直击高考3] (·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分 析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已经明确是以声写声的手法,B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A项,是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是用蜂声和蝉声来写琴声;D项,是用白玉的声音和黄莺的叫声来写琴声。 答案:B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做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挖掘点三:诗歌情感 命题人对全诗(词)或诗(词)的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直击高考4] (·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分 析 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B项中“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如今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淹没了亭台曲栏。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E项中“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 答案:BE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特别是像年高考北京卷一类的题,更要注意选项中的诗句本身;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挖掘点四:语言特点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做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直击高考5] (高考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注]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觉:醒。 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解析: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 答案:正确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清新自然;二、朴素平实;三、生动形象;四、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挖掘点五:诗歌意境 命题人对全诗(词)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所营造的意境做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直击高考6] (高考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面对本词的分析是否正确: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解析:选项是从诗歌的意境方面设题。清晨,雪花飞舞,灯是“寒”灯,漏声“断绝”,月亮西沉,很明显,营造出的是清冷孤寂的氛围,所以此项正确。 答案:正确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挖掘点六:艺术效果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或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赏析评定,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直击高考7] (高考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解析:很明显选项是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设题。“歌”是卖饼儿捧着盘子走出家门长声叫卖的声音,从艺术效果来看,“歌一声”并非“生动形象”,也非“富于童趣”,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错误 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挖掘点七:诗歌常识 命题人对诗歌有关常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判断正误,或者让学生做出选择 [直击高考8] (·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镜湖女 [南宋]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选 项 选项表述 分 析 A 古体诗 B 近体诗 C 歌行 D 诗余 解析: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章等。④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很明显,本诗不属于“歌行”,也不属于“诗余”即“词”。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本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下句词性明显不对,不能构成对仗,因此选择A项,也符合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灵活的特点。 答案:A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做出判断或者选择。 挖掘点八:文学常识 命题人对文学常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判断正误,或者让学生做出选择 [直击高考9] (·高考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解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且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琵琶行》等。可见此说法正确。 答案:正确 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注意识记方法。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向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向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掌握有效的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阐 释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 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细读四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出的词语与四要素进行对应分析 第二步: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 运用前面所讲知识,结合诗歌进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 (1)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2)综合比对。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第三步: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 对四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A、B、C理解、判断。还要用好排除法 命题人设置陷阱有“手法” 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与其他类型的客观题一样,也有适合自身的设置陷阱的手法。着眼词语命题,则“望文生义”,如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阅读客观题第15题的C项;着眼景物命题,则“错置时间、季节”,如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阅读客观题第15题的A项;着眼句意命题,则“以偏概全”“表面肤浅”,如年高考全国卷Ⅱ诗歌阅读客观题B项、D项;着眼事件命题,则“张冠李戴”;着眼手法命题,则“错置名称”,如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阅读客观题第10题①小题的C项;着眼细节命题,则“忽视意图”等。考生熟悉这些针对不同考查点的设错方式,在审视选项时,强化相关内容的比对,会节省时间,提高解题正确率。 [典题演示] (·长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第二步: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 选项 对应的诗歌内容 分析推断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这两句描写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写出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结合后文“自惭”诗句来看,不是自夸,而是揭示“自惭”的原因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这几句的意思是: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写出了宴会环境及自己久病初愈的欣喜轻松心情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结合注释,知道“理会”指通达事理,再结合“遣”“忘”等字词,基本就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全诗内容 “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说法是对的,如“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是描写,“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是叙述,“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是议论。本诗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一句是说刺史地位的尊贵,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 第三步:分析对比以后,得出结论 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闲适的情趣”分析错误。答案选D。如不能明确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 [答题思维模式归纳] 读懂诗歌是关键,主客变化不离宗。 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 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 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路傍老人[注] 耿 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解析:选B。“余生”既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是老人自指,并非指他人。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南 海 文天祥① 朅来②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③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①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B.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C.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D.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解析:选D。D项,“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分析不正确。“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意思是“男儿千古以来的志向,我的生命没有尽头志向便不会停止”,直抒胸臆,表达出坚定的志向和凛然的民族气节。因此最后一联抒情方式应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表述有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诗人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诗人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解析:选D。表达的是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 游①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②年最少,青草妒春袍③。 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②庾郎:为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③《古诗》:“青袍似春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C.“烟轻惟润柳”所表现的意境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颈联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意蕴深远,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解析:选B。“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对诗句的理解有误。首联描绘了骏马飞驰和白鸟高飞两幅画面,意在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的高远。 技巧 高考写作指导:给上帝看的雕刻 技巧 推断文言文实词有妙招 技巧 让文章的眼睛亮起来:从年全国卷作文看拟题 技巧 人民时评最爱用的高级词、比喻句、拟题方法、句式搭配 技巧 写作秘诀:一材多用方可奇文共赏 技巧 15个经典作文段落模板,再也不用发愁不会写 新浪微博:語文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yy/7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仙境名山志茅山志下
- 下一篇文章: 金鼎middot东柳湾母亲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