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
皮肤科医生程少为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本节全文过于长了,我们本期采用音频诵读模式) 梁惠王章句上——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前言: 《梁惠王上》前面六章都在大梁,第七章转移到了齐国,记述的是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梁惠王下》大部分内容也是与齐宣王有关,而1.7是孟子和齐宣王对话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您能不能讲讲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事?” 孟子很平静地回答: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所以后来在孔门里面就没有流传。如果实在没办法,不得已的话,咱们就谈谈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王天下? 孟子回答:保民的人才能够王天下,而且没人能够阻挡。 (既然孟子说保民最重要)那么齐宣王就问:像我这样的君主可以保民吗?” 孟子回答说可以。 齐宣王继续追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王在堂上坐着,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王看见了就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对方说要去衅钟。就是把牛杀了,用牛的血涂在钟上,(是古代一种祭祀礼仪)。王说,把牛放了吧,我不忍看到它在那儿发抖。就好像它没有罪过,可是要把它带到处死的地方。牵牛的人就问:是不是要把衅钟的祭祀礼仪废除了?王说:这怎么能废呢?把牛换成羊吧。孟子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就问: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情呢? 齐宣王回答:“有的。” 孟子就说:刚才不是问什么人可以王?你有这个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这个故事传到老百姓的耳朵里,老百姓的解读就是你舍不得牛,这个爱有舍不得的意思。我知道你是出于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就是恻隐之心。” 王说:是这样,还真是有这样的百姓,以为我只是舍不得,好像很吝啬的样子。齐国虽然地方不大,我难道就舍不得一头牛吗?我其实还是不忍看它发抖,好像没有什么罪过就要被处死,我心中不忍,所以就用羊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奇怪,不要惊异老百姓以为你舍不得这头牛。你用小的羊换大的牛,那些老百姓怎么知道你内心的想法呢?你是可怜这头牛,它本来没有罪过却要被拉去宰杀。可是照你的说法,那牛和羊有什么区别?羊不也是没有什么罪就要被拉到宰杀的地方?所以老百姓不接受这个解释,认为你是舍不得大的东西。 这时候齐宣王就笑了,说:这算是什么想法?我并不是因为牛大值钱,羊小不值钱,而以羊换牛。但听您一说,也难怪老百姓会这么理解。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这没关系。(我举得)这个例子就是(你)仁的具体表现。你的仁心集中表现在对牛的可怜上,而没有表现在羊的身上,这叫“见牛未见羊也”。在孟子看来,生活中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君子对于禽兽,君子可以见其生,可以闻其声,但是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离厨房总是远远的。 这样解释了以后,王高兴地说:《诗经》说:他人的内心,我能够揣摩到。孟子您就是这样的人。 我这么做了,可是我反过来问自己,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现在您把它讲了出来,我深感触动,也深有同感。 我的心理你都讲对了,但这个心怎么合于可以王天下的事业?道理在什么地方? 至此,牵牛过堂的故事就结束了,核心是讲不忍之心。最后,齐宣王抛出此心何以“合于王者”的问题,再次将话题转到王者之道上。 孟子又举了个例子: 有人报告大王:我的力量足以举几百斤,可是我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看清楚秋天鸟的细毛,可是我看不见一大车的柴火。大王你会相信他的话吗? 大王的回答,我不会相信。 大王你的恩惠现在已经可以施给这些禽兽,你以不忍之心,用羊换了牛,表示出你对牛的恩惠,可是,你的恩惠和功德却达不到百姓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你能够有举起百钧东西的力量,却说自己连一片羽毛都举不起来。这不是你举不起来,是你不用力。这一大车柴火你说你看不见,那是你没有用你的眼睛去看它。百姓没有得到保民的恩惠,不是你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不肯把这个恩泽施发给老百姓。所以孟子的结论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做不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孟子又讲了一段话: 把太山夹在自己的胳膊下面,越过北海,那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是真做不到。替年老的人折一根树枝,却对人说做不到,这是你不愿意做,并不是你真做不到。大王现在之所以没有推行王道,并不是因为推行王道像“挟太山以超北海”那么困难,做不到;而是“为长者折枝”之类也,本来可以做到,但是大王没有去做或者不愿意做。 这一段是从牛羊的故事到真正进入对仁政的论述中间经过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在一开始就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百姓没有看到大王有保民的措施,是因为大王没有施加恩泽给老百姓。这个思想在下面一段话里面得到了系统的表现,通过“推恩”的概念表达出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就在你手上了。 《诗经》里面讲给自己的妻子做个榜样,然后把这个榜样再推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到家邦。 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的身上。 推恩,就是把爱心和恩惠从自己推广到他人,再从他人推到更广的地方,这样的人足以保四海。但是如果不推恩,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还谈什么保民? 古代的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爱心、恩惠推及更广的范围。 现在你的恩泽已经给了牛这样的禽兽,老百姓却还没享到,到底是为什么?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接下来一部分是讨论王的欲望问题,这里从“邹人与楚人战”讲起。 孟子问齐宣王:邹人与楚人战,大王觉得哪一方会取胜?齐宣王回答:楚人会取胜。齐宣王认为楚人会胜,因为当时楚是大国,邹是小国。 小国肯定是不能够和大国抗衡的,弱国也不能跟强国抗衡。全中国纵横有一千里的地块可能有九块,齐国只占了其中的一块。现在你以一对八,力量悬殊,那就好像邹国和强国楚国的关系一样,是不可能取胜的。怎么办呢? 今王发政施仁。具体来说就是: 使天下要出仕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来任职,天下耕田的人都想到大王的土地上来耕作,天下做生意的人都希望到大王地面上的市场来交易,旅行的人都想到大王的道路上来行走(涂,就是路),天下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希望到大王这里来向你控诉。如果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 齐宣王听了之后说我头脑发昏,不能深刻领会,请夫子您开导我,我虽不太聪明,但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孟子说,有恒产才有恒心。普通人没有固定的产业,他就没有恒心,恒心是一套稳定的价值观念,没有恒产作为基础就没有一套稳定的价值观念。当然有些人不一样,士是可以的,没有固定的产业,但是他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就普通老百姓来讲,一定要有恒产,没有恒产他的心就不稳定,心不稳定就胡作非为了。什么邪门歪道的事他都可能做了。等到他犯了罪,你给他判刑,这实际上是陷害百姓。因为一方面你没有给他产业,另一方面你没教育他,结果导致他犯罪,你还要罚他,这不是陷害百姓是什么?仁者当政,怎么能够做陷害百姓的事情呢? 这是孟子从道理上讲恒产的重要性。 一个贤明的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先要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就是要规划、保障人民的产业,使产业对人民来讲使他能够奉养他的父母,能够养活妻子、儿女。乐岁,就是丰年、好年景。一年到头都能吃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促导、推动他们向善,这就是教育。那老百姓听从国君的领导就比较容易了,也乐意了。 但现实情况如何呢?现在人民的产业,上养活不了父母,下养活不了妻子、儿女;年成好也终身劳苦,到了凶年则难免死亡。这样的一个产业状况,救死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学习礼义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详解: 这一章的要点。 第一点就是“保民而王”,保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安,只有保民才能够王天下,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第二点,不忍之心足以王。在这一章虽然只用了“不忍”,但与后面《公孙丑上》里面明确提出的“不忍之心”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思想应该是讲不忍之心足以王。不忍之心就是仁心,所以,不忍之心足以王实际上说的是仁者可以为王。它与前面的“仁者无敌”、仁者能一之是一以贯之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仁者之心表达为不忍,这是孟子在这一章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讲得比较具象。孟子举的例子则更抽象,更具普遍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状况,这就是不忍之心,后来又把它概括为恻隐之心。孟子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仁心的表达,仁义的仁心。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叫“举斯心加诸彼”,就是将我自己的心加到别人身上,讲的是推己及人。通过推己及人强调推恩及人的概念,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恕道,忠恕之道就是要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得出的结论是要推恩及人,不仅要知道人家怎么样,还要把自己的爱心、恩惠推广到他人身上。这足以保四海,这就是仁政。所以仁政是以不忍之心为根据,通过推己及人、推恩及人的过程来实现。这是这一章里面非常强调的思想,这个思想跟孔子的忠恕思想、忠恕之道联系紧密。 第四点,孟子讲发政施仁、以反其本,认为把仁作为行政的概念加以推广实践是“反其本”。他两次讲“反其本”,反其本就是认为发政施仁是王道的根本。 最后一点,“制民之产”。为民制产是一个根本,礼义教化是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才得以施行,这是孟子所强调的。如果你为民制产的根本都没有做好,人民哪里有时间去治礼义呢?这个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民生的基本保障,那么教育的贯彻施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很可能就会变成空话了。孟子虽然是一个一上来就讲义利之辨的人,可是在这个地方他非常实际,落到了实处。治礼义要以为民制产、保障民生为前提。孟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正确处理民生保障和教育教化的关系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往期回顾: 逝者如斯夫 何陋之有 《孟子》——天下定乎一1.6 《孟子》——仁者无敌1.5 子绝四 《孟子》——始作俑者1.4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1.3 《孟子》——与民偕乐1.2 《孟子》——义利之辩1.1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任重而道远 君子与小人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孔丘到孔圣人 君子四忧 能近取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功成而不居 不迁怒,不贰过 乞醯与之非直也 三思而后行 君子之道 无欲则刚 事君数,斯辱矣 讷言敏行 见贤思齐 身边的礼仪规范 礼让为国 士志于道 取之有道 苟志于仁 孔门十哲 里仁为美 居上不宽 事君尽礼 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不器 温故知新 和为贵 温良恭俭让 行有余力 三省吾身 不亦乐乎 参考书籍:《孟子译注》,作者:杨伯峻 鸣谢:浦江学堂、罗婳老师、陈军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zp/10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花微光多丁,秋冬一抹温暖的颜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