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点击上方战友一号,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名人是成功、荣耀的代名词,名人是一个个光辉的榜样。走近名人,感受他们的坚韧意志;走近名人,感受他们的高尚品德;走近名人,感受他们的博大胸怀;走近名人,感受他们的远大志向;走近名人,感受他们的无穷智慧……本期《战友一号》推出漫话世界名人价值观之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科学家(9)

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湖南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年,30岁的袁隆平根据一些报道了解到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外生产中。于是,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7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他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

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年开始,他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在年到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这是中国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叙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

,袁隆平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年,其助手李必湖和当地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从20世纪70年代起,袁隆平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公斤提高到了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多亿公斤。

年,袁隆平任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美称。

如果把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一辆车,那么,批判和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左右轮,要想使这辆车行得远,必须让这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因此,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在怀疑中寻找答案,人们的成熟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种发明创新都是在疑问中诞生,很多种错误都是在怀疑中发现。因此,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怀疑精神。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一位农学家,他所提出的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正是在怀疑则进、质疑创新价值观中诞生的。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袁隆平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时,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在中国盛行,袁隆平曾经是这一学说的虔诚信徒。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诗人说:“雪花是通往天堂和人间的信使,连接着天堂和人间。”也可以说,质疑是通向愚蠢与豁达的阶梯,连接着进步与发展。敢于质疑是向生活发表出不同的见解,是和他人意见相反时的一种沟通。我们要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心声。古今中外,勇于质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数不胜数。

因为敢于质疑,在所有人都对牛顿的经典力学深信不疑的时代后,爱因斯坦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勇敢地对权威发起挑战,提出了“相对论”,使其人生之辉煌。

因为敢于质疑,在所有人都对“神创论”匍匐下跪顶礼膜拜之时,达尔文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勇敢地对权威发起挑战,提出了“进化论”,使其人生之灿烂。

因为敢于质疑,在所有人都对托勒密“地心说”大唱赞美之歌时,哥白尼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勇敢地对权威发起挑战,提出了“日心说”,使其人生之伟大。

因为敢于质疑,在所有人都对亚里士多德学说歌功颂德之时,伽利略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勇敢地对权威发起挑战,进行比萨斜塔试验,使其人生之璀璨。

由此可见,只有怀疑,永恒的真理才会不断浮出水面。是的,如果一味地相信权威,墨守成规,停滞不前,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何以进步?科学何以发展?又怎么能像现在这样有着便利快捷的生活条件,我们都能幸福快乐的活着呢?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浓淡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只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然而,袁隆平同爱因斯坦、达尔文、哥白尼和伽利略一样,也是一位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农学家。

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

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因此,袁隆平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年7月,他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至2代。

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古语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所谓的“真理”,如果不经过怀疑的敲打和拷问,就只是成见、习惯和习俗罢了,算不得真理的。所以,我们要想不被欺骗和愚弄,那么,就需要多准备一套武器——怀疑,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因此,怀疑,是人类理性的基石,智慧的起点。

牛顿应该感谢那砸头的苹果,即便成不了维纳斯追逐的金苹果,也应感激由它而诞生的疑,才造就出“万有引力”。假使哥白尼学而无疑,迷信权威圣人,哪来什么“日心说”?疑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在疑的偶然中,必有新发现的必然。只有那些具备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对“无疑处”产生“疑”,努力探求,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先有“疑”,后破“疑”,再有创新和改革,最终才有进步。

长智慧,离不开怀疑。不管你学了多少门学科,掌握了多少知识,只要你还没有学会怀疑,你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相信现存的一切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和坚信现有知识的绝对真理性一样,迟早有一天会被愚弄的。

做学问,离不开怀疑。在所有学科中,哪儿还有疑惑,哪儿还值得怀疑,哪儿就是学问的起点,由此探索下去,即使没有成功,也会指示后来者“此路不通”。

搞科学,离不开怀疑。怀疑进入科学,彰显出它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怀疑精神的真谛何在呢?怀疑不仅曾经被欢呼为真理的试金石,而且怀疑还是思之始,学之端。

美国的巴耐伯格在年出版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是这样评价袁隆平的:“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这正是:怀疑才能见真理,质疑才能有长进。

人皆生来负有使命,得以锤炼,将更加辉煌。感谢磨难,正视磨难,勇对磨难,抗争磨难。唯此,才不枉来此一生,成就辉煌,更加绚烂!

不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击,生命的精彩和潜力就会被永远埋没。无论是谁,都需要经历磨难,生命才更完整。纵观袁隆平一生痛苦的人生经历,向世人诠释了勇于战胜挫折与磨难的人生价值观真谛。

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袁隆平不甘心放弃科研,以冷静、超然的态度,为他开展科学试验提供了“庇护”,以他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袁隆平师生三人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年春天到来了,那些躲藏在臭水沟里大难不死的秧苗,经过他们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

秧苗插下去半个多月,两名助手暂时离开了学校,田间管理,观察记录,由袁隆平一人照管。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

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

天哪,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再次遭到了灭顶之灾!面对这个现实,袁隆平万分痛心,却一如既往地悉心照料着那几根抢救出来的秧苗。沉重的打击,丝毫动摇他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俗话说: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谁的一生没有挫折与磨难,谁又能一生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呢?然而,挫折与磨难既可能使人走向成熟,也可能成为成长的绊脚石。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挫折与磨难的态度!古往今来,无数战胜挫折与磨难的名人,让世人刮目相看。

如果爱迪生没有经过6千多种材料的试验和失败,他怎能发明电灯,为世界送去了光明?如果李时珍没有经过三次落榜的挫折,他怎能选定学医之路,为世人留下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如果小仲马没有多次退稿再投的经历,他怎能成为著名的大作家,为人类献上世界名著《茶花女》?……由此可见,磨难有时是前进的绊脚石,有时却是成功的登云梯。

人生虽短,但又何其漫漫。在我们被赋予生命的同时,也就注定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生命所经历磨难。世界是五彩缤纷,也是错落纷杂的。比之浩浩日月,人的一生虽短,但是毕竟数十年。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背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人生,也许平淡,也许轰烈。但是,生命是平等的。来时,我们都是一张白纸,而改变这些生命不同人生,在白纸上挥毫泼墨的,就是那些磨难。也许,还有和风细雨,也有缤纷彩虹。但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人生的价值,就是靠这些磨难来衡量的。

无数名人的经历无不告诉我们:我们的成长需要挫折,挫折是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大地在给予袁隆平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他挫折与磨难;而只有穿梭在挫折与磨难之中,他的智慧才会最终焕发璀璨夺目的光彩。

因为袁隆平有一个“历史反革命”的父亲,又有一个在旧社会读过洋书的母亲,他也就被划为“黑五类狗崽子”;特别是在原先无意的言论,让他饱受批斗之苦,亲近的师友同学都离他而去,人们都像躲瘟疫一样躲避他。但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依然念念不忘他的杂交水稻,就在文革工作组准备把他往死里整而收集他的资料的那个晚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份国家科委九局发来的肯定袁隆平在《科学通讯》上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的公函,于是大难不死的袁隆平得以继续搞他的实验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袁隆平领导的雄性水稻不育研究小组,通过一次次的杂交与人工合成的方法南广粘不育材料,育成具有一定保持能力的无花粉型;年,他认证总结了前期工作中的阶段性成果,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进行核置换”的新设想,为此他带领学生们广泛收集野生稻资源,11月,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帮助下,发现一株花粉败育株,为我国杂交水稻的栽培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毫无保留的把这个珍贵资料捐献出来,大大加快了我国杂交育种进程。年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东南亚、华南、非洲、欧洲、美洲等地的一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当中找到一批优势强、花粉发达、药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的“恢复系”。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无论在多么平静的海域,总会有起起伏伏,总会遇到风浪的打击。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迎难而上,还是选择退缩?其实,退一步,消极地沉浸在挫折与磨难带来的苦难中,你也许会被风浪淹没,而勇敢一些,积极地迎难而上,与困难斗争,也许风浪过后是无限美好的天空。

不经磨难,人生将没有色彩,百无聊赖,没有成功的喜悦,更没有失败的痛苦。人是有潜力的,但是,谁人都知,潜力是需要激发的。不经历失败与痛苦,就不会享受发掘潜力的快乐。磨难于人生是必然的,经历磨难,若不能泰然处之,将永不会实现真正的辉煌。智者于磨难前,会将磨难当做一种上天的馈赠,当做自己强大的动力,当做自己前进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享受生活中的泪水与欢笑,才会铸就勇往直前,坚贞不屈的人生。人生,也许不会顺利的通过所有的磨难,但是一定要为了磨难而奋斗过;人生也许不一定会获得辉煌,但是一定要为了辉煌不懈的努力过。人生,因为拥有了磨难,才更加的有品位,让你在安静时,回忆起自己的坚持与力量,沉浸于冥冥细想中。

人在一世,殊为不易。挫折、磨难布满前方的道路。因此,遭遇挫折、磨难,就当它是一阵清风在耳边吹过,悦耳动听;遭遇挫折、磨难,就当它是一排细浪在眼前涌起,翩翩起舞。挫折、磨难犹如暴雨之于漏屋,巨浪之于小船,万物一瞬既逝,唯有战胜挫折、磨难带来的一切痛苦,才能获得永恒。

年,袁隆平正式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培育成功!紧接着他又克服了一系列育种的难关,在年示范田普遍增产的基础上,于年在全国推广种植。在至年间,全国累计种植万公顷,粮食增产多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正是: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只有让节俭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精神,社会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因此,节俭朴素之风,人之美德之高。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绵延五千年礼仪之邦的优良品质,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效法门。纵观袁隆平的一生,他自觉践行节俭朴素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学习楷模。

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么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不买,不买,袁老师,您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您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己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常言道: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从古至今有不少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成为妇孺皆知的美谈。

如果毛泽东没有节俭之精神,他怎能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其勤俭之德,高山仰止;如果赵匡胤没有节俭之精神,他怎能“黄袍加身”后,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其节俭之风,叹为观止;如果海瑞没有节俭之精神,他怎能死后只留下俸金八两,葛布一段,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如果雷锋没有节俭之精神,他怎能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其节约之行,无人可比;……

由此可见,“节俭持家、勤俭建国”是一句永恒不变的真理。对常人说,它乃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与名人说,它乃轶闻佳话之美谈;与伟人说,它乃治国安邦之术;与国家说,它乃盛衰荣辱之所在!

袁隆平和众多伟人、名人的节俭故事告诉我们:小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处处需勤俭节约。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若能时时以节俭这一美德警醒自己,幸福也许就在你眼前。

或许有人会说,袁隆平花自己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该说,袁隆平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政协常委,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两会”,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来,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墨子·体过》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明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古人的眼中,节约,既是修身养性所必须,同时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周易》中有这样两句话:“甘节,吉。”——就是说,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前途就会吉祥美好;“不节苦,则嗟苦。”——就是说,不能节俭,结果必定招致祸患,落到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

唐代诗人李商隐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一闪烁着真理光辉的警示名言,把一个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生活作风这些“小事”联系起来,“奢”既能败己、败家也可败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令人深思。

袁隆平这位“中心”主任,不仅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么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平这才同意购买。

这正是: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战友一号原创,转载注明来源。

您若喜欢,请为战友一号点个“在看”哦!

战友一号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往期精彩

名人传(6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

名人传(61)爱迪生:最伟大的发明家

名人传(60)伦琴:X射线的发现者

名人传(59)法拉第:天才的电学大师

名人传(58)牛顿:经典物理学大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zp/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