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戒子,一本流传于鄱阳的历史长卷
陶母戒子贤廉母范 陶侃,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其母亲谌氏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在以父为尊、以夫为尊的封建社会,家族的发端普遍记载在男性身上,而陶母不但被公认为贤德,她的精神和事迹更是被后人传颂,编入宗谱,成为陶氏族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陶母教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其育儿二事,你知道多少? 一、陶母戒子—封坛退鲊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谌氏的言传身教。 ▽ 二、陶母戒子—截发延宾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古书有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这段话意思讲的是陶母卖头发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在一个风雪漫天之日,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在陶家寄宿,但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深为感动,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 鄱阳名人陶侃在其母的言传身教下 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 成为匡扶东晋王朝的一代名臣 (陶侃) 陶母留下的两个经典故事,可以用贤字来概括。 “贤”,就是贤能的贤,贤德的贤 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精神 这种“贤”的教诲 对陶侃日后成就他平定叛乱 扶助国家的大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 鄱阳,好地沃出一番名史 陶侃这贤廉的品质歌颂至今,流传于鄱阳的历史长卷 堪称后世学习的楷模 更是让鄱阳美名美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6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尚美画室幼儿B班绘画小达人朱梓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