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这八种笔
西周早期以成康时期的金文为代表,虽然铭文保留商晚期字形及装饰特点,但是在铭文章法上,逐渐开始摆脱商代晚期的特征而建立自身独特的形式,《大盂鼎》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译文参考: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就《大盂鼎》而言,作为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它虽已初具圆浑朴茂的金文线质,但在书写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锲刻遗风,线条起止虽然偶出锋芒,但修饰之感已将这种锋芒逐渐掩盖。直线刚挺劲健,顺其自然;曲线则刚柔相济,悠长而连贯,在点画之间平添了一种运动的美感。用笔上以圆笔为主,方圆兼施,尤其是“有”字的横画末端、“受”字和“又”字的捺画等,皆做阔笔,凌厉峻落,最具特点,当为隶书雁尾之祖。而在含蓄又朴厚匀称的笔道中,时不时会出现个别较突出的阔笔和尖笔,比如“王”字的末笔加粗而呈腰形,若以平正的写法,显然无法达到如此强烈的装饰效果,这也正是早期金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受,又,王 《大盂鼎》铭文在结字上的最大特点是字形大小渐趋一致,各部分的安排妥贴适应,不事张扬,不求缜密,而自然疏阔、严谨。结体以字的笔画多寡而自然变化:笔画多者,其结体大而不拥挤,笔画少者,任其体小而不使其松散,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同时又通过笔画的穿插避让,使其顾盼生情,俯仰自得。而无论是点画分布的疏密、向背、正斜、留放,还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迎让、承接、高低、俯仰、错落,都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精心设计的,没有丝毫的轻率和随意。几乎每一个字都安排得端庄大方,这种清晰的序列感,正意味着周人成熟书风的到来。 再说《大盂鼎》的章法,在此之前如商代晚期:二、四、六祀邲其卣,小子逢卣、小臣俞犀尊等;武王时期利簋;成王时期何尊等青铜器铭文的章法构成形式多为有行无列式。这种章法在当时来说比较原始或者说是幼稚的表现,用当代书家的审美观来审视又可能是自然天成,颇有趣味。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的章法则为之一新:有行有列,左右顾盼,纵横有序。使每一个字得到一个相对等量的空间,书写者书范时必须高度注意字形大小及空间、位置的安排。充分运用避就、挪让、疏密、收放等方法来处理这种章法的统一与和谐。 从历史角度上来看,现在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书法大都是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鼎器、簋、卣、盘以及兵器上的铭文来入手,由于鼎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权利的象征,一直为史学家以及书法家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8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称骨算命正确的称骨算命法男人一般几两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