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初期的表现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首先祝所有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因为不清楚母亲节的由来,所以特地百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料,又是一个地道的洋节。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女儿。她从小经常听作为学校总监的母亲给他讲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故事,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万分,她为这些故事感慨万千,长大以后她觉得应该设立一个节日来赞扬全世界最伟大的母亲。

在她的母亲去世两年后(年),Amanm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Amanm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第一个母亲节于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随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也逐步把这一天定为母亲节,以赞扬伟大的母亲们为子女、家庭、社会及国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但是还是以与港澳台联系比较多的南方省份为主。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

但是由于这也是一个洋节,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应该有属于自己文化的母亲节,就像有除了西方情人节(公历2月14日)之外的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曾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的形象代表。年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确定将农历的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但是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大家还是喜欢过美国的母亲节。

实际上不光是母亲节,很多国人对于其他的洋节也是有一定看法的,认为这是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侵略,应该禁止国人过洋节;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无所谓,他们认为国人过洋节无非就是凑个热闹,活跃一下气氛,是无伤大雅的行为。

那么我们就首先梳理一下中国现在的这些大众化节日(医师节、护士节、记者节、建军节这些明显的职业性节日除外)。第一大类就是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七夕节、元宵节、中元节等;第二大类就是建国后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实际也是洋节)、十一国庆节、六一儿童节(也是洋节)等;第三大类是纯洋节--情人节、圣诞节、元旦节等。这些洋节有些是与宗教有关,比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有些是为了纪念一些事件,比如五一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年发生在美国的工人为了争取权益而举行的罢工活动、感恩节是为了表达“五月花号”移民对于美国本土印第安人的帮助的感激之情(但是后来这帮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恩人真可谓是恩将仇报)。

如果说哪个洋节国人抵制的声音最强烈,但是很对人还过的有滋有味的,那绝对非圣诞节莫属了。反对的理由无非就是认为圣诞节是基督教节日,同时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面基督教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捆绑的,中国人过圣诞节就是向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侵略投降。但是实际上不管你信不信基督教、喜不喜欢基督教,基督教的东西都已经广泛渗透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公元简称AD,是拉丁语annoDomini(主的年份)的缩写;还有我们现在的星期计时法也是来自于基督教《旧约,创世纪》。至于基督教能不能代表西方的意识形态,我觉得不能代表。基督教是一个典型的发源于东方的宗教,发源于闪族宗教犹太教,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犹太木匠的儿子,艺术作品中他的出生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就应该是在一个马厩里由一个有一定经验的老妇人帮助接生的,不可能是那样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这和很多草根帝王登基之后有人给他粉饰那种“满天祥瑞、异香满屋、麒麟来贺、凤凰来朝”是一样的。但是耶稣确实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圣人,他看到犹太教当时的活物献祭还有拉比们对于普通犹太民众的精神控制及经济控制,他就想对于这种状况进行改革(在犹太教框架内),压根没有想自立门户的想法(佛陀当年也是想改革印度教种姓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后来创立佛教),呼吁人生而平等、要博爱、要废除活物献祭、要取消等级差别等等,这自然触犯了犹太教传统保守势力,于是借罗马帝国政府之手除掉了他。

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消亡,而是由他的一代门徒及后续门徒们在地下秘密传播、延续。基督教的发扬光大是在罗马帝国,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早期信徒多是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吸引很多底层人就是因为耶稣的个人色彩让人直接感受到一种亲切,耶稣向他们表达了一种博爱。同时耶稣也许给他们一个十分光明的未来,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被抛弃的人,他们将拥有一切,这就是当时这个新的宗教信仰的力量所在。后来基督徒与罗马执政者也是分分合合,还发生过几次有组织的清洗基督徒的运动,很多教徒因此殉教。

但是后来罗马统治者因为政治的需要,与基督徒达成和解,并把基督教立为国教。罗马帝国日益衰落,不断被蛮族侵扰,后来因为政治的原因,国家行政和宗教都分裂了。国家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宗教分裂为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大牧首为首的东正教(但是嘴上说的是对教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这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天主教开始全面控制西欧国家。

后来马丁罗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结束了思想束缚的中世纪,使人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神权时代下课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成为了当代国际关系准则的雏形。基督教在欧洲的演变史说明了宗教虽然能够影响政治和经济,但是经济和政治对于宗教的影响更大,宗教形式必须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相吻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它的国家政治体制(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同时宗教形式也要随之变革。

西方人骨子里的爱冒险、喜欢探索新事物、早期西方殖民者野蛮无礼实际上和基督教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些东西我觉得更多的来自于蛮族基因,比如汪达尔人、维京人、哥特人,他们当年在欧洲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现在很多西方人都有他们的基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助长了这种“杀人有理、弱者该死”的思想,从近代西方人的种种表现就可以看见其流毒之深。

随着欧洲殖民者侵略的脚步,他们也把基督教带到了非洲、东南亚、美洲,可以说是播散到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很多地方的本土宗教被摧毁,基督教大获全胜。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基督教大获全胜的地区都是那些本土文化不强的地方,比如中南部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美洲。而那些本土文化强盛的国家完全没有问题,比如印度、阿拉伯半岛,虽然印度被英国占领多年,但是印度教文化还是主体,所以说要搞文化侵略需要找对人,没有缝怎么下蛆。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外儒内法体系,特点是包容性比较强,但是不容易被外来文化同化,反倒会对外来文化产生影响,改造外来文化思想使它适合中华文化。从汉字的造词习惯上就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特点,日语对于外来词就是片假名拼发音,而中文是,意译为主、音译为辅,比如汽车是烧汽油的车、飞机是飞行的机器、火车是会喷烟火的车(蒸汽机烟大),不需要造新字,只需要按照新事物特点用已有汉字造词就行。而且中国人骨子里不信奉宗教,中国人更重实利,很多人信奉宗教都是有所求,比如有病的希望病快好、没钱的希望发财、有灾祸的希望躲过灾祸,总之都是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目的。这与真正的宗教信徒渴望逃出轮回之苦或者上天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求的是今生的富贵、一个求的是来世的安康。

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在历史上也有几次大的危机,比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五胡乱华、辽、金、蒙古入侵中原、满清入关。虽然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占有了汉族的土地,但是要想建立长期稳固政权,必须接受汉族主体文化,也就是要学习儒家经典,按照汉族那套体系管理国家,逐渐的语言也被同化,生活习惯也被同化。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舒服,骑马哪有坐车、坐轿子舒服。天天烤肉不腻吗?京鲁川粤天天换着来多开心。就像现在男性梳短发、穿衬衫舒服还是梳辫子、穿马褂舒服,正常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虽然我们在近代一时没落,被人欺凌,但是我们毕竟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强国,而且领导了整个东亚文化圈,所以说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就连韩国人、越南人都认为自己的民族在历史上很牛,中国人要是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卑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了。

实际上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频繁接触不是这几十年的事,从元朝开始就不断有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而且他们希望通过影响高层来促进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但是历代的传教士,比如汤若望、郎世宁等人都发现中国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只对他们的天文历算和科学知识感兴趣,而对于他们的上帝却没什么兴趣,不免让他们大失所望。

从清朝的洋务运动到民国的新文化运动,对于这些洋文化、“舶来品”的态度中国人一直就是争论不休,实际上后来实践证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了。有些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上也是“舶来品”,比如佛教,不过是经过中国文化的吸收改造已经很“中国”了。

所以说经过以上的分析,对于这些洋节日完全不需要任何担心,他改不了中国人的“中国心”,因为大多数人过洋节不过是为了图个热闹,实际上什么节在中国基本都是情人节,商家为了促销搞搞与节日文化相同的活动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最落魄的清末民初都没被西方文化打垮,现在我们处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就更不用害怕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wh/5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