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但并非“自古繁华”。从秦朝开始,先后隶属于会稽、吴郡,附托于余杭、吴兴,历经隋唐开发而又败坏于乱世战火。直到吴越国钱氏建都,方始成城。经钱氏“三世五王”近百年经营,这个钱塘江边的小县城才超越了苏州、绍兴,成为“东南第一州”。继而南宋定都,成为六大古都之一。

国人好文,后人只知道白居易、苏东坡治杭,种柳凿井,这是因为他们的事迹随诗文流传的缘故。真正,使杭州成长为一座有生命、有灵魂、有骨骼血脉、有吸纳辐射的城市的,是吴越国的创始人钱鏐,和他的后代继承者,可谓是“中流砥柱开太平、保境安民育苍生、战天斗地靖河海、和平统一免兵灾”。现今杭州西湖的名胜古迹,十之八九与吴越国钱氏有关。不了解吴越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湖。

然而说到钱镠(liú),估计知道的人却不多。如果不注音可能许多人都不会读这个“镠”字。钱镠(公元年-年),字具美,小名婆留,杭州临安人,出身低微,但却是一位传奇人物。自小习文弄武,二十岁投军,方始改名为“钱镠”。退黄巢,杀汉宏,屡立战功。光启三年(年),唐王朝以钱镠为杭州刺史,就此雄踞一方。景福二年(),升任镇海军节度使。乾宁三年(年)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王朝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辖杭州。继而拒吴击闽,领有一军十三州,文人称之为“一剑霜寒十四州,满堂花醉三千客”。唐天复二年(年),封他为越王。年后梁太祖封他为吴越王。年和年后梁和后唐又封他为吴越国王。谥号武肃。

钱鏐奉行“民为贵,社稷轻之”的民本理念,三世五王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兴水利,重农桑,开海运,拓贸易,体察民情,礼顺中央。在五代这个动乱的年代,吴越国钱氏安然统治两浙近百年,两浙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因此,钱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而且是今日“长三角”繁荣的奠基人。欧阳修终生没踏进杭州一步,但也暗自赞叹“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钱王自统一“两浙”正式建立吴越国后,从唐大顺元年(公元年)到唐天佑四年(公元年)的18年间,带领军民5次扩建杭城。大顺元年(年)九月第一次扩大杭城,史书记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泊秦望山而回,凡50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第二次扩大杭城是景福二年(年),达到周围70里,罗城城门十座:朝天门,在吴山下,今镇海楼(即鼓楼);龙山门,在六和塔西;竹车门,在望仙桥东南;新门,在炭桥东;南土门,在荐桥门外;北土门,在菜市桥门外;盐桥门,在盐桥西;西关门,在雷峰塔下;北关门,在夹城巷;宝德门,在艮山门外南星桥。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年,扩建牙城时,有术士向钱鏐献策:如在旧基扩建,国祚只有百年,如填了西湖造新城,可以延长十倍,钱王回答说:当今天下大乱,我统领一国保一方平安就心满意足了,而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岂有千年而无真主者乎?”总能等来真正能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的。于是他大力疏浚西湖,营建杭城,发展生产,护佑百姓。古人有诗为赞“牙城旧址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年),钱王增调军民数十万在沿江北岸,从六和塔到艮山门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大作战,并采用立幌柱、打竹笼的科学方法降服汹涌的湖魔,筑起了一道长丈捍海石塘,彻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浸之患,也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

隋代杭州只有户,吴越盛时已达“十余万家”。“隋时杭地苦卤,水咸难饮,自唐邺候李泌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外,钱王又凿井九十九眼以泽民”。杭州的“百井坊巷”,传说原来有井九十九眼,就是钱王开的,故称钱王井。

为了保护西湖环境,钱镠设立“撩湖军”千人,专事清理西湖葑草、浚河开井,引湖入池,便利居民汲取饮用。另设置龙山、浙江二闸,“以大小二堰,隔绝江水,不放入城,则城市专用西湖水,水既清澈,无由淤塞”。

吴越国,是唐末宋初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小国,在钱氏的经营下,成为了乱世中的乐土。苏东坡感激地说:钱氏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于天下”。杭州,是一个水卤潮侵、地狭土薄的东南小县,在钱王的治理营建下,成为了末世中的天堂。柳永夸张地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就是这个成长于小县的“东南第一州”,令金国皇帝“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宋室南渡定都于此,却不觉渐忘北归之誓。

真正的精彩的是第五任吴越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的壮举。公元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消灭了八个割据小国。天下百姓也表现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出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伦理,出于“免动干戈,节用爱民”释家慈悲,出于“度德量力,识时顺天”的道家虚怀,出于“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则必谋之”的钱鏐家训,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拜别祖宗,带上州县图志、军籍民册,毅然决然,主动进京“纳土归宋”。这是十国中惟一不通过战争手段而“和平过渡”的政权交接,更是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的破天荒之举。不谋求一家之荣华,使百姓又一次避免战火,不贪恋一身之权势,使百姓但知易姓而不知易国,四时嬉游,依旧平常。这是彻底的民本思想,超越了整个封建社会,也是令天地动容的毅然决然,超越了千年来的土狗英雄、帝王豪强,可谓亘绝千古。

 钱王祠在西湖之滨,涌金池南,与岳庙隔湖相望,是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祠宇。钱镠(公元年—年)杭州临安人,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的方方面面非常出色,尤其是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江海塘等方面,更是功绩卓著。北宋熙宁十年(公元年),杭州郡守赵抃,特地为钱镠建立“表忠观”,以此表彰他的功绩。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也称赞他有保卫两浙之功,并立《钱氏表忠观碑》于钱王祠侧,文共八幅,后经明代嘉靖年间杭州知府陈柯重刻。祠前表以石楔,上题“功德坊”三个大字。清康熙四十四年(),清圣祖御书“保障江山”一额。清雍正五年(公元年),清世宗敕封钱鏐为“诚应武肃王”。乾隆十六年(公元年),皇上御书“忠顺遗庥”扁额。钱王祠重建的甬道上竖立着五道牌坊,寓意吴越国五王对江浙地区的贡献。甬道尽头,有一座钱王塑像。山门矗立在西湖边,前有“公德崇坊”四字,以纪念吴越国君王的功绩。钱王祠建筑前后三进,巍峨壮观。沿着青石板甬道前行,穿过五座牌坊,眼前蓦然竖立着一座钱王塑像。他气宇轩昂,一身正气,身披盔甲,怒目前方,使人不得不敬畏三分。钱王塑像不远处是正对山门的两个荷塘,水光粼粼,绿意盎然,给这肃穆之地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柔情。荷塘后面是垂柳掩映的“功德坊”,轩昂的牌坊与钱王祠的山门遥遥相对。红色的“八字墙”围起的山门显得大气、庄重。山门上的“钱王祠”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推开山门,仿佛感到了历史的凝重,庄严肃穆,雄伟轩昂。钱王祠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走进钱王祠,首先看到的是献殿,它全铜铸造,建造大气又不失精巧。在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碑亭,右边碑文是乾隆帝为该观题写的“忠顺贻麻”四个大字;左边是重建碑记。献殿两侧还有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右侧表文治。堂内的碑文虽已模湖不清,但从那斑驳的碑迹中也依然可以感到这位历史上吴越国王的雄才大略及造福百姓的贤明之举。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线描石刻的手法,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这8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复建的钱王祠中最恢弘、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五王殿。殿内陈列三世五王塑像。步入殿堂,位于正中的钱镠像高约5米,在他周围是钱元瓘、钱弘佐,钱弘琮、钱弘俶的塑像,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肃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一左一右,遥遥相对。堂内墙上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这庄严殿堂相映成趣的是祠内的一座古戏台,它位于阅礼堂内,每天有越剧、昆剧、评弹等演出。让游客在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杭州历史,品味吴越文化。依光堂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历史画面:修筑海塘、射潮等。画面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令人遐想万千。堂外院子里有一口“婆留井”。相传,钱镠出生时面相怪异,十分不祥,他的父亲欲将他投入井中,一位好心的婆婆相劝才挽留了这个小生命,故钱镠小名婆留,后来这口井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每当夕阳衔山,暮色渐起,这一带就会显现水天一色、霞光西照的景象。古塔林峦,金碧璀璨,倒映湖面仿佛明镜初开。西湖十景之首“雷峰夕照”由此而来。雷峰塔观赏西湖全景有着独特条件,它所在的夕照山,山高48米,地处西湖南岸,山体向北凸出于湖面,与西湖水域可谓山水相连,却又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远近适中。雷峰塔通高70多米,登上塔顶,相当于站到了米以上的山顶。在此观看西湖全景,以从南往北为主,兼可东西两看。由于距离适度,因而可以相当真切地看;又由于看的角度随个人喜好,所处的境界自然宏大丰富了。近处可看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柳浪闻莺,隔湖较远可看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和断桥残雪、双峰插云。堪称“一景看九景,九景看一景”,而且角度、情趣之独到至极。神奇之塔,非“塔”莫属。

雷峰塔,因塔建在雷峰山上而得名。北宋开宝八年(公元年),吴越国王钱弘俶(公元年-年)为庆贺王妃黄氏生子、并乞保吴越平安,在浙江杭州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黄妃塔。黄妃塔又名皇妃塔、黄皮塔、西关砖塔,俗称雷峰塔。塔以砖石为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刻着《华严经》的条石。砖孔中藏着卷如拇指、长约二寸、外充黄套的《陀罗尼经》。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明世宗嘉靖间的倭寇之乱中的一场大火,塔外木结构被焚毁。雷峰塔只留下了红色塔心,如老僧入定,孤标独存。塔外生长着的藤蔓相互牵引,在苍烟暮色之中,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并同北岸的保俶塔遥相对应。因两塔风格各异,明人说:“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年9月25日,仅存塔心的雷峰塔倒坍。倒坍后,在砖中发现的大量陀罗经卷,为研究我国版刻印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因为塔身塔底均藏有佛宝,民间传说才有镇千年蛇妖之说。旧塔倒塌,现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铜领域第一人朱炳仁担纲铜总工艺师,使这座塔成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净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年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山门前有放生池,寺院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相传活佛济公曾修行于此,且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材建造净慈寺。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寺院里的师傅们便开始了一天中最后一个“大典”敲钟。浑厚深沉的钟声响彻云霄,传递给我们的除了靡靡梵音,还有美好的祝愿。南屏晚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谷的暮色中回旋,也因此得名“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以佛教寺庙中的法器作为一个景观的。这里的“南屏”是指净慈寺后的南屏山。

重铸的青铜大钟高3米,重10余吨,钟上铸有6.8万余字《妙法莲华经》,每逢除夕之夜,许多市民和游客还会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年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吴越国王于乾德五年,公元年在这里建云栖古寺,距离西湖12公里,竹林深处可闻钟磬声,初名“云栖梵径”。寺地尚存,旁有回雁峰、宝刀陇、壁观峰等,均为云栖六景之一。从云栖石牌坊进入,就可以看见石径幽窄,翠竹成荫;就可以听到泉水叮咚,溪流淙淙的乐曲。漫步在竹的世界里,仰头日光,若即若离,别有情趣。

这里因竹多叶密、含水生云;云栖雾留、又长翠竹。漫山遍岭终成浩淼竹海,每当气压低沉的时,绵绵的云雾栖息在茫茫的竹丛中,落下细细的雨丝,这雨丝仿佛是翠竹青叶融化的竹沥,从弯曲的竹梢上滚落下来,溻湿了蜿蜒的青石路径而故名。

云栖寺,位于杭州五云山之西的山坞内,相传人们常见飘过五云山的彩云在这里栖留,故名,云栖竹径是西湖十景之一。云栖寺始建于北宁乾德五年(年),是吴越王为伏虎志逢禅师兴建的三座寺院之一。至明弘治七年(年),因山洪突发,寺院经像随水漂没,荡然无存。直到隆庆五年(年),才由一代名僧莲池重建。清代康、乾之际是云栖寺空前鼎盛的时期。至民国时期,寺院因年久失修,寺宇败落。年原寺址辟为杭州市工人休养院,寺前冲云楼、舒篁阁也陆续辟为茶室。云栖竹径因其优美的竹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得名,其竹径按清康熙时的御道原状修建,竹径的尽头即为云栖寺旧址。

九溪烟树是西湖新十景之一,俗称“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北接龙井,南贯钱塘江。源发翁家山杨梅岭下,途汇清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清头和方家九溪,曲折隐忽,流入钱江。十八涧系指细流之多,流泉淙淙。九溪与十八涧在八觉山下的溪中溪餐馆前汇合。一路重峦叠嶂,茶园散处,峰回路转,流水淳淳,山鸟嘤嘤。晴天秀色可餐,阴天烟云飘渺。理安寺就位于九溪十八涧之间分水岭的理安山。

理安寺古称涌泉禅寺,因寺内有与虎跑泉齐名的“法雨泉”也称法雨寺。五代时,高僧伏虎禅师栖居在此。吴越王为之建寺,而相传南宋时宋理宗来寺进香,得以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寺因山洪而毁。至万历年间,有仲光字法雨,号佛石山侬的和尚来十八涧,因喜山林幽深不凡,便建舍居于此处,有一日因耕作掘地,挖得一残缺石碑,才知这里是古时“理安寺”,因此而重新建筑成为一座丛林道场。当时杭州文人还有一些居士在此结成“澹社”来此聚会。到明崇祯年间,理安寺开演“磬山之法”。弘传禅宗支派临济宗法脉,而后寺名在西湖佛寺中名声大增。到了清代,本因不济的寺院因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到来,达到了全盛时期,寺庙重建,规模宠大,建有山门、御碑亭、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法堂、藏经楼、方丈、且住庵、松巍阁等建筑。据史载,这里旧时还藏有“佛舍利”和古印度贝叶经等珍贵文物,但寺在清咸丰时又被毁,同治后渐次兴复,并由此逐渐衰败下来,时至抗日时期,寺院渐毁。现在的理安寺是年杭州市政府和园林文物局在原址地貌、地基大致还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而改造恢复的寺,清幽自然,有悠悠南山的古意。

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阁,秀出云表,巍然壮观。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吴越国王宫就此依山而建,现留有遗迹无数,枚不胜举。吴山不高,山势起伏,绵亘数里,伸入市区。雄浑之江奔腾于南,明媚西湖辉映于北,,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吴山天风”即由此而得名。吴山东边曾是南宋都城的天街御道,朱门绮户,直达凤阁丹墀的皇城。北面则是通往柳浪闻莺的河坊街,商铺店号,鳞次栉比,市列罗绮、户盈珠玑的繁华就堆陈在吴山脚下。登临览胜,左湖右江,前街后市,杭城秀色,奔来眼底。

城隍阁是七层复合顶仿古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平方米,高41.6米。整体造型上融人了元、明两代华丽的建筑风格,整幢建筑表现出凌空飞升的气势,象征凤凰展翅翱翔和仙山琼阁的高远意境,使人联想起西湖明珠“龙飞风舞到钱塘”的美妙传说。登上阁楼,可以鸟瞰杭城美景。有“胸前竹石千层起,眼底江湖一望通”。

玉皇山位于西湖之南,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五代时吴越王钱氏为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于此供奉,始有“育王山”之称。明代创建福星观,尊祀玉皇大帝,位于玉皇山顶,原名玉皇宫,后改建为庭院。育王随之更名玉皇山。

山上遗存有天池、白玉蟾井等古迹,山腰有八仙聚会之所---紫来洞。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凌空突兀的登云阁上,衬以蓝天白云,四周山姿雄峻巍峨,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顿觉湖山空阔,江天浩淼。主要景点有慈云岭造像、五代石刻、紫来洞天、七星列宿(即七星缸)、八卦田、日月井、天一池等。

宝石流霞位于西湖北岸宝石山上。初名石姥山,曾称保俶山、保所山、石甑山、巨石山、古塔山等。山体属火成岩中的凝灰岩和流纹岩,阳光映照,其色泽似翡翠玛瑙,山上奇石荟萃,有倚云石、屯霞石、凤翔石、落星石等,吴越王钱镠封后者为寿星石。故称“宝石山”。尤其是在朝霞初露的早晨或落日余晖时,保俶塔和紫褐色山岩呈现的五彩缤纷的迷人景色,所以得名“宝石流霞”。宝石山以其秀丽挺拔的保俶塔、千姿百态的石景以及初阳台上看日出等景观吸引游人。当朝阳的红光洒在宝石山上时,小石块仿佛是熠熠闪光的宝石,因此得名“宝石山”。一路循阶而上,宝石山绿阴如盖。登上山顶,南有平湖水波荡漾;北临平畴、楼宇鳞次栉比;东则街衢商埠,充满活力;西部青嶂千叠,莲接晴空。从湖上远望保俶塔旁的红色小亭,就像凤凰的冠毛,称此亭为“来凤亭”,曾经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来凤亭向西的川正洞,两旁陡壁如削,头上蓝天如带,过此又豁然开朗,到达葛岭更是幽静涤心,苍苔滴翠,尤其是多姿的假山和宝石山的奇石一样,令人迷醉。

保俶塔是位于宝石山上的一座塔,为西湖风景区标志之一,年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保俶塔始建于年,据称是吴越宰相吴延爽所建。南唐灭亡后,吴越国国王钱弘俶被宋太祖赵匡胤召往汴京时,他的母舅吴延爽等大臣怕此去凶多吉少,建九级宝塔祈求钱王逢凶化吉,平安归来,故名保俶塔。元延祐年间(-年)至明嘉靖年间(-),屡毁屡建。明万历七年(年)重修,为七层楼阁式。民国十三年(年)塔倾斜,重修,为八面七级,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制构件为明代旧物,年,朽坏的塔刹被更换。现存六面七级砖塔为年重建,塔身挺秀,宛如少女伫立,凝视湖山,与湖光山色构成一幅秀丽恬静的画面。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坐落在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此处东来钱塘江水西接富春江,是一条重要的水路,然钱塘江潮水事发,吴越国王钱弘俶听取德昭丞相生前建言,于北宋开宝三年(年),在此建塔,一是弘扬佛法,祈求保佑天下苍生平安富足;二为镇钱塘江潮水,自古有宝塔镇水之说;三可导航来往船只,来往船只见塔便知已到吴越国帝都,以利海船商贾通行。针对塔名还有一番来历,原由大臣们提议为六合塔,意取天地四方为六合也,其意为天下归一,然钱王钱弘俶采纳赞宁国师之建议取名为“六和”,意取佛经:“身和同往,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得和同均。”以和为贵之意。足可彰显吴越国不与列强争天下“以民为贵,社稷轻之”的民本理念,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 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在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六和塔木檐十三层,清光绪二十六年(年)重新修建,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回廊夹在中间,楼梯置于回廊之间。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装设有倚柱,并与塔的木檐相联结。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因为墙厚达4.12米,故而进门后,就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内墙厚4.20米,故而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龛的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来是为了供奉佛像而设的,为仿木建筑,制作讲究。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

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游人到此,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又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所以历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诗咏叹,有诗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真实地描绘了六和塔和钱塘江的风光。

西湖新十景之一。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年),至今己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刹。地处杭州西湖西的山岭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飞来峰,两峰挟峙,山地平缓,四周林青木秀,鸟鸣山幽,云飘雾浮。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行至武林(即今杭州)山中,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后建寺,名曰灵隐。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及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在当时吴越国王崇尚佛教,当时吴越国王崇尚佛教,请高僧智觉禅师---延寿入住该寺后,方奉国主钱弘俶谕旨,大兴土木,重修庙堂殿宇大规模修缮和扩建。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自此灵隐寺始鼎盛至今。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堂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灵隐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大名刹之一,也是我国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五百罗汉堂组成。

北宋建隆元年()吴越国王钱弘俶始建。仿木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高约12米。塔身刻佛经和佛像,为五代吴越佛教艺术的珍品。

北宋开宝二年(),建于奉先寺(曾为钱氏家庙)。北宋景祐二年()迁建于灵隐寺。湖石雕凿,平面八边形,层次丰富,幢身都镌有佛经。

  始凿于五代吴越国钱氏治理杭州之时(公元年),后宋元均有开凿,现存龛、余尊造像及大量摩崖石刻,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突出。造像依自然地势和岩壁开凿,以圆雕和高浮雕为主要雕刻手法,风格柔和、圆润,雕刻精美。造像内容主要为佛像、菩萨、天王、弥勒、罗汉等佛教人物题材。飞来峰造像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造像群,也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最多的佛教石窟。它保存了晚唐以后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五代至元代的空缺,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袋弥勒像:凿于南宋,是飞来峰造像群中最大的一龛、尊胜佛母像(元代)、朱士行取经浮雕(北宋)。

是吴越造像中最为精湛的一组,在玉皇山半山腰、慈云岭南石壁间。吴越为沟通杭州南北交通,吴越王钱镠征集民工在慈云岭凿石开路,成为江干与西湖之间的重要通道。年忠献王钱弘佐(年-年)又在此建资贤寺,并在石壁上凿龛造像,即是我们现在所见的造像。造像共两龛,主龛有佛七尊,造像丰腴端庄,衣褶流畅。主龛之右,有一小龛,内雕作和尚状之地藏。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吴越国王钱元瓘创建,初名菩提院,后改今名。宋乾德二年()南山宗永智律师重修后,成为江南著名的律宗道场。太平兴国三年()筑戒坛,每年三月修戒会。七年,敕赐‘大昭庆寺’之额。又淳化至天禧年间,省常住此,结华严净行社,弘扬念佛法门。遵式、仁岳等诸师亦来此阐扬天台。允堪律师更建戒坛、钟楼等,兴隆法会。其后曾罹火灾及遭禁戒坛之厄。明隆庆二年(),赐‘律宗万善戒坛’之额。清康熙三十九年()烧毁,五十二年重建,即今之诸堂者是。乾隆十六年(),题‘深入定慧’之扁额。戒坛由方八间之石坛作成,坛上供金色毗卢遮那佛,四方石壁各刻有十五尊护戒神。寺有天王殿、大雄殿、祖师殿、万寿戒坛、观音殿等。[佛祖统纪卷十、大昭庆律寺志、西湖志卷十二]

是现在大陆上属于唐密的三座寺庙之一,那就是——泉州开元寺、北京潭柘寺、杭州昭庆寺。

昭庆寺原址在杭州宝石山的东边,南临西湖,也就是现在杭州市青少年宫广场的位置。年西湖边拓建马路,拆掉了昭庆寺的前殿天王殿,万善桥也不复存在了,还填掉了桥下的青莲池。殿前的古樟至今仍存数株,昭庆寺在历史上曾屡建屡毁。明嘉靖和崇祯年间,两次被火焚毁,清初重建后,又遭兵祸被夷为焦土。光绪四年,寺里的主持发宏愿重还旧貌。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昭庆寺被日军驻兵养马,那是不堪回首的被凌辱的一页。而现在来到宝石山东面的西湖边,昔日的天王殿,早就成了广场,寺里的大雄宝殿,也成了文艺活动场所。留下来的,只有昭庆寺的名字。

白塔位于杭州市区西南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景区南部,钱塘江北岸。该塔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末期,白塔用白石雕砌而成,8面9层,每层有腰檐和平座(回廊),顶置铁塔刹,轮廓挺秀。塔身四周遍刻经文,门两侧浮雕佛像、菩萨像,线条纤柔,形象逼真。塔基占地约平方米,下为磐石,上为须弥座。磐石八边形,每边侧面都雕刻山峰,平面雕刻海浪,象征九山八海。座身各面都刻满经文,座上置塔身。塔身实心,每段由两块白色巨石分段雕凿砌合成整体,为正八角形,高16米。外形酷似木楼阁塔,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当时建筑技术、雕刻工艺、佛教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其文物价值亦无法得到展示。且该塔目前破损严重,一是受风化及酸雨腐蚀明显,二是结构性和构造性残损明显;同时由于塔基过小,可能会引起塔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塔体坍塌,塔体保护迫在眉睫。在杭州市总体确立的沿钱塘江建设规划中,欲在闸口白塔区域建设“白塔公园”,整治白塔周边环境,这为白塔保护和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白塔,并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经多方论证,按照文物保护“最小干预,保护措施必须是可逆的”这一原则,拟采用建保护性建筑对白塔进行保护的方式。目前相关工作正积极推进,希望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观条件。

在玉皇山南麓,早先为吴越国王宫亲农和祭天的郊坛,后为南宋时皇帝躬耕以示劝农的籍田,至迟在明代,已定型为八卦田。自高处俯瞰,田丘呈八角形,中间为一圆形土墩,土墩周围平均划分为八块,整块田丘形似半阴半阳的太极图;再加上八块田地上分别栽培不同植物,四季色彩、形状不断变化,仿佛呈现八种卦象,堪称登玉皇山揽胜的一大奇观。八卦田旁,还有五代吴越国王妃吴汉月的古墓葬。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根治的方法
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