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渗湿之功能,用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热淋,尿急,尿频,尿道痛,口渴,饮水则吐,受暑水泻,黄疸等病症。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3.栽培时间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hy/1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眉山市杂交柑桔栽培管理技术年历
- 下一篇文章: 盆景迎春花的栽培技术和盆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