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哪里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7/9113049.html

始乎伏羲

琴之为道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尚书》

古琴

简介

琴之为道,始乎伏羲,成于文武,形象天地,气抱阴阳,神思幽深,音韵清越,幽而和畅,雅而不淫,扶正国风,翼赞王化,琴音调而天下治。

古琴在20世纪之前称为“琴”,或称“瑶琴”、“玉琴”、“素琴”、“丝桐”、“七弦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拨弦乐器。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因此其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区别而改称为“古琴”。

1

琴的文化地位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因其清、正、和、雅的音乐品格被尊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嵇康《琴赋》有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自古是文人雅士的艺术,被作为士大夫阶层品格修习的必修科目,可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亦可三五好友抚琴为乐,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左琴右书”之说。

2

琴的起源及发展

那么古琴是从哪里来的呢?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琴之五弦对应五音:(宫、商、角、徵、羽)及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五行)。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灵枢·邪客》中把宫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古代先哲用琴统摄五声,以正民心,使其返璞归真。

后至周朝周文王为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添一根弦,所以琴又称"“文武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宋太宗曾增弦至九弦琴,不过只在当时宫廷流传过几年,不受当时琴人的支持。

3

与琴相关的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与琴有关的典故数不胜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一曲《凤求凰》更是让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家喻户晓;大量诗词文赋中也有琴的身影,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先秦时期古人对琴的认知度已经非常高;唐代诗人王维写下了“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的著名诗句;刘禹锡《陋室铭》中亦记录下了诗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名士之风;“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成语更是妇孺皆知;此外在古代绘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古琴的身影。

可以说古琴与其它中国文化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古琴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琴学

琴道

1

琴的形制

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古琴在已有型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款式。古琴中较长见的琴式有: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其中著名的唐琴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2

琴的音乐特点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长,意境清远,属于我国传统八音中的“丝”。八音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便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3

琴曲

现存琴曲多首,琴谱多部,琴歌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4

琴的流派

宋元时期,古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琴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作《潇湘水云》)等。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歌《古怨》作者为南宋姜夔。明清时期,古琴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第一部琴谱《神奇秘谱》(朱权,年)保存了众多古曲。

5

琴的传播及影响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东南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一部古琴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

琴学

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

7

琴道

中国古琴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

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词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是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这些主要应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琴学琴道以及它承载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根和魂。

君不见天荒地老皆如此

莲根折断丝犹牵

兰心守死心不改

有恨莫为江上莲

多情莫学泽中兰

王璲·瑶琴怨

众器中

琴最优

古琴

士无故不撤琴瑟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原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

——《琴赋》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wh/1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