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嘎教授

作者简介:李嘎,年7月生,山东邹平人。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教授。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同年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城市史,目前正集中开展水患语境下华北城市环境史研究和明清民国时期山西治所城市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等。出版《旱域水潦:水患语境下山陕黄土高原城市环境史研究(-年)》(商务印书馆,年)等著作3部(含合著1部)。在《考古》、《清华大学学报》、台湾《明代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摘要:在缺水易旱的山西高原地带,历史时期并非不存在相对丰水的环境,明清时期不少城市内部就分布有面积较为可观的自然水域,本文考察了其中11座较为典型的城市。这些水域的形成时间多数早在明代,少数几处更早在明代以前。城内雨洪蓄积、城外客水灌注、泉源接济是塑造这些水域的三大因素。就城市自然水域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而言,两者的关联度并不均衡,有些水域与城市社会的关联度十分密切,有些则较为疏远,原因有三:官员籍贯及成长经历、城市社会的复杂程度、水体本身在城市中的地理坐落及水体规模。浑源城内的金鱼池、太原城内的文瀛湖、清源城内之东湖、交城城内的却月湖、永和城内之莲池、夏县城内的莲花池等六处水体作为游赏空间的角色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学界在开展黄土高原水利社会史的研究时,在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外,或可增加一类“景观用水”,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这可能会成为推动水利社会史、环境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

关键词:城市自然水域景观用水山西明清

问题之提出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水易旱是人所共知的水资源实态。用水紧张长期困扰着地方社会,这种紧张既体现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用水方面,不仅现在如此,传统时代后期既已如此。基于这一史实,学界围绕历史时期山西地区的用水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