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泓千年海丝古城泉州把C位让给开元寺
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6538.html 中华名家·洪泓 洪泓,(闽南文化研究学者、闽南语作家)字闻之。偶得弘一上人(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之言后,遂自号日二一堂,又号龙宝斋,别署半学斋,温陵人。生于花棚下,长在曾井边,行走于古城内外。定位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信奉名不必显,钱不在多,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在!勉强的不要争,该为的尽管作,平常心本分事,甘愿做欢喜受。不负花月,不废笔墨,不离山水,不绝音韵。冷眼观世,潜心笔耕,忙碌于现实,自驰于内心。 千年海丝古城 千年海丝古城泉州 把C位让给开元寺 洪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西街不大,古迹且很多。佛教、道教、基督教在这里“三教并存、和谐共荣”。 这是一条行神的街。 对于西街人来说,再也有比开元寺更有历史,更有名气,更丰富的了。因为有西街这样一个大气场,足以让千年海丝古城泉州恒久长远。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檀名。异葩根础发,瑞草覆庭生。殿古藏云紫,坛虚映日明。我来问陈候,金铎向空鸣。”西街号的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没有之一,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年)。唐年时,开元寺拥个支院。全盛时期,僧众“食指常万”。(捧碗食饭的僧人有一千人达一万个手指头)又据泉州开元寺《紫云开士传》云,唐与五代,仅开元寺门下就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其中以禅、净土、唯识和南山律宗为最盛行。 密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师徒相传,并有谨严的修行步骤,颇为神秘。即身可成佛,是密宗修行的目的。密宗认为,不一定要经过累世修行,今生便能成佛。这真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让修行者看到了希望。 年,开元寺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核准定,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秋,开元寺举办“文革”后首次大型水陆法会,佛教界为之振奋。年,国务院又公布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人说泉州是得益于开元寺的影响,更有人反过来说。无论怎么说,它就在这里,吸引着人们是目光,也吸引着众多信佛人的心。 踏遍泉州,最感到珍贵使我们流连不愿离去的所在(地方)还是开元寺。 路过“紫云”粉墙时,就没有了一丝羁绊的宁静,相信你便被彻底地静化了,静出灵魂的真性,静到了仿佛能够听得见自己的脚步。 据载,寺前高大照墙“紫云屏”,建于明万历四年(年),嵌有“紫云屏”三字乃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书丹石刻一方。 走在泉州,绕不过去的话题当然是开元寺,这里确实算一个优雅清静的好所在。 身入古寺,倾听一段慈悲经诵,淡出佛殿,参悟一番因果轮回。静心领悟,于身,于心,皆空明。中堂正大,蜡烛静照,遂闻远方鸟鸣嘤嘤。蓦地有僧入中堂,其身着灰袍,脚穿灰鞋,悄然擦拭条案上的香灰,旋即而去,也没挥挥手。 步入大雄宝殿里,以观僧之夜课。敲钟振鼓,有僧匆匆,当然也有僧姗姗,来迟者要对佛像补礼、加礼,之后入列。诸僧皆着紫色袈裟,其面佛像而跪,出声诵经。乐器有三,木鱼、铃、罄,分别打击,同音为穆。氛围严正,应该有助于摒除邪念。 开元寺的和尚们通过归日(每天)的打坐、行香和功课,帮助自己找到初心。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宗教不是用来讨论的,尤其佛教本身更注重实修。正是“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 开元古刹总是弥漫着菩提的梵香。众多善男信女时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寿祈贵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好、万事胜意。 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炷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还不知道何意?其实,三炷香,分别为戒香、定香、会香。第一炷戒香,在佛前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炷定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炷慧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香是“破迷开悟”的初心,也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觉悟者礼教;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开元寺历史文化底蕴是够强大,它所形成的磁场呈现出独有的光芒。幽静,奇特,神秘,我们只能心存敬畏。 天刚亮,徒步前往开元寺,一路上车水马龙,人声喧哗,一入开元寺内,便浮躁全无,只留一片宁静在心头。 宽大的红色大门两边,各卧一只体型庞大石鼓,时代不详。想必它已静静蹲伏了数千年。入门两侧有两尊“金刚护神”,怒目挺腰,状极威严。据佛教《宝积经》载:俩为兄弟,一个名法意,一个叫法念,双位尊为佛护法。佛家弟子一见便知,这是密宗规制。一个状若怒吼;一个昂着远眺;直截峻烈,大开大阖。俗称“哼哈二将”,有客烧香,其直身须臾,便屈膝为跪,并连连磕头。奉佛之心至淳至诚。 宋时开元寺便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的圣人”的门联一副,岁久已佚。此时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的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老先生游历泉州之时感慨而作,也是对泉州宗教兴旺、人文鼎盛最好的诠释,它简短直接地揭示出隐藏在繁华名城里泉州人最真实的市井生活状态。弘一法师来寺内说经,特为此挥毫书丹,并题跋“寺门此联朱文公撰文久佚为之补书,戊寅春沙门一音书,佛弟子叶慧眼刻。”从此可看出弘公与朱文公颇有同感和共鸣。 我读旧志书,才知道开元寺的由来。据《泉州开元寺志》和《泉州府志》记载,独享一方宁静的开元寺始创于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尔后改为开元寺。占地七万八千平方米,寺庙的范围南北长米,东西宽米,规模恢弘。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年)的六角形佛上尊胜陀罗尼经幢物件。经幢为乡员进士欧阳偃及沙门文中共书。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佛上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 一座开元寺几乎等于一座城池。 开元寺内有块清·嘉庆十年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撰并书的《重修开元寺碑记》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开元寺这座庙宇,是宅心仁厚、心胸宽广、倜傥尚仪的商人献桑园而建的。据载,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族桑园。黄守恭(—年),字国财,号一翁,唐贞观三年(年)生。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成为名闻遐迩庄园主。据载:东晋之时,八姓衣冠南渡,黄守恭先祖黄元方,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治所今福州),郡守,后隐居侯官黄巷。(黄氏开闽一世祖)传直第十二世黄崖,移居到南安丰州东南效区十五华里,尔后,他生育四个孩子,黄守恭为长房。 有书在手。传说唐代泉州紫云开基祖黄守恭白日梦见和尚登门化缘,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平日虽乐善好施,却也不舍奉献桑园,于是有意作难讲道,“如树开白莲乃可。”不想次日后果然应验,满园桑树竟盛开白皑皑的莲花,黄守恭被桑开白莲的奇景所感化,毅然献地结缘。遂由高僧匡护大师建莲花道场,故赐“莲花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黄守恭被尊为“黄长者”,僧众与开元寺东翼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如今寺之西侧有枞栏杆龙蟠的老桑树见证故事的由来。 据史载:种桑蚕是中国固有的农业技术。在神话中,它是黄帝之妻螺祖的发明。有诗为证: 南山有桑, 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 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 万寿无疆! 难忘千年沧海桑田,因此桑田变庙宇的开元寺又有“桑莲法界”的雅称。唐代古桑,足以证明当时泉州丝织业的兴盛。据史料记载,古时,开元寺以西门至丰州一带曾是一连片的桑园,泉州出产的泉缎畅销海外,堪称鼎盛,当年与番人进行丝绸贸易的泉州和苏州及杭州的丝绸商行都驻扎通津门外码头与象峰巷之间,运载丝绸的海船,等待从破腹沟各渡头而来溪船与其盘驳。清源郡留从效十分重视载桑种茶,绸缎丰登。北宋时候,要求“依山者,以桑麻为业”,泉州的丝绸织造长足发展,走向巅峰。 老桑树 在今南俊路口边的立一石碑刻有“清白源井”,据说井水用来染练丝绸,号称:染色天下最。这里就是明朝时候泉州织染局所在地,可见泉州的丝织业一直很发达。另据《泉州府志》记载:洪武年间,泉州法令种植规定,只要农民不种桑麻或者木棉,要罚交布帛抵罪,尔后还命令农民在空旷的官地种植桑麻树,每亩要种40枞。正统年间(年),泉州守尹罗宏开垦建立织染局,原址就在古榕巷的南外宗正司所在地,后来迁移至清源驿站。嘉端年间(年)移建府治东畔,直至在清末民初之时,价廉物美的洋纱洋布充斥泉州市场,民间的蚕桑丝绸纺织业日渐没落,市场沉寂,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据说,黄守恭在公元至年,在泉州大量发展殖桑织丝业,经营桑田七里,最先发展丝织业。他一养蚕丝,曾经做了三件大事,种桑、养蚕、织锦,质地精良,花色丰富,轻清耐久,闻名于世。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丝绸巨商黄守恭每年外贸数十万匹丝绸一路扬帆至东南亚。 清风徐来,桑叶飒飒。泉州气候宜于桑树生长,唐代泉州丝织品已是发达,列为贡品。元代泉州生产的“刺桐绸缎”作为朝廷馈赠外国王公贵族的礼品而闻名于世,丝绸让西方人趋之若鹜。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就有记载经泉州出口的商品有丝、瓷、铜鼎、白糖等。丝绸之路的绸缎是柔软的,因丝绸而得名。离开了丝绸,丝绸之路就失去了它神秘而曼妙的色彩。唐宋之时,泉州一带蚕桑业甚为发达。据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刺桐城在宋代已是丝织业中心,与杭州齐名,从泉州出口通往海外的丝织品有绸、缎、凌、娟、罗等。另据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金明教授研究,他认为,以泉州绸缎在海外的流通和命名为例,说明泉州在中世纪时曾因盛产优质绸缎而闻名于世,外国商人沿袭以产地名来命名物产的习惯,把泉州出口的绸缎称为Zaituniah,这实际上很可能是古泉州“刺桐”(Zaitun)名称的来源。 遥想当年,目睹一只只蚕仔(蚕宝宝)被抽出小丝变成彩云一样的绫罗绸缎,围观的游客们啧啧称奇。刺桐绸与高贵、华丽和神秘,让世人痴迷。 宋代佛教出现儒、道、释合一。元朝以来,泉州各门宗教兼收并蓄,曾出现过世界多门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其相互依存,相互关摄,相互平等,圆融无碍,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见证了泉州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民国而逐渐世俗化,愈来愈与民间杂神信仰融合,还与民俗相结合。在世俗化过程中,多数寺庙出现佛、道、杂神共祀一庙或一堂的奇观。 每当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初二和十六,寺庙里的香火不断,拜拜信徒众多。有的还自备三牲、果盒、香烛齐供,态度虔诚,礼数周至。与此同时,周日(星期天)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还不少。一个历史古城,能让东西方文化相融而且互存,真是比较奇特。 记得有一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是伟大的。“泉州人信仰最广泛的是民间信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神道神仙、忠义圣贤、水神、海神、财神、戏神、禾神、医神等众神祗同时存在于泉州各地,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可以同时信仰多种神祗,一个乡村也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地方保护神,因为保佑健康平安,渴望美好生活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佛教传入泉州有史记载的,可上溯至西晋年代。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曰:“泉之为郡,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素号佛国。”又据现有文献记载,泉州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已建寺。当时,中国佛教尚处于译经阶段,而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4个支院,各支院皈宗不一,各不统属。 现代泉州佛教禅宗以临济、曹洞两宗为多,两宗法门并修,互相渗透,但且分立门户,各有传人。两系传人都编有辈份的字序以命名。近代临济派系有“转、瑞、广、传、道、法”诸字序;曹洞派系一支以妙月和尚的“妙”字开始,有“妙、福、常、理”等诸字辈;另一支以性愿和尚的“性”字为首,有“性、觉、妙、真、如”诸字辈,两宗各自有传统寺院。此外,尚有青原、伪仰、法眼等分支派系。泉州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名港之一,历代都有外国僧人来居此寺。据记载:唐代有身毒(印度)人释智亮,乾宁四年西域僧人朝悟大师,南宋淳熙十年的天锡法师等等。 泉州,是一个座“神明密度极高”的名城。据《闽南与台湾神明庙宇源流》一书记述,在泉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地界里,仅民间信仰的神明庙宇就达多间,主祀神秘不少于种,数量之巨、种类之丰以及民间信仰与民俗关联之密,纯属国内罕见。 “此地古称佛国”,“头上三尺有神明”,这二句话最能说明泉州人最真实的现实生活,也证实了泉州人一年之中的节庆活动,多数与敬祀神祇习俗有关。 对于一条有信仰的街,神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有信仰的人会在没有人看到的所在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话题又回到泉州开元寺。紫云始祖黄守恭生有五子。李氏生四子,曰经、纪、纲、纶,司马氏生一子,曰纬。长子黄经居县北芦溪(现今南安市),次子黄纪居县东黄田(先为惠安县现属台商投资区),三子黄纲居县西葛磐(今安溪县),四子黄纶居县南坑柄(原同安县今翔安区),五子黄纬居漳浦南沼(今漳州市诏安县)。“经”为织机上有直线;“纶”为古代官吏用来系官印所用的“青丝带”;“纲”是提起经网的大绳子;“纪”就是纺织时整理丝絮;“纬”就是织机上的横线。其名字与丝织业息息相关。守恭公舍桑园田宅建寺后,将五子分遣五方,从此开枝散叶,族数百万,追根溯源,绵延不息。当年匡护大师偈曰: “佛家香火年年在, 黄氏子孙代代兴。” 伊又交付纲公(安溪房)锦囊曰: “兴起紫云新雨露, 徘徊参岭旧山川。” 故其“五安”子孙奉黄守恭为姓祖——即紫云派一世。至今海内外“五安”——经、纪、纲、纶、纬,族人生息繁衍数万人,蔚为当地望族。 如今黄氏族姓中也广泛流传着一首“认宗诗”(也称铙钹诗),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诵出这一首诗,便会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族人的关照。开元寺檀越祠有这首诗全文是: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有眼长垂佑,佑我儿孙总炽昌。 唐太极元年(),黄守恭公仙逝,享年84岁。由匡护大师择地葬于泉州市郊西门外白塔之地(今丰泽区招峰村),墓地四界丛生蔷薇花(金英花),俗称“刺仔墓”。 1多年来,泉州紫云五安黄氏受祖泽之余荫,科甲蝉联,冠盖相望,为东南之望族。 据许在全先和林中和先生合编《泉州姓氏堂号》一书记载:历代高中文武进士名。明清文武举人名。其中文状元有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年)的黄仁颖,武状元为宋淳熙十四年(年)黄褒然和清光绪六年(年)同科文武状元黄思永、黄培松等。 对于老百姓来说,宗教是需要实体化的宇宙、佛像、僧人、经书、法式和仪轨等等。 现开元寺内殿多为明代落架重建的建筑风格,历朝历代屡坏屡修。廊回角翘,拜亭埕院,大且郎然。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藏经阁始建于公元年,几经兴衰。民国初年,圆瑛法师再次主持重修,并添置经房僧舍。内藏有宋、元、明珍藏版善本和日本国赠送的大藏经3万多卷,其中有《大云轮请雨经》一部上下两卷,宋靖康元年(年)刻版,元立大元年(年)重印。经内载明“就开元印雕造”字样,这是一部重要的版本。殿堂僧寮,飞檐姿健,敦实气壮,重檐斗拱,雕梁画栋。疏密相宜,错落有致,通看分看,都有其布局。诸殿中供奉各种菩萨塑像数百余尊,实可谓黄墙绿树,楼阁参差,余钟磬音,庄严幽深。 大殿木行梁上的斗拱有独一无二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人首鸟身,是迦陵频伽融印度传入的佛教“嫔伽圣禽”的艺术和中国古代“飞人”艺术于一体,各手持供品,如青素瓜果、文房四宝、五音乐器,展翅欲舞,也是国内寺庙古建筑上稀有的罕见建筑遗存。24尊象征24时,12尊向内,12尊向外,有手持乐器,作弹琴、吹笛、吹笙、拍板等状,或双手捧场,均以衣结飘带,翩然起舞,向内奉送瓜果,向外奉送文书,时时朝悟。梵文“迦陵频伽”(即妙音鸟)。其音和雅,鸣转自如。相传“妙音鸟”是五方佛的侍伎,至高天上的神权。当佛教在即印度初流行时,就有妙音鸟。天星观二号墓出土之时就有妙音鸟,两双手掌是合在一起的。双手合十,是佛教以示敬意的特别仪式。佛经说:此鸟发音维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 坐落正中的大殿,红门敞开,方砖垫地。 大殿还有一处与众不同,即大殿供养佛光普照的“五方佛”,也称“五智如来”。一般丛林供奉三世尊,代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而供奉五方佛代表方位东西南北中,这证明开元寺供奉佛像即代表有时间又有空间。中间的一尊是释迦摩尼,据传是唐玄宗的御赐佛像。余者依次为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大殿佛像排列次序,法程有据。 这些也是开元寺保留着密宗规制的佐证。据了解,除开元寺外,北京的法源寺(唐刹)、山西大同的华严寺、普化寺(南寺)供奉五方佛。 五方佛的协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大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十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财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泉州开元寺自唐垂二年(年)以为沿革,记录了王审知的崇佛,佛教盛兴,一目了然。是今天研究泉州开元寺历史、泉州佛教史、泉州古代文化思想史和研究泉州名城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弘法利生,回报社会是佛教的宗旨之一。古城至今仍传颂着王老今生先生保护开元寺的佳话。 据说,文革初期(年),是日上午十时左右,第二中学红卫兵冲入开元寺准备以“破四旧,立四新”的名义毁坏开元寺,泉州作为历史名城,许多文物古迹面临着被‘红色狂飙’的“革命”的危险。时任分管统战工作的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今生先生接到市文管会报告后,带着泉州市宗教局两位同志赶赴开元寺,与在此等候的驻寺公安员王福昌先一道找到这群红卫兵,对他们反复说解保护开元寺主要文物古迹的道理,说服红卫兵应该共同保护泉州珍贵的文化遗产;红卫兵被王老今生先生的苦口婆心所感动,最终放弃过激行动,反而派出几位红卫兵留下来同西街一些群众自觉地保护开元寺。这场即将捣毁千年古刹的浩劫就此被及时制止了。之后,寺产曾被改为“人民商场”,才没有遭到重大破坏。 无独有偶。据陈立献先生等人编著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中有篇文章记载:“自嘉靖、隆庆以后,殿宇渐渐损坏败落,寺规松懈,外人强行租赁、僧房多为他们大族所占有,所保存的只有这三座殿堂了。此时,兵器匠、火药匠占据寺中,洁已堂下百灶云集,灰烬堆积如山。戒坛、紫云殿下周围的房舍,都是工匠妻子儿女的住宿区。……万历年间,观察杨乾铬闻讯之后,断然采取措施,赶走工匠,拆除下舍,与郡宇程萝阳计议,火药匠迁到城外武庙。后来,火药大爆炸,“众匠与庙烬尽”,开元寺周边千家庆幸躲过一劫。于是市民集资重修佛寺。” 小时候,离我家几百平方米的泉州第二中心,校园里的安礼逊楼超强高音喇叭,不分昼夜,三不五时地传出震耳欲聋的口号和宣传语录,学生们都声嘶力竭地证明着自己才是正宗纯粹的“红卫兵”。此时全国各地也到处是战火硝烟,取代了早期的“要文斗不要武斗”。 时光漫漶,古塔铭记。 “东西塔,立东西,东张西望看双塔; 南北街,分南北,南来北往行两街。” 据《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梁贞明二年(年),王审知“以木植浮海至(泉)州建塔,号无量寿塔(即开元寺西塔)。” 庙貌巍峨,双塔耸峙。开元寺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米处各有一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二者名称相近,造型相似,这佐证着泉州城的曾经,也见证着名城的沧桑变化。东塔取名镇国塔,寓意镇伏邦国邪乱以得太平,象征东方婆娑世界;西塔取名仁寿塔,寓意对人施予仁爱以得长寿也,象征极乐世界;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先木后砖,继而易石。几代人薪火相传,锲而不舍,苦心经营,终成千古。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5.06米。 东西塔是泉州古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宋朝灿烂文化中石造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中国四大古塔之一。镇国石塔为僧人本洪肇基、法权法师踵事增华。而仁寿塔则自证法师独自主持建成。东西二塔建筑与河南开封铁塔、山西应县木构释迦塔、西安大雁塔合称为中国四大宝塔。 东西塔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泉州佛教寺院积聚的财富。天光早(早晨)的开元寺里梵音袅袅,大雄宝殿外的香炉边,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手秉香火,虔诚祈愿,绕过宝殿,穿过回廊,就来到东西塔脚下。 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湛的石雕,内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主。分别有人天乘、声间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佛乘共有尊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像,凝聚成一幅佛国的缩影。双塔石质柔韧,刻工精绝,雕工传神,可称当代建筑中之瑰宝。西塔上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吸引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入夜,东西塔在我目中渐渐升高,高耸入云。塔势若涌,檐翘若翅。在各檐之角悉悬铁铃,风摇疏响,成为古韵,使塔周边熙熙攘攘之人顿显杂音。塔色如铁,浑然而朴,昂然为威,是古人对泉州留下的文化遗产,也是名城泉州的标志。 而凌空的东西双塔,真如二管插入云端的毛笔,远远望去,正在飘飘荡荡,书写着西街过去、现在、未来。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难怪泉州文脉之风大盛,人才辈出。 泉州历史研究会的王寒枫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生前历时八年间创作《泉州东西塔》,此书18万字,于年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泉州名城建档案增添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建筑结构、佛教义理。古建筑资料,也为泉州填补了研究东西塔的空白。经王寒枫先生论证:东西塔在建筑力学、高度比例、面积收分、防风防震等方面试作了探讨,藉以证明泉州东西塔之所以美轮美奂、屹立至今,在于它的合理结构,符合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要求,反映宋代泉州地方建筑艺术所达到的水平。 有人曾说:东西双塔是泉州人心中的印章。 我认为,东西双塔是座高耸入云的人。 俗语叫做“徛咧亲像东西塔,倒咧亲像洛阳桥。” 流传于泉州的这句话,形像做人要堂堂正正、上天立地,像东西塔一样伟岸挺拔、巍然屹立。 筑塔技术让这两座各重达1万吨的建筑物历经了多年的风雨侵袭,甚至是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的八级大地震,仍屹然挺立。有人推测,地牛翻身(地震)地震固然力巨,不过冲过来就把其力均匀分散了,只“拔它几根毫毛”从而双塔动而未倒,岿然如固。其建塔结构,技术良好,令人惊叹。 东西两塔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双塔玲珑,今日不言,明日不语,一直站着,春雨秋风,蓝天浮云。风中,塔上的风铃发出好听的叮咚声,在更深夜静之时却总是使人神思悠悠,而每层塔檐都倔强地发出许多小草灌本,在这里只能吸吮一些雨水露珠。 明代安溪进士、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瞻仰庇《咏双塔》的名句:“石塔双飞缥缈间,凌虚上上结金团。”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然而真正了解东西塔的历史、构造及其深邃的文化内涵的人并不多。 东西塔,无论高度、结构、还是造型雕刻,在国内都是无与伦比的。二十年代,德国人艾克和瑞士人戴密微来泉州,将东西塔的石雕拍摄成书,俩人合著《刺桐双塔》一书,把这雕刻群誉为“神奇的雕刻艺术”,认为东西两塔是世界最大的石塔。在美国出版,风行世界,使泉州这两座古塔更加名扬四海,载誉四方。 再如年11月10日,当夜,在首都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的景观焰火晚会上,泉州艺术家蔡国强先生,把此场7分半钟的主题焰火表演命名为《自然颂》。焰火体现四季变换、花草更替,浪漫而诗意。而焰火表演最后温情的定格在与家乡泉州相伴千年的东西塔,意义深远。焰火打动了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的领袖们。 开元寺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紫云屏、天王殿、拜亭、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五观堂等,东侧建筑有檀樾祠,祖堂、道祖塔院、地藏阁、准提禅林;西翼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与桑莲古迹等。据泉州著名书法家林坚璋先生介绍,文革前,还在泉州第五中学的他就协助开元寺的妙莲和尚和圆拙和尚一起整理有关资料,筹建弘一法师纪念馆。 开元寺老和尚妙莲于年至年在开元寺原尊胜院旧址创建了“弘一法师纪念馆”。面积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妙莲法师将他所保管的弘一大师遗著、书法、经书、金石和遗物这些无价之宝奉献出来,陈列于纪念馆供人们瞻仰、参观。 准提寺(亦称小开元寺),之东有东壁寺(已废)。寺中古有良种龙眼,味甘肉脆,异于寻常龙眼,誉驰远近,民间以产于东壁寺,遂名“东壁龙眼”,其种今犹传。 年6月11日,柬埔寨王国邮政局发行一套二枚的《柬埔寨王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五十五周年》纪念邮票。该套邮票图案采用泉州画家戴毅强先生创作的水彩画《开元寺》和《塔山寺》,融入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塔等元素,说来也巧,柬埔寨王国与开元寺特别有缘。年7月19日,中国与柬埔寨建交之届,作为柬埔寨前国王诺罗敦·西哈罗克及其囝阿(小孩)诺罗敦·西哈莫尼国王都与开元寺结下不解之缘。曾分别于年和年参访开元寺。 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以开元寺山门为界,一入大门,你定会发现一个不大的世界赫然呈现迥然不同的两种状况,门外游人穿梭不断,人声此起彼伏,门内行人寥寥,空寂幽静。但开元寺也有不安份不安静的时候。那就是每月农历廿六“勤佛”日;这是开元寺的常规作业。“人水靠妆,佛圣靠扛。”翌日,十方善信有的披挂翡翠弥勒及玉石观音在胸前晃来晃去,尾随僧尼绕行大殿回旋交集,不断盘绕,愈集愈多,愈绕愈挤,信众边走边诵经,以祈冥佑一次生命的轮回。 旧时依惯例,每月农历廿六的特定“念佛期”,寺里专供“大鼎饭”(平安斋面)。泉州佛国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礼佛,素食斋饭,闹热非凡。 又据开元寺法一法师介绍:“勤佛”是开元寺最负盛名的佛教活动之一,在佛教中亦是法会的一种。“勤佛”缘于“抗战”时期,当时,百姓生活艰难,寺里决定开仓赈济灾民,而海内外善信都主动捐资,支持开元寺这一善举。于是每月农历廿六,各地百姓和香客络绎不绝,到开元寺来食斋面,参加“勤佛”仪式。这一传统,除了“文革”期间中断外,一直保留至今。 热闹的“勤佛”日,万头攒动,人车塞道,香烟缭绕,摩肩接蹱,人头满满当当,“水泄不通”。善男信女人马挨挨,烧金放炮薰冲冲。从天光早至傍夜,人来人往、扶老携幼,始终香火鼎盛。当此之际,有一家三口入殿,五体投地叩首作辑,掏钱捐款,以求佛祖保佑,神情颇为虔诚。开元寺香火旺时,连附近几个市县都有信众组团前来朝拜,瞻仰磕头。 离开开元寺,雨随我行,愈落越大。 人生一度,白云苍狗。弘一法师诗曰:“过去事已过去,未来不必预思量。” 一念起,万水千山皆有情。 一念灭,沧海桑田已无心。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知而弗行。 求而不贪,憾而不嗔,恋而不痴。 这应了《金刚经》的要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众所周知,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历史上多种宗教汇聚泉州,在泉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世所罕见的各种宗教遗址、遗迹、遗存,灿若繁星。如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类型丰富,在泉州落地生根,见证了闽南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的风帆,航行于贸易,以及尽责的祭祀和信仰传统。印证了南宋朱熹老先生所书丹的“此地故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如在大殿前胎须弥衬束腰部分,嵌着72幅青石浮雕的狮身人面兽,有婀娜身人面毗湿奴的形象,具有浓郁的古希腊、古印度雕刻艺术风格,出自印度工匠之乡。开元寺重修之时“废物利用”安放上去。这是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的物证。从元末战乱废除的古印度寺石刻构件而来,大殿后面有这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是古印度的遗物,浮雕有为古印度教神话故事,内容大都出自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 古时,古城之上,有来自波斯与锡兰的胡姬酒肆,有来自天竺的僧人,有来自西洋的教徒;世界各地的宗教在同一条街相处。泉南佛国,海滨部喜,读书人众多,和尚也多,须儒满街,风情奇异。 信仰并不仅仅限于对传统的继承,对规则的恪守,对法律的遵循,都需要一种信仰的力量。 人类不同于一切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于其文化性生存。文化性生存决定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是告别了动物生存的自觉性生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据文博专家陈鹏先生介绍,年10月至年3月,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成员由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记者,历经4个月,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考察,堪称国际文化交流的盛会。年1月24日,考察团乘坐的“和平”号巨轮抵达泉州后渚港,受到隆重欢迎。考察之后,各国专家、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赞叹:泉州是一个充满迷人魅力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博物馆,泉州还是一个世界宗教的博物馆。 泉州地理位置独特,海丝遗迹点众多,具有“三个特色”,如独特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俗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平台。规划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七千多公里,途经三十多个国家,主要为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等经济走廊。 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取道海路,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其中包括泉州港,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 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像一条金线,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自信、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和富有活力的国家串联起来。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不仅是东西方物质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 —END—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点击标题链接,即可查看相关详情 古城泉州-余韵蟳埔:蚵壳厝、蟳埔女...雕漆家具还有美丽的日落丨客栈推荐游Vol.5 明嬗:西街——旧馆驿记事一二丨住店日记NO.1 霞浦三沙镇 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甘心暴走这个小镇(内含攻略)丨客栈推荐游Vol.4 陈世哲:身兼“美团外卖”的剃头师丨瑶珍书房第十期 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 更多活动详情请加海盗哥哥客服咨询 ▼ 美好生活造物社 美好生活造物社:拼音SUHU,意思为舒服。 年创立“美好生活造物社”团队,它是泉州美好生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活动策划品牌。具有专业及丰富的策划经验,擅长运用当地文化资源结合当代,及创意因地制宜开发文创产品并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为主题策划活动。 创办了“七番市”市集品牌。自年入驻福建泉州西街以来多年业态经营及老城文化活动策划已与老城生活融为一体,至今整个团队移居西街7年多。 如今,由美好生活造物社团队执掌的旧馆驿壹捌柒客栈、美好生活小酒馆、美好生活公益图书馆、芥子书屋、美好生活手工坊、真水闲院茶馆、美好生活沙茶面,五饼二鱼等八个业态店。年在德化与“一玄柴烧窑”合作“美好生活手工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ngnaiqing.com/knxxx/5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嘎旱域清泓明清山西城市中的自然水域与社
- 下一篇文章: 人体美学二十二种民间老技艺,有些已经行将